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醫學院

江西醫學院

江西醫學院的前身是創辦於1921年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1952年1月,改為江西省醫學院。1953年6月,改稱江西醫學院。

1958年6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軍醫學校合併。1969年,與江西中醫學院正式合併為 “江西醫科大學革命委員會”。1972年,江西中醫學院脫離,復名江西醫學院。

2005年8月,與南昌大學合併,冠名為南昌大學醫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醫學院
  • 校訓:忠愛勤儉
  • 創辦時間:1921年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
  • 類別:公立高校
  • 學校類型:醫科
  • 主要獎項:全國科學大會科學技術獎
    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 撤銷時間:2005年
歷史發展,學校前身,合併以後,文化規制,人文構造,典章制度,辦學規模,設備設施,師資教員,班級生數,機構設定,辦學成果,學科建設,教學建設,人才培養,科研成果,學校領導,

歷史發展

學校前身

  • 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
1921年,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誕生。1924年前後,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開始走上正常規範的辦學道路。1925年春,教育部視學王家駒、洪逵視察,對學校的建設情況深為讚許,報教育部覆準立案。1927年2月,公立醫專改屬江西中山大學,改稱中山大學醫學部。八一南昌起義以後,江西中山大學停辦,中山大學醫學部更名為江西省立醫學專門學校。同年8月18日,學校奉令暫時停止招生,限期“清黨”。學校一時處於混亂狀態,此後數年,每年招生都要事先得到批准。1930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決定“廢止專門學制,實行專科學制”,並停發教學費用,學校陷入停頓。由於全校師生的堅決抵制,社會各界積極支持,一直到10月,學校才勉強恢復上課,並於1931年繼續恢復招生。
1931年8月,接教育部命令,校名改為江西省立醫學專門學校。1934年,教育部修改高等教育學制,廢止了醫學專科,採用醫學院一級制,並下令省立醫專停止招生。省立醫專的學生於是向校方提出:改校名為省立醫學院,同時革新校政,充實設備,添聘教師,推進學校的發展。但學校未敢應允。學生又向省教育廳請願,仍遭拒絕,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公推代表張德淦、賴金源等人向教育部請願,教育部部長王世傑不但不予接見,反而指令學校開除5名同學的學籍。此舉引起學生公憤,學生集體罷課,並向教育廳廳長程時煃據理力爭,同時上書省政府,請準予改院和恢復5名同學的學籍。省政府主席熊式輝下布告稱:“查汝等不守校規,集體罷課,掀起學潮,到處請願,圖謀不軌,實已目無法紀,應立即嚴加管制,所請‘改為省立醫學院及收回被開除的五人’一節,礙難照準。”同時,派出大批警察到校鎮壓,關押請願學生,並勒令一年級學生離校。這場鬥爭持續了8個月,雖未達到預期目標,但當局不得不同意學校恢復招生。
1929年12月省立醫專附屬醫院教職工合影1929年12月省立醫專附屬醫院教職工合影
1937年7月,國立中正醫學院成立。教育部認為江西省沒有必要辦兩所高等醫學院校,又一次下令“醫專停止招生,逐年結束”。1937年年底,省立醫專奉命由南昌遷往新喻縣,借文廟暨明倫堂為臨時校院地址,照常上課開診。1938年7月,因戰事緊張,學校又遷至贛縣,校院均設定於舊鎮台衙門,分別上課開診,並收容病人。1939年6月,贛縣屢遭敵機騷擾,學校遷至南康縣潭口鎮,師生分別被安置在本鎮廖家祠和附近民房內,附屬醫院分院設於贛縣的舊鎮台衙門。1940年12月,學校遷回贛縣,院址設於省立贛縣鄉村師範學校內,並於舊鎮台衙門設附屬醫院門診部。1941年4月,學校本部再遷贛縣東門外川峰垇,校址設於鹽局倉庫。1945年1月,日寇發動湖北、粵北攻勢,省立醫專先遷於都葛垇,再遷寧都石上鄉;7月間,在溫家祠建樓房1棟為校本部,改石上為臨時分校。
1945年下半年,抗戰結束後學校陸續遷回南昌。當時南昌的舊校舍已蕩然無存,只好暫借法院前國小為該院附屬醫院院址,恢複診療工作,另租南昌市匡廬村6棟及系馬樁民房2棟為師生宿舍及教室。1946年6月間,學校重建工程基本完成,校部由郵政路遷入新校舍辦公。1949年8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發布命令:“以原省立醫專加以改造為基礎,與原省立助產學校、省立護士學校合併為省立醫專學校。”1951年1月22日,省衛生廳正式作出決定,醫專的護士、助產、藥劑三科分別獨立建校,各校統歸衛生廳領導。
1929年12月省立醫專實習生合影1929年12月省立醫專實習生合影
1951年7月14日,江西省衛生廳呈請中南軍政委員會衛生部,“將江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改為江西省立人民醫學院”。10月16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衛生部發“聯合指示”:“轉知你省醫專,奉中央教育部批覆同意改稱江西省醫學院。”1951年底,江西省衛生廳以校名是否略去“省”字,曾向上級請示,未經批准。1952年1月1日,江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正式更名為江西省醫學院。1953年5月12日,江西省醫學院向中央衛生部再次請示,擬將江西省醫學院中的“省”字去掉。同年6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正式批覆,同意將“省”字除掉,改稱“江西醫學院”。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軍醫學校
1952年11月24日,中南軍區發布命令:“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11月5日命令,中南軍區應組成兩個軍醫中學,番號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九軍醫中學’……一、以原華南軍區衛生學校為基礎,與廣西軍區衛生學校、原第四十四軍衛生幹部訓練隊合編組成為第八軍醫中學(駐漢口)。……二、以河南軍區衛生學校為基礎,與中南軍區後方勤務部衛生部藥劑訓練隊合編組成為第九軍醫中學(駐長沙)。……”
1953年5月,原駐在漢口的中南軍區後方勤務部衛生部藥劑訓練隊由原決定編入第九軍醫中學改為第八軍醫中學,為該校藥科。不久後,第四十二軍衛生幹部訓練隊編入第九軍醫中學,馬統一為副校長,中南空軍軍醫學校編入第八軍醫中學,江西省軍區衛生學校併入第九軍醫中學。
1929年1月省立醫專附屬醫院全體人員合影1929年1月省立醫專附屬醫院全體人員合影
1953年9月22日,中南軍區發布命令:“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九月十九日命令:決定第八、九兩軍醫中學合併,並撤銷第九軍醫中學。”同年11月至12月,兩軍醫中學合併完畢。1954年7月,上級指示第八軍醫中學,由漢口遷至南昌。7月12日,首批先遣人員由馬統一副校長率領抵達第六軍醫大學原校址(即原江西醫學院北院)。8月13日,中南軍區決定第八軍醫中學進行整編,整編後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軍醫學校’;原第八軍醫中學番號即行撤銷。

