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縣佛教音樂

洋縣佛教音樂

洋縣佛教音樂是中國音樂史上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它以其歷史見證的雄辯性和自身的原生態性、完整性、實用性讓世人稱奇。 洋縣佛教音樂是中國佛教音樂中的出類拔萃者,是中國西部地區民間音樂傑出的代表作,它從西魏時代誕生以來,歷經千餘年,至今仍流行在陝南洋縣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洋縣佛教音樂
  • 分類:宗教音樂
  • 地區:陝西省洋縣
  • 誕生時間:西魏時代
樂曲種類,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

樂曲種類

洋縣佛教音樂樂曲繁多,內容非常豐富,在洋縣境內智果寺現藏明代善本經書就載有佛教歌曲1000餘首。洋縣佛教音樂保存下的還在演奏、演唱的佛曲仍有200首之多,尤以鼓吹樂曲為盛。其主要曲目有《大開門》、《小開門》、《上紅樓》、《豆葉黃》、《羅溪》、《打銀槍》、《鬼推磨》、《王昭君》、《朝天子》、《對美人》、《粉紅蓮》、《秋寄生》、《楊枝淨水》、《三皈贊》、《關調》、《老引令》、《深更擔水》、《海底撈明月》、《刮地風》、《三九拍(一)》、《三九拍(二)》、《上山龍、下山虎》、《雙九拍》、《柳葉景》、《小八拍》、《龍虎調十一拍》、《節節樓》、《劉漢韻討金錢(八股頭)》、《四拍》、《放牛娃》、《羅剎利》、《鬧天宮》、《菩薩掃殿》、《吟靈乞時》、《十從恩》、《東方贊》、《三瑕鼓》(又名《三霞鼓》)、《爐香乍熱香贊》、《贊佛謁》、《蓮池贊》、《戒定真香贊》、《願消三障偈》、《吉祥會啟贊》、《四生登於寶地贊佛偈》、《樂幫教主贊》、《佛贊廣大感應無差送聖贊》、《南海贊》、《佛光主照本命元辰贊偈》、《浴佛贊》、《大彌陀贊》、《稱三聖號》、《回向偈》、《藥師佛贊》、《懺悔文贊》、《甘露王》、《贊禮西方》、《大慈菩薩發願偈》、《供天功德回向偈》、《香花燈塗果贊》、《佛寶贊》、《釋迦贊》、《藥師教主琉璃王贊》等。洋縣佛教音樂所歌所奏樂曲從內容形式可分為三類:即經韻、鼓吹樂曲和鑼鼓樂曲(打擊樂)。經韻即經歌,佛教聲樂誦經形式,吟誦性歌唱,也叫梵唄,其樂器為打擊樂類法器。經韻樂曲保存下的有六七十首;鼓吹樂曲是以民間樂器“管子”為主奏的樂曲,保存下的有七八十首;鑼鼓樂曲則使用鼓吹樂中管弦樂器除外的鑼鼓等樂器,現存留於世的有五六十首。經韻如《楊枝淨水》、《三皈贊》;鼓吹樂曲如《粉紅蓮》、《打銀槍》、《豆葉黃》、《上紅樓》;鑼鼓樂曲如《三瑕鼓》、《七拍》、《九拍》、《十一拍》等。洋縣佛教樂曲從曲牌來源亦可分為三大類:即寺廟本身相傳的音樂樂曲,沿用元明清南北曲牌的樂曲,吸收民間器樂曲和戲曲曲牌的樂曲。寺廟本身相傳的如《爐香乍熱香贊》、《青山無語》、《婆娑極苦》、《喜是離娘胎》等,沿用元明清曲牌的有《對美人》、《朝天子》、《豆葉黃》等,吸收民間的如《鬼推磨》、《大開門》、《張良辭朝》等。洋縣佛教音樂樂曲從演奏形式亦可分為坐樂和行樂。坐樂即“坐場”,一般用於寺廟佛事、廟會及民間白事的經堂、靈前的唱奏;行樂即“行香”,一般在祈雨迎神和民間喪葬行進途中演奏。
洋縣佛教樂曲從唱奏者身份上可分為禪和板和香花板兩大類。禪和板俗稱“禪門”、“禪教”,是專事修持了脫生死之僧的“禪和子”唱奏的樂曲;香花板俗稱“應教”,是應俗的“應緣僧”所奏的樂曲。禪和板樂曲為經韻,即梵唄,香花板樂曲為鼓吹樂曲及鑼鼓樂曲。

