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航交所

波羅的海航交所1744年誕生於英國佛吉尼亞波羅的海咖啡屋,是世界第一個航運市場,目前航運交易所設在英國倫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羅的海航交所
  • 誕生時間:1744年
  • 意義:世界第一個航運市場
  • 誕生地點:英國佛吉尼亞波羅的海咖啡屋
歷史發展,大事記,初期,1846年至1914年,1914年到如今,交易所網站,

歷史發展

經過260多年的發展,波羅的海航交所已經成為最著名的國際性自律海運、船舶買賣市場。當前全球46個國家的656家公司為波羅的海航交所的會員,大約有2000多名員工代表公司在交易所里進行各項交易。

大事記

初期

1744年,在倫敦的一條名為Theradneedle的街上,一個名為維吉尼亞-馬里蘭的咖啡館在每周一上午都聚集了眾多的商人和船東。他們在此討論商業問題,擬定運輸契約、解決糾紛等。由於商界的商人們和船東們經常在這裡聚會,討論的商業問題主要圍繞波羅的海沿岸海運進行。維吉尼亞-馬里蘭咖啡屋改名為維吉尼亞-波羅的海咖啡屋。這就是波羅的海航交所的最早形態。最初的咖啡屋會議是開放式的,但是與會人員大都是對動物油脂、油料、亞麻製品、大麻和種子貿易感興趣的商人。
然而隨這歐洲人口的快速增長,同時伴著英國在海外的殖民擴張。倫敦逐漸成為英帝國的商業中心。航運業也圍繞維吉尼亞-波羅的海咖啡屋快速發展。1810年維吉尼亞和馬里蘭咖啡屋搬遷到了安特衛普,並改名為安特衛普酒館。
然而這種非正式的咖啡屋會議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海運業快速發展的需要,1823年為了打擊市場中存在的“野蠻賭博”行為,一些常聚於咖啡廳的資格較老、地位較高的商人們成立了正式委員會。最初成員由23個,涵蓋了批發商、動物油脂零售商、肥皂製造商以及一些經紀人。委員會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以及入會手續。委員會還決定開放一間認購室,但只針對付費用戶且上限為300。這就是今天世界航運業最重要的交易市場--波羅的海交易所的雛形。同年的5月1日交易室開始運作。在最初的幾周吸引了來自巴黎、斯德哥爾摩、聖彼得堡、馬賽、阿姆斯特丹、悉尼、安特衛普、直布羅陀、馬德里、漢堡和牙買加的眾多商人,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1846年至1914年

1846年玉米法案的廢除引發了批發商對進口小麥的重視,出現了更多的船隻和經紀人,波羅的海委員會已經不能滿足要求。1855年,波羅的海有限公司成立,同時制定了新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為了擴展空間,公司於1857年收購了同位於Threadneedle街上的南海府。同時任命威廉.奧克斯雷為全職秘書長。截止到1859年波羅的海航交所已經擁有了737個成員。1859年波羅的海航交所在南海府成立了電報局,從而可以更快速的與世界各地航運成員進行溝通。十年後,蘇伊士運河開通,預示了一個商貿和航運的新時代的來臨。
19世紀後期,英國經濟空前繁榮,它控制了全球工業近三分之一的產值。英國當時的貿易總額是法國的兩倍,因此波羅的海航交所成員掌控的貿易額也相應的在世界貿易額中占很大比例。這個時候愛迪生髮明了電話並且第一個電話安裝在波羅的海有限公司。到了1881年,南海府每天電話業務量在200個左右。
隨著業務量的擴大,波羅的海有限公司內部成員於股東之間關於服務質量和總量的爭論擴大化。同時於1892年在比利特大街成立的倫敦船運交易所也給波羅的海有限公司帶來了很大的競爭壓力。然而,波羅的海有限公司始終保持領先於倫敦船運交易所的卓越地位。然而波羅的海同時存在的兩個大型的競爭的交易所顯然不符合市場利益。這兩個機構於1898年開始逐步合併。1902年,倫敦航運交易所、波羅的海有限公司和倫敦金融城的外匯集團有限公司合併並遷入新址—聖瑪麗婭斧街。

