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王郭子儀

汾陽王郭子儀

《汾陽王郭子儀》取材於唐朝中期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約七十年的基本史實,在中唐風雲多變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描繪了一幅幅波瀾壯闊、風雲激盪的時代生活畫卷,以真實客觀筆觸再現了一個於危機中挽狂瀾於既倒、再造唐室、一身系天下安危數十年的一代名相、中興名將郭子儀的形象。

基本介紹

  • 書名:汾陽王郭子儀
  • 出版社:崑崙出版社
  • 頁數:405頁 
  • 開本:16
  • 定價:40.00 
  • 作者:賈祝文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0409882, 7800409880
  • 品牌:解放軍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汾陽王郭子儀》共六十回,洋洋數十萬言,將唐朝著名統帥勛臣郭子儀波瀾壯闊的一生呈現在讀者面前。讀者閱讀此書不僅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年前古代戰爭場面的波瀾壯闊,而且還可以學習到郭子儀修身、齊家、統軍、治國的經驗,同時還能從中獲得寶貴的政治智慧。

作者簡介

賈祝文,山西原平(原名崞縣)人,軍隊退休幹部,中國唐史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作家協會會員,三晉文化研究會姓氏專業委員會顧問,《大眾詩歌》編委。著有《繁景細物的啟迪》、《話劇、曲藝作品選編》等著作,發表過短篇小說、散文、評論、話劇、詩歌、美術等三百餘篇作品。作者於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對郭子儀的研究,前後十幾年,歷盡艱辛,先後走訪了郭子儀出生地陝西華縣、祖籍地山西陽曲縣、汾陽王墓所在地陝西禮泉縣以及寧夏靈武、內蒙和林格爾、山西永濟等與郭子儀人生重要經歷相關的諸多地方。發表了《郭子儀與山西》、《李白於太原救過郭子儀》、《郭子儀經歷中的三個疑議》、《郭氏三個宗源的探究及其名稱的概括》等研究性文章。

圖書目錄

序一 史家精神文學品質
序二 是歷史也是當代史
第一回 龍鳳嶺青龍僧傳功 伏毒寺覺無師授道
第二回 郭公子單槍挑蕃將 仆固男匹馬會英傑
第三回 郭子儀趕考奪武魁 兩賊少赴京遇剋星
第四回 三兄弟結伴赴北都 二俊傑初識成知己
第五回 游晉祠郭副使蒙難 救英才李太白仗義
第六回 元府尹施計安中使 陳回光攬罪人牢獄
第七回 朔方軍將星耀北陲 兵馬使三騎闖突厥
第八回 花萼樓郭將軍護駕 望春台安祿山邀寵
第九回 王忠嗣安邊被誣害 郭子儀得眾招疑妒
第十回 攻石堡唐軍遭連敗 破堅城子儀被奪功
第十一回 化仇為親公主救將 以德報怨義將護帥
第十二回 釀伏禍玄宗寵祿兒 養遺患逆亂起漁陽
第十三回 祈天渡河叛帥惑眾 臨危受命老將試刀
第十四回 顏氏兄弟河北舉義 朔方三將常山助戰
第十五回 子儀誘敵伏殲萬騎 回光縛身智取馬邑
第十六回 郭子儀摯誠感光弼 宮中女痴情寄寒衣
第十七回 陳回光真情結良緣 李光弼絕糧困常山
第十八回 郭李合軍河北連勝 安史增兵嘉山大敗
第十九回 哥舒翰揮淚出潼關 唐玄宗落荒縊貴妃
第二十回 玄宗入蜀肅宗即位 子儀勤王懷恩斬子
第二十一回 朔方軍圍擊平河曲 安守忠火攻破牛陣
第二十二回 守太原奇將施奇謀 奪王位豬兒殺豬龍
第二十三回 唐肅宗信讒殺皇子 郭子儀夜襲復河東
