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葵

海葵

海葵(學名:Actiniaria)是一種長在水中的食肉動物,屬於刺胞動物,六放珊瑚亞綱的一目,是一種構造非常簡單的動物,沒有中樞信息處理機構,也就是說它連最低級的大腦基礎也不具備。

雖然海葵看上去很像花朵,但其實是捕食性動物,它的幾十條觸手上都有一種特殊的刺細胞,能釋放毒素。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形態特徵,外形,解剖結構,感覺器官,生活習性,生存方式,壽命,種群分布,基因組成,主要分類,主要影響,文化象徵,

基本介紹

海葵是無脊椎動物,腔腸動物門,珊瑚綱,單體的兩胚層低等動物。其無外骨骼,全部生活于海洋中。暖海中的個體較大,體呈圓柱形,下端(基部)稍膨大,稱基盤,能分泌粘液。由於粘液和肌肉的作用,可固著在淺水的岩石、木樁或貝殼、蟹螯上,有的種類一旦固著後便不再移動,也有的種類可在上面微微滑動。上端為扁圓的口盤,中央有1個長縫狀的口,一般在口的兩側各有1個較窄的凹陷,稱為口道溝,口道溝壁上的細胞具有纖毛,當纖毛擺動時,可引起含有微小生物的新鮮水流沿口道溝不斷進入消化腔,不僅可以獲得食物,也可進行氣體交換,含有代謝廢物的水流,再經口道和口的中央部分流出。
口盤的邊緣具有很多(一般是6的倍數)圓錐狀的中空觸手,排成1圈、2圈或多圈。當所有觸手全部伸展開,頗象1朵葵花,故稱“海葵”。一旦受到刺激時,觸手和身體便收縮成1個小球狀,經過一段時間,又會逐漸伸展開來。觸手上面生有刺細胞,可用來麻醉和捕獲小魚、小蝦等動物,並將它們送入口內,在消化腔(胃腔)內進行細胞外消化。消化腔較為複雜,由上而下形成許多大小不一的成對隔膜,具有擴大消化和吸收面積的作用。其體色多種,常見的有淡黃色、淡褐色、綠色、紅色、藍色、灰色、橙色和白色。有的種類體壁上常有一些疣狀突起,一般有保護作用,或能從上面的小孔放出白色毒絲,或用來粘上砂粒、小貝殼等,或從突起上的刺絲囊中放射出刺絲,最常見的海葵有:綠海葵、黃海葵、紅海葵和橙海葵等。
海葵
海葵也是中國各地海濱最常見的無脊椎動物之一,有綠海葵黃海葵等。它沒有骨骼,錨靠在海底固定的物體上,如岩石和珊瑚,或者固定在寄居蟹的外殼上,可以很緩慢的移動。一份最新研究認為,從基因編碼上看,海葵屬於動物和植物的混合種。

形態特徵

外形

海葵的外表很像植物,但其實是動物。暖海海域中的個體較大,呈圓柱形。在岩岸貯水的石縫中,常見體表具乳突的是綠側花海葵。在我國東海,太平洋側花海葵數量之多可達到每平方米數百至近萬個。在幾平方厘米的貝殼、石塊上,也會有紫褐色帶桔黃色縱帶的縱條肌海葵,當其收縮時酷似西瓜故又名西瓜海葵。此外,還有觸手眾多的細指海葵等。
海葵外表海葵外表
海葵的單體呈圓柱狀,柱體開口端為口盤、封閉端為基盤。口盤中央為口,口部周圍有充分伸展的軟而美麗的花瓣狀觸手,猶如生機勃勃向日葵,因而得名。
觸手的數目因種而異,但內環者大於外環,數目均為6的倍數,具有攝食、保衛和運動的功能。附著端的基盤,可分泌腺體吸附於石塊、貝殼、海藻或木樁等硬物上。口盤的直徑大多為幾厘米,但棲息於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亞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口盤直徑可達1.5米之巨。海葵有著各種各樣的顏色,綠的、紅的、白的、桔黃的、具斑點、具條紋的或多色的。這些色彩一是來自於本身組織中的色素,二是來自與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僅使海葵大為增色,而且也為海葵提供了營養。生活在熱帶珊瑚礁中的幾種海葵,白天伸展著有色彩的部分使共生藻充分進行光合作用,到晚上再伸出觸手以捕食。

