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泰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泰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是指2013年1月6日在泰州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通過泰州市市長徐郭平作的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泰州市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泰州市人民政府
  • 發布時間:2013年1月6日
——2013年1月6日在泰州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市長 徐郭平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狠抓轉型升級這一事關未來發展的根本,認真實施“八項工程”,深入推進“雙輪驅動”,加快建設“三個名城”,統籌抓好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和諧等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這一年,是我市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大喜事不斷。國家主席胡錦濤回家鄉考察,省委、省政府正式確定我市為全省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泰州大橋正式通車,揚泰機場順利通航,姜堰撤市設區獲國務院批准,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成功獲批,靖江經濟開發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總投資102億元的中海油氣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85億元的國電泰州電廠二期獲批建設。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積極應對複雜形勢,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經濟發展經受住嚴峻考驗,在困境中實現了趕超。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700億元,增長12.3%;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90億元、1435億元和1075億元,分別增長4.5%、13%和12.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3.25億元,同口徑增長1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55億元,增長21.5%,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2億元,增長15%。外貿進出口總額10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外經營業額7.2億美元,增長6%。農業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新增高效設施農業20萬畝、高效設施漁業4萬畝、高標準農田11.8萬畝,新建三大合作組織850家,農業利用“三資”40億元,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75%,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糧食單產、淡水產品產量保持全省第一。興化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靖江生祠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被認定為省級園區,姜堰溱湖河蟹產業園區獲批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靖江、海陵、高港通過省級基本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縣(市)驗收。工業經濟運行質態良好。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6800億元、利稅780億元、利潤480億元,分別增長18%、16%和16%,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位居全省前列。民營經濟更趨活躍,新增私營企業7000家、個體工商戶25000戶,新增私營個體經濟註冊資本300億元。建築業實現總產值1800億元,工程結算收入首次過千億元。現代服務業持續發展。8大服務業集聚區、30強企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601億元和215億元,3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05億元,服務業地稅收入占比達62%,新增3家省服務業百強企業、4家省服務業創新百強企業,總投資86億元的天星洲港口物流園等項目簽約落戶,姜堰鎮村服務標準化項目入圍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金融業加快發展,年末全市本外幣存款餘額3000億元,貸款餘額2080億元,分別增長13.9%和14.9%,新增直接債務融資100億元,在全省率先實現村鎮銀行和異地支行縣域全覆蓋。旅遊品牌影響進一步擴大,我市榮獲“長三角最佳慢生活旅遊名城特別獎”,溱湖風景區獲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市接待遊客155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75億元。
轉型發展步伐加快。新興產業貢獻份額逐步提高。著力構建“1+3+N”產業體系,全市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能源、電子信息三大新興產業實現利稅150億元、利潤90億元,分別增長30%和38%,占規模以上工業的18.8%和19.2%,提高3個和2.1個百分點。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500億元,增長23%,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5.2%。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加快放大。圍繞打造高品質特色產業園區,推進“一城一區一園一帶一塊”產業發展和功能布局。繼續舉全市之力建設中國醫藥城,建成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新落戶企業180家,落地申報醫藥創新成果103個,阿斯利康、武田製藥等產業項目進展加快,成功舉辦第六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第三屆國際醫藥博覽會。出口加工區二期獲批,緯創資通追加投資1.8億美元,導光板、觸控螢幕等產品和項目順利投產。新能源產業園金鋼切割線項目投產,新引進漢能TCO導電玻璃、AA集團風光電互補等一批重大項目,成功舉辦全國新能源產業高層研討會。沿江產業帶建設縱深推進,新簽約過億美元項目12個,核心港區永安港務三期貨櫃碼頭主體竣工,靖江港獲批國家一類獨立對外開放口岸。里下河特色經濟板塊加快發展,姜堰眾品食業等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竣工投產,可可、安井、伽力森等一批知名食品企業落戶興化。泰州新技術船舶基地、新能源產業園獲批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高港高新區獲批中國通用電力產業基地,靖江核電裝備、泰興現代裝備科技產業園獲批省級科技產業園。企業發展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出台“工業大企業(集團)培育計畫”,新增銷售10億元以上企業20家、利稅過億元企業14家、上市企業2家。