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

河上公

河上公,是歷史上真正的隱士,其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無人能知。《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河上公亦稱“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齊地琅琊一帶方士,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河上公修仙得道之處在琅琊 (今琅琊台附近)天台山。對此,東晉葛洪在《嵇中散孤館遇神》中說:“紀年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後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有嵇康者,師黃老,尚玄學,精於笛,妙於琴,善音律,好仙神。是年嘗游天台,觀東海日出,賞仙山勝景,訪太公故地,瞻仙祖遺蹤,見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猶存”。

基本介紹

  • 別名:河上真人
  • 信仰:黃老道
  • 代表作品:《河上公章句》
  • 出生朝代:漢朝
哲學,作品,漢文帝,文人墨客,傳說故事,

哲學

日照狀元張行簡在文中也對此有所記載:“念我日照,雖偏居海隅,卻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勝,背依泰沂,懷抱東海,更兼仙山飄渺,河流縱橫,自古為日神祭祀之地,黃老成仙之鄉。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漢武到此尋仙訪道,可謂盛極一時也”。
張行簡還寫到:“日照之名,始於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題字云:“雲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無,日照台前台後勝景台上有”,“日照”之名蓋出於此,謂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遺蹟。女巫谷中有女巫與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見的積石墓與石室聯體,人鬼同居的建築。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舊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遺址,仙人講經台,煉丹爐,仙鶴台,仙人搗藥石臼等遺蹟,是河上公悟道之處,安期生成仙之所。有曲陽澗,澗中有曲陽泉,是三國時神仙于吉得道成仙之地。 有秦皇漢武望仙台, 是古人瘋狂追求長生不老的歷史見證。

作品

河上公的最主要貢獻是為老子的《道德經》作注。
道德經》,原稱《老子》,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
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從<老子五千文>到<道德真經>》一文說: “從戰國末年,喜黃老刑名之學的韓非撰《解老》、《喻老》,河上公者流用神仙家觀點解釋《老子》開始,歷代注家不絕,各以自己的主觀見解來解釋和闡發《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取捨之間,互有同異”。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
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極真人安期生。《史記·樂毅列傳》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巨公,樂巨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根據其傳承系統,自河上丈人凡六傳至漢初曹參。據此,當生於戰國時代,其傳承體系亦出自齊地黃老學者。

漢文帝

據說漢文帝開闢的文景之治與河上公的教誨有很大關係。
下為白話文:
漢文帝時,他在河邊結草為廬。
漢文帝對老子的《道德經》推崇備至,不僅自己熟讀它,還要求王公大臣們都得誦讀。儘管漢文帝在《道德經》上下了不少功夫,可還是有些地方難以弄明白,也沒有高人可給予指點。他常常四處尋訪,希望遇到指點迷津的人。後來,文帝聽人們都說河上公精通《道德經》的精髓,就派人前去拜訪請教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河上公對文帝派的使者說:“道尊德貴,這么嚴肅的事情怎么能通過別人來代問呢?”於是文帝駕臨河上公的河邊小茅屋,親自向河上公請教。儘管如此,文帝仍心有不甘,就對河上公說:“《詩經》上講過,普天之下,哪一片土地不是我君王的;四海之內,誰人不是我的臣民?老子也說過:‘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屬於這‘四大’之一。你即使有道行,可還不是我的子民嗎?為何這么自高自大,將君王不放在眼裡呢?”河上公聽完文帝的質問,就拍著掌坐著,一下子騰空而起,穩穩地懸在空中,離地有幾丈之高。河上公俯身向仰視他的漢文帝說:“我上不著天,下不著地,中又不為人所累,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聽罷河上公的話,文帝心知已遇到高人,馬上下車向河上公跪拜說:“我實在是無德無才,承蒙祖上福蔭,才繼承了帝業。我才疏學淺,深憂難堪重任。雖然我忙於治理世事,可我一心向道,由於我的愚鈍無知,難以明了經書的真義,祈望您能給予我教誨。”河上公見文帝一片誠心,就將兩卷經書授與文帝,並對文帝說:“回去後,好好研讀這兩卷經書,你所有的疑問都會迎刃而解。這兩卷註解道經的著作,只傳了三個人,你現在是第四個,切記,萬不可顯示與他人。”說罷,河上公就在原地消失了。須臾之間,雲霧迷茫,天地一片昏暗。文帝心曉今日遇見了神人,異常珍惜這兩卷經書,從此更是手不釋卷,精心鑽研《道德經》。
有人評論說,上天見文帝真心向道,世上又無人能指點他,故遣派神人下凡來傳授他《道德經》的真義。又恐怕文帝不信河上公所要傳的經書,就向他顯示神跡。可見聖人事事都是替百姓著想,為百姓所急啊。