解剖結構

海葵為單體的兩胚層動物,無外骨骼,形態、顏色和體形各異,通常身長2.5-10cm ,但有一些甚至可長到1.8m。其輻射對稱,桶型軀幹,上端有一個開口,開口旁邊有觸手,觸手起保護作用,上面布有微小的倒刺,還可以抓緊食物。

感覺器官

海葵沒有骨骼,在分類學上隸屬於腔腸動物,代表了從簡單有機體向複雜有機體進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一種原始而又簡單的動物,只能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產生反應。環繞在一個共同的消化系統周圍的每一隻觸手能決定它所接觸到的食物適宜與否,卻沒有向其它觸手傳遞信息的功能。海葵的神經系統無法辨別周圍環境的變化,只有通過實際的接觸,受到刺激才會發生反應。當海葵被觸動時,許多觸手都會發生一陣反射性痙攣,這說明有一些基本信號傳遞到了海葵的全身,但是只有直接參與和食物接觸的觸手才有抓取食物的反應。這些信號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每次接觸所產生的反應都相同。只有當食物最終進入和消化系統接觸的狀態時,其它觸手才會開始活躍起來,紛紛把自己折皺起來,這種反應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攝取食物,將食物包圍起來,送到嘴上進食。
海葵觸手間遊動的魚兒海葵觸手間遊動的魚兒
海葵原始的感覺器官是否具有進一步的辨別能力呢?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當觸手接觸到人工放置的塑膠蝦時,海葵就把它抓住,停留片刻後把它放了。因此,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海葵的神經細胞已精細到能告訴它塑膠是不能吃的。這樣就節省了把塑膠蝦送到消化系統,在那裡加以辨別而需要消耗的能量,同時也說明信息並沒有傳遍海葵的全身,因為塑膠蝦每次接觸不同的觸手,捕捉的過程都會周而復始地進行。海葵環繞在一個共同的消化系統周圍的每一隻觸手都能夠決定它所接觸到的食物適宜與否,但卻沒有向其它觸手傳遞信息的功能。

生活習性

各大洋都有分布,從潮間帶到超過10,000公尺(約33,000呎)深處,有的生活於淡鹹水中。海葵廣布于海洋中,多數棲息在淺海和岩岸的水窪或石縫中,少數生活在大洋深淵,最大棲息深度達10210米。在超深淵底棲動物組成中,所占比例較大。這類動物的巨型個體一般見於熱帶海區,如口盤直徑有1米的大海葵只分布在珊瑚礁上。
珊瑚礁珊瑚礁
海葵的食性很雜,食物包括軟體動物、甲殼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甚至魚類等。這些動物被海葵的刺絲麻痹之後,由觸手捕捉後送入口中。在消化腔中由分泌的消化酶進行消化,養料由消化腔中的內胚層細胞吸收,不能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口排出。因此,它們屬於腔腸動物
海葵多數不移動,有的偶爾爬動,或以翻慢筋斗方式移動。有些屬(如Edwardsia屬、濱海葵屬〔Halcampa〕、Peachia屬)無基盤,深埋於泥沙內,僅露出口和觸手。幻海葵屬(Minyas)在近海面處浮動,口端朝下。海葵無骨骼,但能分泌角質外膜。有的能分泌黏液,周圍黏滿沙粒、貝殼或其他物體。觸手的刺絲囊麻痹魚等動物。有的只吃微生物。
多數海葵喜獨居,個體相遇時也常會發生衝突甚至廝殺。二者常是觸手接觸後都立即縮回去 。若二者屬同一無性生殖系的成員,就逐漸伸展觸手,像朋友握手相互搭在一起,再無敵對反應。若屬不同繁殖系的成員,觸手一接觸就縮回,再接觸再縮回,然後彼此劍拔弩張,展開一場廝殺。先是口盤基部的特殊武器,即邊緣結節(瘤)脹大,內部充水,變成錐形,繼而體部環肌收縮,使身體變高,然後將整個身體向對方壓去,在壓倒對方的一剎那,立即將延長的結節朝對方刺去,結節頂端有大的有毒素的刺胞,若刺到對方會立即射出毒液。雙方總是你來我往,以牙還牙。幾分鐘後弱者也常主動撤退,脫離接觸。若無隱身之所,則會使身體浮起來,任海水把自己沖走。若無任何退路,就會不停地遭受攻擊,時間一長,也難免一死。
它們爭鬥的主要目的是爭奪生存空間。有的海葵如直徑有15厘米的連珠狀大海,能捕食海星。據觀察,當獵物接近時,它會突然用觸手擁抱獵物,並同時向其射出數百到數千個刺胞,很快將其殺死。海與星等大的其他獵物,海葵也能很快將其置於死地。