合併以後

1958年6月6日,衛生部、軍委總後勤部聯合發出的《關於交接醫務學校、醫院的決定》。6月12日,衛生部正式決定,將第八軍醫學校交江西省人民委員會接管。江西醫學院與第八軍醫學校聯合舉行會議,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方誌純和總後勤部副政委李雪三中將出席了會議,並宣讀了有關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將第八軍醫學校與江西醫學院合併的決定和黨委委員名單。
1966年5月下旬,學院黨委成立了“文革辦公室”。1968年6月8日,省革委會下達贛發[68]276號檔案,批准“江西醫學院革命委員會”成立。1968年11月1日,經省革委會批准,成立了“江西醫科大學臨時領導小組”,王殿閣任組長,負責江西醫學院與江西中醫學院的合併籌備工作。1969年5月29日,省革委會政治部下發檔案,決定江西醫學院與江西中醫學院正式合併為 “江西醫科大學革命委員會”。
1929年1月附屬醫院實習生合影1929年1月附屬醫院實習生合影
1970年2月,根據省革委會的統一部署,江西醫大校址由南昌下遷到吉安市郊區青原山區原康復醫院(精神病院)和青原古寺,實行面向農村開門辦學。1971年9月8日,省革委會決定,同意江西醫科大學遷回南昌原址。1972年4月5日,江西醫科大學勝利完成學校遷返任務。
1972年11月14日,省委辦公會決定:將江西醫科大學改為江西醫學院:江西醫學院校址,仍為原醫學院校址;江西中醫學院遷原江西藥科學校內,原藥科學校併入江西中醫學院。1973年3月28日,江西省革命委員會以贛革發文正式將此事通知全省各高校:“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恢復……江西中醫學院”,“將江西醫科大學改為江西醫學院”。
2000年1月6日,江西省政府常務會議第37次會議討論並原則同意江西省教委《關於將撫州醫學分院併入江西醫學院的請示》。3月27日,經省政府研究,同意將撫州地區行政公署所屬的江西醫學院撫州分院(不含其附屬醫院)成建制的併入江西醫學院,同時撤銷撫州地區行政公署所屬的江西醫學院撫州分院建制,但保留其名稱不變。2005年8月,江西醫學院與南昌大學合併,冠名為南昌大學醫學院。

