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七十二崮

沂蒙七十二崮

沂蒙七十二崮是一處景觀,在層巒疊嶂的山東沂蒙山區,隨處可見一些姿態奇特的山峰:它們圓形的頂部平展開闊,峰巔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緩,這種像戴著平頂帽子的山,當地人稱之為

地理變遷,釋義,傳說,沂蒙七十二崮概覽,

地理變遷

沂蒙山區在中生代侏羅紀晚期的燕山運動和新生代第三紀的喜馬拉雅運動過程中,由於地層沿著斷層組的上下錯動,形成無數地壘式的斷塊山,經過1.5億年的風化剝蝕,逐步演變為崖壁峭立,山頂平坦的方形山峰,地貌學上稱為"方山",當地習稱為"崮",最為典型的是稱之為“崮之模特”的松崮(主峰松崮頂)。這些態勢奇特宛如古城堡式的數百座崮群,遍布沂蒙大地,形成中、外罕見的地貌奇觀。"一片好風光,七十二崮堪愛"。崮多以象形命名,如石人崮、拔垂子崮、油簍崮、馬頭崮、龍鬚崮;也有的以崮的作用和方位命名,如晨雲崮、暸陽崮、透明崮、北岱崮、南岱崮;還有的以傳說命名,如孟良崮、抱犢崮、和尚崮;還有以山脈擅以生長的植被命名,如:松崮(主峰松崮頂)等。
沂蒙七十二崮

釋義

崮,屬於地貌形態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其裸露的“石帽子”,由堅硬的石灰岩組成,高度在10至100米之間。
這些崮分布在從山東濟南向南延伸的魯中南群山之中。它們形成於距今約5億年前,是由於地殼垂直錯動,又經過幾百萬年的風化侵蝕,逐步演變形成的。
崮這種地貌形態在我國其他地方也可見到,但是像沂蒙山區這種崮群大規模的集中分布,不僅在我國首屈一指,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

傳說

相傳,崮最早是玉皇大帝在沂蒙山區插上的72根擎天石柱,可後來因海龍王的龍子龍孫們經常順著柱子爬到天庭去騷擾宮女,玉皇大帝一怒之下,揮劍斬斷了這些擎天柱,因此留下72個柱樁,才演變成今天的七十二崮。
而這裡的“沂蒙七十二崮”,也並非確指。事實上,整個沂蒙山區的崮,大大小小加在一起至少也有上千座之多。 而在這些大大小小的崮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孟良崮和岱崮地貌核心景區——岱崮了。
孟良崮位於山東省中南部,屬於沂蒙山地區蒙山山系的一部分。相傳宋朝時楊家將中著名的將領孟良曾屯兵於此,因而得名。而真正讓這座主峰不過1.5平方公里的小山頭名滿華夏的,還是將近1000年之後的一次大戰。
1947年5月,華東野戰軍在陳毅、粟裕的指揮下,在孟良崮一舉殲滅了國民黨的精銳部隊整編七十四師,擊斃該師師長張靈甫,孟良崮也因此而名揚海內外。
除孟良崮外,沂蒙72崮中還有一處因戰爭聞名的地方——岱崮。據說人們爬上崮頂,遠眺可以望見泰山,而泰山古稱“岱”,此崮也就被命名為岱崮。岱崮地處山東臨沂市境內,處在孟良崮北面,它分為南、北兩個岱崮,且兩崮相距僅1500米。只要控制了南北岱崮兩個制高點,就控制住了這裡的交通往來。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人民利用這裡獨特的地理優勢,兩次成功書寫了以少勝多打擊敵人的歷史。

