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浦鎮

沙浦鎮

沙浦鎮,隸屬於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位於鼎湖區南部,屬西江下游沖積扇平原,地處西江南岸、羚羊峽下,西靠羚羊峽,東鄰高要區金利鎮,南靠爛柯山,與高要區蜆崗鎮接壤;北臨西江河,與廣利街道永安鎮隔江相望。東西長度21.5公里,南北最大寬度8.3公里,全鎮面積119平方千米(2017年),城鎮規劃面積150公頃,距321國道12公里,全鎮轄13個村及1個社區,共62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小組。鎮內有8.1萬畝山地面積,基本農田保護區5.71萬畝總人口19189人(2017年)。全鎮有工業企業11家,工業總產值1.36億元。農業總產值3.83億元,財政總收入1517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沙浦鎮
  • 外文名稱:Sanpu Town
  • 行政區類別:建制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肇慶
  • 下轄地區:13個村和1個社區
  • 政府駐地:沙浦鎮同福路
  • 電話區號:0758
  • 郵政區碼:526000
  • 地理位置鼎湖區南部、西江南岸
  • 面積:119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19189人(2017年) 
  • 著名景點:羚羊峽、爛柯山、望夫歸石、天狗腦石、仙人棋盤、天湖休閒度假村
  • 車牌代碼:粵H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自然資源,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社會事業,郵電通信,科技文化,醫療衛生,體育,教育,名優特產,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古時是一片水草肥茂的水邊窪地,浦者,形聲。從水,甫聲。本義:水濱。指水邊地帶。因土壤以沙質為主,故名“沙浦”。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興慶軍升為興慶府,沙浦鎮開始建村。到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宋欽宗登上帝位,正式將改其封地興慶府為肇慶府,肇慶之名自此開始。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將肇慶府改為肇慶路。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軍攻克肇慶,肇慶路復稱肇慶府。明朝廣泛推行廂鄉都圖制,鼎湖屬高要縣下圍鄉和親仁鄉,而沙埔主要屬於親仁鄉的頭溪都、典水都。
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但西南、東南各省仍屬南明統轄。順治八年(652年),沙浦才開始歸清朝統轄。清初到道光年間,沿襲明制。鹹豐五年(1855年),高要縣分五班征糧,鼎湖屬於四班,把沙浦鎮分為桃溪都、沙浦都和典水都三部分。光緒三十年(1904年),高要縣將五個班分為九個區,鼎湖屬高要縣頭班第一區文明堡和四班第六、七區。桃溪、沙浦和典水屬於六區下屬的都堡。
民國初期,沿襲清制。在民國十七年(1928年),中國推行區鄉制,將都堡改為鄉(桃溪鄉、沙浦鄉和典水鄉)。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重新編定鄉、鎮。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0月,高要縣廢鎮縮鄉,沙浦屬第四區的頭溪鄉。
1949年5月25日,高要縣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9月至1953年3月,沙浦鎮(頭溪鄉)一直為高要縣第四區的轄區。1953年3月5日,高要縣區劃調整,沙浦為高要縣八區。1955年2月,第八、九區分別改稱廣利區、永安區,轄鄉不變。沙浦此時隸屬於廣利區。1955年8月,改八、九區人民政府為區公所,鄉人民政府改稱鄉人民委員會。1957年3月,小鄉並大鄉,廣利區各鄉並為廣利鄉、文園鄉、桂院鄉、九坑鄉、頭溪鄉、廣利鎮,各區轄境不變。1958年3月,撤銷區建制,進行並鄉,並為廣利鄉、永安鄉和頭溪鄉。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1958年10月1日,廣利、永安、沙浦三個鄉合併成立廣星人民公社。1959年7月20日,廣星人民公社調整為廣利、永安、沙浦三個人民公社。1968年3月,廣利、永安、沙浦公社革命委員會成立。1986年11月撤區建鎮稱為高要縣沙浦鎮。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肇慶市鼎湖區。1988年1月2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批覆,把沙浦鎮劃入鼎湖區管轄範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沙浦鎮位於鼎湖區南部,中心位置位於東經112°9′,北緯23°09′,地處羚羊峽下、西江下游南岸。西江於境北自西往東穿越,珠外環江肇高速南北貫通境內。東與高要區金利鎮相連,南依爛柯山與高要區蜆崗鎮接壤,西與高要區金渡鎮毗鄰,北傍西江與永安鎮、廣利街道隔江相望。北距鼎湖中心城區15公里,西距肇慶市城區35公里,東距省會廣州市80公里。總面積119平方千米(2017年)。
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

