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牙畫派

海牙畫派

荷蘭海牙的畫家集團 。1860~1900 年間活躍於荷蘭海牙。其作品受到法國巴比松畫派的現實主義畫家的強烈影響,多以寫實手法描繪當地的風俗和風景,被認為是17世紀荷蘭現實主義畫派的延續和發展。因為海牙畫派的畫家在創作中多使用憂傷的色調,因此有時又被稱為“灰色畫派(the Gray School)”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牙畫派
  • 外文名:Hague School
  • 屬性:荷蘭海牙的畫家集團
  • 時間:1860~1900 年
  • 特點:活躍於荷蘭海牙
歷史,淵源,由來,海牙畫派,尾聲,

歷史

Hague School
只是許多作品往往帶有某種浪漫色彩和懷舊情緒。其成員有J.伊斯拉埃爾斯、W.梅斯達、J.H.韋森布呂赫、J.博斯博姆和馬里斯三兄弟等。
19世紀中葉在海牙形成了一個荷蘭風景畫群體,稱為“海牙畫派”,畫派成員們從康斯泰布爾和巴比松畫派中吸取營養,工於經營氣氛式的光影效果,創作宗旨是以抒情但忠實的筆觸呈現荷蘭風光。重要成員有梅斯達格和毛弗等人。

淵源

在17世紀荷蘭藝術的黃金時期之後,經濟和政治的種種弊病抑制了藝術領域的活躍程度。在1830年左右,尼德蘭的畫家們曾一度經歷了復興,這段時期在美術史上被稱為荷蘭畫作的浪漫主義時期。在這段時期,最受歡迎的繪畫題材是風景畫和荷蘭歷史畫,Andreas Schelfhout就是一位尤其以繪製冬季風景著稱的風景畫家,除此之外,他還善於描繪海牙和斯海弗寧恩之間的林地和沙丘。他的學生包括Wijnand Nuyen,Johan Barthold Jongkind, 和Jan Hendrik Weissenbruch。Wijnand Nuyen是這段時期最著名的浪漫主義畫家,對Weissenbruch和Johannes Bosboom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段時期藝術的教學通常在美術學院中進行,許多在之後成為海牙畫派成員的年輕畫家都因此而遭遇挫折、零散地分布於各處以尋求他們嚮往的訓練。Gerard Bilders在離開海牙畫院後,和瑞士動物畫家一起完成了繪畫訓練,Charles Humbert和 Paul Gabriël去往德國邊境的克萊沃,向風景畫家Barend Cornelis Koekkoek求學。Jozef Israëls不滿足於格羅寧根和阿姆斯特丹的學院,於是去往巴黎參加François-Édouard Picot工作室的課程。Jacob Maris離開海牙美術學院,去往安特沃普的美術學院,並由此去往巴黎向Ernest Hébert求學。他的哥哥Matthijs Maris在安特沃普向Nicaise de Keyser學習。

由來

在18世紀30年代,諸如Théodore Rousseau, Jean-François Millet, 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等畫家在巴比松——一片靠近楓丹白露的林地找到了他們的靈感。他們的作品強調對自然的描繪,並將巴比松視為畫家的群體,而非一個流派。他們將巴比松畫派的名聲抬到了相當高度,並且他們為之後的幾個聚集在奧斯特貝克、以求在鄉間創作的荷蘭畫家提供了極好的榜樣。
這些畫家被巴比松畫派的藝術家影響,並且通過對自我的表現和急促的筆觸來模仿巴比松派的藝術效果。1852年,Gerard Bilders的父親Johannes Warnardus Bilders搬到了奧斯特貝克,吸引了眾多的學生,例如梵谷的侄女婿Anton Mauve等。