生存方式

很少有動物會捕食海葵,它的天敵有淺紅副䲁(Parablennius gattorugine)、海星、部分裸鰓類。海葵圓柱狀的身軀靠底部強有力的吸盤牢牢地吸在海底的岩石、淤泥上,甚至吸附在貝與蟹的外殼上,即使海浪衝擊,也不會把它們衝掉。它們有大有小,小者如米粒,高僅0.05厘米,直徑0.2厘米,稍大者如手指,再大者如碗口,更大者體高達30厘米,口盤直徑達60多厘米。熱帶海洋的大海葵,口盤直徑有1米多,身軀上端是它圓盤狀的口,口周圍長滿柔軟的觸手,觸手有各種奇異的色彩,狀如卷包花心,或似金絲下垂,或呈放射狀向周圍伸展著,猶如海底綻放的菊花。有的種觸手只有一圈,有的種觸手排成數圈,由內層往外按六的倍數增加,多者達200餘條。觸手在水中不停地搖擺,猶如風中搖曳的花瓣。許多缺乏經驗的小魚、小蟲、小常漫不經心地游過來,好奇地探察這不知名的花朵,卻突然被快速收縮的觸手所擒獲,還未來得及作出反應,就被觸手裡的刺細胞殺死,成了海葵的果腹之物。在受到巨浪等強烈刺激時,觸手會收縮起來,使整個海葵收攏成球形,看起來像一塊石頭,或縮進海底的泥沙中。海葵呈現的鮮艷色彩,是海葵組織中共生有單細胞藻類的緣故。它所產生的碳水化合物能被海葵利用。除捕捉小魚小蝦外,單細胞藻類也是海葵的基本食物之一。
捕食捕食
海葵沒有主動出擊的能力。但事實上,海葵並不都是永久附於一處,有的在緩緩滑行,有的靠觸手做翻轉運動,還有的能在水中做短距離的游泳。極個別的海葵還會靠基盤分泌的氣囊倒掛在水層中浮游。
海葵呈放射狀的兩排細長觸手伸張開來,在消化腔上方擺動不止,就像一朵朵盛開的花,非常美麗,向那些好奇心盛的游魚頻頻招手。雖然不能主動出擊獲取獵物,但是它的觸手一旦受到刺激,哪怕輕輕的一掠,它都能毫不留情地捉住到手的犧牲品。海葵的觸手長滿了倒刺,這種倒刺能夠刺穿獵物的身體。它的體壁與觸手均具有刺絲胞,那是一種特殊的有毒器官,會分泌一種毒液,用來麻痹其他動物以自衛或攝食。
海葵所分泌的毒液,對人類傷害不大,如果我們不小心摸到它們的觸手,就會受到拍擊而有刺痛或瘙癢的感覺。假如把它們採回去煮熟吃下,會產生嘔吐、發燒、腹痛等中毒現象。因此,海葵既摸不得也吃不得。
簡單動物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於向中央消化系統輸送食物,以充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簡單的神經系統能力極為有限,但卻有很強的伸縮能力,口盤基部有發達的括約肌,體壁也有發達的縮肌和伸肌供柱體縮小或伸展。遇到危險時,會將身體收縮,排空觸手內的水,把口盤和觸手全部縮入體內。海葵在完成收縮的全部過程之前,觸手是不能向外伸展的,完成這一過程需要兩個半小時,並難以在兩個半小時之內恢復原狀。進攻者常常在海葵的觸手重新露出之前便喪失了耐心,放棄了侵擾。
