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辦法

《海南省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辦法》是海南省人民政府於2022年2月15日印發的辦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省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辦法
  • 頒布時間:2022年2月15日
  • 實施時間:2022年2月15日
  • 發布單位:海南省人民政府
印發通知,辦法全文,辦法附屬檔案,

印發通知

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海南省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辦法》的通知
瓊府〔2022〕8號
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屬各單位:
現將《海南省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辦法》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2月15日
(此件主動公開)

辦法全文

海南省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規範《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和市縣總體規劃管理,促進國土空間嚴格保護與合理利用,根據《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實施海南省總體規劃的決定》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和經省政府批准的市縣總體規劃(含洋浦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以及經省政府同意入庫的海口市和三亞市總體規劃的實施、調整和監督管理。
第二章 規劃管控
第三條 《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和市縣總體規劃是我省本島及近岸海域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開展用地、用林、用海等國土空間用途轉用審批的重要依據。市縣總體規劃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含旅遊度假區開發邊界和產業園區開發邊界,下同)以及按照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技術要求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必須嚴格執行,未經批准,嚴禁修改。
第四條 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管理,確實無法避讓生態保護紅線且符合國家和我省生態保護紅線管理要求的新建和改擴建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依法辦理審批手續。
第五條 未經批准,建設項目嚴禁占用耕地(含永久基本農田)和林地。確需占用的,應按照占補平衡的要求依法辦理有關手續。
市縣政府要依據總體規劃劃定的耕地開墾區和後備林地區,加大整治力度,建立新增耕地、新增林地儲備庫,提前儲備耕地、林地指標用於占補平衡。
第六條 嚴格開發空間管控,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以及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總規模不得突破市縣總體規劃安排的建設用地總規模,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管控要求。
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以及城鎮開發邊界外村莊規劃經批准並將規劃資料庫報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備案納入全省“一張藍圖”後,作為相關區域內建設項目用地規劃符合性審查的依據。符合規劃的建設項目涉及占用規劃林地的,應按規定辦理林地占用審批手續。
開發邊界外的建設項目符合市縣總體規劃和開發邊界外建設項目準入目錄(見附屬檔案)的,由市縣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或行政審批服務部門根據職責按照《海南省城鄉規劃條例》等規定作出規劃許可。不符合開發邊界外建設項目準入目錄的建設項目,需由市縣政府報經省政府同意在開發邊界外建設後,方可做出規劃許可。
第七條 省和市縣發展改革、交通運輸、水務、工業和信息化、住房城鄉建設、民政等部門依據《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和市縣總體規劃,組織編制“五網”、殯葬等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專項規劃並按程式報批。經依法批准的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專項規劃可作為有關設施選址建設的依據,但在具體選址建設過程中應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及用途管制要求。
省和市縣教育、衛生健康、文化體育、消防等部門依據《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和市縣總體規劃組織編制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明確學校、幼稚園、醫院、文化場館、體育場館、消防站等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規模和布局要求,報同級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備案,在組織開展開發邊界內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修編)時進行統籌安排。
第八條 對於“五網”以及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殯葬設施、加油加氣站、充電設施、輸油(氣、水)管道及其增壓(檢查)站、環境監測站點等公用設施項目,實際建設範圍與市縣總體規劃預留的規劃建設用地範圍不一致的,市縣政府在申請辦理用地、用林、用海等國土空間用途轉用審批時,應編制市縣總體規劃落實方案,隨用地、用林、用海等報批材料一併報批。
符合國家相關規劃的軍事設施項目用地,參照上款規定辦理。
市縣總體規劃落實方案應說明建設項目符合相關專項規劃情況,以及在規劃指標平衡的前提下調整市縣總體規劃用地布局的情況。
第九條 在規劃階段難以準確落地的線性工程項目竣工驗收後,應將竣工驗收時的實際用地矢量界線報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進行備案,納入全省“一張藍圖”資料庫統一管理。
第三章 規劃調整
第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程式對《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進行調整:
(一)依法經國務院、國家有關部門或省政府同意,對全省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公益林地布局等進行調整;
(二)經省政府同意,對各市縣的耕地、林地、建設用地等規劃控制指標進行調整;
(三)經省政府同意,對全省產業園區、重大基礎設施等規劃布局進行調整;
(四)其他經省政府同意的情形。
第十一條 修改《海南省總體規劃(空間類2015—2030)》,應由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規劃調整方案,按審批許可權報省政府審批或提請省政府上報國務院或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批。
