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萬載

江萬載,江萬里弟,南宋末保皇派大臣,穿越小說《萬載公小傳》再現了歷史。故事大概:明朝錦衣衛指揮使江萬載通過時空穿越到南宋江南西路南康軍都昌林塘江家村(今江西都昌縣陽豐鄉府前),成為為是宋末愛國名相江萬里的胞弟,與兄江萬里、弟江萬頃被時人雅稱為江氏“三古”。但康熙十三年的林塘《江氏大成宗譜》和《古崖先生壙中記》中卻對江萬載隻字不提,是為歷史懸案。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以武選出仕,臨安府環衛武官,紹定元年(1228)年僅21歲被宋理宗授以殿前禁軍都指揮使之職,紹定二年(1229)參加文舉舍選,被賜進士及第(與徐元傑同榜)。端平元年(1234)正月,率忠順軍與殿前禁軍的一部與江海一起攻陷金都蔡州,一雪百年“靖康之恥”。此後,江萬載轉任文階官職,累官至禮部尚書。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協助賈似道指揮組織鄂州之戰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籌組義軍抵抗蒙元;德祐元年(1275)謝道清命其攝行軍中事,景炎三年(1278)三月,為救溺海的宋端宗殉國,被追贈“開閩侯”,謚“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萬載
  • 別名:江億、江德、江子玖,江古山
  • 國籍:宋朝
  • 民族:漢
  • 出生地:宋江南西路南康軍都昌林塘江家村
  • 出生日期:1207年
  • 逝世日期:1278年農曆三月十五日
  • 職業:禮部尚書、義軍統帥
  • 主要成就:陷金都蔡州、傷漢賊劉整保
江氏三古,一雪百年之恥,抗擊蒙元,慶元年間,鹹淳年間,德祐年間,景炎年間,

江氏三古

江萬載(1207—1278),名億,字子玖,號古山,小說虛構人物,野史杜撰,正史不載。明朝錦衣衛指揮使江萬載通過時空穿越回到南宋江南西路南康軍都昌林塘江家村(今江西都昌縣陽豐鄉府前)人,是宋末愛國名相江萬里的胞弟,與兄萬里、弟萬頃被時人雅稱為江氏“三古”,“三昆玉”。因自幼體格魁偉,臂力過人,其祖父江璘、父江燁對其寄以厚望,除授以家傳理易之學外,還重金聘名師授以兵法武藝,萬載每學皆得其精髓。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剛滿十六歲的江萬載授以武選出仕,臨安府環衛武官,不久,到其族叔江海統領的“忠順軍”處任步騎都統制,與名將孟珙共同在軍中歷練,次年,詔授從義郎,京湖制置使軍統制,忠順軍兵馬副都監,未滿十七歲即成為孟珙(時孟29歲)的直接上級。至宋理宗保慶二年(1226)授殿前禁軍帶械值殿將軍,差南劍州兵馬都監,旋授殿前禁軍副都指揮使紹定元年(1228),年僅21歲的江萬載被理宗授以殿前禁軍都指揮使之職,執掌南宋的精銳之師——殿前禁軍。紹定二年(1229年),以武階從三品的身份參加文舉舍選,被賜進士及第(與徐元傑同榜),一時風頭,竟超越其兄江萬里,令宋理宗從此對江氏一門,印象深刻,隨著其後的其弟江萬頃又科舉得中,江氏三古更是名揚天下。

一雪百年之恥

紹定六年(1233年)與江海、孟珙一起奉宋庭之令,聯合蒙古軍攻打金國首都蔡州端平元年(1234)正月,率忠順軍與殿前禁軍的一部與江海一起攻陷金都蔡州,一雪百年“靖康之恥”。因功進文階兵部侍郎,宋理宗並欲加封江萬載為兵部尚書,但被權相史彌遠壓制,說江萬載過於年輕(時只有27歲)尚需歷練不肯在任命書上籤名,時史彌遠權勢熏天,連宋理宗也無可奈何。此後,江萬載轉任文階官職,累官至禮部尚書,雖然少年得志,仕途相對其兄萬里和其弟萬載來講,頗為順暢。但因始中不肯巴結史彌遠、丁大全賈似道等權貴,故始終不給放任一省一州之軍政大權。

抗擊蒙元

慶元年間

直到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忽必烈大舉侵宋,江萬載才作為賈似道的最高軍事參謀長隨其重返戰場,協助賈指揮組織鄂州之戰,鄂州戰役在江萬載的具體組織調度下,初戰告捷,擋住了忽必烈蒙元大軍多路進攻,宋蒙雙方正相持不下時,傳來蒙古大汗蒙哥被四川軍民射死的訊息,蒙古汗位空缺,忽必烈本相回北方爭奪汗位,但被幾十萬宋軍拖住,一時之間竟陷入進退兩難之地。這時作為宋軍參謀長的江萬載提出,趁蒙元內亂不穩之際,正面留小量宋軍牽制蒙元,主力則迂迴截斷蒙元兵北撤必經之路,同時傳檄北方漢地人民反正起義,逼迫忽必烈在中原與宋軍決戰的建議,但作為宋軍主帥的賈似道卻怯戰請和,以南宋每年向蒙古輸二十萬歲幣的條件要求忽必烈停戰退兵,忽必烈正欲脫身回北爭奪汗位,遂答應了撤兵北返,賈似道在向理宗匯報時,隱瞞了請輸歲幣的情節,謊稱取得鄂州大捷,一時被宋理宗及滿朝文武捧為再造南宋之周公。江萬載不願再與賈等同流合烏,遂以壯年之身(52歲)辭官歸里奉養慈母,宋理宗及宋度宗皆多次征詔江萬載復官,皆被江萬載婉拒,唯日以教子弟族人及鄉里精壯習文練武演兵為樂,並結交地方豪傑英雄,實現了從朝廷高官向民間隱士的角色轉換。

