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

簡介,人物生平,作品風格,人物影響,

簡介

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是歐洲最偉大的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之一。35歲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總括當時所有的音樂類型。根據當代的考證顯示,在鋼琴和小提琴相關的創作,他無疑是一個天份極高的藝術家,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成為後來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他同時也是歌劇方面的專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於時代的遷變。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1756年—1772年)
莫扎特出生於薩爾斯堡,在當時這是神聖羅馬帝國一個封邑的首都,父親雷歐波得•莫扎特(1719年—1787年)是一位身負宮廷樂師之名的作曲家,母親為安娜•瑪麗亞•波特爾(Anna Maria Pertl)(1720年—1778年)。身為家中第七個小孩,在他姊姊瑪利亞•安娜(Maria Anna )(暱稱南妮兒(Nannerl))1751年出生之前,以及之後至他出生之間的這段時間,分別有三位及兩位不幸夭於年幼。
出生受洗時,他被命名為 Joannes Chrysost[omus] Wolfgangus Theophilus。Theophilus 意為「上帝之愛」,這個名字相當於德文的 Gottlieb,義大利文 Amedeo以及拉丁文 Amadeus,但生前卻從未有人以此名號稱呼他。現在,我們所認識莫扎特的名字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為莫扎特在正式場合用的名字。
莫扎特三歲便展現出他音樂奇特才能,他不僅具備絕對音準更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五歲時更請求父親教授大鍵琴,隨後亦獵及小提琴、管風琴和樂曲創作,至此他的能力宛若平地一聲雷響徹雲霄,在學會閱讀、書寫或計算甚至能懂得樂譜視讀、巧弄拍律。六歲,時值1762年,已譜出三首《小步舞曲》(KV.2、4、5)和一曲快板(KV.3)。
一九九二年,英國的醫學期刊內容里所寫的一篇期刊,初步推測莫扎特患有妥瑞氏症。這些推測與訊息或許是較少人知道的。我們只知道在他寫給他堂妹的信件里有許多猥褻的詞語,尤其是一些會引起生理反應的話語。 (especially words having to do with bodily functions. 過去也曾證實他有過動,為情緒擺盪所苦,有抽筋,以及喜愛喃喃自語,除了在信件內容中的猥褻詞語可以發現外,其於的多種類似症狀在他生活中其實也曾經出現過。
1762年至1766年間,他開始與受聘於大主教施拉頓巴赫(Schrattenbach)的父親連同姊姊瑪利亞•安娜(Maria Anna )展開旅程,1763年6月9日之前先後經過慕尼黑,轉往維也納,隨後便展開長時間的歐洲巡迴演出,地點廣布歐洲主要城市:慕尼黑、奧格斯堡、曼海姆、法蘭克福、布魯塞爾、巴黎、倫敦、海牙、阿姆斯特丹、第戎、里昂、日內瓦、洛桑。他的演出讓聽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他在音樂界的影響力更加響亮。途中還會晤了兩位在他一生最具影響的音樂家:一位是巴黎的蕭伯特,另一位則是巴赫那住在倫敦的么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這使他進一步認識了十八世紀初新發明的古鋼琴、義大利歌劇、並學到架構交響曲的技巧。
1767年,年方十一,他寫出第一部歌劇《阿波羅與希亞欽杜斯》(Apollo et Hyacinthus,K.38)並由薩爾斯堡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的學生們演出這齣拉丁喜劇。返回奧地利後,他定期往返維也納,且於1768年夏天寫出另外兩部歌劇,名為《牧羊人與牧羊女》(Bastien et Bastienne, K.50)與《善意的謊言》(La finta semplice),當時莫扎特年僅十二歲。來年便受大主教提名為樂團首席。
他父親為了使他能夠與鄰近義大利有所接觸,特地申請留職停薪的假期。從1769年至1773年,莫扎特便規律地遠赴他鄉,並在當地研習歌劇,寫出Mitridate re di Ponto,Ascanio in Alba和Lucio Silla三部歌劇。在義大利他結識了馬蒂尼,並且破例成為波隆納愛樂學院(Accademia Filarmonica de Bologne)的會員,該組織大致上只接受二十歲以上的成人加入。教宗克勉十四世甚至冊封他為金馬刺騎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1771年12月16日和藹可親的大主教施拉頓巴赫辭世,隨後由親王柯羅雷多Colloredo繼任該職位並成為莫扎特的新僱主。
服侍親王大主教時期(1773年—1781年)
莫扎特在家鄉的生活並不幸運,新的僱主柯羅雷多並不樂見他出遊,並要求他的作品必須為了宗教儀式而寫。十七歲,他心有不甘地接受這個限制,使得接下來的三年他與親王大主教之間的關係持續惡化。所幸那段時間他在維也納結識了海登,並且和海登通信,建立了彼此惺惺相惜的友誼。
1776年莫扎特二十歲,並決定離開薩爾斯堡,然而親王大主教拒絕讓他離開父親並要解除他樂團首席的身分。經過一年的準備,他和母親先到了慕尼黑,但並未找到工作,又經奧格斯堡輾轉到了曼海姆建立為數不少音樂界的友誼。不過他尋求工做的腳步依然無所進展。同樣在曼海姆,他瘋狂地愛上了女歌唱家阿羅伊齊亞•韋伯爾,這引發了他父親的怒火,他要求他不要忘記了自己的事業。負債累累後,莫扎特明白了他必須重新尋找工作,並於1778年8月前往巴黎。