第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市縣政府向省政府申請批准市縣總體規劃調整:
(一)需對省下達的耕地、林地、建設用地等規劃控制指標進行調整的;
(二)需新設城鎮開發邊界或城鎮開發邊界調增幅度超過5%的;
(三)涉及占用生態公益林地或按照生態保護紅線準入規定開展的建設項目用地規劃調整;
(四)省政府認為應當調整規劃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縣政府向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申請批准市縣總體規劃調整:
(一)急需建設的公用設施和民生項目,在符合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及總建設用地規模不突破省下達指標的前提下,需將非建設用地調整為建設用地的;
(二)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國家有關部委批准或同意的重點產業項目;
(三)省招商工作聯席會議同意引進的重大招商項目;
(四)在不新設城鎮開發邊界、且保持開發邊界總規模不變的前提下,對開發邊界界線進行微調的(調增幅度不超過5%);
(五)在符合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及省下達耕地、林地、建設用地等規劃控制指標不變的前提下,需對城鎮開發邊界內建設用地指標以及村莊規劃範圍內建設用地指標進行調整的。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縣政府批准市縣總體規劃調整,報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備案入庫規劃調整資料庫:
(一)經批准實施的城鎮開發邊界內詳細規劃以及村莊規劃,在確保開發邊界內規劃建設用地規模不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積不減少的前提下,因最佳化建設用地布局需要對市縣總體規劃用地布局進行調整的;
(二)《開發邊界外建設項目準入目錄》(見附屬檔案)中的“五網”基礎設施、市政項目、礦山及倉儲項目、特殊選址項目;
(三)不涉及占用林地的耕地開墾項目以及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
第十五條 市縣總體規劃調整報批前應開展以下工作:
(一)編制市縣總體規劃調整方案。市縣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總體規劃調整方案。
(二)組織專家和部門論證。市縣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和相關部門對市縣總體規劃調整方案中建設項目選址合理性、用地規模和占用耕地規模、生態環境影響、行業準入等進行論證。
(三)公示。市縣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在市縣政府網站、網路媒體和用地現場對總體規劃調整方案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於30日。
第十六條 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收到市縣政府上報或者省政府轉來的市縣總體規劃調整申請後,組織有關部門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同意後,按照本辦法規定的審批許可權下達批覆檔案或者提出審查意見報省政府批覆。
以下市縣總體規劃調整需報省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會議或者省政府專題會議(研究“兩重一大”問題事項)審議:
(一)需對省下達的規劃控制指標進行調整的;
(二)需新設城鎮開發邊界或城鎮開發邊界調增幅度超過5%的;
(三)涉及占用生態公益林地或按照生態保護紅線準入規定開展的建設項目規劃用地調整;
(四)省政府認為的其他情形。
市縣政府批准市縣總體規劃調整的具體流程,由各市縣政府另行規定。
市縣總體規劃調整涉及調整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生態公益林地的,應當先行依法按照相關程式報批。
第十七條 市縣政府申請調整市縣總體規劃,應當同時報送下列材料:
(一)市縣總體規劃調整方案,包括規劃修改的原因、依據,調整前後耕地、林地、建設用地等各類用地指標的變化情況、空間布局變化情況,評估說明規劃調整影響;
(二)規劃調整方案附屬檔案,包括總體規劃調整前後對比圖、相關調整地塊矢量界線、現場照片;
(三)項目立項檔案,規劃成果專家論證、徵求意見、公示等情況,以及市縣政府檔案或會議紀要等其他材料。
第十八條 市縣總體規劃調整經批准後10個工作日內,市縣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應將規劃調整數據及相關資料匯交省“多規合一”綜合信息管理平台,確保全省“一張藍圖”實時更新。
市縣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通過省“多規合一”綜合信息管理平台向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備案入庫市縣總體規劃調整成果時,應提交以下材料:
(一)市縣總體規劃調整方案,內容應包含調整前後耕地、林地、建設用地等各類用地指標的變化情況、空間布局變化情況,以及規劃調整可行性說明;
(二)調整後的矢量資料庫;
(三)專家論證會會議紀要;
(四)公示情況說明;
(五)市縣政府同意規劃調整的批文。
第十九條 市縣總體規劃調整涉及占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各類自然保護地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應按有關自然保護地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規定審查審批。
第二十條 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各類保護地經依法設立、撤銷或者調整範圍的,可按法定程式對生態保護紅線區範圍進行動態調整。
第四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一條 各市縣政府要結合綜合執法行政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監督檢查制度,加強對市縣總體規劃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制止和糾正違反市縣總體規劃的行為,並對相關單位和人員進行問責。
第二十二條 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市縣總體規劃實施信息化管理,繼續深化全省“多規合一”信息綜合管理平台套用,對開展市縣總體規劃調整的項目實施清單式管理,為全省市縣總體規劃實施、修改、監督管理提供平台支撐。
第二十三條 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通過信息化監管平台、“雙隨機一公開”以及不定期檢查方式,組織對各市縣總體規劃實施、調整情況開展檢查,確保全省規範開展市縣總體規劃調整工作。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四條 全省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經依法批准後,參照本辦法進行管理。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由省自然資源和規劃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自印發之日起施行。《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海南省省和市縣總體規劃實施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瓊府〔2019〕35號)同時廢止。
附屬檔案:開發邊界外建設項目準入目錄