生產繁殖
海葵為雌雄同體雌雄異體。在雌雄同體的種類中,雄性先熟。多數海葵的精子和卵是在海水中受精,發育成浮浪幼蟲;少數海葵幼體在母體內發育。有些種類通過無性生殖,由親體分裂為2個個體;還有些種類是在基盤上出芽,然後發育出新的海葵。
海葵卵在水中受精。濱海葵屬和紅海葵屬(Actinia)的精子進入雌體腔腸受精。有時行無性縱裂生殖(如Anemonia屬)。有的基盤裂成碎片,再長成新個體(如Metridium屬)。海葵常與其他動物共生。如移栽寄居蟹(Pagurus arrosor)居住的貝殼上有單個麗海葵屬(Calliactis)的海葵,當蟹長大遷入較大的新貝殼時,把海葵也移到新殼上,真寄居蟹(Eupagurus prideauxi)總是和疣海葵(Adamsia palliata)在一起。有些魚(如Premnas屬和Amphiprion屬)可在海葵(如Stoichactis屬、Radianthus屬或Discosoma屬)的有毒觸手間安全地生活,有些魚則可能被另外的海葵(甚至是同一種的)螫傷或吃掉。
共生
海葵那美麗而飽含殺機的觸手雖然厲害,但卻以少有的寬容大度,允許一種6~10厘米長的小魚自由出入並棲身其觸手之間,這種魚就叫雙鋸魚,也稱小丑魚。其實雙鋸魚並不醜,橙黃色的身體上有兩道寬寬的白色條紋,嬌弱、美麗而溫順,卻缺少有力的禦敵本領。它們有的獨棲於一隻海葵中,有的是一個家族共棲其中,以海葵為基地,在周圍覓食,一遇險情就立即躲進海葵觸手間尋求保護。它們這種關係屬共生關係,海葵保護了雙鋸魚,雙鋸魚為海葵引來食物,互惠互利,各得其所。
雙鋸魚外,和海葵共生的還有十幾種魚類、小蝦、寄居蟹等其他動物。每個海葵通常共生著3~7隻小蝦,多者可達幾十隻;共生的寄居蟹一般是雌雄一對,且雙雙保護自己的領地,不準其他蟹侵入,遇有借宿者便會引起一場殊死搏鬥。據科學家實驗,如果把雙鋸魚等海葵的共生者全部取走,海葵的活動就大大降低,有些就索性停止活動。不久,蝴蝶魚就會紛紛游來用尖細的長嘴吞食海葵,用不了多長時間,它們就會把能找到的海葵消滅乾淨。海葵雖然能和其他動物和平相處,但也時常為附著地盤、爭奪食物與自己的同類進行爭里斗,常常出現一方把另一方體表上的疣突掃平或把觸手拔光的爭鬥場面。

壽命

科學家還發現海葵的壽命大大超過海龜、珊瑚等壽命達數百年的物種,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海洋動物。採用放射性同位素碳一14技術對3隻采自深海的海葵進行測定,發現它們的年齡竟達到1500-2100歲。

種群分布

對泥沙岸與岩岸的海葵進行樣方(1m×1m)59個調查,通過方差分析認為:泥沙岸主要以星蟲狀海葵為主,並主要分布於中帶,為聚群分布,岩岸主要以綠疣海葵縱條磯海葵為主,分布情況與崆峒島沙岸類似。

