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塊狀經濟

浙江塊狀經濟

浙江塊狀經濟是指在浙江省內形成的一種產業集中、專業化極強的,同時又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區域性產業群體的經濟組織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塊狀經濟
  • 詞性:名詞
  • 簡介:經濟組織形式
  • 特點:塊狀經濟是浙江優勢產業主要支撐
浙江省塊狀經濟的產業規模,浙江省塊狀經濟的產業結構,浙江省塊狀經濟的發展特點,

浙江省塊狀經濟的產業規模

這裡統計的“塊狀經濟”,以工業總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為底線;工業總產值和增長率均以現行價格計算。
1.“塊狀經濟”的總體增長態勢。近年來,全省“塊狀經濟”快速擴張,地理集中度不斷提升,在工業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加強。2005年,“塊狀經濟”工業總產值18405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30212.4億元(其中這一規模以上企業22812.4億元)的60.9%。與2003年相比,“塊狀經濟”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34.23%(2003年“塊狀經濟”工業總產值為10215.6億元);“塊狀經濟”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了8.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全省工業經濟總量中,高達六成的份額以“塊狀經濟”的形態來顯現,這在全國首屈一指,區域特色經濟優勢十分突出。
“塊狀經濟”的區塊規模顯著擴大。2005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在1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有360個。區塊數量少於2003年的430個,這裡有統計口徑的差異,也反映了一些產業的衰退。其中:工業總產值在50億元以下的有265個,占區塊總數的73.6%,其中1—10億元的131個、10—50億元的134個;工業總產值在50億元以上的有95個,合計占區塊總數的26.4%,其中50—100億元的51個、100—200億元的23個、200—300億元的7個、超過300億元的14個。而2003年的“塊狀經濟”,主要集中在工業總產值50億元以下的區塊,其占區塊總數的86.5%;工業總產值在50—300多億元的只占13.5%,超過300億元的區塊只有3個。
將提升“塊狀經濟”與建設工業園區緊密結合起來,取得豐碩成果。2003—2005年,全省各類工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累計投入高達2962.6億元,占同期製造業總投資的50.4%。大規模的工業園區建設,特別是特色工業園區建設,有力促進了“塊狀經濟”“二次創業”,推動了企業集聚發展和技術改造,形成了一大批新的產業基地,較大程度改變了“低小散”的面貌。
2.“塊狀經濟”的區塊規模狀況。“塊狀經濟”分布於全省各地,在地理版圖上形成塊狀明顯、色彩斑斕的“經濟馬賽克”。2005年11個市中,“塊狀經濟”的總量規模(按工業總產值計)排在前3位的是寧波(5395億元、占全省的29.3%)、紹興(2835.9億元、占全省的15.4%)和溫州(2387億元、占全省的13%);以下依次是台州、嘉興、杭州、湖州、金華、衢州、麗水和舟山。“塊狀經濟”的具體區塊規模分列如下:
——14個工業總產值超過300億元的區塊依次是:寧波電氣機械、寧波金屬製品、寧波塑膠製品、寧波通用設備、寧波服裝、溫州鞋革、紹興織造、寧波紡織、寧波工藝品、溫州服裝、溫州樂清電器、溫州塑膠、嘉興紡織、紹興印染。其中寧波的電氣機械、金屬製品、通用設備等,在2003年未作為“塊狀經濟”來統計。2003年曾列“塊狀經濟”產業規模前5名的溫州鞋革、溫州服裝、紹興印染、紹興織造和溫州樂清電器,兩年來工業總產值的增長率分別為14.1%、8.5%、-11.3%、48.4%和39.4%,在排位上均向後移。
——7個工業總產值在200—300億元的區塊依次是:蕭山化纖、諸暨五金、寧波有色金屬、寧波電子通信、諸暨織布、諸暨織襪、紹興紡絲。
——23個工業總產值在100—200億元的區塊依次是:寧波交通運輸設備、溫嶺泵與電機、溫州汽摩配、嘉興服裝、溫嶺鞋帽服裝、嘉興化纖、溫嶺汽摩、玉環汽摩配、溫州印刷、嘉興皮革、諸暨鋁塑管、湖州長興化纖、杭州富陽造紙、吳興印染織造、寧波文體用品、杭州五金機械、寧波專用設備、臨海機械電子、寧波化纖、嵊州領帶、玉環閥門、寧波農副食品加工、上虞化工。