第二十四回 永王東巡心懷逆志 李白出山誤上賊船
第二十五回 血戰潼關郭旰殉國 斗計河東子儀伏敵
第二十六回 落敗清渠郭帥請貶 阻戰河南忠賢守義
第二十七回 守睢陽忠義將死節 破惡陣郭子儀復京
第二十八回 安洛陽回紇認“吾父”別肅宗李泌贈“瓜辭”
第二十九回 烏承恩貪功釀惡果 郭子儀安身破詐降
第三十回 子儀報恩輕爵重義 朝恩得寵行私害軍
第三十一回 相州兵敗李代郭帥 慶緒命斃史奪安位
第三十二回 李光弼智破連環計 朔方將惡戰河陽城
第三十三回 奴欺主二閹宦害政 子殺父史思明喪命
第三十四回 汾陽王肅法平兵亂 唐代宗施間除惡宦
第三十五回 誠和回紇忠臣招讒 破敵納降懷恩遭疑
第三十六回 下博決戰史軍覆亡 勛將被誣仆固心憤
第三十七回 兔死犬烹懷恩自訟 兵寡帥孤子儀靖難
第三十八回 不戰退蕃威名復京 指斬逆將正氣安都
第三十九回 懷恩母提刀逐逆子 老元帥走馬安汾州
第四十回 三豪雄分道成殊途 郭汾陽夜書出師表
第四十一回 將計就計邠州破敵 斬卒諫將秀實肅軍
第四十二回 郭子儀三辭尚書令 魚朝恩邀寵百高座
第四十三回 悲懷恩一命殞鳴沙 威令公單騎扣回營
第四十四回 掌學捧僧閹宦譁眾 瞻樓謁寺將帥寄志
第四十五回 傳密詔雲姑扮郎中 討逆亂郭帥戡同華
第四十六回 借祝壽小二訴民苦 闖宮禁郭曖打金枝
第四十七回 正家法嚴父杖愛子 行邪惡奸人掘忠墓
第四十八回 郭公薦忠李泌歸朝 諸軍移鎮京西御蕃
第四十九回 汾陽王獨闖章敬寺 魚朝恩縊死寒食節
第五十回 欲難足元載縱淫奢 禍橫生淫相逼弱女
第五十一回 元載亂朝李泌避奸 郭公進諫天言警君
第五十二回 陳回光施計運封幣 郭子儀數度退吐蕃
第五十三回 承敗責郭公護愛將 擔國憂勛帥不移忠
第五十四回 密旨除奸三忠施計 瑤英扮伶元府探謀
第五十五回 穢襪塞口元載伏誅 赤忠正身郭公扶賢
第五十六回 郭令公智敗馬重英 李懷光謀誅六宿將
第五十七回 錯斬張曇郭公嘆衰 洞省“木妖”汾陽訓子
第五十八回 新君立革政除積弊 老帥辭卸甲盡臣忠
第五十九回“吾父”傳書唐回復盟“尚父”進策“甥舅”歸親
第六十回 子儀公忠武鼎四朝 汾陽王德儀昭千秋
後記

後記

小時看《打金枝》的戲和電影,開始對汾陽王郭子儀有了印象,以後又陸續接觸了一些史料,方知郭子儀不僅是位教子苛厲的嚴父,而且還是位“再造唐室,功蓋天下”的歷史名人。後來,當我想再找一些有關郭子儀的文學作品看看時,卻只能從《隋唐演義》、《唐史演義》這類書中,看到一些關於郭子儀的零星描述。遺憾之際,我產生了想寫寫汾陽王郭子儀的衝動。然而,寫古代人物的歷史小說,於我來講卻是陌生的,尤其是寫郭子儀這樣的歷史名人,我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開始時,只是想對郭子儀作進一步了解,還未敢下決心要寫。
一九九五年,我開始收集有關郭子儀的資料。一九九七年夏,我專程往陝西華縣拜謁了重建的郭子儀牌樓,參觀了新建的郭子儀紀念館,又往華縣西馬村拜謁了郭子儀故里西馬老村和俗稱“招魂冢”的“郭子儀衣冠冢”遺址。其間,還拜訪了華縣郭子儀研究會及西馬村郭氏族人會長郭志誠先生。(後來,郭志誠先生非常關心我的寫作,還親自收集整理了當地關於郭子儀少年時的傳說和故事,並裝訂成冊送給我。)之後,我又先後拜謁了西安碑林“郭氏家廟碑”和陝西禮泉縣“汾陽王墓”,拜訪了同為郭氏根祖繁衍之地的山西陽曲縣汾陽市、原平縣(崞縣)等地的郭氏遺蹟及相關研究機構,走訪了郭子儀作戰、駐防過的永濟(唐河中)、洛陽(唐東都)、三門峽(唐陝州)、正定(唐常山)、新絳(唐絳州)及郭子儀主持改擴建的山西洪洞“廣勝寺”和李白義救郭子儀的唐北都遺址太原晉源、晉祠等地。為了解和感受郭子儀東出朔方初戰安軍時的戰場環境和作戰路線,我還專程由內蒙古和林格爾(唐單于都護府)順崎嶇山路驅車山西右玉(唐靜邊軍)、大同(唐雲中)、朔州(唐馬邑)、雁門關(唐東徑關)。