文化規制

人文構造

1937年春,省立醫專學生編訂同學錄。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以校訓題詞:“忠愛勤儉。”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題詞:“業精於勤,學在為人服務於社會,要認識有勞苦而莫露其勞苦,醫藥之學在自己不斷的研究,乃可求其日新而又日新。”社會知名人士程時煃等為同學錄題詞。校長李為漣作序。王子玕題詞:“敬業樂群。”1950年秋季招生,醫專明確提出了“培養思想進步、技術優良、誠心誠意為人民服務的醫務人才”為辦學宗旨。
1991年5月10日,來自海內外的歷屆校友3000餘人團聚母校,慶祝建校七十周年。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劉方仁,省人大副主任裴德安,省政協副主席金立強、葉學齡及呂良、鄧子華等老同志出席校慶典禮;宋任窮、谷牧、陳敏章、毛致用、白棟材、方誌純、趙增益、陳癸尊等領導和熊悛老校長為江西醫學院建校七十周年題詞。在七十周年校慶籌備過程中,確定了“德高醫精”為校訓,編寫和確定了校歌。
  • 校歌
人類安康的榮光寫在我們的旗幟上,無影燈下的神聖,鑄成心中不朽的嚮往。一代代人,邁進這座殿堂,就像那山泉,相會在歡笑的贛江;一代代人,告別這座校園,就像那贛江,奔向那沸騰的海洋!
繼往開來的追求,寫在火紅的土地上,救死扶傷的使命,舉起人生永恆的嚮往。一代代人,邁進這座殿堂,就像那山泉,相會在歡笑的贛江;一代代人,告別這座校園,就像那贛江,奔向那沸騰的海洋!

典章制度

1952年3月12日,江西省醫學院就省立醫專遺留問題及江西省醫學院學制定位問題等向江西省文教廳和衛生廳請示:“根據現行醫學院學制,醫本科入學資格為高中畢業,肄業年限為4~5年。該院現五年制專科有一年級及二年級各1班,均具有醫本科完全相同之條件——入學資格為高中畢業,肄業年限為5年,基此,五年制專科一年級、二年級兩班,擬分別改稱為‘醫本科一年級’與‘醫本科二年級’。”“六年制專科入學資格為國中畢業,肄業年限為6年,在第一、二年級就將高中課程精簡地重點地全部修畢,後4年的課程與醫學院的課程沒有多大區別,再查醫學院的牙科學系、公共衛生學系的修業年限亦為4年,基此六年制專科改為醫本科,似屬合理。又根據以往五年制專科與六年制專科畢業後的服務能力,亦無甚軒輊,因此我們對六年制專科亦擬同時改稱為醫本科。”中央教育部於1952年9月29日復函中南教育部:“關於江西省醫學院原有班級更改稱謂事,我部同意你部意見:五年制的班次因系招收高中畢業生,應稱為醫本科,六年制的班次系招收國中畢業生,應稱為專科。
1958年始,學校根據中央指示精神,進行了醫學教育教學改革與探索。貫徹執行《高教六十條》,減輕學生負擔。文革期間,根據當時中央教育部和衛生部關於高等院校學制改革的指示,學院由五年制改為三年制,畢業生由本科改為專科。1977年11月,在教育部統一部署下,省文教辦公室下發《調整我省各級學校學制的通知》,正式確定江西醫學院恢復醫學專業本科五年學制。1993年,制定了《江西醫學院專職科研編制分配及核定辦法》《江西醫學院科研工作量及津貼核發細則》。1995年12月26日,學院召開全院科技大會。
1998年10月至11月,學院組織全院師生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鄧小平教育理論,深化教學改革”大討論活動,調整教學計畫,加強課程建設。每節課由50分鐘改為40分鐘,選修課由原來的10門增加到了30門,其學時由原來的267學時增加到981學時,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增設細胞生物學、醫學免疫學、生物醫學工程、斷層解剖學、臨床藥理學等醫學前沿學科和邊緣相關課程;增設公共關係學、醫學寫作概論、醫學美學等39門人文學科和相關學科的選修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之比由原來的10:0.8 調整為10:1.9。制定學生科研實踐計畫,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到各部、系學習科研基本方法,了解科研設計、查閱文獻、實驗資料統計處理、總結報告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科學道德和科學思維。在教學計畫安排上,實行“前期基礎趨同,後期專業分化”,調整學時中做到“兩個加強”、“兩個保證”,即加強外語和計算機教學,保證“兩課”和專業主要課程教學。

