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灣盆地

波斯灣盆地為發育於阿拉伯板塊之上的大型沉積盆地,西與阿拉伯地盾相鄰,地層剝蝕線構成了其西部邊界,阿拉伯板塊的北部、東北部和東南部邊界線構成了盆地邊界。盆地面積約3×106km2,318萬平方公里。

油氣盆地,波斯灣盆地是世界上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按不同估計這裡埋藏了全球可採石油儲量的55%~68%和超過40%的天然氣儲量。盆地位於屬於兩個不同的岩石圈板塊———非洲和歐亞板塊的伊朗大陸地塊與阿拉伯地盾的接觸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波斯灣盆地
  • 地區:阿拉伯板塊之上
  • 盆地面積:約3×106km2
  • 地形:大型沉積盆地
介紹,地質因素,

介紹

盆地面積約3×106km2(圖1)。
盆地內前寒武系—新近系沉積厚達13·7 km,其中前寒武系—石炭系碎屑岩為主,二疊系—第三系以碳酸鹽岩為主。根據盆地的構造和沉積發育特徵,波斯灣盆地可進一步分出7個次級盆地或地質省(圖1),即扎格羅斯次盆地、阿曼次盆地、魯卜-哈利地質省、維典-美索不達米亞地質省、西阿拉伯地質省、中阿拉伯地質省和馬利布-沙布瓦地質省,前2個次盆地分別對應於文獻[2]中的扎格羅斯次盆地和阿曼次盆地,而後5個地質省及其相鄰的未命名構造單元合在一起則相當於文獻[2]中的阿拉伯次盆地。
波斯灣盆地
面積比較:西伯利亞盆地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面積差不多,其中的西西伯利亞盆地350萬平方公里。
地位取代:歐洲裏海盆地近51萬平方公里,石油豐富,1901年占當時世界原油總產量的50%,後來波斯灣盆地石油產量取代它的霸主地位。

地質因素

區域構造背景
波斯灣盆地為發育於阿拉伯板塊之上的大型沉積盆地,西與阿拉伯地盾相鄰,地層剝蝕線構成了其西部邊界,阿拉伯板塊的北部、東北部和東南部邊界線構成了盆地邊界,盆地面積約3×106km2
盆地內前寒武系—新近系沉積厚達1317km,其中前寒武系—石炭系以碎屑岩為主,二疊系—第三系以碳酸鹽岩為主。
波斯灣盆地是世界上油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按不同估計這裡埋藏了全球可採石油儲量的55%~68%和超過40%的天然氣儲量。盆地位於屬於兩個不同的岩石圈板塊———非洲和歐亞板塊的伊朗大陸地塊與阿拉伯地盾的接觸處。在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交接期它們的碰撞導致形成了扎格羅斯造山褶皺帶和在它前面的巨大美索不達米亞山凹陷後者屬波斯灣盆地的組成部分。在顯生代和大部分時間內這個盆地屬於古老岡瓦納被動邊緣的組分後者在古生代向古特提斯海開放而在中生代則向新特提斯海開放。穩定的凹陷再加上極佳的地形—氣候條件促使在該處形成了極厚的沉積層透鏡體(達12~13km以上),它主要由碳酸鹽岩和蒸發岩組成。在剖面的不同層位存在著富含有機質的沉積層,後者能生成液態和氣態的烴類
油氣地質特徵
波斯灣盆地發育多套良好的生儲蓋組合烴源岩由頁岩、泥岩、泥灰岩和泥質灰岩組成。盆地不同構造單元發育的主力烴源岩層不同。阿拉伯板塊分為阿拉伯地盾和波斯灣盆地,後者又細分出7個次級構造單元。扎格羅斯次盆地發育7套烴源岩層:前寒武系-下寒武統荷姆茲(Hormuz)岩系、下志留統賈赫庫姆(Gahkum)組、中侏羅統薩金魯(Sargelu)組、下-中白堊統蓋魯(Garau)組、中白堊統卡茲杜米(Kazhdumi)組、上白堊統古爾帕(Gurpi)組和古新統帕卜德赫(Pabdeh)組。其中,以卡茲杜米組為主的4套中生界烴源岩層為該次盆地重要的烴源岩層。阿曼次盆地發育3套烴源岩層 前寒武系-下寒武統侯格夫(Hugh)群(包括Buah/Shuram組和Ara組烴源岩)、上侏羅統圖韋克(Tuwaiq)組和中白堊統納提赫(Natih)組。在阿拉伯次盆地下志留統闊里巴赫(Qalibah)組的古賽巴(Qwsaiba)段是最重要的古生界烴源岩層主力中生界烴源岩層包括上侏羅統圖韋克組、哈尼費(Hanifa)組和下白堊統蘇萊伊(Sulaiy)組。
盆地內已發現的油氣藏中構造油氣藏占絕對優勢其次為構造-地層油氣藏,只有少數的純地層岩性油氣藏。與其他含油氣盆地相比波斯灣盆地的構造圈閉類型比較簡單其形成主要受控於3種機製鹽流動、基底運動和側向擠壓。由鹽流動形成的構造圈閉主要分布於南海灣鹽盆和南阿曼-哈巴鹽盆。在扎格羅斯次盆地晚白堊世以來新特提斯洋的閉合最終導致阿拉伯板塊與中伊朗板塊的碰撞拼合這裡的構造應力以側向構造擠壓應力為主,因此擠壓成因的構造圈閉主要分布於扎格羅斯次盆地。遠離扎格羅斯山前褶皺帶的阿拉伯次盆地經受的構造運動和側向擠壓較弱,這裡的構造通常以基底垂向運動形成的構造圈閉為主。
油氣富集的主要地質因素
(一)次級盆地的構造—沉積演化史控制油氣富集層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