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廊橋

泰順廊橋

泰順廊橋是指泰順境內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泰順廊橋其數量之多、工藝之巧、造型之美以及與周邊環境之和諧,在世界橋樑史上堪稱一絕,是《清明上河圖》中虹橋結構的再現。

泰順廊橋座座廊橋如瑰寶般鑲嵌在群山之間,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關注,同時也迎來了泰順廊橋特色旅遊的熱潮。

截止目前,泰順共有46座各個時期的廊橋,其中19座廊橋在2005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座廊橋於200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澗橋,溪東橋,三條橋,仙居橋,文興橋,薛宅橋,文重橋,南陽橋,霞光橋,池源橋,普賓橋,城水橋,劉宅橋,永慶橋,毓文橋。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上15座以及南溪橋,登雲橋,霞莊橋,墩頭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順廊橋
  • 保護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年 代:清
  •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 門票價格:免費
  • 建議遊玩時長:1-2小時
  • 適宜遊玩季節:出行時間時考慮避開雨期即可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基本簡介,廊橋起源,地理位置,自然氣候,類型結構,名橋實錄,廊橋實錄,北澗橋,溪東橋,三條橋,毓文橋,永慶橋,仙居橋,文興橋,薛宅橋,文重橋,南陽橋,霞光橋,池源橋,普賓橋,旅遊文化,歷史文化,

基本簡介

廊橋,泛指有廊屋的橋。溫州泰順的廊橋又大致可分為編梁木拱廊橋、八字撐木拱廊橋、木平廊橋、石拱廊橋等幾類,其中編梁木拱廊橋最具文物價值。我國的編梁木拱廊橋集中在浙閩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如浙江省的泰順、慶元、景寧,福建省的壽寧、古田、連江等地。各地對編梁木拱廊橋的稱呼亦不盡相同,泰順俗稱為“蜈蚣橋”,因為它的結構與蜈蚣的形體很相似。
保護級別: (泰順廊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清
公布時間:2006年5月25日
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東北接文成,西北接景寧,南與福建省為鄰,總面積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境內山高路遠,群峰疊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餘米。歷史上,許多名人賢士為避禍亂,陸續遷移到泰順這個群巒起伏、人跡罕至的“世外桃源”,創造了具有山區田園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無比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泰順廊橋,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廊橋廊橋
泰順民間橋樑數量眾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據《泰順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累總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18座
。即泗溪姐妹橋(北澗橋,溪東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嘆!
2006年05月25日,泰順廊橋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泰順廊橋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現存廊橋的修建年代多為清代。數量較多,有一定的群體優勢。特別是其中的木拱廊橋僅存於浙、閩交界的山區,有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研究木拱廊橋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實物例證。
上海交大講師劉傑認為“蜈蚣橋”在結構上與蜈蚣相似。其實普通百姓對"蜈蚣橋"的稱呼代代相襲,至於木拱橋的力學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閉塞的山區縣,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橋”在中國橋樑發展史上的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泰順這個廊橋王國偶然被有識之士所發現。1996年11月12日,《中國攝影報》用三分之一的板面頭條刊登了蕭雲集“浙南廊橋有遺篇”的圖文報導,首次採用“廊橋”名稱。從此,中央、省、市級新聞單位和國內外學者紛紛到泰順來採訪、考察、研究。泰順廊橋這一國之瑰寶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重視。

