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打旺絲核菌根腐和基腐病

沙打旺絲核菌根腐和基腐病是一種細菌病,主要危害根基部和根的上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打旺絲核菌根腐和基腐病
  • 病原中文名:立枯絲核菌
  • 病原類型:細菌
  • 主要為害部位:根基部和根的上部
症狀,病原特徵,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症狀

病株根基部和根的上部發生腐爛並變為褐色,病部表面皺縮,地上部逐漸枯死,病部可產生褐色的菌絲體,培養時產生深褐色至黑色的極小菌核。莖葉也可以被侵染,產生綠褐色至黑色病斑,最後全部變黑乾枯。

病原特徵

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有性階段: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異名:絲核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filamentosa(Pat.)Rogers)。菌絲初為白色,後變為褐色,直徑7-10微米,典型特徵是在菌絲分枝處上方形成隔膜,分枝菌絲的基部略縊縮。菌絲糾結形成不規則形的菌核,直徑0.5毫米左右(前蘇聯資料為1-3毫米),褐色至黑色,偶爾在感病植株上看到,但這不是病原鑑別性特徵。病原菌的擔子階段可在裝有土壤的培養皿中培養產生,在自然條件下對病害發生並不重要。擔子倒卵形或棍棒狀,12-18微米×8-11微米,上生4-6個擔孢子梗,長6-10微米,擔孢子單胞,橢圓形至長橢圓形,基部稍細,無色,7-12.5微米×4-7微米。只有確定的菌株才在土壤中引起苜蓿的根潰瘍症,但對苜蓿不是專化性。病菌生長的溫度為6-30℃,最適溫度24-26℃(美國資料為25-30℃),35℃停止生長。

發生規律

病原菌以菌核或菌絲在土壤或病株殘體記憶體活越冬。絲核菌是土壤習居菌,當沒有寄主存在時,能以腐生狀態在土壤中存活。菌核發芽產生菌絲,在寄主表面形成一個侵染墊,通過菌絲釘直接侵入植物,菌絲在寄主細胞內和細胞間生長蔓延,產生果膠溶解酶分解寄主組織。通常病菌通過生出側根時造成的自然傷口侵入主根。根潰瘍只發生在高溫的土壤里。土壤含水量在70%-80%時易發病,在有灌溉條件的沙漠地區,此菌主要使植株發生根潰瘍症狀。在降雨多、空氣濕度大而又炎熱的氣候,主要發生莖枯和葉枯症狀。立枯絲核菌寄主範圍極廣,侵染許多科植物,但有生理分化現象。各生理小種有不同的寄主範圍,此菌能嚴重為害各種苜蓿、三葉草、羽扇豆、沙打旺、紅豆草等豆科牧草。

分布與危害

主要發生於我國江蘇、甘肅,由於根腐和基腐使沙打旺草地在第三年就顯著稀疏。自根腐和基腐的標本上,多次分離出立枯絲核菌,可見此病應是江淮一帶沙打旺草地迅速退化的原因之一。

防治方法

①75%百菌清500-600倍液;②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500倍液;③40%立枯靈水劑灌地,以滲入土層4-6厘米為度;④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800-1000倍液;⑤70%敵克松可溶性粉700-1000倍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