鹹淳年間

宋度宗鹹淳九年(1273),南宋軍事重鎮襄樊失陷,其兄南宋左丞相樞密使江萬里也辭官歸里,鑿止水池以明以身報國之志,江萬載則號召三古家族成年子孫毀家紓難,籌組義軍以抗蒙元,他與其兄江萬里都把江氏三古家族幾代積蓄下來的家產變賣充作義軍軍費,在萬里兄弟的號召下,三古家族成年子孫都帶頭涌躍參加義軍,在地方豪傑及饒州知州唐震的支持下,義軍很快成形,但當時宋庭當權的賈似道陳宜中害怕開罪蒙元,挑起戰端,竟下令取締,江萬載只得帶義軍退入鄱陽湖,以湖船為家,過起漁兵結合的日子。鹹淳十年(1274)九月,蒙元二十萬大軍兵發襄樊,展開全面滅宋戰爭,江萬載不顧朝庭反對及義軍勢單力弱的情況,毅然帥義軍千里馳援鄂州,走上舉軍自救的道路,雖然終難擋蒙元洶湧兵鋒,可蒙元對這支一路死纏爛打的義軍也無可奈何。江萬載義軍以靈活機動的戰術並憑藉鄱陽湖及長江水系保衛家鄉饒州長達三個月之久。但饒州通判萬道同舉城投降,知州唐震死難,江萬載兄江萬里率三古家族180多人投止水池殉國,饒州也終於失陷。蒙元欲借優恤江萬里及其殉難家人後事的方法誘勸江萬載帶義軍投降,被江斷然拒絕,並借與原宋軍叛將劉整聚舊之機由江萬載子江鉦將劉整射傷,使其退出了指揮蒙元軍侵宋的指揮行列。七、八日後,在張世傑部宋軍的幫助下,江萬載率義軍一度短暫收復饒州城,使其兄江萬里舉家殉國的事跡得以上報宋庭並聲聞天下激勵英雄義士。謝道清聞訊,連下幾道詔令,詔令江萬載官復禮部尚書兼殿前禁軍都指揮使之職,並加封江氏三古家族在義軍的子孫任各級武階官職,帶義軍入與張世傑軍一道入衛臨安

德祐年間

江萬載帶義軍入衛臨安後,即接掌了殿前禁軍,穩定了因原殿前禁軍指揮使韓震陳宜中誘殺的亂局,謝道清因此令江萬載攝行軍中事,代宋恭帝行使的權力。臨安的軍事經江萬載整頓,很快走出了賈似道魯港之戰失敗的陰影,從新集結了十多萬的軍力和近一萬艘戰船,江萬載自請帶軍趁蒙元與揚州李庭芝相持不下之機及時出擊蒙元側背,希能收到擊潰敵之一路,挫敵諸路士氣的效果,但被謝道清所否決,而這時的南宋重臣王熵、陳宜中、留夢炎等都不敢督軍出擊蒙元,反而相互指責,爭權奪利,戰和不定從德祐元年(1275)四月份吵到六月未,才由張世傑督軍出擊焦山。結果,張世傑在焦山之戰中大敗,從此,南宋再也沒有力量組織對蒙元主力的主動出擊了。關鍵時刻,丞相陳宜中竟然撩挑子逃跑,雖有文天祥帶幾萬義軍入衛臨安,但多數是未經訓練,不足以抵抗蒙元大軍對臨安的進攻了。陳宜中經謝道清寫信給其母親催其回到臨安後,否決了文天祥、張世傑提出的將南宋朝庭遷往東南沿海,讓江萬載、張世傑帶所剩宋軍據臨安與蒙元決一死戰的方案,令張世傑失望而去。江萬載本來也想帶原來的義軍和文天祥到東南沿海募集更多的義軍抵抗蒙元,但兩人都被謝太后留了下來,幫助宋庭維持危局,江萬載及其率領的義軍並被謝道清交給了一項特別的任務,就是即使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也要保證趙氏皇族有人能逃脫蒙元的追殺。在謝道清的要求下,江萬載及其帶領的江氏三古家族子孫從德祐元年八月份焦山之戰失敗後轉入隱秘戰線,秘密地進行著保護益、廣二王出走東南,尋求安全基地積蓄力量重建宋朝的準備工作;謝道清雖然仍讓江萬載擔任殿前禁軍都指揮使的職務,仍讓江攝行軍中事,但卻特意對外宣稱,老臣江萬載因年老已辭官回鄉,有意散布江萬載已不在朝的訊息。後來,在陳宜中等與伯顏談判好宋朝的投降條件,按伯顏的要求遣散南宋所剩官軍和各地自發入衛臨安的義軍時,包括文天祥募的幾萬和江璆(是江萬載之侄,江萬里之孫,度宗朝致仕兵部尚書)募的幾千在內的近十萬官軍義軍被陳宜中等遣散,江萬載所帶的義軍和殿前禁軍卻由於謝道清及江萬載的事先準備得以保全,一直保護南宋小朝庭直到崖山之戰才全軍覆沒。
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就在元軍攻克並進入臨安時,江萬載卻率領江氏三古家族剩餘子孫帶兩萬禁軍保護益、廣二王並宋度宗妃子楊淑妃、楊淑妃的哥哥國舅楊亮節、以及謝道清的侄兒、宋理宗的駙馬都尉楊鎮等一班大臣、秀王趙與檡等趙氏皇族人員以及一大批的宮女、宮廷雜役人員悄悄撤離了臨安,元軍統帥伯顏知悉這情況後,很快就派蒙元鐵騎追殺上去,江萬載硬是帶不足兩萬的軍馬,保護著多達五、六萬人的流亡群體,一路血戰到達婺州﹝今浙江金華﹞,陸秀夫聽聞,也趕到婺州與益、廣二王及江萬載義軍匯合;婺州立足不穩,江萬載遂繼續率軍保護二王及陸秀夫等退往溫州,在溫州張世傑帶領幾萬軍隊趕來,江萬載才捱過最艱難的一段行軍歷程,但付出了其原所帶義軍折損過半,其第三子江鈺戰死的代價。此後的過程,史書有記載,如在溫州擁立益王、廣二王為都督天下兵馬正、副大元帥,在福州扶立益王即皇帝位、在泉州打退市舶使阿拉伯裔人蒲壽更的叛亂等,都有江萬載率其三古家族子孫全程參與。