廊橋起源

“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歷史上的泰順,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們出外行走十幾里都難以見到人煙。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邊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而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樑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蝕,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然而,“廊橋”這一稱謂泰順還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採用的。幾百年來,泰順人一直稱木拱廊橋為“蜈蚣橋”,實際上木拱橋並沒有“蜈蚣腳”。
泰順廊橋泰順廊橋
廊橋是當地鄉民休息、交流交易的場所。如北澗橋上一個個分割均勻的攤位,可想當年如溫州五馬街般繁榮的景象。橋頭形成一條小小的店鋪街,底層當店鋪,二層供主人居住,必定足租金最貴的地方。據當地的老人介紹,以前常常在北澗橋的橋頭上演木偶戲,而另一頭聚集上千觀眾。廊橋中一般都設有神龕供鄉民祭祀。有的並不設在橋屋中,偏在一旁,或正對橋頭路沖。祭祀的對象有佛教任務如觀世音菩薩、鬥神神荼和鬱壘,尉遲恭與秦瓊,也有義薄雲天的天帝爺,以及能給讀書人帶來好運的文昌帝和幫人發財的財神爺趙公明。更有一些當地人知道的人物,如陳十四夫人、馬仙姑、忠烈王等等。除此還崇祀傳說中掌管現實生活各個方面的雜神和半神。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可以行祀,每年的正月是祭祀最隆重的時期。鄉民從四面八方聚橋卜,擺上一整隻豬頭,再添兩盤時令水果,插上幾炷香,磕頭作揖禱祈福。

地理位置

泰順是浙江省南部一個山區縣,東北接文成,西北接景寧,南與福建省為鄰,總面積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廊橋主要分布在泰順縣的三魁鎮、羅陽鎮、泗溪鎮、筱村鎮以及洲嶺鄉,各鄉鎮之間均有班車相通,交通十分方便,適合自駕或者自助出遊。主要廊橋的分布如下:
羅陽鎮:仙居橋;
洲嶺鄉:三條橋,毓文橋;
三魁鎮:薛宅橋,劉宅橋,永慶橋;
筱村鎮:文興橋,東洋橋;
泗溪鎮:溪東橋,北澗橋,南陽橋。
除廊橋之外,仕陽鎮的仕水碇步、雪溪鄉的胡氏大院、泗溪鎮的包氏宗祠、筱村鎮的徐岙底古村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與泰順廊橋相映成輝。
泰順廊橋

自然氣候

泰順屬亞熱帶海洋型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夏季平均25.1℃,冬季平均14.7℃,年降雨量2000mm,無霜期280天。泰順多山近海,雷雨頻繁,雨量豐沛。6月降水最多,12月降水最少。3-4月為春雨期,雨日多,降水強度小。5-6月為梅雨期,暴雨增多,降水強度大。7-9月是颱風雷陣雨期。

類型結構

泰順縣境內現存古代廊橋數量較多,類型有木拱廊橋、八字撐木拱廊橋、木伸臂梁廊橋、木平梁廊橋、石拱木廊橋等,以三條橋、文興橋、永慶橋等17座廊橋為代表,其造型獨特、環境優美。木拱廊橋木拱架為單孔八字形,比較適用於山區溪流經常暴漲的實際情況,其“三折邊”、“五折邊”及“剪刀撐”的木撐拱構架已趨成熟,最大跨徑達34.50米,比較科學地解決了木拱廊橋力學上的諸多問題。廊屋造型優美,通體鱗疊鋪釘“風雨板”,梁架多用九檁四柱,五架抬梁式,較為簡素,出檐較為深遠,頗具宋風,兩次間多設橋凳。
廊橋廊橋
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確定大量留存於浙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結構,在由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記載泰順木拱橋4座。泰順廊橋聞名於世,因其結構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故名虹橋。在中國橋樑史上,它的地位很高,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即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州海陽縣的廣濟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其中三座橋至今仍保存於世,而汴水虹橋卻只留在畫中,如今在泰順發現以虹橋類似結構的廊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廊橋聞名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電影《廊橋遺夢》,浪漫的愛情故事感動無數人,也讓人們記住了“廊橋”。
廊橋廊橋
廊橋的基本組合單元是六根桿件,縱向四根、橫向兩根,平面呈“井”字形。利用受壓產生的摩擦力,構件之間越壓越緊。這種結構,不用釘鉚,只需用相同規格的桿件,別壓穿插,搭接而成。從力學上分析,上端的縱梁壓在橫樑上,橫樑又壓在相對一根縱樑上,上下兩根縱梁夾住一根橫樑,摩擦力使得橫樑不能滑動,結構簡單而奇妙,這種結構,整體為拱形結構,因此沿拱心線整體受壓,不會產生彎矩,就每一根桿件來說,又是最簡單的簡支梁,承受兩種集中荷載。橋的構件統一,無特殊,異形的構件,伐下的樹木只需經少量人工即可製成合格構件,而且,裝卸方便,拆橋時可以做到不損構件,且可重複利用。小桿件便於運輸,用小構件形成大跨度,經濟合理。根據橋頭紀錄民眾捐資的情況,在道光年間重修共用去約一百萬文,這個造價在當時相對較低。“蜈蚣結構”有很好的受壓性能,只要兩端固定,橋就能很好地承受向下的荷載,由於結構的特殊,橋受到向上的反彈力,就很容易失穩遭受破壞,為此,“蜈蚣橋”都採用了廊橋這種形成,橋廊非但不是負擔,反而增加了穩定性。每當山洪爆發時,當地居民將家中最重的物體或大石頭搬到橋上來增加橋的穩定性。
廊橋廊橋

