深度閱讀障礙

“深度閱讀”(deep in reading),是相對“淺閱讀”而言的,是以提升學識修養和理論思維、工作能力為目的的深層次閱讀形式。

概述,新興閱讀方式普及,深度閱讀減少,評論,看書應該提升自己,閱讀應成精神之旅,“閱讀量”,

概述

“深度閱讀”(deep in reading),是相對“淺閱讀”而言的,是以提升學識修養和理論思維、工作能力為目的的深層次閱讀形式。而“淺閱讀”是指一種淺層次的、以簡單輕鬆甚至娛樂性為目的的閱讀形式。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在逐漸影響我們的閱讀方式。
移動網際網路和3G業務的迅猛發展,加之功能不斷強大的手機終端,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逐漸放棄傳統圖書,轉而通過手機或者電子書閱讀。拿著手機或電子書閱讀不僅代表著一種新時尚,更代表著人們利用“碎片化”時間讀書看報的習慣已逐漸養成。
北京一家公關公司的白領姜珊女士,工作忙碌,平常都是在網上瀏覽信息,難以靜心閱讀。“因為工作實在是非常的忙碌,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看書了。上網是比較經常的,因為工作的原因,可能有什麼書也就是從網路上獲取。現在網路這么發達,大家接觸的都是網路上的一些知識,過眼就忘的那種。我覺得,要是能沉下心來讀書,對自己的知識儲備或者以後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很可惜的是,就是因為時間的關係,很少能夠再靜下心來做讀書這件事情了。”
這位女白領的閱讀習慣是不也正發生在你的身上,伴隨著新興閱讀方式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喜歡使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進行閱讀,傳統的紙質方式閱讀越來越少了。
2011年5月,“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最近發布,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調查結果顯示,新型閱讀嚴重衝擊了傳統讀書方式,但傳統閱讀空間依然很大,傳統紙質媒介閱讀率穩健增長。

新興閱讀方式普及

2010年中國18周歲-70周歲國民數位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32.8%,比2009年的24.6%增加了8.2個百分點,增幅為33.3%。對數位化閱讀方式的進一步分析發現,中國18周歲-70周歲國民中,23.0%的國民進行過手機閱讀,比2009年的14.9%增加了8.1個百分點;3.9%的國民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比2009年的1.3%增加了2.6個百分點;18.1%的國民通過網路線上閱讀,比2009年的16.7%增加了1.4個百分點。各類數位化閱讀方式中,電子閱讀器的接觸率增長幅度達到了200%,增幅最大。
數據分析發現,2010年中國18周歲-70周歲國民人均閱讀電子書0.73本,按本次調查可推及18周歲-70周歲國民8.40億計算,2010年中國18周歲-70周歲國民共閱讀過電子書6.13億本。
2009年9月8日,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國民閱讀調查分析報告”數據表明:我國18~70歲國民“手機閱讀”平均每天閱讀時間為4.47分鐘,在這一領域平均花費是17.04元人民幣。“手機閱讀”在14~70歲的國民中所占的比例已超過10.0%。其中,男性、年紀較輕、學歷較高、收入較高的群體,其“手機閱讀”使用者比例最高。

深度閱讀減少

新的國民閱讀調查顯示,中國人群中的電子閱讀比例正在上升。文學批評家和學者對此表示擔憂,提醒人們注意,要防範“快餐式閱讀”,不論選擇電子書還是紙書,最好提升閱讀的深度。
閱讀只為生活實用
“說現在大學生不閱讀,也不見得。但他們讀的書很多是實用性的,也就是說與職業選擇有關。學生看書並不出於興趣,而是為了生活,這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說,讀書永遠是個主動的行為,如果你硬塞給學生一本書,他也只是為了考試來強行記憶的,考試完了也就忘了,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他認為,大多都是比較淺薄的娛樂性的閱讀,“現在大學生關於文化的、關於修養的、關於哲學思考的閱讀明顯是少了,你從學生的談吐中、他們所關心的內容中、他們的提問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淺閱讀的影響可謂來勢洶洶。它的勢力不僅普遍深入認知能力尚不廣泛的青少年群體,更以高科技賦予的“便利”和“海量”滲透到都市人業餘生活的角角落落。捷運上、電梯裡、黃昏的車站,“埋頭苦讀”的人比比皆是。當我們欣喜于越來越多的人執著於通過“看東西”來消遣業餘時間時,我們也必須敏銳地捕捉到如此淺閱讀所帶來的種種併發症。

評論

看書應該提升自己

在嚴肅作家和學者們看來,這種數位化閱讀方式不無隱憂。文學評論家白燁先生說:“目前總體看,閱讀(方式)和過去相比是多元和分化了,現在網路和電子時代對給我們提出了很多問題,包括寫作、閱讀的問題。(人們)看看翻翻瀏覽一下書,追求刺激和快感。什麼樣的閱讀都有它的理由和需要,但在我們看來,閱讀是豐富人生陶冶性情的,娛樂方式可以很多,讀書應該執行另外的功能,是為了提升自己,達到自修。所以我們提倡閱讀的深度、厚度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現在有各種聲音,應該讓這種聲音響起來,說出我們的理由,儘可能影響青少年讀者。”

閱讀應成精神之旅


復旦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鄧正來說,“讀書只是一種興趣,比如我上學時,看那個《西廂記》,就是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看,就是興趣。”他強調,讀書不能搞成個節日,好像“讀書日”,每個人都要捧本書來看,搞成一種時尚了,這就顯得過於虛假。他說,讀書這個東西是不能拿來宣告,是不能拿來宣傳的,完全是內心心底的,要有這樣的興趣。所以它不是一個堅持的東西,像老師講的“堅持讀書”、“認真讀書”,一說“堅持”就很淺,一堅持就不自然了。鄧正來希望大學生在“讀書日”認識一點,有人看書只是認字,認字不是真正的閱讀,“當你在看書時,感覺自己在走過一段精神之旅,感覺書本在完善自己一個殘缺的靈魂時,才稱之為閱讀。”

“閱讀量”


調查顯示,如今一個小學生一天的閱讀量超過15世紀一個成年人一年的閱讀量,這並不值得自豪。“閱讀量”和“閱讀質量”之間並不存在簡單的正比關係。正如一首美妙的唐代詩歌的含金量比相當字數的天氣預報更具魅力一樣,古人潛心吸收的宗教、哲學經典自然是現代人“淺心”一瞥所無法比擬的。
無論在校園裡還是在社會中,紙質媒介、經典文本的地位永遠無法被替代。那些認為“微閱讀”意義重大的人們不妨試著讓眼睛片刻留白,仔細反省一下大腦接收到的信息到底是媒體垃圾還是心靈雞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