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抗日根據地

浙東抗日根據地

浙東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抗日根據地之一。位於浙江東部杭州灣兩岸,滬杭甬(寧波)之間,東臨東海,南達東陽、寧波公路一線,西跨浙贛路金蕭線兩側,北達黃浦江東岸。1941年,中共蘇南區黨委指示浦東工委組織力量向浙東敵後發展。1942年夏,在三北地區成立了中共浙東區黨委,譚啟龍任書記。同時成立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員,譚啟龍兼政委。至1943年夏,正式創立了浙東抗日根據地。至1944年,先後建立了三北、四明、會稽、浦東4個行政區14個縣政權,根據地面積1萬餘平方公里,人口達400餘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浙東抗日根據地
  • 地理位置:浙江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浙東抗日根據地遺址
  • 建立時間:1943年夏
  • 主要領導:譚啟龍、何克希
  • 面積:1萬餘平方公里
  • 人口:400餘萬
開端,發展,改編,記事,業績,

開端

1941年餘姚淪陷,中共上海黨領導的浦東部隊分批南渡杭州灣,立足三北(餘姚北、慈谿北、鎮海北)。1941年2月1日,毛澤東致電劉少奇、陳毅等,明確指出:“關於浙東方面,即滬杭甬三角地區,我們力量素來薄弱,總指揮部應增闢這一戰略基地,經過上海黨在該區域創立游擊根據地(以松江等處原有少數武裝作基礎),中原局應注意指導上海黨。”劉少奇、陳毅根據中央指示,決定由江南區黨委書記譚震林負責開闢浙東的工作。江南區黨委指示路南特委立即組織浦東工委的武裝力量向浙東挺進。1941年5月起,浦東工委領導的浦東淞滬五支隊,偽軍十三師二十五旅五十團中由共產黨控制的一部分力量分批進入浙東三北敵後,成立三北辦事處,初步開闢了浙東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7月中共浙東區委會在慈谿宓家埭成立,譚啟龍任書記。8月,三北游擊司令部在慈谿鳴鶴場成立,何克希任司令,譚啟龍任政委。區黨委確定了“堅持三北,開闢四明”的工作方針。在三北,經過蜀山渡、楊葛殿、竹山岙三戰三捷,重挫了日寇氣焰,接著又對國民黨忠義救國軍3000餘人的猖狂進攻,進行反擊,殲頑軍2000餘人。於12月15日勝利地結束了第一次反頑自衛鬥爭。
浙東抗日根據地形勢圖浙東抗日根據地形勢圖

發展

1942年12月司令部挺進姚南山區。1943年4月,司令部戰士經過16小時戰鬥,攻克了敵汪偽10師37團1營的梁弄據點。同年8月,中共浙東區黨委、三北游擊司令部進駐梁弄。自此梁弄成為浙東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政軍指揮中心。以後又在餘姚境內發動軍民對日寇開展反清鄉、反搶糧鬥爭和三北大破襲行動,迫使日偽軍放棄三北地區“清鄉”、“蠶食”計畫。
1943年10月,國民黨第三戰區三十二集團軍調集兵力三萬,妄圖消滅浙東人民抗日武裝,經根據地黨政軍民英勇還擊,艱苦奮鬥,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取得了第二次反頑自衛戰鬥的勝利。至此,根據地發展壯大,南達金華山脈,北至上海浦東地區,東及舟山,西跨浙贛線西側。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也日益壯大,由浦東南渡時不及1千人發展至1萬餘人。
至1945年8月日寇投降時,寧紹一帶除主要城鎮未解放外,根據地有人口400餘萬,成為抗戰時期全國19個根據地之一。

