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琴書

淮北琴書

淮北琴書是江淮一帶的地方傳統曲藝的大曲種之一,淮北琴書又稱“泗州琴書,當地民間又稱揚琴戲。它源遠流長,積累豐富,旋律優美,板式繁麗,而且曲腔對文學載力強。既能說唱傳奇大書,又能詠唱抒懷寄情的曲段。它是以說唱為主的曲藝形式,流行為蘇西、豫東、皖北、魯西南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淮北琴書
  • 別名泗州琴書
  • 特點:源遠流長,積累豐富,旋律優美
  • 流行於 :蘇西、豫東、皖北、魯西南一帶
表演形式,曲牌,曲目,

表演形式

據老藝人說:在沒有洋琴伴奏的情況下,稱“絲弦”,盲人演唱此曲種,民眾稱“瞎腔”,一人拉墜胡,足蹬腳踏板,口唱曲調,稱“三張嘴”。師傅傳授此藝術,徒弟必須先學“三張嘴”,才能學段子,學大部書。後來,有了洋琴,唱絲弦加上洋琴伴奏,叫唱 “洋琴”的,再後來,唱洋琴學會說大部書,才有“琴書”之稱。唱琴書的“三張嘴”是敲琴、打板、唱曲。淮北琴書,歷史悠久,確切年代,無法考證。

曲牌

淮北琴書的音樂曲牌有《大八板》、《小五板》、《垛子板》、《慢板》、《快板》、《喜調子》、《哀調子》等曲牌。琴書開場前,先合奏一段曲牌《大八板》,民眾稱為“打鬧台”,藝人稱“拉拉場”(把觀眾吸引過來聽書),優美、動聽、歡快的音樂把觀眾吸引過來以後,即開始演唱小段,然後“開正本”(唱大部書)。淮北琴書在演唱小段之前,還有一段和觀眾交流的語言和唱段,以表現藝人謙虛和藹的態度。

曲目

淮北琴書演出流傳曲目多以人文戲為主,地方民眾稱其為“鞋筐子戲”。由於琴書歷史悠久,加上老藝人不斷創新,在演唱中也逐步出現了一些武戲。淮北琴書的曲牌《八大板》曲調鮮明,高低起伏,變化無窮,特別是墜胡伴奏,充分顯示出它的特點。尤其是在文化底蘊沉厚的民間藝術大縣的靈璧縣,被譽為安徽省著名的民間曲藝家商小眼(藝名),以創作《王華買爹》、《王天保下蘇州》、《李雙喜借帳》等一大批傳統曲藝劇目,並以其渾厚的嗓音、清脆的琴聲頗受民眾歡迎。他還配合計生部門演唱現代少生優生戲曲,成為當地農村的一道別致的文化大餐。這種民間曲藝常常要兩個演員才能完成演唱。一人唱一人幫助彈揚琴、打板,主要是靠二胡弦音扣人心。其演唱手段也由過去的單純靠嘴,手,腳當眾表演變為現今的運用磁帶,光碟等現代演唱載體來表現。並且這些藝人還與當地的民間戲班聯手,採取邊唱,邊由戲人進行無聲表演,很受民眾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