1914年到如今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諸如波羅的海航交所的國際性機構帶來了巨大的困難。62個波羅的海航交所成員在戰爭中失去生命。戰後英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波羅的海航交所也面臨了誠信危機,成員們開始思考經紀人是否必要同時召集了與糧食商人,磨坊主等的一系列的會議。
1929年航空工業的發展促進了航空租用契約的發展。1929年2月,在英國成立了第一個飛機租用契約公司。1929年在聖瑪麗婭斧頭街同時出現了倫敦玉米貿易協會的期貨市場。
波羅的海航交所的貿易隨著1929年華爾街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衰退而大幅下跌。各工業國家為了應對經濟衰退而普遍實施保護政策,這種貿易格局的變化導致航運業收益大減,同時波羅的海航交所成員數量也減少很多。
到了1935年,波羅的海有限公司作為商品市場的功能終結。他演變成了一個海運運費市場。經紀人不再單一的依靠英國商船隊,而是將貿易擴展到世界各地。
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政府成立了海運部來組織船隻租用業務,從而消減了波羅的海地區經紀人的數量。經過幾周的戰爭,英國小麥進口量下跌,政府拋棄了租用體系。政府直接控制了船隻的貨運種類和航運路線。波羅的海航交所被迫停止了交易。到了1945年,航運部們仍然對海運業全面控制。然而船東和他們的經紀人可以安排包機用並自行決定時間。
1949年,波羅的海航交所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航空運費交易所並成立了空運經紀人聯合會。直到1952年,政府部門放鬆了對船運市場的控制。波羅的海航交所的成員重新聚集起來,航交所規模也不斷擴大。1971年,航交所重新起草了有關成員資格的規章制度。制度規定,一家公司若想成為會員,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大部分的成員是作為有限公司的代表在波羅的海交易所進行交易。
70年代和80年代的通訊革命,大大的促進了波羅的海航交所的發展。1985年,世界上第一個貨運期貨市場推出,使得業主和租船人可以儘量減少運費波動風險。波羅的海國際運費期貨交易所開業。
1985年波羅的海運費--BFI(BALTIC FREIGHT INDEX)指數推出,這是第一個波羅的海計算的系列貨運市場指數。該指數是由若干條傳統的乾散貨船航線的運價,按照各自在航運市場上的重要程度和所占比重構成的綜合性指數。指數設立的1月4日為1000點,由13條航線的程租運價構成,每船貨種小到1.4萬噸化肥,大到12萬噸煤炭,沒有期租航線。
1992年恐怖分子的炸彈炸毀了波羅的海交易所,然而航交所依然運作,首先是在倫敦勞埃德公司,後來搬回到原先的部分舊的交易所大樓中。
1994年波羅的海航交所慶祝成立250周年。
1995年在聖瑪麗婭斧頭街38號建立永久場所,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波羅的海航交所。
1999年的9月1日,波羅的海交易所將原來反映巴拿馬型船和好望角型船的BFI指數分解成波羅的海海岬型船運價指數(BCI)和波羅的海巴拿馬型船運價指數(BPI)兩個指數,這樣與已設立的大靈便型船運價指數BHI共同組成三大船型運價指數,指數構成的航線達到24條。同年11月1日,在BCI、BPI基礎上產生的波羅的海乾散貨運價指數(BDI)取代BFI,成為代表國際乾散貨運輸市場走勢的晴雨表。
2006年10月,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投資數以百萬美元,建立的電子商貿平台balticexchangecom正式啟用,以方便其數名千名會員在網際網路上進行更快捷的電子交易。波羅的海航運交易所主席基欽表示,該電子商貿平台是組織一項顯眼及創新的產品,可更方便組織內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會員,進行電子交易。

交易所網站

波羅的海航交所的網站 www.balticexchange.co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