在拜謁走訪的同時,我還先後到太原、上海、西安各大圖書館查閱了很多資料,收集了《資治通鑑》、《新唐書》、《舊唐書》、《唐史》、《中國古代地圖》等史料。還收集了陝西、山西等地出版社及郭子儀研究機構發行的《郭子儀與陝西華縣》、《郭子儀評傳》、《郭氏史略》、《郭子儀譜傳》、《汾陽郭氏與汾陽王》、《郭氏之源在陽曲》以及郭子儀手書諸葛亮《後出師表》影印件、郭子儀畫像等文獻資料,收集了《千載古詩頌令公》、《郭子儀演義》(原名《月唐演義》)、《郭子儀傳奇》等文學作品。 隨著資料的積累和對郭子儀了解的深入,我卻愈發不敢貿然動筆寫郭子儀了,因為我發現郭子儀的經歷中還有些重要的空白和疑義需要澄清。不認真解析和辨別這些重要的空白和疑義,便急急忙忙動筆去寫,這樣的作品,必定謬誤百出,貽笑大方,誤導客群,為後人所詬。針對郭子儀經歷中的史料空白和主要疑義,我在查閱和分析大量相關史料之後,作出了如下解析和辨別:
一是關於郭子儀青少年階段的經歷。郭子儀二十歲以前的經歷,也就是武舉奪魁之前的經歷,至今未發現有史料記載。要寫郭子儀,不能不寫其青少年階段,所以,只有翔實了解郭子儀青少年時期所處社會、家庭、出生地等環境背景及其對郭子儀的影響,才可能將郭子儀這段歷史空白“補實”,才有可能寫出一個史實生命年輪與虛構人生軌跡融合於同一歷史時空的青少年郭子儀。關於青少年時期的郭子儀,民間有不少傳說,其中流傳最廣、最使人津津樂道的,當數郭子儀拜師學武及與安祿山擂台、武舉考場比武的傳說。如郭子儀故里華縣就有“少年郭子儀拜青龍道人為師學武”及“十六歲的郭子儀與節度使安祿山於華州東關打擂比武”的傳說。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有郭子儀於武舉考場與“鎮場官”安祿山,或說與“同為參考舉子”的安祿山同場比武之說。郭子儀身為將門之子,青少年時因父為官在外,所以寫其拜師學武,乃情理中事。但與安祿山比武之說,則於情可恕,於理有違了。史載安祿山比郭子儀小六歲,郭子儀十六歲時,安祿山才十歲,只是個浪跡四處且已爹死娘改嫁的小“互市牙郎”,他怎么可能以節度使身份到華州與郭子儀打擂比武?即便安祿山其時到過華州,十六歲的郭子儀也不可能與十歲的安祿山擂台比武。退一步講,倘真比武屬實,郭子儀豈不成了以大欺小、勝之不武的小人?再說,郭子儀二十歲參加武舉考試時,其時才十四歲的安祿山,別說什麼“鎮場官”,就連武舉參考最低十八歲的規定都不符合。更何況唐武舉考試自始至終,從未設過參考者於考場馳馬持械相互間比武之項。所以說,青少年時的郭子儀,不可能有與安祿山擂台或武舉考場比武的經歷。若迎合民間傳說強寫,於娛樂性作品而言,只是熱鬧熱鬧而已;於歷史小說體裁的作品來說,則經不起推敲,對郭子儀形象只能是有損無益。 二是關於郭子儀初授官職的疑義。新、舊《唐書·郭子儀傳》載:“郭子儀以武舉異等(《舊唐書》載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唐代所立“郭氏家廟碑”碑陰《郭敬之子孫題名錄》則載郭子儀“武舉及第授左衛長上”。在唐武官總共三十二級品階中,“左衛長史”為“從六品上”的中級武官,“左衛長上”則為最低一級的“從九品下”武官。“長史”、“長上”雖只一字之差,但二者官級品階相差竟達十四階之多。郭子儀初授官職究竟是“左衛長史”還是“左衛長上”,這關係到郭子儀初授官職時的身份定位,也關係到之後的升遷狀況、仕途狀態等等。所以說,寫郭子儀傳記的作者,如果不知道或是知道卻不理會這個疑義,那么,只能或是不知所以也照貓畫虎去寫,或是不問究竟地似是而非去編,兩者的結果,都可能出現顛三倒四、傳誤流謬的內容。現有史料及一些研究文獻和文學作品對郭子儀初授官職的表述,基本都採用《唐書》“左衛長史”之說,但此說很值得商榷。