名橋實錄

三條橋是泰順歷史最久遠的木拱廊橋,位於洲嶺,垟溪二鄉交界的橫溪上,過橋往南不遠就是福建省的壽寧縣。因此橋最早曾用三條巨木跨溪為橋樑,故名三條橋,橋長32米,寬3.96米,高9.55米,單孔跨徑21.26米,橋屋11間,單檐,造型古樸,典雅。正是這個三條橋,對虹橋技術“誕生於北宋”的說法提出了質疑,曾有記載:三條橋最古,拆舊瓦有“貞觀”的年號。據此有人認為三條橋的歷史比《清明河上圖》中的虹橋更為悠久。如今我們看到的三條橋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重新建造的。在三條橋木欄板上有一首沒有署名的詞——“點絳唇”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常憶青,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三條橋,位於洲嶺鄉和垟溪鄉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條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建於宋“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疊梁拱式木廊橋。長26.63米,寬4米,離水面高10米,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柱樑,柱頭有蝶形蓮花瓣頭拱座。該橋起源較早,據泰順《分疆錄》記載,道光間修建時曾發現唐“貞觀”舊瓦,是本縣文獻記載歷史最早的橋樑。該橋精巧秀麗,歷史悠久,被編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作為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叢書宣傳,顯示了我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1982年列為泰順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廊橋廊橋
廊橋廊橋
北澗橋,為疊梁式木拱廊橋,泰順廊橋之一,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泗溪鎮下橋村,為“姐妹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廊橋”。橫跨北溪之上的北澗橋整體結構合理,氣勢如虹,橋屋灰瓦紅身,飛檐走獸,橋旁古樹掩映,橋下二水交匯。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國家文物管理局的橋樑專家楊道明教授親臨考察指導,他感嘆道:“四百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就知道運用力學原理建造這種疊梁式木拱橋,這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結晶,是中國橋樑史中的‘雙碧’”。所以他親手題了“古建文物,民族精粹”八個大字,製成雙匾,高懸橋之兩首。穿過長長的卵石路,來到了北澗橋邊。矗立在橋頭的兩棵參天古樹掩映著廊橋和民宅,廊橋屋檐上的脊獸和民宅山花上的懸魚在枝葉的搖曳中,若隱若現。一條小徑從卵石路旁分道而下,借小石板橋延伸到溪的對岸去。在寬闊的溪灘上觀賞青瓦紅身的北澗橋,仿佛身處古意盎然的宋畫之中,便能體會到人在畫中游的美妙了!
泰順廊橋

