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爭挽桐花兩鬢垂

《浣溪沙·爭挽桐花兩鬢垂》是北宋詞人周邦彥所寫的一首詞。詞的上片寫小女孩們的天真爛漫和活潑笑鬧;下片寫出她們備受管束、內心悲傷,女孩們的生活冷暖實際上絲毫不被關心。這首詞將多個畫面有機地組合到一起,對比強烈,讀之令人憐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浣溪沙·爭挽桐花兩鬢垂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周邦彥
  • 作品出處:《片玉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浣溪沙1
爭挽2桐花3兩鬢垂4,小妝5弄影照清池。出簾踏襪67蜂兒。
跳脫8添金雙腕重,琵琶撥盡9四弦悲。夜寒誰肯剪10春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浣溪沙: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韻,下片三句兩平韻。
  2. 挽:攀引、牽拉。
  3. 桐花:桐樹開的花。
  4. 兩鬢垂:古代未成年女子不挽發髫,兩邊鬢髮下垂。
  5. 小妝:稍稍打扮。
  6. 踏襪:打著襪角,還沒來得及穿鞋。
  7. 趁:追逐。
  8. 跳脫:又稱“條脫”,手鐲。
  9. 撥盡:彈奏。
  10. 剪:裁製。

白話譯文

小女孩們爭著嚷著摘下桐花插在垂著的兩鬢上,稍飾打扮便在清池邊擺弄自己的身影。她們還沒穿好鞋子,就踩著襪子蹦出門帘追逐蜜蜂。
佩戴的金手鐲壓得她們手腕很沉重,琵琶四弦撥出悲傷的音律。晚上寒冷時誰肯為她們裁製春衣呢?

創作背景

相傳周邦彥在汴京當太學生的時候,見到一群年幼的歌女,她們本是天真活潑的年齡,卻被送進坊曲(唐宋時的青樓),強使學藝,不得自由。周邦彥對她們不幸的命運有著深切的同情,於是作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詞寫一群天真爛漫的小歌女,其活潑姿態表現得十分生動有趣。詞的上片三句似電影中三個畫面。首句“爭挽桐花兩鬢垂”,點出她們的年齡和活潑。古代孩童不束髮,兩鬢下垂,可見是一些小小女孩兒。她們在樹下爭著鬧著,將桐花摘下來,插到自己的鬢髮上。次句“小妝弄影照清池”,寫年齡雖幼小,已經很愛美了。她們插好花稍稍打扮後,紛紛跑到清池邊,欣賞自己美麗的倩影。一個“弄”字,活現出裝模作樣、顧影自憐的可愛相。她們不僅愛美,還十分頑皮淘氣。“出簾踏襪趁蜂兒”是有趣的一筆,她們為了追逐一隻小小的蜜蜂兒,只打著襪腳,來不及穿鞋,就掀開帘子蹦跳出去了。以上寫她們平時是愛美、愛玩的天真無邪小小孩子。上片沒有寫明她們的身份,但從下片可看到這是一群被送到坊曲強使學藝的小女孩兒。
過片兩句“跳脫添金雙腕重,琵琶撥盡四弦悲”,寫她們一本正經練藝時的情況:此時坊曲主人給她們戴上飾物。那用金子鑲嵌的手鐲帶在兩隻手腕上感到沉重。這“重”字語義雙關,既是手上沉重,也是心中沉重。琵琶彈盡一曲悲哀聲調,“悲”字也是雙關,既是曲調之悲,也是女孩兒們內心的悲傷。結句“歲寒誰肯剪春衣?”這輕輕一點,實是重重一筆,該詞的主旨終於顯示出來。歲暮了,春天來臨,究竟有誰肯為這群女小孩兒添制春衣呢?意思是,根本沒有人會真正關心她們的生活。
下片的寫法,特別符合《浣溪沙》這詞調格律的要求。按《浣溪沙》作法,上下片各七字三句,分兩句一組,一句一組。這一句一組是很重要的,要用力才能收住。結句“夜寒誰肯剪春衣”,正是全詞的重心所在,點出了詞人的創作意圖,表達了詞人對小女孩們的憐惜之情。

名家點評

現代詩人俞平伯《清真詞釋》:詩以不觸及議論為常,而有狹義廣義之別。狹義之議論,即議論是也;廣義,則凡在文字間加以點破者,皆議論之屬也。如此詞,“雙腕重”之“重”字,“四弦悲”之“悲”字,點睛之筆,亦即其議論也。唯下得極斟酌,敘而不斷,斷而不議,使人自領其弦外之情,斯則善矣。

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7年—1121年),字美成,自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為太學生時獻《汴京賦》,被神宗擢為太學正。歷官州教授、縣令、秘書省正字、校書郎、秘書監等職,提舉大晟府。周邦彥精通音律,能自度曲,為北宋重要詞家。其詞集北宋婉約派大成,長調尤善鋪敘,富麗精工,歷來被奉為詞壇正宗,對南宋及後世均有巨大影響。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