浙江省塊狀經濟的產業結構

一般規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往往也是產業結構加快變動時期。近兩年,伴隨著整體經濟在新的增長周期較快擴張,“塊狀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
1.“塊狀經濟”的具體產業構成。“塊狀經濟”的產業涵蓋面甚廣,滲透到絕大部分製造業。在31個統計大類的製造業中,除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菸草製品業和武器彈藥製造業等3個外,均有“塊狀經濟”存在。2005年,按工業總產值統計分列:
——占“塊狀經濟”比重超過10%的有2個產業,依次是:紡織業(占12.41%),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占11.08%);
——比重在5%—10%的有5個產業,依次是: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占9.46%),塑膠製品業(占9.29%),金屬製品業(占7.32%),通用設備製造業(占6.8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占5.82%);
——比重在2%—5%的有7個產業,依次是: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占4.82%),化學纖維製造業(占3.85%),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占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占2.65%),專用設備製造業(占2.33%),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占2.07%),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占2.02%);
——其他產業比重均在2%以下。比重最小的是飲料製造業(只占0.19%)。
以上是按製造業大類來劃分。具體到中小類,“塊狀經濟”的產業面既廣更有特色。如農副食品加工業,包括水產食品、魚粉、甲殼素衍生物、肉製品、鵝加工、蜂蜜加工、竹筍加工等;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包括絲綢織品、針織服裝、羊毛衫、羊絨衫、絎縫製品、無縫內衣、襯衫、襪業、鞋業、領帶、裝飾棉、童裝、商品織帶等;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包括精細化工、氟化工、塗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磁性材料、有機矽、單晶矽、碳酸鈣、有機胺、硝基化合物、化妝品、消防器材等;專用設備製造業,包括紡織機械、礦山風動機械、竹工機械、工業縫紉機、注塑機、電梯、環保設備、水處理設備、竹處理設備、模具製造等。
總的看,不僅傳統產業依然是“塊狀經濟”的主體,就是現代高技術產業,“塊狀經濟”也在穩步成長。目前“塊狀經濟”的最主要部分,則由輕紡和機械兩大產業組成。
2.“塊狀經濟”的產業變動狀況。近兩年“塊狀經濟”的產業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在“塊狀經濟”所在的28個製造業中,產業比重上升的有16個,產業比重下降的有12個。
——產業比重上升的依次是:金屬製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塑膠製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造紙及紙製品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橡膠製品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家具製造業。
——產業比重下降的依次是: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醫藥製造業,化學纖維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飲料製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食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總的看,產業比重上升的,多數屬裝備製造業,此外是區域分工程度較高的特色優勢產業(如金屬和塑膠製品、有色金屬等),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高技術產業(主要是電子通信),以及近年熱點產業(主要是以鋼鐵為主的黑色金屬)。產業比重下降的,大多為增長潛力趨小的傳統輕紡產業,此外是對環境影響相對大的產業,近年熱點產業(主要是化纖和以水泥為主的非金屬製品)。換言之,產業比重上升的主要是資金及技術密集程度較高的產業,產業比重下降的多數屬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一變化,順應了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也體現了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效應。
以上是從製造業大類來看,從製造業內部構成來看,“塊狀經濟”的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也比較明顯。如作為浙江“塊狀經濟”代表性區塊的紹興化纖,原先以聚酯和滌綸長絲產品為產業主體,目前產業鏈進一步延伸,地方生產系統進一步深化,在各個加工製造環節均形成相當的競爭優勢。不僅聚酯和滌綸長絲產品保持全國最大的產業規模,而且聚酯生產向小批量多品種轉變,化纖生產向熔體直接紡和差異化功能型轉變,織造向棉紡、針織和產業用紡織品、家紡產品拓展,印染後整理推廣套用計算機配色系統,服裝服飾增強品牌經營能力;尤其是化纖基礎原材料工業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PTA、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的BOPET薄膜生產線。與此相銜接,紹興新昌的紡織機械製造已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年產倍捻機、劍桿織機以及印染、整理等配套機械5萬餘台,在國內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再如浙江“塊狀經濟”又一典範——樂清電器,從單一的低壓電器延伸到高壓電器,從元件電器延伸到成套電器,構築起新的為輸、變、配電全方位服務的電器製造系統,被全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電器之都”。還如有名的嘉善木業,在大量生產木夾板的基礎上建成以出口家具為主導、產業配套較完善的家具製造基地。