廊橋實錄

北澗橋

北澗橋,疊梁式木拱廊橋,位於泗溪鎮下橋村。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嘉慶八年(1803)修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橋長51.7米,寬5.37米,淨跨29米。橫跨北溪之上的北澗橋整體結構合理,氣勢如虹,橋屋灰瓦紅身,飛檐走獸,橋旁古樹掩映,橋下二水交匯。青山、碧水、虹橋、古樹,相互輝映,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
泰順廊橋-北澗橋泰順廊橋-北澗橋
北澗橋頭有許多商業店鋪,是村民們的商貿場所。橋的東邊原來有一座戲台。按當地的風俗習慣,年初時,鄉民們要到臨水殿、陳大翁宮裡許願,祈求神靈保佑五穀豐登,合家團圓。到了年底,就進行還願,並且還要抬陳十四和陳大翁的神像到北澗橋頭的戲台前看戲。這個活動前後歷時四天。
採用編梁式構造的北澗橋氣勢如虹, 橋屋也是廊橋工匠們精心構作的重要部位。在拱架上建廊屋,從功用來講,增加了橋拱的壓力,使之更穩固;也起到了防護風雨的作用。同時,橋屋各部位的藝術處理,如屋檐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屋脊裝飾等,增加了橋樑的整體美感效果。

溪東橋

溪東橋,疊梁式木拱廊橋,位於泗溪鎮白粉牆村。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淨跨25.7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
泰順廊橋-溪東橋泰順廊橋-溪東橋
溪東橋距北澗橋約一里,因橫跨東溪而得名。橋的另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峰,一為獅子峰,一為將軍峰。據當地人講,此橋及周圍環境正處於“將軍逗獅”的風水模式。在這遠山的襯托下,溪東橋更顯秀美、輕靈。

三條橋

三條橋,位於洲嶺鄉和垟溪鄉交界溪上。由原先三條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建於宋“紹興七年(1137年)九月十三日”,重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為疊梁拱式木廊橋。長26.63米,寬4米,離水面高10米,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柱樑,柱頭有蝶形蓮花瓣頭拱座。該橋起源較早,據泰順《分疆錄》記載,道光間修建時曾發現唐“貞觀”舊瓦,是本縣文獻記載歷史最早的橋樑。該橋精巧秀麗,歷史悠久,被編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作為百種愛國主義教育叢書宣傳,顯示了我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古代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1982年列為泰順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泰順廊橋

毓文橋

位於泰順西部的洲嶺鄉。始建於清,位於兩山缺口處,全長23米,高4米,單跨7.6米,有橋屋6間,三屋樓閣,二樓為文冒閣,系石拱木廊橋。拱卷青石築砌,呈半月狀,與周圍古松,溪水溶為一體,是現存造型最豐富優美的廊橋。
泰順廊橋-毓文橋泰順廊橋-毓文橋

永慶橋

位於三魁鎮的下溪坪,始建於清,是泰順屋式木平橋中造型較為優美的廊橋,橋長36米,寬5米,高5.2米,二孔跨徑19.12米,橋屋12間,橋中有神龕。
泰順廊橋-永慶橋泰順廊橋-永慶橋
永慶橋為伸臂式木廊橋,橋墩青石砌築,上置二層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鋪行道橋板,有廊屋12間,明間為二層重檐樓閣,內設扶梯上下,屋面回翼角高翹,造型雅朴,是縣境內優美的古代木廊平橋。
建造永慶橋的主要首事人為吳世江,家譜中記載此人秉性忠直,心淳良德,“生平持己勤儉,課子耕讀,救人之難,濟人之急。而且樂善好施,建橋樑,修碇步。”吳世江於嘉慶二年(1797),在他五十七歲時主持興建永慶橋。夕陽西下,餘暉脈脈,永慶橋風采依舊。物是人非,當初樂善好施的吳世江在橋建成十年後離開人世。永慶橋至今還起到重要的交通作用。
綜觀橋粱建築,普遍注重從其結構、功能出發進行建設,而不加過多的裝飾。永慶橋廊屋內最具裝飾性的是三架梁和五架梁。在這些梁木的兩端上有幾條流暢飄逸的線刻。這條線刻,細看似像鯉魚須,俗稱“梁須”。這其中有個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位木匠領班,自恃技藝超群,不但手藝高,而且能算善斷。但有一次,他在建造一座宮殿時,由於一時粗心,將大梁的料下短了。但上樑時日早已確實,不能更改,急得這位木匠團團轉。若不按時日建好房子,是要定死罪的!他覺得沒有辦法了,不如一死。當他正想懸樑自盡時,忽然來了一位漁翁模樣的人,手裡提兩條鯉魚,問明情況勸他不要尋短見,先燒魚喝酒吃飯,再想辦法不遲。於是二人對飲起來。酒喝光了,那漁翁硬要這位木匠領班去買酒再飲。領班無奈,只好應從。等他走後,這位漁翁便迅速將兩碗魚對放,中間擱一根筷子,筷子兩端分別插入魚嘴中,然後迅速離去。等領班買酒回來,不見那位漁翁,但見桌上東西亂放,十分惱怒。但細細一看,卻喜從天降,他情不自禁地說:“我有救了!”原來,這隻筷子代表一根大梁,而兩條魚,則代表梁兩端的柱子上挑出來的兩個擱置點,擱住大梁,他想這位漁翁一定是“魯班先師”的化身。房屋建成後,他為了紀念救命恩人魯班,所以就在梁的兩端刻上鯉魚須。