改編

根據新四軍軍部命令,1943年底,浙東抗日游擊武裝編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1943年冬和1944年春,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與地方武裝配合,在四明地區粉碎了日軍發動的千人以上的大“掃蕩”。1944年6月7日拂曉,奇襲舟山島警備司令部第四總隊部,俘偽上校總隊長衛文達和日軍顧問吉永久壽秀少佐等。8月25日,海防大隊一中隊68人,在大魚山島與日、偽軍500多人血戰7小時,斃傷敵100餘人。後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除26人突出重圍外,40餘名指戰員壯烈殉國。三北軍民的英勇奮戰,遏制了日軍的“蠶食”,為根據地轉入攻勢作戰創造了條件。
1944年1月,三北游擊司令部改名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縱隊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員,譚啟龍任政治委員。同時,成立浙東敵後臨時行政委員會,主席連柏生。浙東抗日根據地劃分為4個行政區,轄14個縣政權。

記事

1937年7月,日寇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8月,日寇發動淞滬戰役;11月,上海淪陷;12月,南京、嘉興、湖州、杭州先後淪陷。為了抗日救國,國共兩黨經過談判,決定把江南的紅軍改編為新四軍。
1938年5月,中共浙江省委重新組建,下轄七個特委:寧紹、台州、浙南、處州、金衢、浙西、閩浙。
1939年3月,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先後視察紹興、諸暨、金華,指導浙江境內黨組織的抗日工作。
1940年1月,日寇偷渡錢塘江,占領蕭山;10月,日寇首次占領諸暨,製造一系列慘案,不久被國軍打退。
1941年4月中旬,日寇發動浙東戰役,占領紹興、諸暨,同國軍進行一個月的激戰;同時,又占領溫州、台州、象山、鎮海、寧波、奉化、慈谿、餘姚、上虞。日寇所到之處,製造無數慘案。5月中旬,國軍陸續收復了溫州、台州、諸暨。其他地方成為淪陷區。這時,毛澤東、朱德指示劉少奇、陳毅:新四軍要在浙東地區積極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當時,上海浦東一帶經過數年努力,已經形成了浦東抗日根據地,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
1941年5月至9月,中共浦東抗日武裝900餘人分批南渡杭州灣,陸續到達三北地區(姚北、慈北、鎮北),隨即同浙東黨組織取得聯繫,在姚北的相公殿旗開得勝,首戰告捷,站穩了腳跟;10月,正式形成了三北抗日根據地。
1942年2月,由於叛徒告密,中共浙江省委、衢州特委遭到破壞。5月中旬,日寇發動了浙贛戰役,諸暨、新昌、嵊縣、義烏、東陽、浦江、金華、蘭溪、衢州、江山、溫州、麗水先後淪陷,浙贛鐵路沿線全部遭受日寇鐵蹄蹂躪。不久,諸北出現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八鄉聯隊;義西出現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第八大隊。
1942年6月至7月,中共中央指示譚啟龍、何克希、顧德歡率領浦東抗日武裝200餘人,南渡三北根據地,正式成立了中共浙東區黨委;根據地的抗日武裝正式組建為第三支隊、第五支隊。同時,第三支隊派遣200餘人,由蔡群帆率領,渡過曹娥江、越過會稽山,進入諸北,同當地抗日武裝會合,組成“三八部隊”,開闢了諸北抗日根據地。