辦學規模

設備設施

  • 建築占地
1952年改院前,學院在陽明路院舍總建築面積約8210.52平方米,基地總面積18446.23平方米,絕大多數建築物破爛不堪。改院後除將可以修理使用者大部分進行修理外,新購辦公室、教室、實驗室、樓房各1棟,平房2棟,教職員工宿舍樓房2棟,另又購本院東側張家菜園菜地15畝,共新增加建築物總面積2771.43平方米,基地總面積17585.37平方米,較改院前分別增加33.75%和95%。1954年7月,經上級決定,第六軍醫大學校址劃歸第八軍醫中學。不久,經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確定,以八一大道北端以東,第八軍醫中學以南,包括專賣局、市防疫站、中醫實驗院以及附近民房在內的菜地約15萬平方米,總計200餘畝地為學院新院址。中南軍政委員會撥款26億元(當時幣制),江西省人民政府撥款20億元,總計46億元。1954年10月中旬,開始收購基建基地,新建宿舍。1955年2月寒假中,學生全部遷入新院舍,並按期在新院舍開始上課。1955年下半年,新建外科示範教室、動物室及浴室洗臉間,並在附屬醫院興建理療室和教學手術室各1棟。1956年暑假,學院院本部從陽明路遷至新校址。
1958年6月,學校與第八軍醫學校合併以後,校址面積擴展到633畝,其中院本部南北兩院共505畝,第一附屬醫院90畝,第二附屬醫院38畝,建築面積達10萬餘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2.9萬平方米,醫療用房2.9萬平方米。1970年,學校下遷到青原山後,為了創造基本的教學、醫療和科研條件,由省革委會撥出近百萬元的資金,新建和修建校舍4棟,新蓋門診部1棟,擴建了修配廠、印刷廠、藥廠和實驗室,建築面積達8093平方米。
據粗略統計,1970年及1971年的兩次遷校損壞的主要教學設備器材折合當時人民幣就達50餘萬元。同時,在學校搬遷中,還有一批儀器設備調撥給了地市縣醫院和衛生防疫站,僅顯微鏡就300餘台,折合當時人民幣20餘萬元。
2003年10月20日,江西醫學院舉行了新校區建設奠基典禮,新校區建設正式啟動。新校區位於紅谷灘紅角洲前湖高校園區,占地862畝,規劃用地49.475萬平方米,規劃建築面積23.202萬平方米,規劃總投資5.85億元。
  • 儀器設備
1958年6月,學校與第八軍醫學校合併以後,各種主要設備均大幅度擴充,顯微鏡626台,比色計54台,切片機14架,分析天平40台,電冰櫃25個,水溫箱10個,乾燥箱21個,溫箱26個,高速沉澱器2架,電動雙記紋鼓15個;圖書資料6萬餘冊,其中中文圖書1萬餘種,45000冊;外文圖書7,900餘種,12476冊;中文雜誌284種,2871冊,外文雜誌445種。附屬醫院擴展為2個,病床達800張。此外還有6個教學醫院。

師資教員

1952年,學院各學系教學人員中,專職教授12人,兼職教授4人,兼職副教授14人,專職講師18人,兼職講師18人,助教57人,總計109人。
1958年,中央衛生部從中央衛生幹部進修學校調出二級婦產科教授孫明、三級教授曾立勝(兒科)和吳道鈞(內科)來院任教。到1956年春,學院的專職教師已達172人,教學輔助人員達45人。與第八軍醫學校合併以後,學校共有教學人員350人,其中副教授19人,講師59人,教員32人,助教173人,教學輔助人員67人。
1963年7月,衛生部成立了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有江西醫學院教授鄭兆齡等181人。衛生部科委下面設若干專題委員會或專題組,程崇圮為內科學專題委員會委員,劉懋淳為皮膚病學專題委員會委員,楊學志為婦產科學專題委員會委員。
1968年10月,學校幹部、教師和兩個附屬醫院的醫務人員,先後下放707人,其中學院238人,一附院263人,二附院206人,他們下放到全省47個縣(市)公社,組織關係、工資關係全與學校脫離。1972年8月底起,學校根據省革委會有關檔案通知的精神,先後派出專人或發出公函,到下放人員所在地聯繫,逐一了解和落實下放人員的復鉤工作。截至1973年5月,已有445人先後復鉤,其中學校本身幹部教師137人,一附院159人,二附院159人。5月份以後,剩下的部分人員陸續復鉤,只有極少數人由於當地的需要和本人的意願而沒有復鉤。
1989年,蔣琳、葉如美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鄒志森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84年,戴育成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6年,易為民、曹勇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3年,高攝淵、魯純葆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1992年,葉如美被國務院授予“醫療衛生事業突出貢獻”稱號。1993年,劉炎玲和葉如美當選為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邱明慶當選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5年,王道仁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5年,毛振邦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96年,劉炎玲被授予“白求恩獎章”。
1997年,易為民當選黨的十五大代表;2002年,高國蘭當選黨的十六大代表;1998年,劉炎玲和葉如美當選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3年,易敬林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1999年,程曉曙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3年,高國蘭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1年,學院本部教師總數622人,其中博士16人,教授95人;2005年,學院本部教師總數增至865人,其中博士47人,教授148人。2004年,易為民被授予“白求恩獎章”;2004年,龔洪翰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05年,易為民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2005年,程曉曙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班級生數

