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言義疏

法言義疏

《法言》是揚雄(公元前53——18)具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之一。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主旨,文辭,社會影響及評價,目錄,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其主旨在於捍衛和發揚儒家學說,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對當時流行於世的一些宗教迷信思想進行了批判。

內容簡介

主旨

《漢書·本傳》載其自序云:“雄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大氐詆訾聖人,即為怪迂析辯詭辭,以撓世事。雖小辯,終破大道而惑眾,使溺於所聞,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記六國,歷楚、漢,訖麟止,不與聖人同是非,頗謬於經。故人時有問雄者,常用法應之,撰以為十三卷,象論語,號曰法言。”足見本書之作,其主旨在於捍衛和發揚儒家學說。但與此同時,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依據唯物主義觀點,對當時流行於世的天人感應、鬼神圖識等宗教迷信思想進行了批判。

文辭

《法言》的文辭雖不像楊雄另一部具有代表性的的哲學著作《太玄》那樣晦澀,但仍相當艱深。北宋司馬光曾經把他和《孟子》及《荀子》做過一番比較,他說:“《孟子》之文直而顯,荀子之文富而麗,《楊子》(指《法言.)之文簡而奧。唯其簡而奧也,故難知。”正因為如此,自漢以來,至於北宋中期,為之作注釋者,時有其人。可以考知的有楊雄弟子侯芭《注》六卷,吳宋衷《注》十三卷,晉李軌《解》一卷(以上見《隋書·經籍志》,侯,宋二家已亡佚。)隋辛德源《注》二十三卷(見《隋書·本傳》,已亡佚。)唐柳宗元《注》,北宋宋鹹《重廣注》十卷及吳秘《注》。又《音義》一卷,不具撰者姓名。

社會影響及評價

《法言》由於其中的唯物主義觀點,深得漢代唯物主義思想家桓譚的讚賞,並對東漢傑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有較大的影響。應該肯定,《法言》在我國古代唯物主義發展史上據有一定的地位,是研究這一課題的人相當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部書。北宋司馬光也對《法言》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但自程頤始謂《法言》“曼衍而無斷,優柔而不決”,蘇軾復責其“以艱深之詞,文淺易之說”,至朱熹作《通鑑綱目》,更大書而特書“莽大夫楊雄死”,以貶斥其為人。於是人品和著作日益為儒者所輕,在宋明理學壟斷學壇的整個時期,也就幾乎沒有什麼人肯花大力氣再為《法言》全書作注的了。
清代,漢學復興,諸子之學也隨之大盛,《法言》又重新為人們所重視,著名學者如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以及孫星衍孫詒讓,俞正燮,俞樾等都為他做了許多考訂和研究。至於注釋,當推近人汪榮寶通注全書的《法言義疏》最為詳備。故本書為研究《法言》之必備書。

目錄

現流傳較廣的是由中華書局於1987年出版的點校本,收入《新編諸子集成》。
全書二十卷:
法言義疏一 學行卷第一
法言義疏二 學行卷第一
法言義疏三 吾子卷第二
法言義疏四 吾子卷第二
法言義疏五 修身卷第三
法言義疏六 問道卷第四
法言義疏七 問神卷第五
法言義疏八 問神卷第五
法言義疏九 問明卷第六
法言義疏十 寡見卷第七
法言義疏十一 五百卷第八
法言義疏十二 先知卷第九
法言義疏十三 重黎卷第十
法言義疏十四 重黎卷第十
法言義疏十五 重黎卷第十
法言義疏十六 淵騫卷第十一
法言義疏十七 淵騫卷第十一
法言義疏十八 君子卷第十二
法言義疏十九 孝至卷第十三
法言義疏二十 孝至卷第十三

作者簡介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老家在在成都市的郫縣友愛鎮。生於漢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五三年),卒於王莽天風五年(公元一八年)。揚雄是西漢末期最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漢朝著名史學家班固在《漢書·揚雄傳》中評價說:“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為人簡易佚盪,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家產不過十金,乏無擔石之儲,晏如也。自有大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故嘗好辭賦。” 他一生著述甚豐,主要著作有哲學著作《太玄》、歷史倫理思想著作《法言》、地方歷史著作《蜀王本紀》、語言文字著作《方言》,還著有《長揚賦》、《甘泉賦》、《羽獵賦》等大量的辭賦和其它箴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