他希望能夠從梅勒西奧•格林處得到支持(他曾負責他七歲時的巡迴演出),未果。 他沒有找到工作,在危機中的法國他甚至難以找到人為他的作品付錢。他母親在這段期間不幸病倒,並於7月3日離開人世。莫扎特後來回到薩爾斯堡,他的父親已說服親王大主教重新聘用他。他途中經過韋伯爾一家生活的慕尼黑,但阿羅伊齊亞愛上了別人,沮喪的莫扎特在1779年1月29日回到了薩爾斯堡重拾舊職。
1780年11月,他從慕尼黑收到一份歌劇的請求,這個創作名為「依多美尼歐,克里特之王」,在1781年1月29日首演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回到薩爾斯堡,便意味著莫扎特必須順從維也納的僱主,在那兒,親王大主教解僱莫扎特之前甚至還經常公開地以「飯桶、智障」揶揄他。莫扎特後來便以獨立作曲家的身分進駐奧地利首都,並接受韋伯爾女士的補助款。
身處維也納時期(1782年—1791年)
少了他父親和僱主的牽制管束,莫扎特終於能夠更自由地作曲。1782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要求他完成一部歌劇。這便是後來的《後宮誘逃》(德文: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使維也納作曲家兼公眾音樂會指揮克里斯托夫•維利巴爾德•馮•格魯克非常感動,並對莫扎特讚譽有加。
這幅肖像被稱為「波隆納的莫扎特」,由一位無名畫家成畫於1777年薩爾斯堡, 是波隆納的馬蒂尼神父為他的 作曲家肖像畫廊而訂購的。這幅肖像現存於波隆納市音樂博物館。 關於這幅肖像,雷歐波得•莫扎特在1777年12月22日一封致馬蒂尼神父的信中寫道:「這件作品藝術創作的價值不怎么吸引人,但以相似度的觀點來說我向你保證,它很完美」
莫扎特認識了 Franz Fridolin Weber 及其夫人Cäcilia Cordula的小女兒,康絲坦茲(Constanze),未等到父親書面同意,便決定與她共結連理。婚禮於1782年8月4日 Saint-Étienne 教堂舉行。後來,由於受到von Svieten 男爵的影響,莫扎特開始認識巴赫和韓德爾的作品。莫扎特受到巴赫對位法的強烈吸引,進而直接影響後來《c小調大彌撒》 (KV.427)以及數首相關作品。同一年,他開始譜曲一系列的六首弦樂四重奏獻給海登,並於1785年結束這一系列的創作。
1784年,莫扎特加入共濟會,並迅速地晉升為會長(1785年4月)。他創作許多作品獻給共濟會弟兄,其中有Maurerische Trauermusik (共濟會葬禮音樂)(K.477)。
1786年,莫扎特認識了劇本作者洛倫佐•達•彭特,維也納劇場的官方詩人。後者說服了皇帝批准創作一部基於博馬舍的《費加洛婚禮》(義大利文:Le Nozze Di Figaro)的歌詞。 但後來皇帝認為該劇具顛覆性,禁止其上演。莫扎特將達•彭特的歌詞配上音樂,《費加洛婚禮》於1786年5月1日在維也納展開首演,但該劇的成功並不能阻止其海報被迅速撤下。然後莫扎特便前往了布拉格,在那裡這個「婚禮」又成功博得滿堂采。為了對這個城市致意,他寫下了D大調第三十八號交響曲(K. 504)。
他隨後收到布拉格劇院指揮的要求,希望他能夠為接下來的一季再寫一出歌劇。莫扎特再次請達•彭特填寫《唐•喬望尼》(Don Giovanni)的歌詞。1787年5月28日他父親雷歐波得過世。這個噩耗嚴重打擊了莫扎特,並接著影響他正在進行的歌劇的創作。首演於1787年10月28日布拉格的《唐‧喬望尼》一炮而紅,但後來在維也納並沒有獲得同樣的成功.
英年早逝
在生命最後幾年間,莫扎特身體欠佳,儘管有不少酬金豐沛的成就,卻越加陷入拮据的窘境。他創作許多的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歌劇(例如《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他最後的與 Lorenzo da Ponte 合作的作品)。1790年時值約瑟夫二世駕崩(他的繼位人利奧波德二世既不喜歡莫扎特,也對共濟會不懷好感)當時他的好友交響樂之父海登也去了倫敦,使得這段時間的莫扎特意志格外消沉。
1791年一位共濟會弟兄兼維也納一個知名小劇院導演Emanuel Schikaneder托他寫一出歌劇。他提供了一本關於這本歌劇的小冊子,而莫扎特也為他譜出一折《魔笛》(德文:Die Zauberflöte),這部作品於9月30日一炮而紅,也是莫扎特最後一出歌劇。
7月,一位不知名人士要求他創作一首《安魂曲》,且必須匿名。今日我們知道是瓦爾塞根伯爵,人們猜想或許他想讓他的朋友們猜作者的名字,又或許想將著作權據為己有。因疾病和貧窮而衰弱的莫扎特,還必須面對工作的重負, 因為他在八月初收到一份關於為波希米亞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加冕創作歌劇的請求(狄托的仁慈 K.621),而且必須於三周內寫完。三十五歲的莫扎特於十二月辭世,留下未完成的《安魂曲》(Requiem K.626)(受其妻子康絲坦茲之託,後來這首曲子由他的學生完成,Franz Xavier Süssmayer而後又由Sigismund von Neukomm接手)。 Neukomm的集成版只於1819年在里約熱內盧演奏,之後就被人們忘記了。第二次演奏於2006年3月10日 在Liévin為紀念Courrières礦難而進行。
有個傳奇故事說莫扎特在《安魂曲》里見到了自己即將死去的先兆,這個傳說被用在福爾曼的電影《阿瑪迪斯》里,這其中浪漫的想像多過於事實。
莫扎特的遺體,根據利奧波德二世皇帝下達之有關葬禮的法令,最後在維也納郊區的聖馬克思墓園,葬於莫扎特家族與他朋友共有的靈位。與民間相傳不同的是,莫扎特其實並未被草率地葬在公共墓園的靈位。那一塊共有的靈位則是事先購得,可容納十具遺體(成人八位、小孩兩位)。同年12月14日布拉格舉辦了一場追思會,參加者成千上萬。Emanuel Schikaneder則在維也納籌劃了一場《安魂曲》的首演。

