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源鄉

浙源鄉

浙源鄉,以浙源山(浙嶺)而名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故里、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祖籍地。浙源鄉地處江西省婺源縣東北部,北靠休寧板橋、流口、汪村(建國前屬婺源縣浙東鄉),東西分別毗鄰本縣段莘、沱川兩鄉鎮,鄉域面積98平方公里,人口1.5萬人。被譽為“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美。浙源鄉是婺源乃至中國南方詹氏與查氏的主要分布地,海寧查氏的發源地之一,婺源縣著名的僑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浙源鄉
  • 外文名稱:Zhe Yuan
  • 別名:婺源僑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
  • 下轄地區:鳳山/嶺腳/虹關/周公山/
  • 政府駐地:鳳山村/山坑(浙源本地指稱)
  • 電話區號:0793
  • 郵政區碼:333203
  • 地理位置:中國華東
  • 面積:98平方公里
  • 人口:1.5萬人
  • 方言徽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龍天塔、虹關古樟、察關水口、吳楚分源界碑、浙嶺花海
  • 火車站:黃山火車站/婺源高鐵站
  • 車牌代碼:贛E
  • 水系:樂安江-鄱陽湖水系
  • 名人:詹天佑、詹徽、查瑜、查良鏞
歷史沿革,自然地理,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浙源茶道,教育事業,文化藝術,城鎮建設,所轄村,嶺腳村,

歷史沿革

浙源,由浙源山而得名。在這不足百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美麗的自然風光,是鑲嵌在贛皖邊界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浙嶺,是春秋時吳楚分疆之地,也是一條通往安徽的古驛道清康熙年代書法家詹奎書寫了“吳楚分源”四個剛勁大字,刻在一塊1.7米高的石碑上,挺立浙嶺之巔。浙嶺南麓虹關村,是“吳楚鎖鑰無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前幾年,愛國僑胞汪松亮出資建了一條三級公路,代替了古驛道的石板路。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撤休寧縣回玉鄉和樂平縣懷金鄉,在清華始建婺源縣,隸屬歙州(1121年改稱徽州)。第一任婺源縣令郎敬,便是浙源鳳山安頭村人(後遷沱口嶺下)。郎姓人還在安頭開鑿一口“郎家井”,此井尚存。據說原定在沱口城村建縣,當時“洪真謀反”,社會不安,而城村三面環水,便於防守。後來可能因範圍太小,地域過窄而改建在清華,但“城村”之名一直流傳。南北朝時,南朝第四朝陳東陽郡贊治大夫詹初,字元載。陳亡不仕,隱居歙州篁墩。因慕黃石公之風,自號黃隱。一日,有異人與人說“聞鳳而止”。他於隋大業二年(606年)經過古驛道來到鳳凰嶺,忽悟異人語,故定居今浙源廬坑村。廬坑村是婺源詹氏發祥地,台灣現有詹姓二十萬人,都是黃隱公後裔。明吏部尚書詹同詹徽父子,學者詹洲,詹軫光;清初學者詹養沉,晚清名宦詹應甲,清末鐵路之父詹天佑,近代學者詹建峰等,均是浙源詹姓賢勛。虹關、嶺腳詹氏還是名揚中外的徽州墨商世家。五代十國時,南唐宣歙觀察使查文徵,於宋乾德癸亥(963年)自歙州隱居婺源城西查公山其子查元修,任宋太常寺太祝(相當中央最高法院院長職務)。一日,夢中神人指教:見鳳而止,遇凰而住。宋乾德甲子(964年),查元修來到浙源鳳山雙路口,問里人土名,人們告訴他是鳳凰山。既有鳳又有凰,故定居於此地鑄爐坦,後改名查村。查村便成了婺源查姓發祥地。查元修有二子,長查甄系宋大理寺評事,次查陶官至工部尚書。是宋代婺源最早的京官。近代教育家查景環(省督學),雕刻藝術家查子圭,都是名垂青史、榜上有名。元朝末年,反元鬥爭風起雲湧,鎮守婺源的元將恩寧普在縣知州汪同的追隨下,與朱元璋農民軍在縣境反覆爭奪。為避兵亂,婺源查氏十八世查瑜,於公元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偕妻兒由鳳山遷居浙江海寧袁花鎮,有650年之久。查氏在那裡明代進士及第者六人,舉人十七人。清代科甲尤盛,進士十四人,舉人五十九人。其中有太醫院正史,順天府尹等三品官。“一朝十進士,兄弟三翰林”為當時人所稱頌。現代企業家查濟民,武俠小說大師查良鏞等都出自海寧。
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浙源鄉

