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寺塔

法王寺塔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法王寺塔約建於唐代盛期即公元八世紀前半葉,是唐代甚至中國最優美的古塔,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王寺塔呈方形,底層面寬約7米,密檐式,第一層塔身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層,總高34.18米。第一層正面有圓券門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層四面各開一小圓券。法王寺塔的輪廓線中部微微臌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體呈梭形,檐端連成極柔和的弧線,體現了唐代藝術家高度的審美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法王寺塔
  • 分類:佛塔
  • 年代:唐初(620左右)
  • 位置:河南登封
  • 形制:方形十五級密檐式磚塔
  • :34.18米
發展歷史,保護級別,

發展歷史

法王寺,原名大法王寺,位於登封市區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北依嵩嶺,合抱如椅。俯瞰二熊諸山,排列如拱,山峰羅列,溪水潺流,蒼松翠柏,景色秀麗。寺東有峽,形若半圓形的大門,位於嵩山頂端,為“嵩門”。法王寺環境幽美,風景如畫,登封八大景之一的“嵩門待月”就在這裡,人稱嵩山八景之首。宋代樓異吟《玉柱峰》曰:”環天下皆山,惟嵩高當天地之中;占名山皆寺,惟法王據形勢之最佳。”古人稱頌法王寺為“嵩山第一勝地”。
法王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距今已1900多年,僅比洛陽白馬寺晚3年,比少林寺早424年。是漢明帝專為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藍譯經傳教而敕建的,漢明帝賜名大法王寺,成為中國第一所菩提道場,三國改為護國寺,晉稱法華寺,隋改名舍利寺,唐改名功德寺、御容寺,宋又恢復大法王寺,元、明、清沿襲至今。大法王寺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
法王寺塔
法王寺鼎盛時期,寺院占地300餘頃,殿堂千餘間,僧人2000多名,香火旺盛。歷史上大法王寺受天災、戰亂和人為破壞,殿堂傾塌,殘垣斷壁,瓦礫成堆,雜草叢生,千年古剎一片廢墟,僧人流散。1987年,釋延佛方丈人住大法王寺,籌集資金,重修古寺,恢復寺院面積6萬多平方米,重修殿堂5000多平方米,修復雕塑神像47尊。
大法王寺依山而建,寺內現有殿堂40間,從低到高七進院落,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西方聖人殿、藏經閣(白玉臥佛殿),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殿堂樓閣,金碧輝煌。寺內保留的文物有不少古塔、古樹及石刻。大雄寶殿、地藏殿和東西廂房等,皆為清代重建。
法王寺周圍現存有和尚塔6座,其中有密檐式唐塔1座,單層唐塔3座,元塔和清塔各l座。密檐式唐塔位於法王寺後山坡上,15級方形磚塔,高約40米,周長28米,塔體壁厚2.13米,黃泥砌縫,外塗白灰。隋代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建,塔身下部略高瘦,其上施疊澀出檐,外輪廓呈拋物線形。高大雄偉,秀麗挺拔,為河南30多座唐塔中最高大的寺塔,也是全國著名的唐塔之一。它繼承了我國北魏時期密檐式磚塔的建築技法,唐塔中的精品。塔南面辟一塔門,可直人塔心室。塔心室為方形,上部是空心建築,從底層可視塔頂。塔心室內供漢白玉佛像一尊,是明代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九月周王為生子所送,現玉佛之右下角和雙手已殘損。
法王寺法王寺
在密檐式唐塔的東邊百餘米,法工寺後山坡上,有3座四角形單層唐塔。皆用黃泥混溶凝固,千百年來,雖歷經滄桑,但仍傲然屹立,雖然銘記已丟失,塔剎和塔基有所剝落,但仍可看出它的造型和製作手法,為研究唐代的建築藝術提供了重要資料。南面一座塔高約10米,周長17.52米,壁厚1.33米,疊澀出檐。塔剎上置覆缽,為半球形磚砌台墩,四周鑲砌8塊雕花石,刻山花蕉葉。覆缽之上有仰蓮式石刻圓盤綬花,綬花之上軒置鼓鏡式相輪,最上端為一石雕寶珠。塔剎一周雕刻有蓮花、卷草、飛天等浮雕,圖案精美,為嵩山古塔中之僅見。
元塔為月庵海公圓寂之塔,在法王寺西臥龍嶺之巔。坐北朝南,是一座六角形七級磚塔,高約6米,周長7.2米,全部用水磨磚壘砌,飾有多種磚雕圖案。建於元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五月。塔身第一層南北辟假門,飾雕扇門,疊澀檐下置磚雕斗拱一周,以上各層均為疊澀出檐。塔身嵌塔銘1塊,高98厘米。寬50厘米。剎為青石雕刻。下為須彌座,雕多種圖案。是河南省現存元塔中雕刻最華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清塔位於法王寺北百餘米。為彌壑澧公和尚塔,六角形七級磚塔,高約1l米,周長7.8米,用灰磚白灰砌築而成。塔身刻有各種花卉圖案,嵌有青石塔銘1塊,塔剎為青石雕刻,高約1。2米。法王寺唐塔等文物在我國佛教史、建築史、金石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為歷代所重視。
舍利塔,在法王寺山坡上,高十五層,約45米,周長28米,壁厚2米多。塔為空心建築,從底層仰望,可直視塔頂,四周遺有磚洞痕跡,可知原來在每層的犄角處,還裝設有檐角木樑,這不但可以平衡塔身的重心,而且還可以作為上塔的梯階,以攀緣上下。塔身外部的密檐層層疊疊,疊出塔身最寬者達90厘米,使整個塔身顯得更為雄偉壯觀。現除小部分受風雨侵蝕剝損外,基本完整堅固。根據其建築形制,專家初步推斷其為晚唐時期的墓塔。
法王寺塔法王寺塔
近期,在大法王寺“舍利塔”地宮中,有重大發現,出土了世界罕見的“飛天舍利盒”和“舍利子”及三顆“佛牙”等20多件國家一級珍貴文物,這對於宗教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飛天舍利盒”,小巧玲瓏,鳥首人身,作吹簫狀,雕刻精細,極富想像力和創造力。地宮中還發現國內罕見的趺坐真身包骨像一尊,彩繪袈裟依然可辨。這是我省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真身坐化像,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和佛教價值。地宮中還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白釉細頸瓶、白釉雙系罐、黑釉瓷壺等瓷器,為晚唐時期河北邢窯系產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佛牙”的發現,既證明了大法王寺是佛教傳人中國建造的第一座佛寺的輝煌,也預兆了大法寺今朝的重興,再放光芒。
寺內還存有唐至清代碑刻、塔銘、題記20餘晶。其中唐代元圭塔銘,元代息庵和尚塔銘及月庵海公禪師道行碑,較為珍貴。另在法王寺的寺內甬道兩側,有兩株千年以上的銀杏樹,均高30米,周長5米,漢唐以來古柏樹數十株。晶瑩寶塔、碑刻造像、殿堂樓閣、文物典籍等佛教文化的精萃,已經成為偉大的華夏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大法王寺同全國其它名寺古剎一樣,既是重要的歷史文物,又是陶冶人們情操的著名幽境勝地。在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級別

2001年06月25日,法王寺塔作為唐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法王寺塔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