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實施億元以上重點項目275個,9個項目列入國家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投資計畫。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研發機構建設,新公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3家,7家企業入選省首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庫。支持企業加強新品開發和品牌建設,新增國家重點新產品9項、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26項、省名牌產品20個、中國馳名商標2件,77家企業參加191個項目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制修訂,70家企業獲批國家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重大項目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明顯增強。加強優質高端項目招引實施,新批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29個,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2家,央企項目計畫投資額850億元。創新驅動的能量進一步顯現。完善開放式創新體系,推行“政產學研金”合作模式,新建產學研聯合體126家、院士工作站8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市級以上外資研發機構21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40個項目列入國家火炬計畫,揚子江銀杏葉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春蘭高功率鎳氫電池研發項目列入國家863計畫。抓好智慧財產權工作,全市專利授權6000件,其中發明專利300件。引進各類優秀人才(團隊)1230名。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幅全省領先,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達到序時進度。
城鄉建設紮實推進。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不斷健全規劃體系,深入開展“美好城鄉建設行動”,城鄉面貌、人居環境繼續改善。中心城市功能和形象進一步提升。調整完善市區城建體制,加快十大重點工程建設,市區城建投入190億元。積極實施“暢通工程”,推進城區路網貫通,迎春路東延、鳳凰西路西延、育才路等建成通車。市博物館、圖書館新館、美術館、規劃展示館建成開放,市檔案館建成國家二級檔案館,稻河古街區、海軍文化公園建設完成序時進度,泰州師專新校區暨高教園區中心共享區、金融服務區、三水灣二期等工程啟動建設。完成6個老小區燃氣改造,城區水生態環境控制工程竣工,城南第一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建成運營,垃圾焚燒發電廠開工建設。市區公交新辟最佳化線路9條,建成首末站8個,在高港新建1處公交停車場。加大拆除違法建設力度,推進物業管理進社區,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啟動實施“城鄉轉型2115計畫”,重點鎮村建設完成投入150億元。認真辦好農村新一輪實事,完成3608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6.9萬人,維修農村低壓線路2039公里,新建改造農村公路250公里、橋樑160座,疏濬縣鄉河道593公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穩步推進,泰鎮高速泰州段獲批,阜興泰高速泰州段立項,引江河二期工程開工建設,鹵汀河拓浚、泰東河整治和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實施進度加快,電力、郵政、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有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通過覆核。新增國家生態鄉鎮14個、省級生態鄉鎮21個,姜堰、海陵分別通過省級生態市(區)考核驗收和技術評估。強化飲用水源地保護,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向社會發布PM2.5等6項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指標。全市新增造林面積9.72萬畝,市區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
社會保持文明和諧。制定實施“文化名城建設行動計畫”,加強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6億元。文化創意產業綜合體項目開工建設,3家企業獲批國家文化重點出口企業,新增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望海樓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樓,溱潼鎮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不斷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市民開放。我市被表彰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市,興化被評為省文化先進縣,全市8個鎮(街)成為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鎮(街)。成功舉辦水城水鄉國際旅遊節、梅蘭芳藝術節、全國少兒曲藝大賽等重大文化活動。推進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城鄉文明共建,全國城市文明程度指數測評順利通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通過省級測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學前教育五年行動計畫深入實施,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不斷加快,高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靖江市創成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泰州師專專升本工作接受教育部專家組現場考察,3所獨立學院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全市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強化醫療衛生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範圍擴大到10大類41項,對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助資金1.81億元;我市創成全國首批基層中醫藥先進市,靖江、姜堰通過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覆核。推進流動人口計生信息管理和均等化服務,在全省率先實現免費孕前優生檢查全覆蓋。實施“體育惠民工程”,成功舉辦市第四屆運動會,承辦中國男子排球聯賽、省第七屆農運會等重要賽事。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全面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深入開展“三解三促”、“四項排查”、黨政領導幹部接訪下訪活動,及時妥善解決重點信訪問題,我市榮獲全省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先進市,“社會管理創新工程”在全省考評中名列第一。推進平安泰州建設和法治城市創建,加強“六五”普法,高港榮獲全國法治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雙擁模範城實現“三連冠”,“三屬”撫恤金及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標準實現城鄉一體化。