自然地理

境內山巒起伏,林地達13.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7%;茶葉、木竹、油茶資源豐富,茶園面積8800餘畝,其中:有機茶基地5892畝。名木古樹眾多,有虹關千年古樟,被譽為江南第一樟,有嶺腳不死樹。浙源水資源豐富,水系發達,村村都盛產冷水塘魚,水量充沛,大小瀑布星羅棋布。走進浙源,但見藍天碧水青山、粉牆青磚黛瓦、小橋流水人家,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厚重的休閒旅遊聖地。

自然資源

浙源鄉境內山巒起伏,森林面積12.55萬畝,木竹、油茶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耕地9800畝,茶葉面積8813.9畝,其中:有機茶基地5892畝;地下礦產資源有金、銅、瓷土、石英石等。浙源,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鐘靈毓秀,是著名的“僑鄉”“書鄉”“茶鄉”,也是文化生態旅遊的勝地。浙源的旅遊景點有:吳楚分源、堆婆冢、一線泉、虹關古樟、察關水口、詹黃隱墓、龍天寶塔、查文徽墓、孝義祠、什堡彩虹橋、周家山文明村等,還有許多明清古民居、古井、古橋、古廟、山間瀑布、村中島嶼等。
浙源鄉
浙源:最後的淨土、原始淳樸的生活、神秘的自然風光、名人的故里、最適合自駕的線路。
這裡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秀美,綠茶萬畝成片,吳楚分源而過,虹關、龍天寶塔、鳳山、嶺腳、察關等遍布上百個自然風景區與原始村落。