地形地貌

沙浦鎮地勢西高東低,窪地多,緊靠爛柯山邊一帶為沉積土,靠西江河邊一帶為沖積土。

氣候

全鎮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雨量充沛。

行政區劃

2012年,沙浦鎮轄桃一、桃二、沙一、沙二、沙三、沙四、黃布沙、典一、典二、典三、蘇一、蘇二、蘇三等13個建制村和沙浦社區,有62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小組。鎮政府駐沙浦鎮同福路。

人口民族

2012年末,全鎮總戶數6986戶,總人口2.2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863人。農業人口2.14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3人。總人口中,男性1.15萬人、女性1.13萬人。出生353人,人口出生率10.86‰;人口死亡率6.98‰,自然增長率4.05‰。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以壯族瑤族居多。
19189人(2017年)。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2012年,全鎮有11.7萬畝生態公益林。
礦產資源
2012年,全鎮蘊藏有石灰石與古塔岩、梅花岩,青花岩等硯石資源。礦泉水主要蘊藏於石灣村的地下泉水。

經濟概況

綜述

2012年,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3.83億元,比2011年增長4%。有工業企業11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36億元。全年稅收入庫1480.4萬元。其中:國稅663.4萬元,地稅817萬元。營業稅817萬元,增值稅654萬元,企業所得稅9.4萬元。財政總收入1517萬元,鎮級入庫1210萬元,比2011年增長4%。人均財政收入532元,比2011年增長3%。

第一產業

2012年,沙浦鎮農業總產值3.83億元,比2011年增長4%,占社會總產值73%。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926萬元,比2011年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42691元,比2011年增長11%。耕地面積5.91萬畝,人均2.62畝,以種植水稻、香蕉、肇實為主。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總產量1.12萬噸,人均493.7公斤,其中水稻8285噸、玉米1193噸、薯類232噸。經濟作物為蔬菜、花生、藥材、肇實、水果等,蔬菜種植面積1.45萬畝,產量2.82萬噸,其中蔬菜(含菜用瓜)2.73萬噸,瓜類(含果用瓜)5300噸。商品林面積5.98萬畝,森林覆蓋率57%,活立木蓄積量31.20萬立方米。畜牧業以養殖豬、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10.3萬頭,年末存欄4.8萬頭,家禽飼養量960萬隻。肉類產量3230萬噸。淡水養殖面積2.2萬畝,水產品產量909萬噸。
2012年,沙浦鎮有水產養殖面積1.2萬畝(其中優質魚塘2450畝),水稻種植面積6715畝,玉米種植面積980畝,蔬菜種植面積1450畝,肇實種植面積4930畝,蓮藕種植面積2050畝,粉葛種植面積1130畝,水果種植面積6605畝(其中香蕉2730畝),花卉種植面積530畝。

第二產業

2012年,沙浦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28億元,比2011年增長23.1%。工業初步形成染整、皮革製品、礦產資源開發、飲用水、農副產品和小五金加工以及工藝品等行業體系。肇實已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經營體系,有加工戶50家,從業人員500多人,年加工銷售肇實6000多噸,是中國最大的肇實加工基地。2012年,全鎮工業企業11家,工業總產值1.36億元,占社會總產值2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家,職工總人數356人,總產值1.28億元,工業增加值2400萬元,比2011年增長23.1%。

第三產業

2011年,全鎮有商業網點30多個,從業人員312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761萬元,比2010年增長20.1%。城鄉集貿市場1個,市場面積約3000平方米,年成交額7681萬元,比2010年增長17%。出口產品有肇實,出口總額1200萬美元,比2010年增長11%。
2012年,全鎮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53億元,比2011年增長1.2%,貸款餘額1.74億元,比2011年增長2.3%。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2.31萬元。