1942年9月,中共浙東區黨委面對三北險惡的鬥爭形勢,作出了“堅持三北、開闢四明山、控制會稽山”的決定。10月至12月,第五支隊在三北根據地進行反擊日偽頑的鬥爭,第三支隊開始挺進四明山區;“三八部隊”也調往四明山參戰,諸北又組建了“小三八部隊”。同時,義西的第八大隊已經發展到金東、浦南、蘭北,形成了金義浦蘭抗日根據地。
1943年4月,第三支隊攻克姚南重鎮梁弄;8月,浙東黨政軍機關進駐梁弄,四明山抗日根據地正式形成。從此,這裡成為整個浙東抗日鬥爭的指揮中心。同時,浙東區黨委派遣部分人員返回浦東根據地,組建了浦東支隊;又指示第八大隊抽調力量,挺進諸南、義北、東陽,組建了堅勇大隊,開闢了諸義東抗日根據地。
1943年10月,國民黨在天台設立指揮部,配合日偽軍的“掃蕩”,調集大軍“圍剿”三北、四明山根據地。12月,浙東區黨委派遣楊思一、蔡群帆、鐘發宗率領第三支隊部分力量,再次挺進會稽山,會合諸北小三八部隊部分力量、金義浦蘭第八大隊部分力量、諸義東堅勇大隊部分力量,組建中共金蕭地委和金蕭支隊。
1944年1月8日,中共浙東區黨委領導的新四軍浙東縱隊在梁弄正式成立,下屬第三支隊、第五支隊、浦東支隊、金蕭支隊、三北總隊、四明總隊、直屬大隊、警衛大隊、海防大隊,總計3600餘人,司令何克希,政委譚啟龍。
1944年1月,國民黨頑軍加緊了對四明山根據地的“圍剿”;日偽軍也加緊對四明山樑弄等地進行“掃蕩”。浙東形勢非常險惡,浙東縱隊轉移到上虞豐惠一帶,西渡曹娥江,同前來增援的金蕭支隊會合,打擊敵人。2月,浙東黨政軍機關和第三支隊轉移到三北,第五支隊堅持在四明山作戰,金蕭支隊返回諸暨作戰。
3月至4月,金蕭支隊在諸南、諸北、義北連續遭到國民黨頑軍、汪偽軍的“圍剿”,被迫轉移到義西,決定在金義浦蘭、諸義東、諸北分散作戰。5月,金蕭支隊主力在諸北墨城塢大敗汪偽軍,扭轉了金蕭地區的局勢。同時,浙東區黨委抽調第五支隊和海防大隊部分力量,組建海北支隊,北渡杭州灣作戰。
6月,日寇發動第二次浙贛戰役;8月,日寇又發動麗溫戰役,麗水、溫州、福州先後淪陷。國民黨為了保存實力,急忙從四明山撤軍,浙東保衛戰結束。同時,浙東區黨委組建了嵊新奉大隊,開闢了嵊新奉游擊根據地。
8月至10月,三北、四明山、金蕭地區,分別進行了反搶糧的鬥爭,獲得全面勝利。10月至12月,金蕭支隊在諸北、諸義東、金義浦蘭粉碎了國民黨頑軍的六縣“圍剿”。同時,浦東支隊也進行了反“掃蕩”、反“圍剿”的戰鬥,並改稱淞滬支隊。
1945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於打通蘇南、皖南、浙西、浙東、閩浙贛各大根據地的戰略方針,粟裕率領蘇南新四軍大舉南下,會合天目山區的浙西新四軍,在長興縣成立了新四軍蘇浙軍區:浙西新四軍為第一縱隊,有8300餘人;浙東新四軍為第二縱隊,有7000餘人;蘇南新四軍為第三縱隊,有8000餘人。4月,蘇中新四軍也大舉南下,編為第四縱隊,有6000餘人。
與此同時,浙東各界代表大會在梁弄召開,成立了浙東行政公署,統一領導三北、四明、金蕭、淞滬等根據地,並開闢了浦西根據地。金蕭支隊在諸北漁櫓山打敗了搶糧的日偽軍,隨後奉命調往四明山,編入第三支隊;中共金蕭地委又抽調諸北、金義浦蘭、諸義東的部分武裝力量,組成新的金蕭支隊。為了迎接浙西新四軍,金蕭支隊抽調部分力量,前往諸蕭富桐浦邊區,會同當地黨組織,開闢了路西抗日根據地。
5月,曾如清率第四縱隊部分兵力,1700多人從孝豐縣出發,向金蕭地區進軍。譚啟龍、蔡群帆率第三支隊部分兵力從梁弄出發,到達諸北,會合金蕭支隊,進入路西,在富春江消滅了頑軍,迎接第四縱隊東渡,打通了浙西、浙東兩大根據地的通道,路西根據地也迅速擴大。6月,日偽頑軍聯合圍攻天目山區,第四縱隊奉命返回浙西,參加浙西保衛戰。