經濟發展

2007年,全鄉生產總值6900萬元,比上年增長7.4%。實現財政總收入117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32.92%,同比增長33%;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5萬元,同比增長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0萬元,增長7%,農民存款餘額62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50元,增長11%。
2008年,全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738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2萬元,同比增長10%,財政總收入為119.5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04.2%,同比增長6.4%;完成一般預算收入86.8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02.2%,同比增長2.1%。農民存款餘額6438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3.6萬元,年均增長6%,全鄉人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比上年增加250元。
2010年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4500萬元增長到9051萬元,年均增長15%;財政總收入實現逐年穩步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60元增長到3500元,年均淨增300元。
“十一五”是浙源農業工作穩步推進,支農惠農力度不斷加強的五年。
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把“三農”工作作為我鄉經濟發展的基礎工作來抓,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良種良法推廣力度加大,糧食播種面積穩中有升。鼓勵農民發展油菜生產,設立了油菜種植獎勵,將公路沿線“油菜花景觀”列入“花開四季、花海浙源”工程的重點來抓,油菜栽植達4583畝,公路沿線覆蓋率達到了96%。
支農惠農政策進一步落實。共向發放各類補貼、扶持資金1167萬元。其中:糧補直補、油菜良種補貼 287萬餘元;公益林、退耕還林補助357萬元;農村低保、大病醫療等373萬餘元;綜合直補、計生家庭獎勵、家電及摩托下鄉等各類補助金150萬餘元,農民民眾得到了更多的實惠。
“十一五”是浙源產業結構更趨最佳化,質量效益不斷提升。五年來,我鄉藉助長防林、日元貸款等項目,進一步加強了“封、改、造”,基本實現了生態優良、山川秀美;利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扶持發展有機茶、油茶、中藥材種植業(杏香兔耳風GAP種植項目)、冷水魚養殖等產業,基本實現了“茶葉面積提高、油茶種植擴大,冷水魚養殖穩步增長”的調整目標,農業內部結構得到有效最佳化。全力打造油菜景觀,日益繁盛的油菜景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賞,實現了旅遊名片零的空白到質的飛躍,三次產業比例由8:1:1最佳化為5:3:2。
“十一五”是浙源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鄉面貌明顯改觀的五年。五年來,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00萬元,是“十五”時期的3倍,上級下達我鄉的新增投資項目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鄉內便捷的交通網路基本成型。投資1200萬元清嶺線清華至浙源公路投入使用,大大縮短了浙源與外界的時空距離,浙源至縣城由原來的兩個小時減少到了四十分鐘,極大地方便了民眾的出行。投資1240萬元,相繼完成了鳳山至周家山、雙路口至廬坑嶺、雙路口至嶺腳公路的硬化。配合交通部門做好了段莘至浙源旅遊東環線公路測量規劃工作。僑鄉浙源“內活外暢”的通達能力進一步增強。集鎮建設步伐加快。隨著鳳山新村、沱口新區建設的相繼完成,集鎮功能日趨健全,輻射能力日益提升,五年里全鄉新增住戶303戶,農民住宅實現翻舊建新。
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累計投入新農村建設資金600萬元,完成改路43公里、改水713戶、改戶366戶、改廁改欄969戶,新建沼氣171口,安裝太陽能256個,12個試點村建設任務全面完成。
水利建設進一步完善。五年來,共完成水利冬修項目40餘個。修復水渠2.2公里,南坑小(一)型水庫除險加固和14座山塘水庫溢洪道改造達標工程全部完工,新增有效灌溉100餘畝,旱澇保收500畝,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取得成效。
“十一五”是浙源生態建設闊步發展,人居環境不斷最佳化的五年。嚴格實施源頭水源保護。嚴格執行十年禁伐天然闊葉林。紮實推進“一大四小”造林綠化工程,初步形成了以“集鎮綠化為中心、村居綠化為框架、公路綠化為軸線,山上綠化為屏障”的鄉村一體化綠化新格局。按照“花開四季、花海浙源”的要求,成功打造了十里櫻花長廊、十里桂花路、二十里天佑花溪和僑愛新村——廬坑中村經典景觀村,實現了從“綠色浙源”到“花海浙源”的逐步轉變。