自武則天創設武舉考試之後,唐武官的選任,一般情況下,必須先經武舉考試獲得“武舉及第”,而後才能參加下一步每年一次的選拔任官考試。也就是說,“武舉及第”非為官職,只是由“武舉及第”前不具參加選拔任官考試資格的“自身”,獲得了參加考試資格的“出身”。其時,武舉考試的考項與選拔任官考試的考項基本相同,共設“步射”、“馬槍”等七項。參加武舉考試者於所考七項中有五項以上達到合格,方可稱為“武舉及第”。如果及第後不經下一步選拔任官考試便直接授予官職的,必須是武舉考試成績特別優秀者。郭子儀正是因為獲得了被後世稱為“武狀元”的“武舉異等(高等)”,所以才能在及第後被直接授予官職。但是,若郭子儀及第後即被授為“從六品上”的中級武官“左衛長史”,那么,這與當時及第者僅能獲得下一步參加選拔任官考試資格的嚴格規定顯然是矛盾的,而且與郭子儀及第授官後的任職經歷也是明顯衝突的。現存西安碑林的“郭氏家廟碑”碑陰詳細記錄了郭子儀“武舉及第授左衛長上、改河南府城皋府別將、又改同州興德府右果毅……”等歷任官職。可見,別說“從九品下”的“左衛長上”,即便其後升任的“城皋府別將”的品階也僅為“從七品下至正七品下”,仍低於“從六品上”的“左衛長史”。被後世金石界所稱的“郭氏家廟碑”,是郭子儀在世時,為其已逝父親郭敬之建廟時所立之碑。該碑碑額為當朝皇帝唐代宗御筆親題;正面碑文是與郭子儀同朝為官的正三品大臣顏真卿撰文並書寫;碑陰所刻的《郭敬之子孫題名錄》中,則記載了以上提到的郭子儀任官經歷。應該說,當時人記當時事,可信度必是更高一些。由此推論,郭子儀初授官職當為“左衛長上”,兩《唐書》記載的“左衛長史”是有誤的。
三是關於李白於太原是否救過郭子儀的疑義。《新唐書·李白傳》載:“初,白游并州,見郭子儀,奇之。子儀嘗犯法,白為救免。”歷代不少文人曾據此大作文章。但是,因《新唐書》所載語焉不詳,所以對李白於太原救郭子儀一事持否定意見者,歷來大有人在,其主要理由:首先,李白客游太原時,郭子儀並無在太原及其附近任官的經歷,何來郭子儀於太原犯法且被李白救助事?其次,即便郭子儀二十歲人仕前在過太原,但是,比郭子儀小四歲的李白,其時只十餘歲,尚在蜀中,怎么可能救助數千里外的郭子儀?另外,李白二十六歲時才出蜀,又過近十年往游太原時,仍是身無一官半職的客居文人,然而其時年近四十的郭子儀,已是三四品的高官。可見,即便其時郭子儀在太原犯了法,即便李白有心救之,卻也是有心無力的。我以為,以上理由是不能否定李白於太原救郭子儀一事的,這是因為:第一,李白客居太原長達一年半,此期間,正值郭子儀由安西副都護改任朔方節度副使之際。時朔方節度治所在寧夏靈武,太原則為河東節度治所。按說,改任朔方節度副使的郭子儀,此時是不可能去太原的。但是,其時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均由信安王李褘一人所兼,若李褘其時正在河東節度治所太原履任治事,那么,始為朔方節度副使的郭子儀初上任,先往太原向頂頭上司李褘報到,應該是正理常例。所以說,其時郭子儀與李白於太原相遇不是沒有可能的。第二,李白游太原,是應好友元演邀約同行的。時元演之父為唐北都太原府尹,身為唐北都的“軍政一把手”,元府尹官高權重,且豪義重情,其時李白若救郭子儀,是完全有可能的。第三,李白客居太原期間,信安王李褘及郭子儀的官職都發生了突如其來的非正常變化。開元二十四年四月,身兼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的興安王李褘,因牽涉溫慎結交權貴案而被貶為衢州刺史。李褘被貶同時,方任朔方節度副使的郭子儀,也被改任朔方屬下的定遠城使。郭子儀此次職務變動,即便非為貶任,但亦非榮調,很是耐人尋味。