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灘

泥灘

地理名詞,又稱“海濱泥地”。在淤泥質海岸上的潮間帶、潟湖、河口及海灣頂部等波浪作用較弱或細粒物質來源豐富的地方多有分布,故又稱“淤泥質海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泥灘
  • 外文名:Mudflat
  • 別名:海濱泥地
  • 詞性:地理名詞
  • 意思:水中或水邊由淤泥積成的平地
  • 特徵:物質豐富、互層層理等
簡介,分類和分布,特徵,

簡介

又稱“海濱泥地”。在淤泥質海岸上的潮間帶、潟湖、河口及海灣頂部等波浪作用較弱或細粒物質來源豐富的地方多有分布,故又稱“淤泥質海灘”。淤泥海灘的坡度比石質海灘的坡度(<0.1%)平緩得多,灘面寬闊而低平,灘寬可達數公里至數十公里。泥灘的形成、演變和塑造,主要營力是潮流,此外波流和物理化學作用的影響亦很顯著。

分類和分布

泥灘(mud nat),又稱潮灘(tidal nat)、灘涂,特指淤泥質海岸潮間帶淺灘,占我國灘涂總面積的80%以上。泥灘岸線約4000平方公里,主要可分為平原型和港灣型兩類。前者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江蘇沿海、杭州灣等大河入海平原沿岸;後者分布在浙、閩、粵沿岸的一些港灣內。泥灘一般有黏性,灘很軟,承載力小,灘面寬度大(5-10平方公里)。

特徵

其組成物質粒徑細,包括粉砂質(63-4um)和淤泥質(小於4um)兩類,易被風浪掀起。懸浮於水中。灘面坡度極平緩,潮流作用明顯,潮溝、坑窪帶發育,並形成特徵沉積構造——互層層理(亦稱潮汐層理tidal bedding),主要為粗粉砂、中粉砂與細粉砂、極細粉砂的互層,只含少量黏土級顆粒(小於4um)。泥灘土壤發育良好,多為沼澤潮灘鹽土,在靠近河口。淡水資源豐富的河灘地也發育部分潮上,土壤質地細,有機質含量高(1%-2%)。含鹽量低,高潮區常有耐鹽沼生植物生長。如蘆葦、鹽地鹼蓬等,為丹頂鶴、麋鹿等野生動物提供濕地生態環境,可進行農業圍墾開發。中低潮區則有眾多的棲居或穴居海洋生物。適於發展海產養殖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