浙源茶道

浙源,地勢優越,產茶葉,更是擁有地方特色的綠茶酒。
酒是刺激性飲料,茶屬溫和性飲料,兩者屬性不同。採用茶葉釀酒既有酒的風格,又有茶的清香和保健功能。茶酒富含茶多酚、胺基酸、蛋白質、咖啡鹼等物質,具有養顏和延緩衰老等功效。浙源當地綠茶酒,優選中國綠茶金三角核心產區——婺源綠茶為主要原料,天然發酵,色澤鮮明透亮,入口柔滑,幽雅清新。
浙源鄉
浙源綠茶酒構築豐富的味覺之旅。與雪碧等其它各類飲料搭配飲用,滿足不同的偏好,讓你遵循自己鐘愛的風格,賦予你另一番風味,享受變化多端的口感。綠茶酒分為11度低度果酒型與38度白酒型,婺源縣浙源鄉的茶酒最為優良,浙源茶酒富含茶多酚、胺基酸、咖啡鹼等成分,起到興奮神經,促進血液循環作用。使人振奮精神,消除疲勞、減緩壓力、思維清晰、提高工作效率。長期飲用,對降血脂、降血糖、降血糖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婺源縣浙源的綠茶酒是婺源特色,也是中國綠茶酒的特色。綠茶酒因為材料的品質與工藝不同可以賣從幾十到幾百甚至上千的價格。
在當地有這樣說法,秋分冬至茶為舊,春分夏至茶為鮮,清明穀雨最為佳。講的就是茶葉因季節的不同而產出的茶葉的品質不同,其中穀雨清明前的茶最好,是最新的茶,茶香厚重。同樣不同的時節,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水質,甚至不同的工藝都可以造就不同的綠茶酒。中國產茶地有婺源,也有杭州,各地綠茶酒各有各秋,各有特色,不可足一而是。
相傳茶聖陸羽研製的茶葉讓八仙之一的鐵拐李都喜歡不已,一次陸羽將新研製的茶葉放置於密閉於空瓷壇中,而後外出遊歷,鐵拐李趁其走開,拿走部分品嘗,但又覺得拿人東西有失仙家身份,於是取出葫中仙水倒於裝有餘下茶葉的瓷壇中,陸羽數月而歸打開罈子取茶葉,打開罈子的瞬間整個房間都充滿濃蘊的茶香,還有清晰的酒香,使人慾饞不已,陸羽驚詫,看著色澤鮮明透亮的壇中物,喝下一口,清麗的茶香,淡淡的酒香令人心曠神怡,一壇喝下,大醉。醒來後陸羽看著空壇懊腦不已,瞑思許久,不能解釋,只能嘆是仙品。顧自取名為茶酒。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但浙源綠茶酒卻實是鮮澤透亮,入口柔滑。實則婺源茶道一大特色。

教育事業

改革開放後,浙源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民眾的辦學熱情高漲。嶺腳國小、虹關國小、廬坑國小都先後進行了維修擴建。愛國僑胞詹沛霖等捐資浙源中學建教學樓和師生宿舍,香港僑胞捐資浙源國小進行整體搬遷。教學質量不斷提高,“金庸祖籍地,桃李滿園春”。
浙源僑鄉國小坐落在浙源鄉鳳山村,占地25畝,建築面積達1300㎡。總投資230萬人民幣,由港胞查錫我先生熱心幫助家鄉引進香港友愛教育基金有限公司捐款60萬元港幣、港胞查懋成先生捐資22.2萬人民幣、香港義善堂查菊香女士資助2萬港幣等各方捐資。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在九月份開學使用。

文化藝術

浙源的文化藝術也有很深的歷史底蘊。徽派篆刻家查子圭父子繼承了何震的藝術思想和技巧,在清末享有盛名(《中國藝術家名人大辭典》中有記載)。浙源鄉民對戲劇特別嗜好,上世紀前期的木連戲曾煊赫一時,民謠:山坑人家做木連(山坑即鳳山),哪裡看?石墳前,不顧腳底爛糊田。婺源徽劇的創始人是浙源的李茂才、俞灶喜、吳根煥等老人。道光年間,浙源鄉在安慶、石牌搭班習藝,將徽調傳入婺源。新中國成立後,浙源人汪徽有等組建縣徽劇團,把徽劇唱進了北京城。1952年,鳳山農民業餘劇團在全縣文藝會演中喜摘桂冠,一出徽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唱紅了整個婺源縣。
浙源鄉

城鎮建設

為改善僑鄉民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提供僑鄉民眾開展公共活動和休閒的場所。在市外僑辦、縣委、縣政府,縣新村辦和有關單位的支持下,2007年浙源鄉黨委、政府著手規劃,拆除了原鳳山燈泡廠,投資30多萬元,占地面積3.3畝的浙源僑鄉文化廣場依河而建,給龍天寶塔增添了新的秀色。廣場按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設計,分演出區(兼停車場)、觀眾區、健身區、休閒區四個區,著重體現人文關懷、僑鄉文化,廣場的視野開闊,場內水泥硬化,並安放體育健身器材,廣場中心為建於明清的龍天寶塔,邊上新建文化宣傳欄,宣傳黨的農村政策,四周櫻花紫薇桂花等名貴樹種進行綠化,將是浙源鄉“花開百村”的一亮點,是“打造僑鄉品牌、建設花海浙源”一重要組成部分,是僑鄉浙源人民休閒娛樂、文化活動的中心和好去處。
2007年5月,投資1200萬元的清嶺線浙源至清華公路,全線硬化竣工通車。投入15萬餘元,拓寬鳳山塔底至鄉政府段路面;投入55萬元,完成了沱口村公路路基改造和路面硬化工程;投資15萬元,完成了雙路口至廬坑嶺公路的會車道建設,加大了浙源至嶺腳公路養護投入,並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改造硬化。全鄉實現了100%行政村通客車,80%行政村硬化了村公路。