同時,浙東縱隊的第三支隊、第五支隊聯合作戰,大破頑軍主力,解放了上虞縣城豐惠;不久,浙東黨政軍機關移駐上虞縣城,又開闢了紹嵊根據地,使得三北、四明、金蕭三塊根據地連成一片。隨後,嵊新奉根據地組建了浙東縱隊第四支隊;國民黨軍隊張俊升部1000餘人起義,加入新四軍浙東縱隊
7月底,浙西保衛戰勝利後,廖政國、曾如清率第四縱隊大半兵力,5000多人從孝豐縣出發,再次挺進富春江;同時,蔡群帆、彭林率第三支隊、金蕭支隊部分兵力向西進軍。8月初,浙西、浙東部隊大破頑軍,再次勝利會師;隨後,一面橫掃路西地區的日偽頑軍,一面挺進金義浦蘭地區,打擊當地的日偽頑軍。8月中旬,第四縱隊奉命返回天目山區,投入對日寇的戰略反攻。
8月中旬開始,第三支隊、第五支隊在三北地區開始反攻,攻克20多個據點;第四支隊、張俊升部在四明地區也發起反攻,收復大片國土;金蕭支隊在諸北、諸義東、金義浦蘭、路西地區發起全面反攻,收復失土;淞滬支隊在浦東、浦西同時反攻,攻克許多據點,並解放了南匯縣城。
從1941年5月,至1945年8月,新四軍浙東縱隊在浦東、三北、四明山、諸北、金義浦蘭、諸義東、嵊新奉、路西、紹嵊等地區,前後作戰643次,攻克據點110個,消滅日偽軍近萬人,並解放縣城兩座(上虞、南匯)。浙東新四軍由弱到強,從不到百人發展到一萬多人;根據地面積從浦東一隅發展到浙東兩萬多平方公里,擁有人口400多萬,成為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訂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浙東根據地軍民歡慶勝利,但是國民黨政府調動大軍進攻江南各地,汪偽軍也被改編為國軍。1945年9月14日,日軍離開諸暨,國軍當天就占領諸暨。南京、上海、杭州、紹興、寧波、衢州、金華、台州、溫州、福州等城市都被國軍占領。
在此期間,新四軍浙東縱隊根據上級指示,不斷調整戰略部署。先是準備配合蘇浙軍區,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接著又決定兵分兩路,一部分堅守浙東,一部分南下會合浙南部隊;最後中 共中央決定,浙東、蘇南、皖南的新四軍主力全體北撤。9月下旬,中 共浙東區黨委在上虞豐惠召開緊急會議,安排北撤事宜。隨後,發布了《忍痛告別浙東父老兄弟姐妹書》。
10月上旬,新四軍浙東縱隊黨政軍機關、第三支隊、第四支隊、第五支隊、金蕭支隊、張俊升部、以及地方部隊,總計15000餘人,分別從餘姚、慈谿等地北渡杭州灣,衝破國軍的大舉圍攻。10月中旬,各路部隊在青浦會合;10月下旬,陸續渡過長江,進入蘇中根據地。11月上旬,部隊繼續北上;11月中旬,到達蘇北根據地,在漣水縣進行了改編。隨後,部隊進入山東省泰安縣,完成了北撤任務。
浙東縱隊北撤時,按照浙東區黨委的決定,在三北、四明、金蕭地區,分別留下了極少數地下黨員,領導當地人民民眾堅持鬥爭。1947年之後,他們依靠民眾,重建第三支隊、第五支隊、第四支隊、金蕭支隊、第二支隊、第六支隊,積極恢復和擴大四明、三北、路西、路東、路南、台州等根據地。1949年5月,他們配合南下大軍以及浙南部隊,解放了整個浙江省。

業績

據不完全統計,新四軍浙東縱隊從建立到抗戰勝利的幾年中,經歷大小戰鬥643次,攻克大小據點110個,斃傷俘日、偽軍官兵9000餘人。1945年9月20日,華中局轉發中共中央電示,命令浙東、浙西部隊及地方黨政幹部全部撤離浙東。從9月30日起,浙東黨政軍1.5萬餘人先後渡杭州灣撤離浙東,浙東區黨委隨軍北撤前留下少數幹部堅持鬥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