沂蒙七十二崮概覽

所謂“沂蒙七十二崮”,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並非確指。沂蒙山區的崮,遠不止72座。僅沂水海拔500米左右而且有名可循的崮就有50餘座,據不完全統計,沂水大大小小的崮達100多座。 整個沂蒙山區的崮,至少也有上千座。“七十二”是當地人民比較喜愛的一組數字,如孔子有七十二賢人、濟南有七十二泉、孫悟空有七十二變等之說,是以流傳下來。 沂蒙七十二崮有著獨特的風貌。
1、孟良崮。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孫祖鎮與蒙陰縣垛莊鎮交界處,海拔575.2米,面積1.5平方公里。相傳宋將孟良曾屯兵於此,故名。
2、呂母崮。位於山東省日照市南 10 公里處。《日照縣誌·古蹟》載:『城南崮子村,傳為呂母故里。又,崮下游土崮起,呂母所築』。
3、水塘崮。位於山東省沂南縣岸堤鎮境內,海拔 515 米,面積 4 平方公里。因崮頂凹陷,雨季可積水成塘而得名。
4、歪頭崮。在沂蒙山區共有三座,皆因固頂歪斜而得名。位於沂水縣城西北 29 公里夏蔚鎮和泉莊鄉交界處的歪頭崮,海拔 607.4 米,面積 0.7 平方公里;另一歪頭崮位於山東臨朐縣與沂水縣交界處的沂山玉皇頂西北,海拔 971 米,為沂山第四高峰,
5、岱崮。有兩座。北岱崮位於山東省蒙陰縣岱崮鎮駐地西北 7.8 公里處,海拔 679 米,面積 2 平方公里。傳說在崮頂可以望見泰山,又名望岱崮,後演變簡稱岱崮。此崮因在北岱崮之南,故名南岱崮。
6、天橋崮。位於山東省沂水縣城西北32.7公里處,高莊鎮境內。海拔624.4米,面積0.6平方公里。為沂山支脈。因崮直聳入雲如通天之橋樑,故名。
7、牛角崮。位於沂水縣夏蔚鎮駐地西北2公里處,海拔371米,因崮頂狀似牛角而得名。
8、丁家崮。位於沂水縣泉莊鄉駐地西南8.5公里處,海拔559米,面積1平方公里。石質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頁岩構成。因傳有丁氏居其上,故名。
9、錐子崮。有兩座,皆因崮成錐子狀而得名。位於山東省沂水縣三岔鄉駐地南6公里處的錐子崮,海拔705米,面積0.5平方公里。位於沂水縣夏蔚鎮(原王莊鄉)東北部的錐子崮,海拔602米,面積1平方公里。因崮頂高聳入雲,又名雲頭崮,崮下有一村因此得名雲頭峪。
10、抱犢崮。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蒼山縣和費縣交界處。主峰海拔580米,面積13.5平方公里,有“魯南擎天柱”之稱。
11、香爐崮。位於沂水縣夏蔚鎮西北,海拔592.8米,面積1.5平方公里。因崮狀似香爐,故名。山體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頁岩等組成。
12、姜家崮。位於沂水縣夏蔚鎮北,海拔617米,面積1平方公里。因有姜氏居此而得名。
13、朱家崮。位於沂水縣高莊鎮北部,海拔533米,面積0.5平方公里。因曾有朱氏居此而得名。
14、龍鬚崮。位於蒙陰縣城東北29公里處,海拔701.1米,面積1.5平方公里。因山頭狀似龍首、山膀似龍鬚,故名龍鬚崮。
15、油簍崮。位於蒙陰縣岱崮鎮駐地西南3.8公里處,海拔 658米,面積0.5平方公里。因崮頂狀似油簍而得名。
16、鷹嘴崮。位於沂水縣崔家峪鎮駐地東北10公里處,海拔315.6米,面積2.5平方公里。崮頂似鷹嘴,故名。
17、吳王崮。位於山東平邑縣銅石鎮駐地西南14公里處。海拔653.9米,面積2平方公里。傳說春秋時期吳王伐魯被困於此,故名。
18、板 崮。位於蒙陰縣岱崮鎮駐地西南3.8公里處,海拔655米,面積0.5平方公里。因崮頂大且平,如放在山頂的石板,故名。
19、和尚崮。一座位於平邑縣城東南24公里處,海拔656米,面積2平方公里。另一座位於沂南縣孫祖鎮駐地西北12.5公里處,海拔422米,面積1平方公里。因崮頂狀似僧帽,亦俗稱和尚帽子。
20、透明崮。一座位於沂水縣城西北31公里處,海拔603.9米,面積0.8平方公里,屬於沂山支脈,崮頂有洞可透望另端,故名。另一座位於沂水縣諸葛鎮駐地西南4.5公里處,海拔474米,面積0.5平方公里,石質系前震旦系片麻岩,崮頂有兩巨石相依,中間因有石縫,故名透明崮。
21、鏊子崮。位於沂水縣高莊鎮北部,海拔616米,面積0.8平方公里。山體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頁岩構成,因崮似烙煎餅用的鏊子,故名。
22、紀王崮。位於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海拔577.2米,面積4平方公里。清朝道光七年《沂水縣誌·輿地》載:『相傳紀子大去其國居此,故名』。