主要特徵

1、體量大。洋縣歷史典籍有記載的佛教歌曲最少也有1000餘首,另有200首左右的佛教樂曲保存到今日,眼下仍在使用。2006年8月洋縣文化館工作人員在查閱洋縣智果寺明代善本經卷時,發現49本佛教歌曲經卷,這些經書是明代萬曆皇帝朱翊鈞之母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於萬曆年間下令印造並頒賜給智果寺的。此49本經書上載有佛教歌曲之歌詞和曲牌,在其中一些經書上,互不相同的歌曲多達四五十首。
2、洋縣佛教音樂有歷史的一脈相承性,具有陝西文化的歷史延續性。洋縣佛教音樂歷史內涵深厚,先天飽滿,底氣十足,此乃得益於護送皇家御賜經卷到智果寺的鼓吹樂班對佛樂佛法的弘揚,得益於智果寺僧眾對佛樂佛經的護持。洋縣境內有一座昔日城高池深的佛教王國,這就是皇家寺院智果寺,智果寺藏經樓內現藏的包括49本佛教歌曲經卷在內的4173函明代御賜善本佛經,至今保存完好。這些經卷為洋縣佛教音樂的套用和傳播提供了實物依託,洋縣佛教音樂則在誦唱經卷、開展佛事中得到了承傳和發展。它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洋縣智果寺明代善本經卷能夠基本完好地保留到今日,洋縣佛教音樂也便基本完好地保留到了今日,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人們親眼所見的事實。這種歷史的傳承性不可小覷。例如御賜經卷中的佛樂《豆葉黃》、《朝天子》等,至今在民間的經樂班中仍為壓軸佛曲。
3、洋縣佛教音樂的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的原生態性和完整性極強。現代交通的發展使洋縣境內在歷史上的儻駱道、子午道等幾條經濟文化傳播通道逐漸被冷落和荒蕪,這使得洋縣佛教音樂的分布地區變得相對偏僻,而洋縣佛教音樂正是在這種相對偏僻的環境中保留了它原生的態勢以及其較為完整的曲目。洋縣佛教音樂保留下來的可供演唱、演奏的200首之多的曲子,從內容的取材和音樂的風格上看,它原生的標記非常明顯。
4、洋縣佛教音樂有著委婉細膩的漢水上游地方樂曲的特色,它具有極強的民間性、實用性。誕生於北魏、成熟於唐宋,興盛於明清的洋縣佛教音樂在民國以前一直主要以寺廟音樂的面孔出現,到了民國和後來的破除迷信時期,洋縣佛教音樂迅速地從寺廟走向民間,它們吸收了洋縣的曲子、民歌、碗碗腔、桄桄等音樂的養分,逐漸成為洋縣地方上民間音樂的一種。而且,它基本上是為民間辦白事所用,在民間服務中不斷發展,推陳出新,取材變得十分廣泛,音樂風格變得十分鮮明,特別纏綿悱惻,感染力很強。正因為如此,洋縣當地民眾喜聞樂見,民間辦喪事必請鼓吹樂班(民間稱“經攤”、“經樂班”)前去誦經唱奏,此已成為當地民眾的習慣。
6、洋縣佛教音樂還具有兼容性。這主要是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上居民的遷移,造成了洋縣是秦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及隴文化交匯之地的原因。
7、洋縣佛教音樂又是繁榮的盛唐文化的見證,表明了盛唐文化向南傳播的現象,雄辯地說明了盛唐文化的影響力。洋縣古稱洋州,域內有兩條主要的古道路,一條為儻駱道,其北口在西安市周至縣西南的西駱峪,南口在洋縣儻水河谷,全程480華里,步行4天可達;另一條為子午道,北口在今西安市長安縣南的子午谷,南口在洋縣龍亭鎮,全線660華里,步行7天可達。兩條古道在歷史上是溝通漢唐王朝朝廷所在地關中與陝南的重要通道,是漢唐文化由京都長安向地方流動的主要途徑。洋縣佛教的傳入、寺院的出現、佛樂的產生和發展,此兩條古道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唐德宗李适之時,為避朱泚兵變,德宗曾在今洋縣所在地洋州、梁州駐蹕三月有餘,適逢長女唐安公主病死,德宗在今洋縣的馬暢厚葬了愛女,築塔搭棚,誦經唱奏,超度亡靈,這是長安佛樂的一次大展示。此事是京都唐文化向民間地方傳播的一個範例。
8、洋縣佛教音樂傳承非常清楚,禪教和應教音樂都是歷朝歷代的師父傳下來的。