浙江省塊狀經濟的發展特點

1.“塊狀經濟”是浙江優勢產業和區域經濟的主要支撐。
浙江在全國具有特色優勢的產業和區域,多數也是“塊狀經濟”發達的產業和區域。依託“塊狀經濟”支撐產業和區域發展,是浙江製造業的顯著特點。據統計局數據,2005年浙江30個製造業(不含武器彈藥製造業)中,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均占全國同行10%以上的產業共有17個。具體是:化學纖維製造業(分別占37.16%和42.89%),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分別占36.37%和40.9%),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分別占24.58%和25.68%),紡織業(分別占23.08%和25.66%),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分別占20.33%和23.32%),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分別占19.65%和25.66%),塑膠製品業(分別占17.29%和20.83%),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分別占16.11%和21.82%),家具製造業(分別占15.05%和17.26%),通用設備製造業(分別占15%和17.48%),金屬製品業(分別占13.77%和14.55%),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分別占13.3%和15.67%),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製品業(分別占12.7%和17.25%),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複製(分別占11.09%和13.24%),橡膠製品業(分別占10.61%和12.33%),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分別占10.23%和11.64%),醫藥製造業(分別占10.01%和10.62%)。
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均占全國同行10%以上,表明這部分產業的地理集中度和區域分工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可以說,這部分產業是目前浙江在全國最具特色優勢的製造業。其中有的產業優勢十分突出,如排列居前5位的化學纖維製造業,廢棄資源和廢舊材料回收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紡織業,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紡織服裝、鞋、帽製造業。在此基礎上,浙江形成了一批全國性的製造中心和重要的產業基地。
將特色優勢產業與前面所列舉的主要“塊狀經濟”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兩者具有較大的相關性。誠然也有不盡一致的方面。這除了橡膠製品業,主要是適宜於搞大工業、建大基地的產業,如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浙江在發展大工業方面不如其他一些省份。
浙江以“塊狀經濟”為重要依託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成功實踐,反映了當今國際產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正如美國的國際競爭戰略權威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中強調指出:一個國家在國際上成功的產業,其企業在地理上呈現集中的趨勢。一個公司的許多競爭優勢不是由公司內部決定的,而是來自公司之外,也即來源於公司所在的地域和產業集群。國家競爭優勢產業是由在區域內成組產生的企業促成的。
以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柱的“塊狀經濟”,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產生了地方經濟的繁榮效應。較發達的“塊狀經濟”造就了較發達的縣域經濟。目前,縣域工業企業單位數和工業增加值均占全省的60%以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3年和2004年全國百強縣(市)中,浙江均有30個縣(市)入圍,所占比重在各省市區中遙遙領先。
2.“塊狀經濟”集中體現富有浙江特色的工業化新路。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從農村工業化起步,走出一條不同於傳統工業化模式的發展新路。“塊狀經濟”即是這一發展新路的亮麗縮影。“塊狀經濟”作為富有浙江特色的區域產業組織形態,是在特定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主要依靠地方的內生力量,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歷史的或偶然的因素,誘發了“塊狀經濟”在某地萌芽;依託根植於地方社會文化結構的產業組織,“塊狀經濟”不斷創新和集聚生產要素,逐步發育壯大。“塊狀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城鄉二元結構,促進了城鄉之間人口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和重組,為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強大推力和產業基礎。
浙江的“塊狀經濟”具有獨特的動力機制,形成了不易為其他地區所模仿的核心競爭力。生產專業化的中小企業、發達的專業市場、獨特的人文環境是“塊狀經濟”發展的核心要素。