仙居橋

位於羅陽鎮東北的仙稔。始建於明,是泰順跨徑最大的木拱橋。橋長41.83米,寬4.89米,高12.6米,跨徑34.14米,橋屋18間,昔日扼為溫州大路的要衝。
泰順廊橋-仙居橋泰順廊橋-仙居橋
踏上泰順著名古道“溫州大路”羅陽至仙居的一段,沿途可看到許多具有深厚內涵的文物。仙居清代文人張天樹曾作一首瑰麗的長詩描繪古道景物,題為《仙陵古意》,詩云:“羅山日暖春花吐,迎春門接仙源路。三陽過處是石亭,楊柳灣深鎖煙霧。高低嶺盡見清溪,長空一道飛虹度。松林隱隱隔煙村,此中應有高人住……”。
“三陽過處是石亭”,端莊渾樸的石亭佇立在山間距今已有480多年,始建於明正德十年(1515)。過了石亭,沿著逶迤陡峻的石階山道往下行,沿途風景美不勝收。“高低嶺盡見清溪,長空一道飛虹度。”句中的“飛虹”就是遐邇聞名的仙居橋了。仙居橋始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現橋建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泰順現存廊橋中歷史最長、跨徑最大的一座木拱橋。
“凌虛千尺駕飛橋,勢控長虹掛碧霄。返照入川波泛泛,暮雲擁樹路迢迢。晴光飄緲岸空闊,石色參差影動搖。斷靄殘陽橫兩岸,蒼茫落日見漁樵。”(《長橋夕虹》)這是張天樹狀摹仙居橋的一首詩。自古以來,橋樑是文學作品的好題材,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和“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都是描寫橋樑的佳句。張天樹的《長橋夕虹》並不完全著墨於虹橋,暮雲、殘陽、漁樵一一入詩來,展現充滿意境的空間,使讀者融身於美不勝收的山鄉景色中。

文興橋

位於筱村鎮以西。始建於清,橫跨玉溪之上,全長46.2米,寬5米,單孔淨跨29.6米,距水面高1.5米,橋屋16間,系疊梁木拱廊橋。
泰順廊橋-文興橋泰順廊橋-文興橋

薛宅橋

三魁鎮以北。始建於明,長51米,寬5.2米,高10.5米,單跨29米,橋屋14間,此橋樑長而斜度大,橋頭坡度30多度,造型古樸,被載入《中國橋樑史話》一書。
泰順廊橋-薛宅橋泰順廊橋-薛宅橋
泰順的山水很美,天然雕飾的美麗,泰順處在浙江南部的山區,山高路遠,重巒疊嶂,人跡罕至,對於泰順廊橋是一種幸運,久居深閨保持了她的完整和本色。三天裡時光匆匆,一直在路上在橋上,進山出山,看著遺世而隱的廊橋,幾多悲歡銘刻其間。宋代開始,許多人為避禍亂,才陸續遷徙到這人跡罕至的地方,英雄無用武之地的遺憾化做實際的夢想,宋代虹橋技術從此幸運留存,這些廊橋塌實在這片土壤里,與身邊的樟樹和山石融為一體。不為躲風避雨,只為在自然與現實,歷史與未來間,將她遙望在目光深處。