基因組成

海葵看上去頗似獨特的水下植物,但長期以來被歸類為掠食性動物。從基因角度來講,它們的基因組結構類似於人類基因,是一種半植物半動物的生物,同時,它們還呈現出類似植物的特徵。
進化生物學家認為,海葵基因包含的元素類似於果蠅和其它動物,暗示著這種基因調控類型存在於大約6億年前,其歷史可追溯至蒼蠅、海葵、人類的共同祖先物種。
科學家在海葵體內還發現一種基因——HYL-1,它對於植物生成微核糖核酸必不可少,此前在任何動物體內均未曾發現過。這項研究表明,最早的生物進化與植物和動物體內的微核糖核酸分子密切相關。
總而言之,雖然海葵DNA的基因組、基因指令和基因調控與脊椎動物驚人相似,但後轉錄基因調控類似於植物,其歷史可追溯至動物和植物的共同祖先。這是首次在刺細胞動物(包括海葵在內的生物群)和“高等動物”之間發現的本質差異。

主要分類

紫點海葵
學名:Cribinopsis crassa
分布:地中海沿岸,水深30~50公尺的水域。
特點:色澤非常亮麗,足部呈圓盤狀,顏色為橘色,上面有小紅斑點綴著。身體呈黃色,體上具有48條短胖的觸手,觸手頂端有紫色的小肉突,中間部分則有一明亮的環帶,常生長在深水區的邊緣,水色清澈時色澤鮮艷,混濁時就變得較為暗淡,喜歡居住在軟質地上。
習性:喜歡獨自生長在軟質地上、10000~20000Lux的中光帶,行有性生殖,在夏季6-7月時,釋出卵子和精子完成生殖。以觸手捕捉海中的小魚、小蝦、浮游生物為食。
養殖條件:溫度18~22℃、pH8.0~8.4、kH9~11°dH,在水簇箱中可置於中層部分,以移動位置的方式來達到光度的調整。
美國海葵
學名:Condylactis passiflora
分布:加勒比海、大西洋沿岸,水深30公尺以內的水域。
特點:美國沿岸珊瑚礁特有的美麗品種,觸手又粗又長,刺細胞毒性很強,碰到它的魚類、無脊椎動物都可能受到傷害,顏色多樣化,有白色、黃色、粉紅色等。
習性:喜歡單獨生長在石縫及沙石之中,喜歡50000Lux的強光帶,繁殖方式不一。
飼養條件:溫度18~22℃、pH8.0~8.4、kH9~11°dH,適合養在光照強之處,可餵以漢堡飼料、人工豐年蝦海水微量元素
拳頭海葵
學名:Entacmaea quadricolor
分布:印度洋、太平洋、紅海到薩摩亞群島之間的淺灘珊瑚礁,水深40公尺以內的水域。
特點:在口盤駐觸手長滿了共生藻,因此影響了它們色澤的表現。觸手構造很獨特,頂端通常呈氣泡狀,也會因壓縮而成球形或梨形,與小丑魚行共生。
習性:以群居的方式棲息在淺水地帶,個別生長在其他地區的,需要石縫、岩洞以固著及藏匿。
養殖條件:生長在強光帶,溫度22~26℃,可餵以漢堡飼料、人工豐年蝦、海水微量元素。
夏威夷海葵
學名:Heteractis malu
分布:東太平洋海域,尤其是夏威夷群島周圍水深2~20公尺的水域。
特點:在螅狀身體的1/3長有小肉突,觸手頗短,最長只有4公分,色彩十分亮麗。
習性: 喜歡獨居,有時也和海蝦共生。繁殖方式不明。
養殖條件:溫度23~27℃、pH8.0~8.4、kH9~11°dH,可餵以漢堡飼料、人工豐年蝦、海水微量元素。
公主海葵
學名:Heteractis magnifica
分布: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海域,以及紅海薩摩亞群島間,水深不超過10公尺的海域。
特點:身體的色澤鮮艷,各種不同的顏色,可說是光彩奪目,表面平滑或是有氣泡狀的突起,觸手通常呈黃色或黃綠色,如遇到驚嚇時觸手會捲成樹叢狀。獨居或是一大群集體居住,觸手常常糾結成一大團,可和三點白清潔蝦小丑魚共生。
養殖條件:生長在強光帶,溫度22~27℃,以小蝦、小魚、貝類為生,繁殖方式不明。可餵以漢堡飼料、人工豐年蝦、海水微量元素。
地毯海葵
學名:Stichodactyla mertensii
分布: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葛摩群島至日本富士島之間,水深1~20公尺的水域。
養殖條件:生長在強光帶,溫度23~27℃,繁殖方式尚不明朗。可餵以漢堡飼料、人工豐年蝦、海水微量元素。
櫻花海葵
學名:Urticina felina
分布:大西洋東北部、北海、波羅的海沿岸、水深1~30公尺的水域。
海葵和小丑魚海葵和小丑魚
特點:身體呈圓柱型,高度不超過5公分,但是卻可伸長到15公分長,色澤在綠色及紅色之間;具有紅色的傾向條紋及乳狀肉突,可用來固定身體,也可以利用肌肉伸縮在砂石上控洞藏身。平時呈半球形,觸手短而濃密,有粉紅及白紋交錯的環帶,十分搶眼美麗。
習性:喜歡單獨的生長,同種間至少會相距20公分以上,也會與其他生物保持距離。常以足部附著在硬質地面,避免小藻侵占他們的地盤,可和蝦類、海膽共生。生長在50000Lux的強光帶,繁殖方式尚不明朗,可餵以漢堡飼料、人工豐年蝦、海水微量元素。
養殖條件:溫度15~20℃、PH8.0~8.4、KH9~11°DH。