海牙畫派

Gerard Bilders曾嘗試尋找某些自己作品中所缺乏的東西。1860年對在布魯塞爾舉辦的國家展覽中,他找到了自己一直試圖尋找的:一種有色彩的灰調,或者正如他形容的“一種溫暖而芳香的灰色印象”。這種他所發現的輕緩的色調和溫和的灰色一定曾被他拿來同在奧斯特貝克的朋友一同討論,然後被運用到年輕的海牙畫派的畫家的作品中。
這些藝術家從18世紀60年代晚期開始移居到海牙,Hendrik Willem Mesdag是其中的首位,於1869年移居到這裡。之後Jacob Maris在同全家在巴黎經歷了普法戰爭後,於1870年返回海牙。同年,Jozef Israëls和Anton Mauve也抵達海牙。Willem Maris, Johannes Bosboom和Weissenbruch一直定居在這裡。對於Mesdag而言,這次轉移意味著他在布魯塞爾學習生涯的結束。而對於Maris,這意味著同巴黎藝術品交易人合作的破裂,因為他不被允許創作自己想要的風格。在這個藝術家群體中,友誼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不論何時其中的一個被邀請參與一個主流展覽,他都會安排他的朋友提交作品。因此這向外界展示了一副聯合的藝術家和風格高度統一的場景,作品中的灰調同樣成為了海牙畫派的一個特點。
“海牙畫派”這個名稱由藝術批評家Jacob van Santen Kolff於1875年提出,他用“一種新的觀看和描繪方式”、“嘗試傳遞情緒,視明暗勝過顏色“”對所謂‘陰天效果(bad weather effect)的極度偏好“和”灰色的情緒“等詞句來描繪這個畫派。海牙畫派的畫家對自己所見場景的重視描繪缺乏興趣,重視傳遞某一時刻的氛圍和印象。他們大多使用壓抑的顏色,表現出對灰色的嗜好。這就是為什麼海牙畫派被稱為”灰色畫派“。
海牙畫派的畫家曾以於1847年由Bosboom等建立的Pulchri工作室的成員的身份進行了一些藝術上的交流研討。建立這個工作室的原因主要是年輕畫家對缺乏得到訓練的機會和職業的發展感到不滿。許多海牙畫派的成員在工作室任職,因此在很多年間都是這個畫派的基礎。
幾年之後,海牙畫派中的藝術家的風格逐漸更新。Jacob Maris用生動的筆觸豐富了他的畫作,尤其表現在描繪阿姆斯特丹城鎮的風景中。Jozef Israëls完全摒棄了他詼諧的手法和憂鬱的色調。J. H. Weissenbruch模糊了他晚期作品的細節,用絢爛的色塊與幾乎抽象的質量去描繪海灘的風景。Willem Maris成為了他一直嚮往的描繪光影的畫家,他捕捉到了荷蘭風景畫的精髓,即創作帶有夏日牧場和閃爍在水面和城堡上的的陽光的風景。Matthijis Maris之後的發展同樣十分卓越,但是帶著悲劇色彩。儘管能擁有來自家庭與朋友的支持,他依舊過著隱士般的生活。他經年累月地描繪著橋樑的風景、兒童的肖像,這些畫作逐漸變得朦朧和夢幻,最後完全脫離了現實。

尾聲

在19世紀80年代中期,海牙畫派的聯盟開始分崩離析。海牙這座城市的面積逐漸擴展,以至於失去了原有的特色。斯海弗寧恩新建立的郊區與工廠改變了這片地區曾經的小漁莊,Weissenbruch和Roelofs意識到這裡發展的太過迅猛,以至於讓這些藝術開拓者們難以繼續創作。
Anton Mauve和Jozef Israëls逐漸在拉倫畫派(Laren School)活躍起來,從某些程度上延續了海牙畫派的面貌。Albert Neuhuys,Hein Kever和Evert Pieters在1880年至1900年間尤其活躍。充滿現實感的拉倫的農莊和可供寫生的鄉村風景都是受到喜愛的繪畫主題。Anton Mauve在後期尤其活躍,他所描繪的荒原受到美國藝術愛好者的格外歡迎。
當海牙對於一些藝術家來講太大,它同時對於受到阿姆斯特丹印象主義影響的藝術家又太小。這場運動以城市生活為主題,儘管與海牙畫派主張的衝突並不十分明顯。這個群體的一些藝術家也被歸於第二代海牙畫派成員內。
在19世紀90年代的法國,後印象派繼承了印象派,更加強調畫作的形式、結構和內容,這場運動同樣在尼德蘭發生,產生了荷蘭後印象派,並向這裡的現代繪畫中引入了抽象因素和立體主義。著名的例子包括文森特·凡·高,他最初從Mauve和Mondrian處接受藝術訓練、以海牙畫派的手法進行創作,之後以他變化多樣的個人風格進行創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