文人墨客

河上公是黃老哲學、道家思想集大成者。作為東方沿海一帶著名的方士,河上公與學生安期生將黃老哲學與燕齊之地神仙學說相結合,開創了方仙道文化,也為道教的誕生在思想體系上奠定了基礎,因此在道家,方仙道,道教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同時也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僅舉幾例:
昔聞有耆叟,河上獨遺榮。
跡與塵囂隔,心將道德並。
詎以天地累,寧為寵辱驚。
矯然翔寥廓,如何屈堅貞。
玄玄妙門啟,肅肅祠宇清。
冥漠無先後,那能紀姓名。
《河上公》
唐·張說
尊師厭塵去,精魄知何明。
形氣不復生,弟子空傷情。
濟北神如在,淮南藥未成。
河上公
共期終莫遂,寥落兩無成。
《高士詠·河上公》
唐·吳筠
邈邈河上叟,無名契虛沖
靈關暢玄旨,萬乘趨道風。
寵辱不可累,飄然在雲空
獨與造化友,誰能測無窮?
唐末五代天台山道士王松年的《仙苑編珠》共記神仙在三百人之上,同時還留有《天台山懷古六首》其中一首就是為河上公而作:
其一 《河上真人丈人公》
天台頑石念真經,琅琊古柏頌黃庭
仙人坐痕依稀辯,猶憶丈人河上公。
日照市天台山上留有一副對聯:
師承黃老,注道德真經,四海未知隱士大名
授徒安期,悟不死神功,天台永駐真人仙蹤
這也許是對河上公一生最好的總結吧!

傳說故事

文廣通是辰谿縣滕村人。這個縣歸屬辰州。從辰州乘船逆流而上約一百里處,在河的北岸有個叫滕村的地方,廣通家就住在那兒。辰谿縣在漢朝時叫辰陵縣
《武陵記》中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公元424-454年),文廣通看見有野豬吃他家地里的莊稼,就舉箭射野豬。野豬中箭後,流血而逃。文廣通循著血跡追了十幾里地,進到一個洞中,在洞中行走了三百多步,豁然開朗,眼前忽然出現了幾百家房舍,卻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地方,再看看他射中的豬,已經跑進村里人的豬圈中去了。過了一會,有個老翁從屋裡出來,問他:“是不是你用箭射了我的豬?”文廣通答道:“我並不是有意射它,是它吃我的莊稼,我才射它的。”老翁說:“牽著牛踩了人家田裡的莊稼是不對,可因為這樣就得把人家的牛搶走,就更不對了。”文廣通忙走向老翁叩頭賠禮道歉。老翁說:“知錯就改,就沒有過錯了。因這豬命前世的罪過,今世該得這樣的報應,你也就不必謝罪了。”
老翁請文廣通到廳里坐,只見屋裡有十幾個書生,都戴著章甫冠,穿著寬袖單衣,有位博士獨自坐在一個臥榻上,面朝南談論著《老子》。又見西屋有十幾個人相對而坐,彈著琴,音律優美動聽。這時有位童子上來斟酒,招呼著廣通飲酒。文廣通喝得半醉半醒,身體十分舒坦,就辭謝不再喝了。他走出屋子,仔細觀察路上的行人和物事,其與外界並無兩樣,但是覺得這裡遠離塵世,清靜虛空,是個難得的勝地,不願離去。 可老翁不肯收留廣通,就遣派了一個小孩為他領路,送他出去,並囑咐小孩關緊大門以防外人再進來。在回去的路上,文廣通問那孩子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小孩說:“屋裡的那些人都是聖賢,他們當年為躲避夏朝的國君桀的暴虐無道來到這裡,因學道而得道成了神仙。那位獨坐臥榻談《老子》的博士,就是河上公。我是漢朝時山陽王輔嗣,到這裡來向河上公請教《老子》中的一些疑義。我在他門下當了十紀(十二年為一紀)的掃地僕人,才作上這守門人,至今我還沒有領會道經的要訣,只能在此守門。”說話間,他們已走到來時的洞口,二人依依不捨地告別,皆知從今以後後會無期
文廣通到了洞的入口處,發現射野豬的弓箭都已腐朽斷裂。他在洞中只呆了那么一會,世上已過了十二年。文廣通家中以為他早已逝去,已為他辦過喪事,如今見他又回來了,全村上下大吃一驚,深感疑惑。第二天他和村里人找到那個洞口,只見一巨石已將洞口堵住,怎么燒鑿也鑿不開那洞口了,巨石與山已融為一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