突出安全生產監管,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和“打非治違”專項行動,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組織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健康安全。海關、國檢、海事、邊檢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社會科學、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婦女兒童、民族宗教、外事僑務、統計、氣象、防震等工作繼續加強,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人民防空事業取得新業績。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600元,分別增長14%和14.2%。進一步加大就業促進力度,認真實施省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試點示範項目,新增城鎮就業9.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3.2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46%。鼓勵支持民眾創業,新增創業人員5.76萬人,帶動就業17.32萬人,我市被表彰為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全市小額擔保貼息貸款發放總量突破10億元,居全省首位。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五大保險淨增參保13.5萬人。全市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新農合籌資水平和城鄉低保標準進一步提高,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達30萬元和20萬元,報銷比例平均達80%和70%以上。繼續實施全面小康村建設“十百千”提升工程,創成達標村、示範村各100個。啟動新一輪扶貧開發,組織實施農村脫貧奔小康工程,新增集體經濟年收入20萬元以上村400個。認真開展農副產品“保供抑價”工作,對困難民眾及時發放物價補貼。出台市區社會救助家庭認定辦法、城鄉醫療救助實施辦法,完善流浪乞討救助、孤兒基本生活保障自然增長等制度,關心關愛殘疾人,加快發展慈善福利事業。著力最佳化養老服務,推進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新建改造居家養老服務站346家,為市區80歲以上老年人發放尊老金。不斷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全市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18930套(間)。住房公積金新增開戶4萬人、歸集金額20億元。
二、2013年工作任務
各位代表,今年(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推進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爭創全省轉型升級示範區的關鍵一年,也是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風險和困難較多的一年。做好今年(2013年)的政府工作,必須搶抓試點機遇,放大大橋機場和行政區劃調整效應,穩中求進、開拓創新、紮實開局,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2013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引,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市委四屆四次全會決策部署,認真落實省《試點意見》和市《行動綱要》,緊緊圍繞主題主線,以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轉型升級突破年”活動為抓手,突出開放創新、綜合改革和城鄉統籌,認真實施“八項工程”,加快建設“三個名城”,大力發展優勢產業、特色園區、重點企業和高端項目,以經濟領域、關鍵環節的率先突破帶動城鄉、社會全面轉型升級,以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的新突破為全省“兩個率先”作出更大貢獻。
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調控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可比增長11%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實際利用外資14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5.5%;城鄉居民收入增長12%;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2.1%;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削減完成省定目標任務。
今年(2013年)將重點做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1. 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構建富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把深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推進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進一步發展壯大以“1+3+N”為主導、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質態和競爭力。
推進中國醫藥城跨越發展。堅持以產業化為重點,突出項目核心地位,瞄準國家級科研院所、國際500強企業和國內100強企業,著力招引重大產業化和創新型項目。啟動建設中醫藥產業園,加快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康淮生物等項目建設,推動杜瑞、億騰、匯倫等企業早日建成投產,力爭項目總量、投資總量和註冊總量等重點指標實現翻番,提升高新區在全市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加強資本體系建設,推動更多的社會資本與創新型企業嫁接,實現資本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放大中國醫藥城國家產業示範基地和部省共建機制優勢,推動全市醫藥產業和關聯產業的整合提升,爭取國家、省生物醫藥產業項目優先在泰州實施,科技成果優先在泰州轉化,人才和研發機構優先向泰州集聚,不斷增強跨越發展的內生動力。
推進先進制造業高端發展。分解落實“新興產業雙倍增計畫”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五年規劃”年度任務,突出工作重點,細化推進措施。推動高端裝備製造、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材料、智慧型電網、節能環保設備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壯大,力爭產業規模突破2500億元。大力發展海洋裝備製造、海洋建築工程、海洋物流倉儲等產業,創造條件打造國家級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區。植入高新技術、加快技術改造、加強品牌建設、鼓勵兼併重組,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高新化發展。支持船舶產業提升主力船型的設計製造能力及配套設備裝船率,加快向高技術船舶和特種船舶轉型,化工產業向化學新材料轉型,金屬材料及製品業向金屬深加工轉型,食品產業重點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和特色食品。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深化示範企業和示範區創建,鼓勵重點企業率先推廣套用物聯網技術。進一步提高建築業發展水平,推動建築企業管理創新、資質升級,建築業總產值增長12%。