1952年元旦改院以後,江西醫學院的招生規模開始擴大,當年招生61人。在1953年以後,歷年招生均超過110人,特別是1956年,招生規模已接近400人。
1958年,學校招生425人,較1957年翻了一倍多。到1959年,全院在校學生達到1872人,其中醫療系本科163人,兒科系60人,三年制醫療系專科135人,一年級保健組織34人,另有護士學校學生86人,業餘大學醫療系130人,檢驗班30人,外文系58人。
文革期間,學院從1972年8月開始招生,其中72級333人,73級401人,74級417人,75級459人,76級458人。1978年2月,經全省組織統一考試後統一錄取的442名本科生(77級)入學。同年秋季又招收551名本科生(78級)入學,1979年、1980年、1981年、1982年又分別招生505名、545名、515名、515名入學。
1993年,除按計畫在江西省招收本科生外,積極擴大在外省的招生比例,學院本科年招生人數首次突破600人大關。此外,從1993年起,學院還連續三年嘗試性地招收了大專班學生。1996年,學院在國家實行統一併軌招生的改革精神指導下,一共招收666名新本科生,其中省外學生達150名。1999年,學院首招博士研究生4名,2000年招收博士研究生7名。
2001年,全院共有本科生5012人,碩士生292人,博士生21人;2002年,全院共有本科生5625人,碩士生414人,博士生25人;2003年,全院共有本科生6280人,碩士生556人,博士生29人;2004年,全院共有本科生7156人,碩士生714人,博士生29人;2005年,全院共有本科生8517人,碩士生883人,博士生36人。成人教育規模逐年壯大,2002年,學院成人高等醫學教育在校生規模居全國同類醫學院校第一。

機構設定

1952年,學校將專業學系調整為解剖、生理、病理、藥理、生物、微生物、公共衛生、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皮泌科、五官科等13個學系;1954年將教研室調整為生化、生理、藥理、解剖、寄生蟲、微生物、病理、化學、物理、生物、衛生學、政治、俄文、體育等14個教研室。
1954年6月,學院又將臨床各學系改組,在附屬醫院建立了9個臨床教研組,即內科學基礎、系統內科、臨床內科、外科學總論、系統外科、臨床外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膚性病學教研組。小兒科及婦產科教研組仍設在原教學醫院內。1956年,省衛生廳決定,將中醫實驗院併入江西醫學院附屬醫院。
1960年4月,學校組建人體心血管、組織培養與組織化學、寄生蟲性地方病、免疫學、營養學、內分泌,高血壓中藥治療、植物化學與有機化學、膠體化學與儀器分析、腫瘤病理、燒傷、針灸與經絡、心血管外科、新陳代謝等14個專門化研究室。11月7日,根據省委宣傳部批覆,學院成立衛生學系與放射醫學系。
1963年9月,學院行政機構為:院長辦公室、教務處、人事處、總務處、圖書館、基礎部、醫療系、兒科系、第一附屬醫院、第二附屬醫院。
1984年4月和9月,學院開始進行了機構改革,截至1991年底,學院除設立了省編委規定的13個黨政處(部、室)級管理機構和省衛生廳規定的10個正處級教學業務機構外,還按照有關規定設定了監察室、世界銀行貸款辦公室、科技開發中心、基建辦公室,以及二級單位一附院、二附院、附屬口腔醫院和醫學科學研究所。
1993年,學院進行了全方位的院繫結合改革。到1994年,學院處級教學機構有3部6系,即社科部、基礎部、軍體部、臨床一系、臨床二系、兒科系、口腔系、醫學影像系、預防醫學系。
2000年,組織申報的“江西省醫學生物高技術重點實驗室”獲批,在醫科所掛牌,成為學院第一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002年,江西省分子醫學重點實驗室被批准為省級重點實驗室。2003年,建立國家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和天津協和幹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江西工作站,到2005年,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江西省高校基礎醫學重點實驗室、江西省消化病研究重點實驗室)。
1998年,學院提出了全院附設性研究機構的調整方案並加以實施:(1)保留16個研究機構,即消化系病研究所、泌尿外科研究所、燒傷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所、肝膽疾病研究所、口腔病研究所、眼病研究所、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室、腫瘤免疫研究室、神經分子生物學研究室、中草藥研究室、醫學遺傳學研究室、變態反應研究室、生殖內分泌研究室、營養食品衛生研究室、中西醫結合研究室;(2)重新組建6個研究機構,即臨床藥理研究所、分子醫學研究所、血液學研究所、微量元素研究室、骨科研究室、血管外科研究室;(3)撤銷4個研究機構,即毒理研究室、人工關節研究室、矽肺研究室、顯微外科研究室。