但是,如果用“犯法”後又被“救免”來解釋,也就再正常不過了。第四,郭子儀的仕途忽由順變滯。之前,郭子儀自武舉及第授官,僅二十年就升為“從三品”官階,但是,自此番改任定遠城使後,其品階竟連續十二三年再無晉升。就此前後順滯殊異的仕途經歷來看,只能是因“犯法”又被“救免”,才會對郭子儀的仕途造成如此明顯的影響。第五,郭子儀後來傾力救李白不無緣由。李白游太原二十四年之後,因牽連永王逆亂獲重罪。史載郭子儀為救李白,竟以己官爵作保為李白脫罪。其時,郭子儀已是“功蓋天下”的勛帥重臣,正身處“權重君疑”的敏感位置。如若之前李白於郭子儀無特殊的救助之恩,如若郭子儀對李白沒有難釋的“感恩圖報”之心,那么,就當時兩人所處的懸殊境遇及敏感身份來說,郭子儀是不可能以己官爵作保,傾力為一個已獲重罪的逆王重要幕僚說情脫罪的。
隨著資料的積累和了解的深入,我越來越被郭子儀的傳奇人生、人格魅力和立身處世之道所吸引,其言必基於忠信,行必果於直方,用情不問疏遠,泛愛不卑貧賤,敬君子不與小人結怨的為人之道;功大不恃,官高慎行,位重懇辭,失寵無怨,以身許國,未嘗以危亡易忠的為官之道;推赤誠以許國,冒白刃以率先,賞罰必信,御下寬恕,待將士如子弟的為將之道;從善如流,寬厚得人的用人之道;嚴律子孫,警防“木妖”的治家之道;開門敞戶,“不遺笑禍”的安身之道等等,既體現了郭子儀身上蘊涵的中華傳統道義和美德,也詮釋了郭子儀的處世哲學和生存智慧。發掘和引鑒郭子儀這筆珍貴的歷史遺產,對於傳承民族傳統美德,對於澤潤惠益當今社會,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較之於諸葛亮、關羽、岳飛等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來說,郭子儀的歷史作用、歷史評價及傳奇人生、人格魅力雖不遜色,卻有鮮為人知之憾。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一部以郭子儀為題材的像《三國演義》寫諸葛亮與關羽、《說岳全傳》寫岳飛那樣被世人公認的優秀文學作品。先前,曾有一部寫郭子儀的小說《月唐演義》(亦名《男女英雄會》,1997年再版時改名《郭子儀演義》),但是,因其內容與郭子儀的主要經歷遠不沾邊,所以該書始終未引起世人過多關注。2002年澳籍華人蕭玉寒先生出版了《郭子儀傳奇》一書,亦因篇幅有限及重在娛樂的玄門武俠類體裁,以致書中所見,只是個影影綽綽、似是而非、遠非歷史原貌的郭子儀,因之,其書亦未廣聞於世。近年來,又陸續出了一些以郭子儀為題材的影視和文學作品,遺憾的是,其中大多作品,要么是“錢味濃、品味低”刻意迎合娛樂市場而不顧社會效益的應時之作,要么是筆粗如椽、墨淡如水、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為圖出名而花錢買熱鬧的草就之章。更有甚者,有的作者冠以歷史小說之名來寫郭子儀,卻以戲說娛樂手法胡寫濫編,不只以低俗的男歡女愛,把史評“完名高節,燦然獨著,雖齊桓、晉文比之為褊”的汾陽王戲說得俗不可耐,而且輕率曲改重要史實,肆意撮合重要歷史人物的關係,致使郭子儀的歷史真實性和現實教益性大打折扣。一般來說,世人對待武俠、戲說等娛樂類作品,往往只看熱鬧,一笑了之,看過就過,不論相關史實如何。但是對待歷史小說這樣體裁的文學作品,世人卻有等同史書和傳記看待的習慣,如人們很容易將“七實三虛”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與真實紀錄三國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三國志》等同看待。所以說,冠以“七實三虛”歷史小說之名,卻以“三實七虛”的偽歷史小說來寫郭子儀,不僅是對郭子儀這個重要歷史題材的不敬和糟蹋,而且極易在相關史實和史人形象上對世人造成誤導。這樣的作品經不起社會和時間的檢驗,終難成正果,但其造成的誤導作用和消極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
