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污染電介質表面放電

沿污染電介質表面放電

在電壓作用下,暴露在大氣中受污染的固體電介質表面,出現泄漏電流、局部電弧和閃絡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沿污染電介質表面放電
  • 外文名:discharge along a contaminated dielectric surface
  • 學科:電力工程
簡介,產生原因,放電過程,物理模型,提高污閃電壓的方法,

簡介

在電壓作用下,暴露在大氣中受污染的固體電介質表面,出現泄漏電流、局部電弧和閃絡的現象。

產生原因

電力設備(特別是戶外運行的電力設備)的外絕緣暴露在大氣中,受到環境污染後絕緣表面沉積一層污垢,其中包含電解質和惰性物質,遇霧、露、毛毛雨等天氣,絕緣表面濕潤導電,在電壓作用下,產生泄漏電流和局部電弧;局部電弧發展延伸,直至連通兩極,導致閃絡,簡稱污閃。電力設備外絕緣的設計,一般都保證在晴天和雨天,即使出現各種過電壓,也不應發生閃絡。但污染外絕緣有可能在運行電壓下就發生閃絡。污閃事故停電時間長,損失電量多,而且隨工業的發達和運行電壓的升高而日趨嚴重。因此沿污染電介質表面放電的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放電過程

可分為積污、濕潤、局部電弧、閃絡四個階段。
(1)積污:大氣中的污物沉積到介質表面。污物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如沿海地區的鹽分,鹽鹼地帶的鹽鹼,各種工業污穢和農業地區的農藥、化肥及塵埃等。
(2)濕潤:沉積在介質表面的污層,在乾燥時一般是不導電的,但在霧、露、毛毛雨下污層受潮後,其中含有的電解質溶解電離,污層就導電了,在電壓作用下,產生了泄漏電流。
(3)局部電弧:泄漏電流的焦耳熱能烘乾潮濕污層,在電流密度大的部位會出現乾區,由於電壓集中到乾區,在一定條件下就會出現跨越乾區的輝光放電。由於污層的繼續受潮和泄漏電流的不斷增大,輝光放電將轉變成局部電弧;弧道的壓降很低,其伏安特性是下降的。
(4)閃絡:由於乾區的擴大和電流的交變,局部電弧時燃時滅;但總的趨勢,污層越來越潮,泄漏電流越來越大,局部電弧能維持的長度越來越長,一旦電弧延伸到貫通兩極,就發生了污閃。

物理模型

沿污染介質表面放電的物理模型如圖1所示。其數學表達式為U=AxI+IR (x),式中U為外施電壓;x為局部電弧長度;I為電流;n為電弧常數;R (x)為電弧短路部分外的剩餘污層電阻。外施電壓必須維持電弧壓降AxI-和電阻壓降IR (x)。電弧壓降隨電流的增大而按指數規律下降;電阻壓降則隨電流的增大而上升。因此,為維持某一長度的局部電弧,必然需要一最小電壓。隨局部電弧的延伸,此最小維持電壓將隨之增大,但超過某一弧長,此最小維持電壓反將減小。即使電壓不變,局部電弧也將迅速延伸,直至閃絡。此一弧長叫做臨界弧長,相應的電壓和泄漏電流,叫做臨界電壓和臨界泄漏電流,臨界電壓即污閃電壓。由此可求得相應於某一污層的電導率沿泄漏路徑的污閃梯度,小於此梯度,可以不發生污閃。
沿污染電介質表面放電
圖1
沿污染介質表面放電的物理模型

提高污閃電壓的方法

增長泄漏距離可提高污閃電壓。如增加絕緣子元件個數,或採用泄漏距離較長的耐污絕緣子,在絕緣子表面塗覆憎水性塗層或用有憎水表面的材料作絕緣子,都能抑制泄漏電流,提高污閃電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