辦學成果

學科建設

  • 博碩士點
1984年1月13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院人體解剖學、生物化學、藥理學、內科學(心血管病)等專業獲批碩士學位授權點。1986年8月11日,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組織學與胚胎學、微生物學與免疫學、病理生理學、寄生蟲學、兒科學、外科學(普外、泌尿外)、耳鼻咽喉科學、口腔科學(口外)等專業獲批碩士學位授權點,獲批碩士學位授權點為全省高校之首。1987年至1988年,先後新設耳鼻咽喉科學、口腔科學(口外)、病理解剖學、兒科學等專業。1990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生理學、內科學(消化系病)、外科學(燒傷)等專業獲批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內科學(呼吸系病、血液病)、外科學(燒傷)等專業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5年中西醫結合臨床(內科)、外科學(胸心外)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到1997年,學院共有2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998年11月10日,獲批外科學 (燒傷)博士點。
  • 重點學科
1992年,經省衛生廳批准,學院正式將“微生物與免疫學”、“消化內科學”、“心血管內科學”確立為重點學科。1996年,在專家評估的基礎上,經省政府研究確定,學院的消化內科和心血管內科被確定為省級重點學科,同時,燒傷外科學、泌尿外科學和兒科學被確定為“九五”期間省級重點建設學科。1998年,經省衛生廳批准,一附院泌外科、普外門脈高壓組和二附院血管外科被確定為江西省醫學領先專業建設學科。到2005年,新增省級重點學科11個、省級醫學領先學科19個(含建設學科),實現了基礎醫學、生物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4個一級學科中重點學科群的突起。

教學建設

1984年9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醫學院的醫學專業被確定為省屬高校重點專業。1989年3月,經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學院有5項教學成果獲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蔣琳的“《基礎化學》的教學及其教研室建設”,程本芳、迮明廉、余啟勝的“普通高等醫學教育多科系同異步教學計畫的整體最佳化和調控”,鄒志森的“培養實習醫師的有效措施——‘四項任務’和‘七項制度’”獲得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0年,學院有3項教學成果獲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其中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人體解剖學教研室的“人體解剖學教學法和教材的改革”獲得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993年,學校有2項教學成果獲得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1998年,徐斯凡主持的“功能實驗教學改革及微機化”項目獲得省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00年,盧忠萍等的“‘五段式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的套用與研究”、戴閩等的“外科學總論教學改革實踐研究”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一等獎;劉志剛等的“地方醫學院校研究室建設與探索”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另外學院還獲得省高校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2003年,周憲民等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電子教材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04年,段菊如主持的“《斷層解剖學》課程建設探索”和歐陽群玲等的“醫學網路教學的研究與套用”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一等獎;肖新蘭等的“CT、MRI多媒體教學軟體”、蘇海等的“‘實踐培能’心電圖教學新模式”、龔洪翰等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模式改革”和孔江聯等的“構建江西成人高等醫學教育新模式”獲省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05年,歐陽群玲等的“醫學網路教學研究與套用”獲得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這是江西醫學院首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人才培養

恢複本科辦學之初,學校僅設醫學專業。為改變醫學本科教育專業單一的狀況,在恢複本科辦學的同時,學院便開始著手進行專業調整工作。針對江西省口腔醫學人才嚴重缺乏的問題,學院加快了口腔醫學系的籌建步伐。1979年9月,學院恢復研究生招生工作。1997年10月18日,學院向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申報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98年11月10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通知江西省學位委員會,批准江西醫學院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
丁健: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主任、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組長。(2014年)
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首任校長何煥奎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首任校長何煥奎
趙白鴿:曾任國家人口和計生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國家人口計生委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中國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兼任國務院婦兒工委委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外交學會常務理事。(2014年)
管軼: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是研究禽流感病毒的國際權威之一。(2010年)
饒毅: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