交通

公路交通方面:江肇高速公路是沙浦鎮最近的一條高速公路,北到四會,南到江門,珠海,澳門,在蜆崗鎮富佛村附近連線廣肇高速。鎮的東面直接與穿越金利鎮的廣肇高速公路連線,到廣州僅60公里,到肇慶端州僅20公里。
水路交通方面:沙浦鎮通航河道有西江河道,總長20公里,通航能力120噸,水運貨運量35萬噸,客運量40萬人次。西江河道往東可到廣州、佛山、江門、澳門和香港,往西可到廣西梧州,柳州、南寧;陸路開通過了往鼎湖中心城區及連線永蓮公路和至321國道的2條客運碼頭,實行24小時輸渡。
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輸渡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輸渡

社會事業

郵電通信

2011年,沙浦鎮有郵政分局1處,郵路總長90公里,行政村通郵率100%;郵政業務總量7000萬元。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6萬份。電信企業1家,網點1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368門,固定電話用戶1500戶,電話普及率35%;寬頻用戶600戶,行動電話用戶900戶,電信業務收入200萬元。

科技文化

2012年,沙浦鎮投入60多萬元改善鎮文化廣場文娛配套設施,建成2個燈光球場,添置一批休閒健身器材等。各村基本完成“農家書屋”建設。全年共組織“送戲下鄉”、節日民眾晚會10多場次,各類民眾運動會6場次。有鎮文化廣場、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廣場(活動中心)3處,各類文化專業戶1戶;各類圖書室(含農家書屋)14個,藏書5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等文藝創作人員38人,文藝社團4個。

醫療衛生

2012年,全鎮有衛生院1所,門診部1個、衛生站16個、床位25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3張。醫療固定資產總值2580萬元。擁有專業衛生人員33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8人。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門診2.83萬人次,急診4323人次,住院215人次。
2012年,沙浦鎮有2.09萬人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為100%,占農村人口98.5%。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02萬人,申請領取養老金人數3024人。城鎮居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291人,參保率為23%。全鎮共有省級衛生村8個。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30%。沙四村創建省衛生村,投入250萬元進行改水、改廁、下水道改造、飲用水管改造、公共化糞池及垃圾池等改造工程的建設,2012年11月通過省衛生村專家組驗收。

體育

2012年,全鎮有體育運動場2個,看台座椅300張;村(社區)籃球場12個,桌球台22張。2個村安裝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5%。全年舉辦民眾性文體活動3次:沙浦鎮組織各村(社區)、各單位在春節期間舉辦多場迎春杯籃球賽;2012年6月20日沙浦鎮典一東江村舉行傳統的端午節龍舟賽;2012年11月21-22日舉辦沙浦鎮第三屆市場趣味運動會。

教育

2012年,鎮內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1所、分教點2個、幼稚園3所(其中市一級幼稚園1所)、市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全鎮有中小學生1490人,其中國中802人、國小688人。在園幼兒406人。中國小教職工106人,其中國中57人、國小49人。幼稚園教職工50人。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專任教師8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1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9%,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98.9%。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269萬元,比2011年增長11.2%。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總支出的5.5%,比2011年增長3.8%。沙浦中學12名國中畢業生參加升學考試成績優秀,被鼎湖中學實驗班錄取,為歷年人數之最。