主要影響

世界上最厲害的生物毒素——海葵毒素
海葵隱藏著無數刺細胞,刺細胞中的刺絲囊含有帶倒刺的刺絲。一旦碰到它,這些刺絲立即會刺向對手,並注入“海葵毒素”。有研究表明,海葵在發射毒素時,體內的滲透壓達2000個重力加速度,完成發射只需0.02秒。
在威夷海域生長著一種巨大紅海葵,其毒素極毒,當地人常用它作為箭毒使用。生長在百慕達的沙岩海葵,其毒性更大,被稱為世界上最厲害的生物毒素,比氰化鉀還厲害得多。
中國渤海也生長著不少海葵,它對水下作業的潛水員構成極大的威脅。潛水員被紅海葵蟄傷,造成皮膚紅腫、食慾下降、頭昏乏力等,現場工作效率會受到嚴重影響。1986年,交通部海洋水下科學研究院對紅海葵引起的潛水員“皮炎”進行了研究防治,曾從紅海葵里提取毒素,並進行了測驗,研製出含有HEDP及表面活性劑的洗滌液,這種洗滌液經鑑定,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海葵毒素種類較多,大多為神經毒或肌肉毒,含多肽、蛋白質,或胡蘆巴鹼、龍蝦肌鹼,或組胺、5-羥色胺等。例如:細指海葵具有對藤壺類顯示毒性的刺細胞,主要成分是粘蛋白及兩種羥基吲哚。巨大紅海葵的分子量約3300,推測其組成可能為C145H264O78,對小白鼠的半數致死量(LD50)為0.15微克/克。渤海紅海葵含多肽及龍蝦肌鹼或胡蘆巴鹼,分子量9500左右,毒性稍低。
海葵毒素有很大用途。如:1974年奎恩等人曾用沙岩海葵的三種酒精抽提物,注射患艾氏腹水癌的小白鼠,當劑量為84毫微克/公斤(即每公斤體重的小白鼠注射0.000000084克)時,100%地抑制了腹水癌的生長,癌細胞被殺死,30天內癌體消失,90天內完全恢復健康。此外,對強心、擴張血管等也是十分有效。

文化象徵

海葵是位於北美的準主權國家——海螺共和國的國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