中小企業是“塊狀經濟”的主體,具有生生不息的創業精神和經濟活力。以數十萬之眾集聚於“塊狀經濟”的中小企業單位,雖然多數沒有進入大工業生產體系,但是形成了以特色產品為龍頭、以專業化分工為紐帶、以中低收入消費群為主要市場的地方生產體系,以及為之配套的社會服務體系,構築起專業化產業區,呈現“無形大工廠”式的區域規模優勢。並且不少中小企業做深專業化,成為“專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業。典型的“塊狀經濟”顯示“小資本大集聚、小企業大協作、小產品大市場、小產業大規模”的特徵,通過產業組織創新贏得競爭優勢。
專業市場與特色製造業互為依託、聯動發展,是浙江“塊狀經濟”的鮮明特點。浙江專業市場的總體規模在全國最大,其發展過程,有的是產業催發市場,有的是市場誘導產業。專業市場的出現,在較大程度上解決了特色製造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尤其是初始發展所必需的市場信息、原材料供給和產品銷售渠道。如今,專業市場已從省內擴展到省外,從有形延伸到無形(即網際網路),並與企業銷售終端和在外近300萬人的浙籍經商大軍相結合,形成遍布國內外的產品銷售網路,大大拓展了“塊狀經濟”的發展空間,並促進了產業融合和升級。
人文環境是“塊狀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人文環境包含地域文化和社會網路兩大方面。其一,地域文化。浙江“塊狀經濟”迅速崛起並充滿發展活力,其深層原因就是紮根於深厚的地域文化特別是商業文化,依託於地域文化薰陶下的經濟主體行為。浙江的成功之處,就在於把人民民眾的市場意識、創業精神和經商素質,引導到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中去,實現對基礎條件的某種取代,最終將人文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其二,社會網路。“塊狀經濟”中的中小企業,相當部分採用家庭或家族經營方式,以血緣姻親、地緣鄉誼為維繫紐帶,以非契約的信任和承諾構成協作精神的基礎,以此降低經營風險、交易成本和應對外來競爭。
近年來,“塊狀經濟”發展的一大動向是,順應“全球化下的本地化”的國際產業發展趨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塊狀經濟”的發展水平。正如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大會發布的《 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所指出:產業集聚優勢已經超越低成本優勢,成為吸引外資投向的主導力量,投資流向擁有獨特的產業集群的地區。依託“塊狀經濟”招商引資,實行本地民營經濟與全球生產體系的對接,這是浙江工業化的新路徑。
3.“塊狀經濟”加快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發展。
產業集群指的是,相同的產業高度集中於某個地區的產業成長現象。目前,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都存在大量的產業集群,國內的產業集群也發展得相當快。產業集群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形成基礎,發展產業集群是後起國家及地區從比較優勢轉變為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浙江的“塊狀經濟”,多數處於產業集群的初級形態。正像德國的工業區位論鼻祖韋伯所說,尚處於通過企業自身擴大而產生集聚優勢的初始階段,還沒有進入高級階段,即各個企業通過相互聯繫的組織而地方工業化。但是近年來,“塊狀經濟”向真正意義的產業集群發展的方向更加明確,步伐更加堅實。部分發展水平較高的“塊狀經濟”,已經從一般的產業集聚轉為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前景看好。有論者用“發展國際性產業集群”的概念來描述這一趨向,這一提法的準確性尚可商榷,但所反映的趨向是不爭的現實。
“塊狀經濟”加快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發展,表現在多方面。突出的是:拓展產業鏈和價值鏈,最佳化特色產業;壯大龍頭企業,加強既競爭又合作的企業聯繫;培育區域品牌,如溫州到去年底就有27個“國字號”區域品牌稱號落戶;構建專業化服務平台,完善服務功能;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不斷成長,發揮領軍作用;地方政府強化產業政策引導,積極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健全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機構,永康、嵊州等地建立了行業自律制度。溫州擁有100多個行業協會和商會,所牽頭打贏的歐盟打火機反傾銷案,成為我國民間行業協會組織中小企業解決國際貿易爭端的第一範例。
“塊狀經濟”在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發展中,產生了顯著效應。一是有效競爭效應。企業在同一產業領域和同一地理空間高度集中,使得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有效競爭的結果,促進企業建立市場快速反映機制和行銷策略,推動技術進步和管理進步。二是生產專業化效應。企業採用彈性專精(指專業化加靈活性)的生產方式,形成基於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的地方網路,產生較強的集體效益,比垂直一體化的大企業更具靈活性,明顯降低了製造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運營效率和競爭能力。三是外部經濟效應。鑲嵌於產業集群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地方網路,獲得單個企業不易獲取的生產經營條件,並可組合成區域產業規模,享受與大企業同樣的範圍經濟。產業集群促成各種生產要素和相關機構的集聚,企業可較便捷地從外部獲得信息、資源和有經驗的員工及專業人才,降低搜尋成本;還可得到關在線上構所提供的設計、培訓、物流、融資和技術援助等外部支持。四是互動式學習效應。同類企業和相關產業高度集聚,有利於相互學習和激勵創新,形成知識溢出、技術擴散和整合優勢的內在機制,進而形成競爭優勢並向增值環節的上端攀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