推進現代服務業提速發展。圍繞加快建立現代服務業區域中心,重點打造“四大板塊”,促進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提檔升級,新增百億級集聚區1-2家,建成省級現代服務業示範區1家。發揮沿江區位優勢,按照“港口、倉儲、加工、交易”四位一體的發展思路,大力構建國際製造業基地和區域性現代物流基地,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加快核心港區功能化建設,啟動實施“泰州公路港”物流項目。積極發展信息服務、現代物流、工業設計、金融及融資擔保、科技與諮詢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企業從製造環節向服務環節拓展。放大“水城水鄉”和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加快建設休閒型文化生態旅遊區,大力發展鄉村和工業旅遊。
推進現代農業高效發展。深入實施“5218”提升工程,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加強規劃統籌,整合海陵、姜堰、泰州農業開發區優質農業資源,合力打造中心城市北部現代農業走廊。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集聚區、農產品市場體系和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新增省級園區2-3家、省級以上龍頭企業6家、“三品一標”50個以上。突出水稻機插和秸稈還田,組織開展農業機械化推進年活動,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2%。實施現代農民培育、科技進村入戶和農業“三新”工程,科技對農業貢獻率提高到65%左右。加強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堅持“守住一條底線”、“抓住兩個關鍵”,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著力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2. 強化開放創新驅動,創建新的競爭優勢。把“雙輪驅動”作為推進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堅持在開放中高起點創新、在創新中高起點開放,努力在更廣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上集聚高端項目、優勢產業和創新要素。
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加強與知名央企和跨國公司的緊密協作,積極招引投資體量大、科技含量高、支撐效應強的高端項目。堅持綜合推介與專題活動相結合,繼續辦好醫博會、科洽會等重大活動,既注重提高大活動招商成效,更注重增加小分隊招商頻次,全年力爭引進超3000萬美元項目20個,其中過億美元項目3個。支持企業穩定傳統市場、開拓新興市場,加大對外貿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地區的扶持力度,大力吸引大型外貿企業和外商代表處落戶泰州。加快企業“走出去”步伐,鼓勵開展境外投資、發展國際貿易、承包境外工程。加強外事、僑務和港澳台事務工作,擴大對外交流合作。
精心打造高品質特色產業園區。推動各類產業園區擴容提質,注重加強品牌建設和特殊功能區、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重點培育20個在國內外有影響、集聚效應明顯、產業特色鮮明的專業園區。推動靖江經濟開發區發揮國家級開發區優勢,突出項目建設、功能提升和特色打造;推動市經濟開發區突出優勢主導產業培育,加快向以光電產業為主導的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和綜合保稅園區轉型;推動新能源產業園區針對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新特點,加快項目引進集聚,把企業培大育強。推進沿江開發和跨江聯動開發,提升江陰—靖江工業園區產業發展層次和規模。
認真組織實施轉型升級重大項目“雙百工程”。改進項目招引和推進方式,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實行專業評估,促進項目發展高端化。推進中海油氣、東聯化工、緯創二期、智航鋰離子材料、誠達精工、方泰超纖、甲醇制烯烴一體化等項目加快建設。整合各類產業項目扶持資金,加大對新興產業和技術改造項目的補助、獎勵力度,引導各類上爭資金向“雙百工程”傾斜,確保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投資增速高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加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深化與中科院等高校院所的戰略合作,加快建設全省重要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集聚區。新建產學研聯合體100家,實施高質量合作項目350個,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到36%。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支持企業建設工程研究中心、技術中心,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擁有專利、大中型工業企業自建研發機構兩個“全覆蓋”。支持企業主持或參與制修訂國家和行業標準,加強商標註冊和保護,爭創馳名、著名商標。加快完善各類科技創新服務平台,放大國家專利戰略推進與服務(泰州)中心效應,鼓勵引導行業骨幹企業建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大力實施“科技金融創新計畫”,設立科技金融貸款風險補償金,擴大科技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範圍,推進智慧財產權質押、科技保險、科技擔保和股權融資。
3. 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不斷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把企業發展作為推進轉型升級的堅實基礎,創新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生產要素、政策資源、政府服務更多地向企業集中。
推進重點企業發展。密切關注大中型企業尤其是“50強”企業運行狀況和發展走勢,為企業融資、市場開拓、項目建設、人才招引創造有利條件。深入實施“千企升級百企示範工程”和“大企業(集團)培育計畫”,大力扶持具有發展潛質的骨幹企業和成長型企業,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優勢、處於國內行業領先位置的本土企業集團,力爭全市年銷售超50億元的企業達20家。積極推進“百企上市培育工程”和企業直接融資,新增上市企業1-2家。
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組織實施高成長中小企業培育和小微企業上規模培育工程,努力提高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加大對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和財政政策扶持力度。落實調低小微企業所得稅稅率等政策措施,降低強制性產品認證辦理費用,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推行“富民陽光信貸”,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確保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增速不低於全部貸款的平均增速。放手發展民營經濟,鼓勵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和政策性住房建設等領域。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圍繞建成全省“雙創計畫”重要人才基地目標,深入實施“12368”人才工作綱要,舉辦好“海外博士泰州行”等活動,探索構建開放式、柔性化引才機制,確保全年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300名、海外優秀人才280名。強化人才特區體系建設,推動醫藥城創建“省級人才特區”、各市(區)建立特色產業園“人才特區”。面向社會需求,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打造區域性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