所轄村

虹關,地處贛東北的婺源北部浙源鄉境內,距縣城43公里,現有住戶830戶,人口3000人,15個自然村,水田2810畝,茶地1120畝,山林2890畝,森林覆蓋率87%。於南宋建炎年間詹姓遷居始建,因是古代饒州通往徽州的必經之路。據載:建村遷居落戶時“仰虹瑞紫氣聚於闕里”,故取名“虹關”,又名“虹瑞關”。虹關坐落於春秋時期的吳(國)、楚(國)兩國劃疆之地的浙嶺南麓,故有“吳楚鎖鑰天雙地,徽饒古道第一關”之譽。婺源古屬徽州,明、清時期是徽墨的主要產地之一,據清代《名墨談叢》一書記載:婺源墨鋪有百餘家以上,僅虹關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虹關詹姓墨鋪之多,墨之著名,聲譽之廣為海內外所共知,在當時國內制墨業實屬罕見,故又有“徽墨名村”之美譽。歷史上出了不少名宦之家,有詹同、詹徽父子明洪武年間先後出任吏部尚書,詹應甲清嘉慶年間出任直隸州知州。飽讀經書的文人墨客也不少,留下傳世著作就有30多部。

嶺腳村

嶺腳村因坐落在浙嶺的腳下而得名。古稱“環川”,因四面環山而每面山上皆有山泉匯流至村中大河,故名。此村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吳國的門戶,今為婺源之北大門。隋末東陽郡贊治大夫詹初隱居廬源,其第八代孫詹必明為山陰縣令隱居宋村,孫詹朗(字知諫)於唐朝末年由宋村遷於嶺腳村定居,迄今一千四百餘年。
主要景點:宋村橋、水口林古木群、明清徽派古建(約百餘棟,保存較好的有維新堂、瑞芝堂、如松堂、玉潤堂、尚義堂、中和堂、棣芳堂、斗山公房、古私塾、大夫第、孝子坊等)古樟(堅強樹)、洗心埠、浙嶺古驛道(通往休寧)、吳楚分源、堆婆冢、一線泉、龍井飛瀑、莊背水庫、充山嶺(通往官坑)。
鄉政府
浙源鳳山村屬鄉政府所在地,建村歷史悠久,有1030餘年,全村2000餘人,大部分為查姓。自查喻(查氏十七世)遷居海寧後,海寧查氏“以儒為業”,“耕讀為榮”、“詩禮傳家”,後裔十分興旺發達,科甲鼎盛,頗負時望,以“名臣”著稱,以“文苑”稱譽。均在海內外卓有成就並產生深遠的影響,一直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自查喻遷居後,婺源查氏發展緩慢,後裔大部分聚居在鳳山村,官至不超過縣令,在仕途有所建樹很少,故此,婺源查氏一直默默無聞,不受外界所知。但其後裔崇尚文風,多數從商,在商界十分活躍,一直是徽商中一支重要勁旅,故此查氏後裔旅居海外僑胞眾多。因從商多,鳳山村歷來富庶,多數在家鄉大興土木,修建房屋。全村房屋多數為明清時期,氣派輝煌,磚雕木雕細膩,古樸典雅,保存完好。村內古弄小巷星羅棋布,清一色石板路。
浙源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