為使郭子儀這份珍貴歷史遺產得到應有的愛護和傳承,為使世人於中汲取教益和啟悟,我以為,但凡關心、尊重和珍惜這份歷史遺產者,都有責任和義務為保護和開發這份歷史遺產作些相應的工作,尤其是應促成一部以郭子儀為題材的,以歷史真實為骨骼、脈絡,以文學朔造為血肉、肌膚,以一個史實形象與文學形象相輔相承的,兼具歷史素描寫真與文學濃彩渲染雙重感染力的,能真正取信並打動世人的文學作品儘早問世。自知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汾陽王郭子儀》一書的出版,若能促使世人更加關注郭子儀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產,若能在郭子儀的研究及寫作方面起一些拓路、推動和拋磚引玉的作用,唯為余望矣。
本書寫作與出版過程中,先後得到世界華人宗親會郭氏宗親會、陝西渭南市、華縣、山西陽曲縣、汾陽市等地政府、郭氏宗親會、郭子儀研究機構以及山西汾陽王酒業有限公司的關心支持,在此深表謝意。
賈祝文於龍城太原寓所

序言

史家精神文學品質
杜文玉
以歷史著名人物為主題而創作的文學作品,這些年來出版了不少,至於影視作品就更多了,再加上專家學者們所撰寫的歷史人物傳記之類的作品,從而在當今的中國社會掀起了一股探索歷史的熱潮。在這類別眾多的作品中,有成功的,也有粗製濫造的,可謂良莠不齊。但是當我打開《汾陽王郭子儀》一看,便被其精彩的內容所吸引,全書共六十回,洋洋數十萬言,將唐朝著名統帥勛臣郭子儀波瀾壯闊的一生呈現在讀者面前。細讀全書,以我不成熟的看法,認為主要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以基本歷史史實為基礎,對重要的歷史人物及重大歷史事件進行生動描述和展現。書中的內容主要取材於唐朝中期的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約七十年的基本史實,以“再造唐室,功蓋天下”的汾陽王郭子儀為貫穿全書的主要人物,再以眾多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不同陣營的歷史人物和虛構人物為烘托和映襯,把郭子儀的一生、大唐帝國由盛轉衰的過程及兩者之間的歷史關係活生生地展現了出來。讀者閱讀此書不僅可以獲得文學方面的享受,還可以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這種雙重收穫不是閱讀一般書籍可以得到的。在我國文學史中,歷史演義小說還是不少的,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向來有“三分虛構,七分真實”的說法。許多人關於三國的歷史知識,便是來自於此書,影響之大,已經超越了’國界。《汾陽王郭子儀》一書,就歷史的真實性而言,比之《三國演義》有過之而無不及。書中的重要人物全部都實有其人,虛構的人物多是出於烘托和映襯的需要,均為次要人物。就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而言,亦是如此,沒有半點虛構。先前,曾有一部寫郭子儀的小說《月唐演義》(亦名《男女英雄會》),然而,該書基本情節乃屬虛構,遠非郭子儀本貌。2002年,澳籍華人蕭玉寒先生著有《郭子儀傳奇》一書,然其採用了純文學的虛構手法,從根本上遠離和改變了郭子儀的本來面貌和唐朝的歷史。正因為如此,此書的出版便顯得更加重要,相信定會引起當今社會的廣泛關注。