辦法附屬檔案

附屬檔案
開發邊界外建設項目準入目錄
屬本目錄的用地、用海、用島項目,在符合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國家和省的產業政策等的前提下,可在市縣總體規劃劃定的開發邊界外進行開發建設。
一、新增建設用地項目
(一)交通項目。
民航機場、港口、鐵路、公路、航道、軌道交通(含捷運站場)、橋樑、隧道、樞紐站場等。
(二)電力、能源項目。
核電、天然氣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電網(含變電站)、儲能、燃氣、能源輸送管網及儲備庫、充換電基礎設施等。
(三)水務項目。
水庫、堤防、灌渠、水閘、排澇工程、河湖綜合整治修復工程,取水口、自來水廠及配套管網、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水文站等。
(四)通信項目。
電信光纜、通訊基站、塔台、雷達站、導航站、無線電台站等。
(五)市政項目。
垃圾處理設施以及其他污染治理基礎設施、農業農村有機廢棄物處理站、混凝土攪拌站、殯葬設施、傳染病醫院、屠宰廠、加油加氣站、氣象站、地震觀測站(台、點)、環境監測站等。
(六)礦山及倉儲等項目。
礦(砂)場及其配套設施、選礦廠、礦產資源加工廠、糧食儲備庫、炸藥庫、建材倉儲等。
(七)特殊選址項目。
軍事設施及軍民融合項目、監獄、看守所、強制隔離戒毒所、合法的宗教設施、應急救災設施、法定自然保護地內的保護設施以及有特殊選址要求的鄰避項目。
(八)旅遊配套設施。
旅遊集散中心(不含住宿功能)、旅遊驛站(需符合全省旅遊公路及驛站布點規劃)、旅遊廁所、宣教設施、旅遊標識牌、生態停車場、旅遊棧道、房車自駕車營地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及其他為開展旅遊活動服務的公共設施。
(九)鄉村振興項目。
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初加工以及配建的實驗、檢驗設施等配套項目。
(十)經依法批准的用海、用島項目。
(十一)經論證確需在開發邊界外建設的搬遷安置項目及非營利性公共服務設施項目。
二、位於生態保護紅線及海岸帶200米範圍外的已依法出讓土地項目
(一)已依法出讓的用地性質為工業用地,且在已有工業項目基礎上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續建或擴建的。
(二)已依法出讓的用地性質為非工業用地,擬建設項目為非商品住宅的產業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