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語

河洛語

河洛語,即傳統上所說的閩南語。國內主要分布在閩粵台瓊四省。分為北區泉州片、南區漳潮片、東區台廈片、南海區瓊雷片四大次方言區(或漳州潮汕並立),江西浙江廣西四川等省,及東南亞等海外地區亦散有河洛語分布,使用人口在一億左右。以台南話為代表方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洛語
  • 又名閩南語
  • 主要分布:閩粵台瓊四省
  • 代表方言:台南話
簡介,範圍,傳播,緣由,運用,另一說法,

簡介

河洛語是閩南語的雅稱。河洛是“Hō-ló.”這個音的翻譯字,音為Hok-loh,意指黃河洛水一帶,另有廣府人和客家人將河洛二字寫為“福佬”、“鶴佬”、“學佬”,此三者皆為諧音。

範圍

河洛語(閩南語)是跨省跨國的大方言,它的使用範圍,遠遠超過了福建南部一隅。在中國國內,成片的較大的通行區域,就包括傳統上的福建省閩南地區泉州漳州廈門)、廣東省潮汕地區汕頭潮州揭陽)、惠州東部、汕尾地區、雷州半島,以及台灣海南兩島。另外,福建幾乎全省各地,江西浙江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均分布有大小不等的閩南方言島。至於國外,以東南亞為主,各華人社區大都以閩南話為母語。估計全世界的閩南語使用者(廣義),在8000萬——1億2千萬之間。

傳播

閩南以外的河洛語(閩南語),大多是閩南人向外遷徙而形成的,故傳統上一概冠之以“閩南語”。

緣由

時至今日,閩南三角以外的閩南人口,已經遠遠超過了閩南本土,閩南文化的中心,也從閩南轉移到了台灣。“閩南”一詞,顯然已經不能概括所有閩南族群的特徵。比如海南,距離閩南本土相當遙遠,本土化也達到了相當的水平,與閩南本土的交流,也不如其他閩南人住區緊密,用“閩南語”稱呼海南人的母語,顯然並不妥當。有鑒於此,為統和所有閩南族裔的族群感情,新名詞的起用,勢在必行。由於閩南人自稱祖先大多來自中原的河洛地區,外人多把閩南人稱為“河洛郎”,因此,傳統上的“閩南語”一詞,漸漸被“河洛語”取代。

運用

“河洛語”這個名詞的運用,最先是發生在台灣島上。隨著“河洛意識”的覺醒,以及海峽兩岸河洛語區文化一體化進程的啟動,“大河洛主義”、“泛河洛主義”也從台灣本島漸次向各河洛語區傳布開來。因此,重新考量“閩南語”在漢語中的地位的呼聲,日見高漲。發聲者以青年學者居多,主張以“河洛語”替代“閩南語”的位置,並將之從閩語中重新獨立出來,成為“河洛語區”,與北方話、吳語、粵語等並列為漢語八大(或七大)方言之一。

另一說法

所謂河洛,就是指河水(今黃河)和洛水(今洛河)之間的土地。河洛語指的是存在於上古夏商周時期的雅言,是今天漢族諸語言的主要源流。河洛語在漢語言的地位相當於黃帝在漢民族血統的地位,是被奉為正朔的。閩南語和河洛語的關係:由於各種歷史原因,古河洛語已經不在原本的河洛地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胡腔的吳漢混合語言,也就是所謂的國語。而閩南語是沿自西晉永嘉之亂士族南遷和唐初軍隊南下開發所帶來的河洛語,由於福建地理和歷史上的原因,成為保留河洛語素最多的漢語言方言,被稱為“現代的河洛語”。
河洛語在唐朝時代是主流語言,如果以河洛語來念唐詩會更順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