文重橋

俗稱東洋橋,伸臂式木平廊橋,位於筱村鎮,始建於輕乾隆十年(1745年),現橋重建於民國十年,橋長27.5米,寬4.2米,淨跨22.4米。
泰順廊橋

南陽橋

伸臂式木平廊橋,位於泗溪鎮,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橋長41.7米,寬4.6米。伸臂式木平廊橋的特點是在溪中建石墩,然後在墩上疊架木樑,向左右平衡伸展。這種雙向伸臂木樑橋始於簡支木樑橋的一種構造形式,可以增加木樑的承托作用,同時還可使木柱在縱向有一定的穩定性。
泰順廊橋

霞光橋

石拱木廊橋,位於泗溪鎮,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鹹豐、同治年間均有修建,橋長17.26米,寬4.42米,跨徑13.2米。
泰順廊橋

池源橋

八字撐木拱廊橋,位於泗溪鎮,始建年代不詳,清鹹豐二年(1852年)被洪水沖毀,鹹豐七年(1857年)重建,橋長21米,寬4.3米,跨徑9.5米。
泰順廊橋

普賓橋

木平廊橋,位於雅陽鎮,建於清嘉慶廿六年(1821年),橋長13米,寬4.3米,跨涇8.54米。
泰順廊橋

旅遊文化

◆廊橋主要分布在浙江泰順、景寧、慶元以及福建的壽寧,其中以泰順最為集中,如今閩浙兩省聯合申報“廊橋”為世界文化遺產。
◆泰順附近有許多其他的風光景色,西北有烏岩嶺,東南有承天氡泉風景區,臨近的還有著名景點雁盪山和楠溪江。
◆泰順泗溪鎮,北澗橋橋頭有間“廊橋文化展覽廳”,是當地退休老教師自費建立的,在那裡你會對廊橋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他是老人為我們解讀泰順文化精心準備的一本活頁書。 鎮裡有北澗橋和溪東橋,被稱為姐妹橋。在北澗橋橋頭有課百年老樹,據說流傳著一個愛情故事,可以請老人為我們講述。
◆以三魁鎮為中心遊覽泰順廊橋是比較方便的,三魁本身就有薛宅橋、永慶橋、劉宅橋,往東到承天氡泉,往南是仕陽,往西到洲嶺,往北是泗溪和筱村。
◆廊橋淵源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所繪橫跨汴水兩岸的那座虹橋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趙州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汴水虹橋神秘地消失了。有一天考察者發現北宋時期盛行的虹橋結構在閩浙大地重現,從此泰順廊橋聞名世間,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故名虹橋。
◆廊橋細數泰順橋樑數量眾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若細數起來,知名的不知名的恐怕難以走遍,據說現有的九百餘座橋樑,總長16829米。以用料來分有木拱廊橋、枰廊橋和石拱廊橋三類,以造型來分也是三類:八字橋、伸臂廊橋、雙橋。這個古橋之鄉,說是浙南古橋博物館一點不假。
■游情掃描
掃描1:最佳游季,農曆正月十五到二月二日間,節慶較多,此時到泰順不僅可以感受泰順人平常的生活氣息,還可以感受節日獨特的風俗氛圍。
掃描2:出遊裝備,泰順境內山路起伏不平,一雙合腳防滑的旅遊鞋是必備的。
掃描3:不得不看六座橋,北澗橋、溪東橋、薛宅橋、仙居橋、文興橋、三條橋。難以取捨的仕陽,那裡風景如畫,獨特的仕水碇步難得看見,但比較偏遠。
■廊橋連結
浙江金華武義縣也有座廊橋,名曰“熟溪廊橋”,建造於南宋,長140米,廊屋51間,飛檐重疊,樓閣高聳,“熟溪廊橋”是世界上最長的廊橋。
■泰順小吃
泰順的小吃有地瓜粉,地瓜澱粉和肉末混合的麵食,吃的時候要往湯里加點醋。還有一種黃花糕,用一種叫黃花的藥材和米粉製成,切成四四方方的一塊塊放在籠屜上蒸熟了,看上去金黃色、透亮的,這東西居然要蘸醬油吃,恐怕大多數人吃不來,建議蘸糖或什麼都不蘸。
■泰順住宿
泰順各個鄉鎮都有私人開設的家庭旅館,而且條件還算不錯,縣城羅陽鎮各類旅館設施齊全,不過羅陽附近景點不多,建議宿在三魁或泗溪為好。
泰順泗溪鎮上有很多民宿,尤其北澗橋附近最近開了幾家,住宿條件都不錯,還可以看看廊橋的夜景。
泰順雅陽鎮有著著名的浙南大溫泉———承天氡泉,是國內罕見的高熱礦泉。溫泉度假區內,有兩處相當規模的度假村,一家是氡泉溫泉度假村,另一家是香溢氡泉溫泉度村,費用雖說高了點,卻物有所值,在那才能真正享受到取自泉眼的泉水。
■自駕線路
上海—泰順
上海(市區)—莘莊—滬杭高速—過下沙大橋—杭金衢高速—金麗溫高速—麗水—景寧方向—53省道—52省道—泰順(單程約720公里)
上海浦東—申嘉湖高速—滬杭高速—常台高速—嘉紹大橋--紹諸高速--諸永高速--溫州繞城--分水關下高速--58省道—泗溪(單程約590公里),推薦此線路,路況好。
TIPS:回程可以在雅陽鎮泡個溫泉後,從溫州方向回上海,雖然比來的路遠了些,但比較順路。
■乘車線路
泰順境內主要公路是58省道,其餘則是鄉間公路,瀝青路面或水泥路面為主。進入泰順最近的汽車站是蒼南靈溪車站,這裡有班車發往泰順各地。或者也可以在溫州客運中心買票上車前往泰順各地,分水關之前都是高速公路,過分水關以後進入泰順就是省道,各個路口可以下車,終點在泰順縣城羅陽鎮。
若是要先看廊橋,在泗溪下車,若要直接去氡泉,在上仁垟下車再轉車或者乘坐經過雅陽的汽車在雅陽下車。