科研成果

1952年學校改院後,科研工作主要圍繞地方病、流行病、工礦衛生和中醫中藥科學研究工作展開,特別是把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血吸蟲病作為科研的重點。1954年,經衛生部批准的“釘螺殺滅法的實驗”和“血吸蟲病治療之改進”等11個研究課題都與流行病有關,1956年,114位教師提出了大小90個研究題目,副教授以上的教學人員有81%參加了研究工作,同時在學生中成立了20個科研小組,在教研組領導下進行科研工作。2篇論文分別發表於《中華醫學雜誌》及其外文版。1957年,各教研組提出了當年科研課題86個,其中與血吸蟲病的防治有關者13個,與“除四害”有關者(蚊子方面)2個,與中醫中藥有關者28個,86個題目中經中央衛生部批准列入國家計畫的有7個。1958年,列入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醫藥組編制的科研計畫研究題共15個,列入“血研”計畫的15個,列入江西省計畫的有24個,其餘為院題(包括各教學醫院)85個,總計139個。
合併前的1958年初制訂的全院科研計畫中,國家題有15題(國家題全省共18個),經江西省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審定的15題,經江西省醫學科學研究委員會批准列入江西省計畫的有24題,其餘一般題(院題)87個,總計141個。1958年全院共完成了學術論文142篇,其中公開發表了50篇,完成了各類技術革新19500餘項。同年,二附院張以延與龔勝連合作研製的“心房顫動除顫器”獲衛生部金質獎,開創了本院教師獲部級科技獎的先河。1959年,成立科學研究委員會,科研經費27080元。全年共完成學術論文477篇,舉行學術活動360次。1960年,蔡錫麟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62年12月,學院黨委根據教育部《關於為老教師配備科學助手的意見》精神,決定為二級教授孟憲藎(外科)、程崇圮(內科)、孫明(婦產科),三級教授劉懋淳(皮膚科)配備科學助手。
1964年,科研計畫共列題98個,其中國家題13項(計30題),省題35個,院題33個,絕大多數國家題都得到落實。全年共完成論文和小結共343篇。當年,江西省湖口縣突發“湖口病”,全年發病1026例,病死94例;1965年又發生96例,復發165例,病死4例。在省衛生廳領導下,學院派出十餘位老師參加了防治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並獲衛生部嘉獎。
1965年,列科研題61項,其中國家題24項,省題22項,院題15項。由於政治運動的頻繁進行,不少課題沒有完成。完成的課題中有水平較高的項目,如生化教研組彭偉堂“關於鳥氨酸氨基移換酶活力的測定方法”,是當時國際上的一種最快速的簡便方法,易於推廣和下農村。二附院張以延研製的“心室纖維性顫動消除器”,對於拯救手術中發生心室纖維性顫動的病人免於死亡具有重要價值,該產品榮獲首屆全國無線電工程製作二等獎。學院生物化學專業作為全省唯一的碩士學位授予點開始招生,導師為趙天睿。1966年,科研計畫共列題13項,其中國家題1項,省血吸蟲病研究委員會題1項,省衛生廳題5項,院題6項,但由於“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多數科研項目被迫中止。
江西省省內第一例低溫麻醉江西省省內第一例低溫麻醉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全省科學大會相繼召開,江西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合作完成的“爭光黴素”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科學技術獎,江西醫學院符式珪等人專著《女性尿瘺的手術治療》的理論與實踐獲得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另外,江西醫學院還獲得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科學技術獎2項,全省科學大會科學技術獎13項。
20世紀80年代中,學院獲得一大批省部級科技成果獎。曹勇等的“高頻噴射呼吸機”於1984年獲省優秀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1985年又獲國家發明三等獎,這是學院歷史上首次獲得的國家三等獎。王尚福等的“微晶陶瓷人工關節生物材料的研究及臨床套用”於1987年同獲國家發明四等獎和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戴育成等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淋巴細胞集落的形成”於1985年獲得了省優秀科學技術成果一等獎,1988年,又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曾司魯等的“國人腦血管的系列研究”於1988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戴育成等的“人類B淋巴祖細胞(BL—CFG)體外無血清半固體培養的研究”於1990年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俞俊甫等的“恆壓式導納圖儀研製及其套用”於1984年獲省優秀科學技術成果二等獎。
1993年到1997年,共獲準各級各類科研課題432項,總經費640.59萬元,其中國家基金課題28項。秦達意的“油膜隔離法化學箝技術與分子依從性離子性通道的研究”於1992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又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填補了江西省在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方面的空白。1995年,黃紹烈等的“運用中醫中指中節同身寸確定食道心房調搏導管深度的最佳位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李國輝等的“輻照氟銀豬皮的研究和臨床套用”獲得了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陳薔娟等的“新型可轉動義眼座連體的研製與臨床套用”、劉志剛等人的“蟬抗原誘導的宿主—寄生蟲免疫相互作用的研究”和蘭緒達等的“人工晶體狀眼內植入的臨床研究”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郭光華等的“高頻噴射通氣和機理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郭光華等人的“高頻噴射通氣過程形成渦流與CO2排除的關係”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98至2005年,學院共獲準省級及以上科研課題1341項,科研經費總計2565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43項,“863”合作項目2項,“973”合作項目2項。