其次,不是簡單複述歷史,而是通過虛構輔助人物及一般情節,對重要歷史人物及重大歷史事件進行了充分的文學塑造和渲染,使主要史實的展示更震撼、更深刻、更具懸念;使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典型,更有個性,更能給人思索和啟示。同時,又融入了傳記式的寫實文筆,描述了郭子儀的傳奇經歷、人格魅力、處世哲學、生存智慧及其所蘊含的民族傳統美德。郭子儀作為一個傑出的軍事家,又處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時期,率軍作戰,平定叛亂,保衛邊疆,不可避免地成為此書描寫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這一歷史時期唐朝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政治鬥爭十分激烈。郭子儀功勳卓著,難免會引起皇帝、權臣、宦官的猜忌和誣陷。大小百餘場兵謀博弈的戰爭場景,殘酷的政治鬥爭和權力博弈,都在此書中得到了很精彩的描寫。因此,讀者閱讀此書不僅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年前古代戰爭場面的波瀾壯闊,而且還可以學習到郭子儀修身、齊家、統軍、治國的經驗,同時還能從中獲得寶貴的政治智慧。
再次,語言風格獨特。採用了不多見的文言與白話夾雜的語式,以白話文為主,根據人物身份、情節語境的不同,或採用白話文,或使用文言文。作者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使書中事件描述與人物塑造更符合歷史背景和時代特徵,因為畢竟寫的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故事,注重史實時空與史人語境的協調一致,也是非常必要的。具體來說:在客觀敘述時,皆用白話,但文字儘可能精練,避免使用明顯的現代語式、口語。在寫人物對話時,用語則根據人物身份、性格的差異而加以區別。一般情況下,帝王、官員及文人用語以文言為主,輔以白話;個性鮮明的人物,為充分表現人物性格,即便其為官員,亦不拘身份,使用白話、文言及俗語混雜的表達方式;少數民族人物及社會普通人物的語言以白話為主,某些情況下,因情節所需,也使用文言表達一些“風雅”,既使人物語言不顯單調,亦使不脫離書中的時代語境。此外,書中還照錄了一些比較淺顯的文言文史料,這也是情節發展的需要,比如皇帝的詔書、官府的公文、往來的書信等,這樣做則更具有真實的歷史感和時代感。考慮到讀者中的種種實際情況,作者還做了一些注釋,用簡明的文字把一些難懂的字詞進行了解釋。除此之外,對古代的一些人物、典故、制度、地理、習俗、用品等,一一進行了解釋。所有這一切都採用了頁下注的形式,非常方便讀者閱讀。因此,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學習歷史,賞析文學作品,而且還可以增長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可謂一舉數得。其實,在我國古典題材小說中,採用這種文白夾雜寫法的,並非僅此一例,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三國演義》便是如此,同樣都取得了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因此,凡小說不一定非全用白話文不可,關鍵在於運用得當,能取得更加突出的藝術效果為好。