名優特產

肇實又名芡實,因肇慶產的芡實特別好,故名肇實。芡實是一種水生植物,出於淤泥,倚水而生,葉盤平鋪水面,形似蓮葉,故有人稱之為“雞頭蓮”。它具有清補健脾、去濕、滋陰補腎的藥效,據《本草綱目》記載,芡實“可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莖葉可作畜用飼料,根頭可作去濕藥用,硬殼可作燃料,全身是寶。肇實有別於外地的芡實,它果皮鮮紅,去殼後不久則紅而轉黑,有明顯的“蟋蟀紋”,斷口處凹凸不平,煮熟後有如怒放的菊花,其湯色清白,味道清甘,含澱粉多,鬆化可口。
肇實肇實
文㞧鯉(㞧為“慶”同音字)產於鼎湖區沙浦鎮典三村文㞧塱,它有別於一般鯉魚,最大的特點是嘴短聳膊,嘴兩邊有線串,銀鱗,身柔軟,肉白,骨含珠,內臟小,膏滿腹。烹調時只須放少許鹽、陳皮,不用放油,清香味美。傳說清朝時,一京官來高要辦事,吃了文㞧鯉,覺得味道特別好,便帶回宮庭給慈禧太后品嘗,太后嘗後讚不絕口,給沙浦文㞧鯉賜一匾:“第一鯉魚王”。文㞧鯉之所以比其他鯉魚質優,是由於養魚的塘水生植物多,特別是生長了大量當地人稱之為“馬蹄仔”的植物球莖,以作魚的飼料,因而養殖出來的鯉魚別具一格,風味獨特。2014年,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批准對文㞧鯉、文㞧鯇等產品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產地範圍為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沙浦鎮現轄行政區域。

風景名勝

何真人祠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何真人祠為三間兩進,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何真人祠的大門額上鑲嵌著蘇廷魁題書的“真人祠”,大門兩旁的石刻楹聯由馬儀清撰寫。何真人俗名何國祥,生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20多歲時前往湖北武當山修道,功成以後返回故鄉桃溪村。傳說他法力無邊,會驅妖鎮邪,造福黎民。他明末去世後,遺體變成一堆泥巴。桃溪一村的何氏族人認為何國祥已經得道升天,這堆泥巴就是他的真身,於是用泥巴製作了他的真身泥像供奉起來。直到清乾隆年間,當時的高要官府和民間鄉紳募捐,修建了何真人祠,將真人的真身泥像供奉在祠內。何真人祠被列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何真人祠何真人祠
沙浦革命烈士陵園位於沙浦堤圍臨西江邊,坐北向南,占地3800平方米,建於1959年,為了紀念在1957年的農民運動中犧牲了的54位農會會員和農軍戰。紀念碑的基座為正六邊形,邊長18米,高1.44米,朝南的一邊作為紀念碑的出入囗,並建有石砌梯級進出紀念碑,其餘五邊都建有高1.2米的磚砌圍欄;紀念碑位於基座中心,由碑座和碑身兩部分組成,碑座高1.7米,橫截面1.78米×1.75米;碑身高6.7米,中橫截面1.3米×1.35米;全碑為磚砌,外飾石米。碑身南北兩面均草書陽雕“沙浦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2005年,沙浦革命烈士陵園被公布為肇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是鼎湖區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沙浦革命烈士陵園沙浦革命烈士陵園
沙浦農民協會子弟學校舊址原為吳氏宗祠,位於沙浦鎮沙三村內,坐南向北,三間二進,面寬10.30米,進深23.65未,占地面積390平方米。周近是密集的民居,北距西江約200米。村中水泥巷道縱橫交錯,西江堤路是主要交通要道。 該舊址是研究沙浦農民運動歷史的重要實物依據。建議該舊址列入文物保護範疇,挖掘更深層次的歷史、文化及重要人物活動資料,拓展文化內涵,使之成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沙浦農民協會子弟學校舊址沙浦農民協會子弟學校舊址
羚羊峽原名肇慶峽,峽北有羚羊山(曾稱高峽山、龍門山、靈羊山)。1981年定名“羚羊山”。傳說有一仙人,趕了六隻羊去廣州,路過此地,其中一隻羊見此地風光秀美不願離去,留下來後化成山,故名靈羊山。唐代,山南北皆為峽,合稱“雙洋峽”。南峽為“零洋峽”,“洋”與“羊”同音,改稱“零羊峽”。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李紳《游石室記》寫作“羚羊峽”,後世沿用。
羚羊峽羚羊峽
爛柯山曾名腐柯山,又叫斧柯山,位於沙浦鎮西南。傳說晉代道人王質負斧入山采桐為琴,在此觀看仙人赤松子與安期生奕棋,一局下來斧柯已爛,因名“腐柯山”、“爛柯山”。
爛柯山爛柯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