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衍坤

江衍坤,字海濤,男,1900年出生,山東省泰安市人,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衍坤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省泰安市
  • 出生日期:1900年
人物簡介,治理黃河,

人物簡介

1939年8月任中共沂水縣委委員、縣委部長,同年12月任北沂蒙辦事處主任。1940年3月被選為沂水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同年底任沂蒙專署秘書主任。1942年5月任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秘書長,後任魯中行署實業處處長。1946年5月後歷任山東黃河河務局局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書記、顧問。是河南省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1980年8月在鄭州病逝。

治理黃河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決定堵復花園口口門,使黃河回歸故道。這一決定表面上是為了解除豫、皖、蘇黃泛區人民的災難,而實際上是企圖“以水代兵”,配合國民黨軍進攻解放區。中國共產黨雖已洞悉,但還是以豫、皖、蘇黃泛區人民利益為重,同意黃河回歸故道。
江衍坤
1946年5月14日,山東省政府主席黎玉簽署山東省政府命令總字第76號,任命江衍坤(字海濤)為山東河務局局長。江衍坤接到命令後,迅速交待了原來負責的工作,帶領部分幹部從魯中行署駐地出發,穿越國民黨占領區及膠濟鐵路封鎖線,長途跋涉三百餘公里,到達渤海區蒲台縣城的修治黃河工程總指揮部。
在渤海區行政公署直接領導與親切關懷下,成立了以江衍坤為局長、王宜之為副局長的黃河河務局,沿黃河故道,濟南以下齊河、濟陽、齊東、惠民、青城、高苑、濱縣、蒲台、利津、墾利10個縣建立了以縣長或副縣級領導的治黃辦事處,從縣直機關多方抽調幹部,並招收曾在黃河上工作過的老河工,住在沿黃農村,積極謀劃,開始籌備料物,實施修復殘破不堪的大堤和防護工程。
1946年12月,國民黨政府違背國、共和聯總(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三方達成的《關於黃河下游先復堤後歸故的協定》,悍然在河南花園口堵口,使南流8年多的黃河水回歸故道。
花園口以下黃河故道堤防工程,受戰亂破壞與風雨侵蝕已殘破不堪。河道內土地墾為農田,60多萬農民在黃河灘區居住。如不先復堤和遷移灘區居民,黃河水回歸故道,灘區居民將受到洪水威脅,一旦洪水衝決大堤或漫溢決口,渤海區將淪為新的黃泛區,嚴重後果不堪構想。
為保衛渤海平原,在治黃機構相繼建立的同時,動員組織沿黃民眾,進行大規模的修堤,整治險工工程。渤海區行署明令規定,沿黃各縣男子凡18歲以上50歲以下者,均有受調修治黃河工程之義務。1946年在麥收前,冀魯豫與渤海區沿黃各縣動員組織40餘萬人,用肩挑人抬的施工方法,加培黃河大堤。整治險工缺乏石料,動員民眾獻磚獻石,拆城牆、扒破廟,以磚代替石料修復險工。渤海區43處險工,徵收秸料2000萬斤,用於修復護岸工程。工程於7月底基本竣工,共完成修堤土方492萬立方米,整修埽壩用秸料2841萬斤,磚石11萬立方,開支工資料982.6萬斤,使黃河大堤、險工得到初步修復,為戰勝歸故黃河洪水打下基礎。
1947年3月15日,花園口堵口合龍,黃河洪水回歸故道。19日,河水到達濼口漲水0.52米,推估流量600~700立方米/每秒,河水不斷向下游推進,各地相繼出險,尤以濟陽穀家、利津大馬家、王莊、張家灘、綦家咀、蒲台麻灣等險工先後發生連續大搶險。當時搶險料物缺乏,再加上國民黨乘機派軍隊及飛機襲擊搶險工地,搶險難度很大,搶險護堤處於危難之中。渤海區黨委、行署提出:確保黃河安全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要啥有啥,隨要隨有,一切面向黃河的戰鬥口號!沿河各縣黨政軍民全力以赴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月的緊張搶險戰鬥,大馬家險工先後有15段埽壩掉蜇入水,大堤坍塌大半,600多名搶險員工冒著國民黨飛機掃射,晝夜搶修新埽廂護大堤,終於轉危為安。濟陽穀家險工、利津王莊險工搶險也十分險惡緊張,搶險軍民為保衛黃河安全英勇奮戰。渤海區黨、政、軍、民都為保衛黃河安全而戰,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確保了黃河安全,為粉碎國民黨的重點進攻,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