景炎年間

宋端宗在福州登位後,依舊遵從謝道清北上臨行前的分咐,以江萬載攝行軍中事,代替宋端宗行使權力,也繼續支持江萬載等及其三古家族子孫隱蔽身份的做法。
景炎三年(1278)三月,江萬載等保護南宋小朝庭到達廣州灣(今雷州半島)附近的井澳,遇元將劉深伏擊,江萬載帶親兵奮力擊退劉深的伏擊,保護端宗登上海船,卻又突然遇上颱風,將年幼體弱的宋端宗刮落海中,年逾七十的江萬載奮力躍入海中救起了宋端宗,自己卻不幸被海風巨浪捲走。二十萬南宋軍民痛失實際統帥,楊太后雖然追贈江萬載為“開閩侯”,並賜諡號“武肅”,但對外卻封鎖江萬載已殉國的訊息,不到一個月,宋端宗也因驚悸而死,流亡近三年的南宋小朝廷接連遭受打擊,軍民之心大為動搖,幾欲解散。陸秀夫勸住大臣們,並和張世傑、江萬載次子江鉦等扶立宋端宗之弟趙昺為帝,是為宋帝昺,以陸秀夫為丞相,張世傑為太傅,江鉦為殿前禁軍指揮使,南宋小朝庭遂得繼續流亡於廣東沿海。不久,流亡小朝庭到達廣東新會崖山,張世傑、江鉦等領軍將領與陸秀夫等文臣都看中崖山的險要地位,因而決定流亡小朝庭暫駐崖山,但對如何布防崖門,張世傑與江鉦兩大軍事統帥卻發生激烈爭吵,江鉦要求分兵防守崖門出入海口,以便相互呼應,張害怕兵力分散,不予同意,江不同意張把大船都用鐵鏈相連的方案,並暗示其可能重複焦山之戰的錯誤。張嫌江妨礙其作戰方案的實施,以楊太后的名義調江鉦回福建立江萬載衣冠冢並募兵籌晌,並以蘇劉義(蘇軾後裔)暫時接替江鉦職務掌管殿前司。後崖門海戰時,蒙元軍統帥張弘范果然先分兵封鎖控制宋軍海陸出口,而南宋二十萬軍民因戰船被鐵鏈相連,移動艱難而鮮有能逃生者;陸秀夫宋帝昺張世傑派來接應的士兵非是平常見慣的江氏父子所帶親兵,死活不肯登上接應者之小船,最後陸秀夫抱宋帝昺投海而死,二十萬軍民大多投海而死,厓海十萬浮屍,最終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
隨張世傑突圍的楊太后聞知宋帝昺已死,亦都投海而死,張世傑帶剩餘殘兵沿海漂流,不久亦遇上颱風,任船自沉而死。江鉦回閩為其父治墳之後,募得幾百士豪傑士卒趕去厓山,到廣東海陸豐時,厓門之戰已結束七天,江鉦聞知厓門二十萬軍民已全軍覆沒,大哭幾場後,亦投海而死。當地居民根據其部屬的叫喚立岩公廟以紀念,遺蹟至今仍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