主要價值

洋縣佛教音樂在陝西省的宗教音樂中被譽為“最出類拔萃”者,是佛教音樂的“油花花”,是陝西佛教音樂的一個縮影,是大西北地區的優秀民間文化遺存,有著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實用價值。洋縣佛教音樂其價值主要有:
1、在中國佛教音樂史中,像洋縣佛教音樂這樣具有1400多年悠久的歷史,又同御賜鼓吹樂班、同御賜經卷連結傳承在一起的音樂,實屬罕見。因而它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2、洋縣佛教音樂還有著極強的文化價值,在佛教樂曲大多失傳的今日,洋縣卻保存著200首樂曲讓世人稱奇,特別是佛樂中的精華部分——鼓吹樂曲數量最多。在陝西省的《陝西省優秀民間文化遺產名錄》(徵求意見稿)中佛曲經韻僅只有榆林市一首《清舉》流傳到今日,而洋縣卻有經韻數十首,這就消解了“經韻”奇缺的遺憾。豐富的資料將對佛教音樂的研究起到促進作用。發掘、搶救、保護洋縣佛教音樂,對保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豐富和完善中國佛教音樂史都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3、洋縣佛教音樂還具有極強的科學價值。洋縣佛教音樂在1400餘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整套知識和藝術體系,較好地反映了漢水上游宗教音樂藝術的本質規律,它特別纏綿婉轉,親和力強,在超度亡靈、淨化眾生心靈、促進一方祥和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沒有哪一種地方藝術可以替代。其地域文化認同作用明顯。發掘、搶救、保護洋縣佛教音樂對陝西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民眾的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4、洋縣佛教音樂還具有見證陝西傳統文化生命力的獨特價值。在宗教音樂方面,它反映了陝西文化的歷史延續性。

歷史淵源

洋縣佛教音樂是陝西宗教音樂中的出類拔萃者,是陝西佛教音樂的一個縮影。它歷史悠久,經歷了北魏時代的產生期、唐宋的成熟期、明代和清代上半葉的鼎盛期,民國至新中國成立的曲折發展期。
佛教傳入洋縣境內是516年—528年(北魏孝明帝)之時,唐代便很興盛了,當時在縣境內就建有智果寺、朝陽山廣湘寺、開明寺、醴泉寺、崇法院、普澤院、池南寺、延良寺、白雀寺、浮石寺等。明代之時智果寺香火最盛,因之,洋縣佛教稱著禪林,而洋縣亦成為陝西南部佛教文化的中心。到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全縣有寺、院、庵60餘座。
在佛教傳入洋縣千餘年的歷史進程中,隨著寺院的不斷修建、僧尼隊伍的日漸壯大及佛事活動的逐漸普及,佛教音樂也便相伴而生,在千餘年的歷史進程中去蕪存真,成為一種地方上獨特的藝術品種。洋縣佛教音樂在唐末宋初已嶄露頭角,明代達到了鼎盛時期,清代初期和中期保持了持續發展的勢頭。特別是在明神宗之時,明肅皇太后為智果寺捐金賜經,神宗題寫“敕賜智果寺”匾額,並為智果寺捐建藏經樓一座,將御賜的6780卷經書供奉於該樓之內,皇帝還將護送經卷的鼓吹樂班及儀仗隊一起賜給了智果寺,朝廷護送御賜經卷到智果寺的鼓吹樂班和智果寺的眾僧便處於一個特殊的環境之中,他們在傳播佛樂、護持經卷、弘揚佛法中做出了貢獻,因之導致了智果寺的繁榮,使其後佛事盛大無比,而且境內其他寺院也爭相效尤。破除迷信時,寺廟衰落,佛教音樂從縣域的寺廟走向民間。

相關物品

一、樂器
洋縣佛教音樂的樂器分吹奏類、打擊類和弦奏類三大類別。
1、吹奏類。用於鼓吹樂、鑼鼓樂。主要是管子。另外還有笛子、簫、笙。
2、打擊類。用於鑼鼓樂、鼓吹樂和經韻。主要是鼓。
用於鑼鼓樂的有大堂鼓,扁鼓(越鼓)、頭鼓,還有大鑼、小鑼、乳鑼(斗鑼)、鐃、鈸、蘇鉸、土鉸、手搿 (gé)、五音雲鑼、鐺鐺等。用於經韻的有鐘、鼓、鈴、磬。
3、弦奏類。用於鼓吹樂。樂器有二胡、板胡等。
在洋縣佛教音樂之中,其最主要的樂器是管子和鼓。
二、作品
1、《洋縣佛教音樂鼓吹樂曲》、《洋縣佛教音樂經韻》、《洋縣佛教音樂鑼鼓樂曲》。
2、明代經卷《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卷第十二》、《諸佛世尊菩薩尊者名稱歌曲感應卷第四十九》、《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感應卷第五十》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