通讀全書使我深深地感到,創作一部既具有文學感染力,又符合基本歷史史實的作品實屬不易,其難度遠遠超過了其他小說的創作。我之所以這樣說,並非無原則地一味虛美,完全是出於真實情況的反映。前面已經說過,此書的內容基本符合歷史史實,而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調查民間傳說,訪問郭子儀的故鄉,從後記所述看,作者還儘可能地到郭子儀作戰的地區進行考察,先後到達過今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等省區,積累了大量的文字、圖像和口頭資料。我是專門研究隋唐歷史的學者,從事這一工作已經數十年了,深知僅僅掌握豐富的資料,只不過是研究的第一步,後面的具體工作則更為艱巨。從書中的內容看,作者顯然對這一段歷史已經非常熟悉了,沒有艱苦的研究分析過程,是不可能達到這種程度的。
在這裡舉一個例子,在有關郭子儀的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中,幾乎都有郭子儀年輕時與安祿山武舉考場比武或擂台打擂的內容,郭子儀出生地陝西華縣就有“節度使安祿山於華州北門外擺擂台,與年方十六的郭子儀比武”的傳說。可是根據史料記載,安祿山的年齡要比郭子儀小六歲。郭子儀十六歲時,安祿山才十歲,怎么可能以節度使身份到華州擺擂台並且與郭子儀比武呢?其實安祿山長期生活在營州,即今遼寧朝陽一帶,他是一個混血兒,從父系血緣看,應該算是一個粟特人。因為他懂得數種語言,所以年輕時做過互市牙郎,也就是在邊境地區充當內地與少數民族之間貿易的經紀人,所以他很可能早年根本就沒有來過長安,更不用說華州了。作者認為這些都只不過是一種憎愛分明的情感表達,因此不予採納,而是另外進行了更為合乎情理的安排,讓安祿山年輕時與郭子儀打過照面,也算是一個主要人物的出場亮相,這種安排從文學的角度看是完全合理的。關於此書創作的艱辛過程,作者在書的後記中已有詳細的回顧,這裡我就不再多說了。 我作為一個歷史學者,經常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歷史研究的成果走出學術的象牙塔,為廣大人民民眾所了解所接受。讀了《汾陽王郭子儀》一書後,認為這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因此我要對作者表示深深謝意,並希望作者今後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來。當然,要徹底改變這種狀況,僅靠一個人是不行的,希望有更多的作家投身到這一工作中來。當然,我們歷史研究工作者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最好能夠採取合作的方式,這樣才能發揮各自的優勢,更快更好地創作出更多的作品來。
作者賈祝文先生作為一名退休幹部,不顧年事已高,熱心於歷史小說的創作,歷時十餘年終於完成了此書的創作,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為我是一名從事隋唐史研究和教學的學者,所以作者請我審閱其書,並談談對內容的看法且以代序。盛情難卻,我寫了以上這些話,也可以視為我的讀後感。
2011年9月寫於古都西安
(杜文玉: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隋唐五代史專家,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