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浴德

池浴德(1539年-1617年)明福建同安人,字仕爵,號明洲。嘉靖四十四年進士。授遂昌知縣。決獄明斷,遷南京吏部郎中。萬曆八年為鄉試同考官,所取皆飽學之士,有知人之譽。後累遷太常寺少卿,致仕歸。

他因勤政為民、為官清廉,被母親笑稱為“無花果樹”。

基本介紹

  • 本名:池浴德
  • 字號:仕爵
  • 所處時代:明代
  • 出生地:同安縣中左所(今廈門)
  • 出生時間:1539年
  • 去世時間:1617年
人物生平,家風承清廉,半升得民心,曳舟表不捨,無花結廉果,遺訓示後人,家庭情況,

人物生平

家風承清廉

池浴德26歲時考中進士,出任縣令。上任前,父親池楊擔心他自小耽於詩書,不諳世事,難以管理一縣之事。池浴德回答:“盡某心力,依古道行之。”父親大笑說:“善哉!子勉之!”臨行前,父親書寫對聯為其送行“世積儉勤,席祖蔭,追思昔日;官期清白,戒兒曹,努力將來。”,囑咐其要牢記祖訓家訓,清廉為官,勤儉行事。池浴德跪地接聯,攜祖訓傳承和父輩囑託踏上仕途。
 

半升得民心

池浴德到任之時,前任留下來的積案有三百多件,這些案件大都是因為沒有油水可撈,因而被積壓下來的。池浴德將案件按照年份、案情輕重彙編成冊,夜以繼日分類辦理,很快便將積累的案子清理一空。一些平時受了冤屈而又打不起官司的百姓聽說遂昌縣來了個公正賢明的知縣,紛紛趕來申訴。遂昌縣衙役早先時衣著華麗,出行又喜造勢,常常藉此恐嚇百姓。池浴德便對衙役服飾進行改革,改變成簡樸的服飾行裝,安定了民心。在辦案中,池浴德堅持分文不取,訟者只需要自帶半升米用以路途所需便可以,因此民間稱池浴德為“池半升”。

曳舟表不捨

池浴德上任之初,恰逢太守入朝,所轄里甲依然按照舊例斂收銀子作為對太守的饋贈。池浴德以“太守愛民,何肯要此饋贈”為由,廢除了此舊俗。舊時曾有遂昌人到衢州開礦,後淪為盜賊,因此衢州地方官隨之頒布法令:“凡入衢者,須有縣符,無則以礦徒治之。”因為這道法令,遂昌百姓很多年都深受其苦,叫苦連天。對此,池浴德親自前往衢州,與衢州道台毛某進行理論:“一里往來,事事豈能給照;十室忠信,人人豈盡礦徒?”毛道台聽了池浴德的意見,佩服池浴德賢能,當即頒令廢止了這項苛待遂昌百姓的法令。池浴德還組織丈量土地,一改富人多地卻少納甚至不納田賦、貧民少地或無地卻負擔過重的狀況,讓窮苦百姓深受感動。池浴德在遂昌的愛民為民德行,也收穫了遂昌百姓對他發自內心的愛戴。在他晉升離開遂昌時,遂昌百姓自傳送他到龍游,在龍游換船時,百姓曳舟不捨,致使三日都無法開船,最後只能趁入夜解纜出發。遂昌百姓為了紀念他,後於西明山河邊建造了石亭紀念池浴德,取名曳舟亭。

無花結廉果

池浴德後來先後任職南京和北京吏部,均負責選拔、考察官員,所任職務被視為肥缺。然而,池浴德清介端嚴,從不苟取一文,從不以權謀私。在其父去世後,池浴德回家奔喪,行囊中卻僅僅裝了四十五兩銀子,均未上司獎賞所得。池母說:“諺稱縣令為銀樹開花,吾子一樹,乃無花果也。”
 

遺訓示後人

池浴德在任職太常寺少卿時,因母親去世,繼而告歸故里。在其後的三十七年中,他布衣蔬食,親自為諸子授課。每月逢初一、十五,聽到雞打鳴便起床,焚香告天,告知自己近日所做的事情,以自勉。他還自己出資買地,建造義冢,收埋無主屍骸。他告誡子孫說:“毋濫交,毋惹事,毋衣羅綺,毋想膏粱,毋恃貴凌人,毋挾長加少”,“讀書豈盡取科第?時時照管此念頭,無負天地祖宗,便為天地肖子”,讓後人牢記要謹慎交友、勤儉清正、恭儉待人、傳承家風。

家庭情況

祖父池旻“以貲雄閭里”。父親池楊,“知自課學,屢試不利”,因而“力田治生,未數歲,貲日益,視其父倍焉”。池楊“和煦有量”,重視親職教育,每以“讀書循理”教育子侄。
池浴德有子四人,其中長子池顯京,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中舉,初授和州知州。和州官府橫徵暴斂,單牛稅一項就“歲入千金”,縣吏胥役又特別橫暴,往往把老百姓逼得傾家蕩產。池顯京下車伊始,了解到這個苛政,立刻把它革除。志書說他當官時“蕭然布衣”“兩袖清風”,也是一位清官。池浴德的次子即明代有名的詩人池顯方,天啟四年(1624年)中舉人,終身未仕,所著有《玉屏集》《晃岩集》《南參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