歷史文化

由於泰順地理偏僻,交通閉塞,20世紀7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人知道泰順在中國橋樑發展史上的重要位置,真是“藏在深閨人未識”。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泰順這個廊橋王國才被有識之士發現。泰順的文物工作者夏碎香首先意識到廊橋的重要價值,開始調查和撰文宣傳。1980年10月,由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編寫小組的專家到泰順考察廊橋,認定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技術在民間並未失傳,可以在泰順得到確認。之後,不斷有專家、學者以及新聞媒體到泰順考察和採訪,廊橋始有聲名。將泰順廊橋全面介紹給世人的還是2001年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的《泰順》一書,書中“夢圓廊橋路”一章,著重對泰順廊橋的歷史、文化等進行闡述,使人們對泰順廊橋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識。泰順廊橋已成為聲名不小的文化旅遊資源,幾乎每天都有遊客到泰順觀賞美麗的廊橋,尋訪那一段段質樸深厚的鄉土往事。
泰順廊橋
泰順境內不斷有廊橋被發現,據統計,目前已發現各種造型的廊橋33座。這些歷經風雨的廊橋能夠完好保存至今,更顯得彌足珍貴。
據《泰順縣交通志》記載,全縣建國前修建的橋樑就有476座,包括33座各式廊橋,15座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座廊橋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境內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達30餘座,其數量之多、工藝之巧、造型之美以及與周邊環境之和諧,在世界橋樑史上堪稱一絕。
泰順是中國現存廊橋最集中、最豐富的區域,成為中國擁有“國寶級”廊橋最多的縣,被命名為“中國廊橋之鄉”。
泰順、廊橋,已成為一種地理文化概念,是泰順鄉民富有特定的生命意味的文化符號。這些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煌煌建築,潛藏著泰順古代先民的智慧,貼附著古人精神和思想文化的片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