作品風格

莫扎特連同海登、貝多芬都被視為「維也納派」古典音樂風格的主要代表作曲家。但毫無疑問,這並不足以定義他。在一個由 洛可可 風格統治的時代,莫扎特綜合了晚些的巴洛克特有的複雜對位法,並以新穎的形式實現,該形式顯然深受巴洛克派的巴赫或海登影響。如果莫扎特是古典音樂風格的最佳代表,他的曲風卻遠遠不止於此,他的曲風是最有個性的和最能立即入耳的曲風之一。
承襲了音樂世家的血統,很早便習慣旅行生活,並習於與演奏家和其它甚至不同國籍的作曲家交流相識,莫扎特自小就變成天才的模仿家,他能捕捉住所有他聽到的聲音;在他一生中他一直遵循這種方法,尤其是當熟悉對位法時。當時是洛可可時代,他從小就沉浸其中,對位法這種“學者風格”(或“嚴肅風格”)是如此難以學習吸收。莫扎特開始於轉寫幾首巴赫的賦格曲為弦樂三重奏,這些弦樂三重奏由 Van Swieten (K. 404a)定製,然後真正致力於創作賦格,期間遇到不少困難: 為小提琴奏鳴曲 K. 402創作的終曲沒有完成;而作於1782年的序曲和賦格 K. 394、或韓德爾 K. 399風格的系列作品,則極度複雜,這反映了莫扎特在學習對位法時遇到的困難。然而,對位法為他在同期開始創作的c小調彌撒K. 427提供了營養,puis dans les mois suivants on retrouve des fugues pour vents (sérénade K. 388), pour piano (Fugue en do mineur pour 2 pianos K. 426, par la suite transcrite pour orchestre dans l'adagio et fugue K. 546), et plus tard pour orgue (K. 594 et K. 608). 隨後數年,莫扎特放棄純粹的模仿,但他的作品卻從這樣的練習中獲取難以估計的靈感和提升:G大調四重奏終曲(K. 387)和 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朱彼得」的終曲(K. 551),deux mouvements où la superposition des lignes atteint une maîtrise inégalée.
人們不能只用單一的種類來區分莫扎特的作品。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宗教音樂……都是他涉獵的範圍,莫扎特全方位地嘗試各種可能,每一種 音樂種類、每一種音樂形式、每種樂器,使得作品最終能更改完善或重新譜出更加完美的成果。

人物影響

與天才莫扎特同一時期卻在維也納成長的舒伯特,也在離世數年之後逐漸出名。其它比較不前衛、不領風騷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一般還可以發現有莫扎特那一套古典主義精神的蛛絲馬跡,尤其他的學生Johann Nepomuk Hummel或Louis Spohr更是明顯。羅西尼的歌劇也托莫扎特之福,而博馬舍創作之塞維亞的理髮師受此風影響恐怕也並非巧合, premier volet des frasques de 費加洛. 最後,門德爾頌、蕭邦、布拉姆斯以及Busoni都在作品中大量地延續了莫扎特的風格傳承,受重視的程度和巴赫的作品幾乎同樣崇高。
從莫扎特逝世到現在,維也納還定期舉行維也納莫扎特音樂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