1998年,丁文龍主持的“異種神經移植修復周圍神經缺損的實驗研究”和彭軾平等的“絲蟲性乳糜尿臨床及發病機理研究”均獲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0年,吳開雲等的“下丘腦弓狀核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影響及調控研究”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成果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1年,劉志剛主持的“中華硬蜱抗原誘導宿主抗蜱免疫作用機理的研究”獲得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李國輝主持的“吸入性損傷的研究”獲得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成果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關晏星主持的“泌乳素受體與乳腺癌預後關係的研究”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成果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成果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3年,王崇文主持的“清熱消炎對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的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成果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2項成果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04年,彭衛東主持的“中國大陸蛔蟲同域種群分子遺傳學研究”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高國蘭主持的“閉孔動脈跨區供血的長型股薄肌肌皮瓣在切除外陰、陰道癌組織缺損後一期重建”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4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同年,二附院的留美學者洪葵發現世界首例引起心臟猝死新基因。2005年,洪濤主持的“縫隙連線參與腦血管痙攣的機理研究”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程曉曙主持的“一個細胞因子誘導的心功能不全新模型及其機制”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二等獎;程曉曙主持的“射頻消融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和龔洪翰主持的“CT增強延時掃描在泌尿系病變的套用研究”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三等獎;3項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學校領導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校名
校長
1921.3-1925.9
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
校長
1925.10-1926.10
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
醫學部主任
1927.2-1927.8
江西中山大學醫學部
校長
1927.8-1931.7
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
校長
1931.8-1940.11
江西公立醫學專科學校
熊悛
校長
1940.12-1946.3
江西公立醫學專科學校
孟憲藎
校長
1946.4-1949.4
江西公立醫學專科學校
胡獻尚
校長
1949.5-1949.8
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
李宏
校務委員會代理主任
1949.8-1949.11
江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
改革委員會主任
1949.8-1949.11
江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
徐福靜
校務委員會代理主任
1949.11-1950.9
江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
改革委員會主任
1949.11-1950.12
江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
許德
校長
1950.4-1951.12
江西省立醫學專科學校
院長
1952.1-1953.6
江西省醫學院
院長
1953.6-1958.6
江西醫學院
第一書記兼院長
1958.7-1963
江西醫學院
申涵
兼校長
1950.4-1952.12
解放軍廣西軍區衛生學校
王子玕
院長
1937.7-1949.9
國立中正醫學院
塗通今
院長
1949.10-1952
南昌醫學院
解放軍華中醫學院
中南軍區醫學院
中南軍區第四軍醫院
第六軍醫大學
申涵
院長
1953-1954.4
王肇元
兼校長
1950.5-1952.12
解放軍華南軍區衛生學校
王可鈞
校長
1950.12-不詳
河南軍區衛生學校
馬統一
校長
1951-1953.5
解放軍第42軍醫學院
校長
1953.1-1954.9
解放軍第八軍醫中學
王廣斌
校長
1953.1-1953.11
解放軍第九軍醫中學
牛步雲
校長
1954.9-1958.7
解放軍第八軍醫學校
王殿閣
革委會主任
1968.6-1969.5
江西醫學院
革委會主任
1969.5-1971.12
江西醫科大學
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1971.12-1973.3
江西醫科大學
黨委書記、革委會主任
1973.3-1979.6
江西醫學院
黨委書記、院長
1979.6-1979.9
江西醫學院
楊錫光
黨委書記、院長
1979.9-1983.8
江西醫學院
朱越藩
院長
1984.1-1987.2
江西醫學院
劉泉開
副院長(主持)
1987.2-1988.9
江西醫學院
吳宣成
黨委副書記、院長
1988.9-1997.11
江西醫學院
副院長(主持)
2003.10-2004.8
江西醫學院
黨委副書記、院長
2004.8-2005.8
江西醫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