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的山歌

沉靜的山歌

《沉靜的山歌》是朱法元創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於2009年10月。

《沉靜的山歌》分為寫景、憶事和懷人三部分,收錄了作者從1997年至2009年的40多篇散文,向讀者描述了幕阜山區過去的風土人情、苦難經歷和人性之美。在寫景的部分中,作者將修水古老的歷史文化、代代相傳的民俗風情融匯在青山綠水的景致之中,展現了一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原生態自然環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沉靜的山歌
  • 作者:朱法元
  • 文學體裁:散文集
  • 字數:24萬字
  • 首版時間:2009年10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40多篇散文,有描寫親情、友情的,如《憶太姑婆》《我的伯公》《“老龜”》;有描寫民俗風情的,如《修水年俗》《全豐花燈》;有描寫山水形勝的,如《山城印象》《黃龍山與黃龍寺》;有展現人物精神氣質的,如《管賢哩的故事》《廖矮子》。

作品目錄

第一輯 故園之韻
第二輯 故事之詠
第三輯 故人之音
山城印象
抱子石
桃里吟
雙井競秀
觀音湖
蟒洞探奇
黃龍山與黃龍寺
水鳴深山
修水茶
大芍子
修水年俗
全豐花燈
老屋
小街
牽掛
擔腳
守夜
東津軼事
燒炭
民辦老師
從舊書箱到新書櫥
烏沙蚯
梔子賦
初試商機
思念無盡
憶太姑婆
紡車聲聲
我的伯公
喔!蘭州拉麵
恭謙人生
冬叔公
走過聖學屋
心中的集結號
阿芳
少年好友
管賢哩的故事
歌殤
遠逝的山裡人
供銷社經理
“老龜”
廖矮子

作品鑑賞

藝術特色
作者筆下的景色飽蘸了濃情,密集的內在情愫投射於外在景物,導致了景象的變異。如在描繪禪宗“五葉七枝”之一的黃龍宗發源地黃龍山時,作者寫道:“車行至山口,我禁不住又一次回頭張望。只見黃龍寺那些雖顯破敗的房屋,卻是那么頑強地置身在山脈之上,頗有悲壯之氣概。寺邊的神井掩映在幾株高大的柏樹下,井旁的牌樓、舍利塔,都顯得非常莊重、雄偉。它們的身後,是黃龍山巍峨逶迤的山峰,恰像一把巨大的圈椅,穩穩地安放在天地之間,黃龍寺正好端坐在椅子上。清嵐漸起,正如山腰拉起帷幕,紅葉點綴,恰似仙女縱情舞蹈。遠眺過去,真像一個令人神往的仙境!”這種景象的變異是發散的、創新的,它是作者對景象的個性化解讀。
作者通過富有趣味的筆法描繪故鄉的景物,比如寫老屋,作者記述:“我的老屋極為普通,它不像一些古民居那般氣派,沒有御賜的高大門樓,沒有‘狀元及第’、‘進士及第’之類的牌匾。也不像客家圍屋那般牢固,沒有高牆包圍,沒有炮台護衛。它坐落在贛西北的一個小山窪里,依山傍水,青瓦灰牆,頗有點兒‘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寥寥數語,將故鄉兒時居住的老屋那平民氛圍、田園氣象勾勒而出,讓人如置其境。而老屋中那種“釅釅的割捨不了的親情”,更是被一些細節化的記憶還原為生動的圖景。
作者的筆觸揮灑隨意,偶有閒筆,卻非贅疣,倒為文本增色。如《“老龜”》記述當年在越南戰場九死一生立功入黨的一位戰友,他退伍返鄉後,日子卻過得並不容易。本可憑口袋裡的榮譽證件找政府求助的,也可找一些身居官位的戰友相幫,可他都沒有,他堅持“車行直路馬行斜”的做人原則,不到萬不得已,不去麻煩別人。面對這位姓氏與“龜”諧音的戰友,作者“猛然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給我講的童話,說大地下面有許多神龜,又叫鰲魚,日日夜夜用它們的肩膀扛著一方,如果哪一方的負荷太重,那隻鰲魚就會因累不過而換肩,這時便會發生地震”。這裡轉述的童話,看似閒散筆墨,卻寄寓了作者對戰友的敬重和深情。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沉靜的山歌》獲第四屆冰心散文獎優秀獎、第三屆中華優秀出版物提名獎。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沉靜的山歌》
2009年10月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978-7-80742-773-5

作者簡介

朱法元,筆名筱竹、禪一,號幕阜山人,江西修水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江西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江西省散文學會發起人和創建者之一,曾先後從軍、從政、從文,在《人民日報》《散文選刊》《百花洲》等報刊發表作品多篇,作品入選《中國記憶·美文卷》《30年文學典藏》等多種選本,著有散文集《驀然回首》《寒秋一葉》《沉靜的山歌》《最後的聖土》《獨行的詠嘆》《沉默的軍號》、詩集《孤雲閣集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