23、摩雲崮。位於平邑縣城東北18.5公里處,海拔1025米,是蒙山主峰之一,是沂蒙山區最高的崮山體由太古代泰山群系變質岩構成。因崮高聳入雲,故名。
24、章子崮。位於蒙陰縣岱崮鎮駐地西北3.5公里處,海拔546米,面積1.5平方公里。傳說從前山上有獐子,故名獐子崮,後演變為章子崮。
25、情人崮:位於沂水縣夏蔚鎮駐地北,崮上有兩塊岩石矗立,一南一北,遠看似一男一女,故名情人崮。
26、大崮頂:位於沂南縣孫祖鎮駐地西北14.5公里處、孟良崮西南與蒙陰縣交界處。海拔571米,面積0.6平方公里。
27、大坪崮:位於沂水縣高莊鎮北部,海拔518.6米,面積1平方公里。山體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頁岩構成,因崮頂平坦且大,故名。
28、馬家崮:位於平邑縣平邑鎮南17公里處,為流峪鄉和張里鄉的界山。面積 2.5平方公里。海拔690.5米。山體為沉積岩結構,頂端系厚層石灰岩。山形似馬鞍,原名馬鞍崮,後由馬家管,故得今名。西北側有洞,名為馬家洞。
29、太皇崮:在平邑鎮西南33公里處。原名大匡崮。面積2.3平方公里。海拔505米。頂部覆蓋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的厚層石灰岩,四壁峭立,十分險峻。
30、雙崮:位於沂水縣黃山鋪鎮北,海拔424.1米,面積1.5平方公里。山體由寒武系石灰岩及頁岩構成。因山上有兩個崮對峙而得名。
31、盧崮:位於蒙陰縣城東北34公里處,海拔610.3米,面積1.5平方公里。崮頂四周崖壁高25米,極為險峻。崮下有漢城陽國盧縣古城遺址。因山北有盧川水流過,故名。
32、鼎足崮:位於沂源縣燕崖鄉政府駐地北部,主峰海拔578米,面積約1平方公里。走向呈東北西南。此山有三條延伸的山樑,恰似古代器皿鼎之足,以此得名。
33、對崮:又名笛崮山。位於沂水縣城偏西北32.7公里、沙溝鎮駐地西9.5公里處。海拔597米,面積1.2平方公里,屬沂山山脈南延部分,因山上兩崮相對而得名。
34、石人崮:一座位於沂源縣南麻鎮東南12公里處,海拔640米,面積1平方公里,因山上有巨石似人形而得名。另一座位於蒙陰縣岱崮鎮駐地西南3.8公里處,海拔511米,面積1平方公里。
35、鳳凰崮:位於沂源縣東里鎮政府駐地北1.5公里處,海拔454米,面積約2平方公里。山呈南北走向,由石灰岩、頁岩構成。鳳凰崮實為文山之一崮。此崮以吉祥言得名。
36、獅子崮:位於沂水縣與臨朐縣交界處的沂山,獅子崮在玉皇頂西北側1.5公里,與連麓的歪頭崮東西並峙,合稱『雙崮』,海拔950米。 其勢巍峨,如雄獅仰天長嘯,故名。
37、雲天崮:位於費縣朱田鎮駐地西8.7公里處,海拔568米,面積約2平方公里。因山高聳常年雲霧繚繞而得名。志載該崮又名雲台崮、雲彩崮。
38、馬頭崮:有三座。其一位於蒙陰縣界牌鎮駐地北2.9公里處,海拔328.5米,面積1平方公里。清《蒙陰縣誌》稱此山為天馬山。其二位於沂水縣泉莊鄉駐地西南7公里處,海拔582米,面積1平方公里。其三位於沂源縣燕崖鄉駐地西北4公里處,海拔580米,面積2平方公里。三崮皆因狀似馬頭而得名。
39、宣崮:位於沂南縣界湖鎮西北,海拔272.4米。清道光七年《沂水縣誌-輿地》載:『宣崮山,縣西南七十五里,汶水經其西。』
40、紅石崮:又名小崮子。位於沂水縣諸葛鎮駐地北2.5公里處,海拔516.2米,面積0.4平方公里。
41、核桃崮:位於沂源縣三岔鄉政府駐地東南7.5公里處,東麓屬臨朐縣。面積1.5平方公里,以山頂部懸崖似核桃狀得名。
42、蓮花崮:位於沂水縣夏蔚鎮境內,海拔300米,面積0.5平方公里,因崮頂岩石裸露似盛開的蓮花,故名。
43、柱子崮:位於費縣城西南17公里處,海拔426米,面積2平方公里。因山峰直立如柱而得名。
44、倉糧崮:位於沂源縣南麻鎮政府西南10公里處,主峰海拔559米,面積1.5平方公里。崮之南有侖糧峪,山因峪而得名倉糧崮。
45、屋樓崮:或名石牟山、石樓山、屋樓山,位於莒縣城東11公里,海拔473米,面積3平方公里,是屬《戰國策·齊策》記載的『城陽山』的一山。其
46、抱犢崮:位於山東莒縣城東11公里處,寨里河南3.5公里處,海拔312米,面積0.2平方公里,屬於長城嶺脈系。該崮由東西南三澗環抱,故名。
47、連崮:位於沂水縣夏蔚鎮北,它的西邊是透明崮村,以山為界,海拔551米,面積4平方
公里。
48、豬欄崮:因前期有紀姓在崮頂設豬圈而得名。
49、板子崮:因崮上聳立一大石板而得名。
50、東漢崮:位於沂水縣泉莊鄉駐地西南3.5公里處,海拔561.9米,面積1平方公里。東漢皇帝劉秀在此崮得救而得名。
51、歪頭崮:以其頂端向一側歪斜得名
52、連崮:兩崮相連像一堵牆得名。
53、透明崮:海拔603.9米,面積0.8平方公里,屬沂山支脈,崮頂有洞穴,可透望,因此得名。
54、無兒崮:海拔384.2米,呈西北--東南走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