4. 更大力度推進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抓住機遇、先行先試,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推進改革,大力破除各類要素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的率先突破保障轉型升級的新突破。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行政管理部門首先要“自我革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行業組織或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事項,一律不設定行政審批;可以採用事後監管和間接管理方式的事項,一律不再搞前置審批。對現有審批事項進行全面清理,大力推進並聯審批、網上審批,確保“三集中、三到位”落到實處,最大限度地減少審批事項、降低審批收費、壓縮審批時限、提高審批效率。把產業項目和為民服務事項的審批改革作為重中之重,加快“綠色通道”建設。加強公共資源交易平台建設,進一步規範交易行為。理順市區行政管理和建設管理體制,深化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行對重點園區和重點鎮的簡政放權改革試點,推進政府行業管理、社會生活事務管理等職能向社會組織轉移,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範圍。
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體制機制改革,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圍繞資源要素市場化改革,鼓勵金融創新,開展民間融資改革試驗,探索建立民間資本管理服務的新機制;以建立土地規範有序流轉制度為重點,完善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機制,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圍繞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建立項目立項機制、人才激勵機制、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機制和政府對科技投入的評價支持機制。圍繞綠色發展機制改革,建立完善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並在資源環境價格改革、排污權有償交易試點、綠色信貸等方面重點突破。圍繞區域統籌發展機制改革,推行“飛地”發展模式,在管理上以市(區)為單位加強統籌,建立超越行政區域的協調機制以及科學可行的政績考核、財力分成和工作推進機制。加強財政預算績效管理和社會綜合治稅,探索建立財政資金“撥改貸”、“撥改投”新模式,做好“營改增”和結構性減稅相關工作。
5. 紮實推進城鎮化,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城鎮化和“三個名城”建設作為推進轉型升級的重要內容,著力推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和諧融合的現代城鄉形態。
提升中心城市形象品位。進一步最佳化城市布局。啟動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推進各城市片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有機統一和重大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推進海陵、高港、姜堰和高新區之間的交通互聯、功能互融,形成科學合理的城市空間資源和生產力布局。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組織開展城市綜合交通整治,加強公共停車場建設,實施汽車西站遷建,改造“九路一橋”,建設“五縱五橫”景觀道路,推進骨幹道路貫通,加快形成城市外環快速交通體系。加大鳳城河風景區、金融服務區等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加快建設濱江新城。推進老小區和農貿市場改造建設,擴大市區污水管網覆蓋範圍。繼續發展公交事業,力爭市區公交出行分擔率提高3個百分點。加強高新區六大功能區建設,實施高教園區中心共享區、新區高級中學、人民醫院新院、體育公園等重點工程,加快建設產城一體的醫藥名城。進一步推動城市精緻化發展。加快城市重要節點的改造建設,實施重點路段立面出新和環境整治。加強城市管理,著力提高數位化、格線化、精細化水平。
強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開工建設泰鎮高速泰州段,爭取京滬高速泰州段擴容和阜興泰高速泰州段及早實施,啟動建設328國道九龍段、333省道興化段改擴建和231省道泰州至高港段改線,抓緊實施334省道泰興段。改造廣靖高速靖江互通,積極開展泰常過江通道、鹽泰錫宜城際鐵路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推進泰州電廠二期、國家特高壓輸變電工程等項目建設。完成鹵汀河拓竣,推進引江河二期、泰東河整治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啟動周山河整治三期工程。
推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紮實開展“美好城鄉建設行動”,深入實施“城鄉轉型2115計畫”,加快建設轉型發展示範小城市、示範村和新型農村社區,鼓勵支持市區和靖江率先探索,加快成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先行區。有序引導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或城鎮集中、工業企業向園區集中、農業用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統籌推進公共運輸、區域供水、燃氣供應、污水垃圾處理、消防站點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開展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年內完成2500個村莊的整治任務。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放寬農民進城和外來人口落戶限制。深入實施全面小康村建設“十百千”提升工程和脫貧奔小康工程,加大對黃橋老區和里下河地區資金、政策支持力度。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行動計畫”,開展系列創建活動,加快生態名城建設。靖江、泰興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興化通過省級考核;海陵、姜堰生態市(區)創建工作力爭通過國家驗收,靖江、高港建成省級生態市(區),泰興通過省級技術評估,全市基本達到省級生態市考核標準。實施“清水、藍天、淨地”工程,加強水域、農田、濕地、綠地等生態系統保護,建設中心城市北部生態區、原生態長江綠帶、大橋北接線兩側林帶和里下河濕地風光帶。嚴格控制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創成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突出抓好節能減排,推進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嚴格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