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景房

江景房(915~987),字漢臣,浙江開化人,累官殿中侍御史,吳越國鎮海軍節度使判官。北宋乾德年間(963—968),隨吳越王錢俶至宋廷朝貢,宋太祖賜爵授殿中侍御史充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判官。

基本介紹

  • 本名:江景房
  • 字號:字漢臣
  • 所處時代:北宋
  • 出生地:浙江開化
  • 出生時間:915
  • 去世時間:987
人物生平,軼事,為民減稅,還鄉隱居,人物詩文,《保全寺》,評析,

人物生平

太平興國三年(978)五月,吳越國降宋,景房隨吳越王向宋廷呈《納土表》,奉旨將圖籍賦冊運往汴京。吳越所轄兩浙之地,賦稅最重,每畝三斗。吳越屬宋後,田賦按舊籍徵收,景房受命後慨然興嘆:“吳越民困久矣,使有司視其籍,以悉其賦,是吳越之民重困無有已時也,吾寧以身任之。”於是沉圖籍於河中,入朝請罪。太宗大怒,將治以死罪,幸大臣保奏獲免,貶為沁水縣尉。不久,還鄉卜居桂岩(今屬開化縣),躬耕以歿。
宋朝廷失去兩浙賦稅依據,乃命王永為兩浙轉運使,更定賦稅法,每畝徵稅一斗,比原賦減輕三分之二。景房為蘇民困,冒死沉籍,為民稱頌。

軼事

為民減稅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五月,江景房第二次隨吳越國王錢俶到京城向宋朝廷呈送《納土表》,表示歸順之意,擁護統一領土的政策。這一次,江景房又奉錢俶國王的旨意,將吳越國的地圖和戶籍賦冊全部貢給宋朝廷,由朝廷向全國農民分別收繳賦稅。
宋朝廷在全國統一之前,各小國所收繳的賦稅標準高低不一,惟獨吳越國所屬的江蘇、浙江兩地的賦稅最重,每畝高達三斗,其他各小國每畝只收繳一斗。江景房對此賦稅政策感到不安,感慨地說:“如果主管部門再根據這份戶籍,全數收繳賦稅,那么吳越農民的重重困難就無終日了。我當盡我的責任,寧可不當官,回家種田,也決不能使農民受到苛政的毒害。”江景房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那一次,他趁水路運送地圖、賦籍進京之際,毅然決然地將它沉入運河水底,餵飽了魚腹。
江景房兩手空空入京,來到銀台(管理司法案件的地方),投案自首。宋太宗要治江景房的死罪,幸好朝中眾多大臣為江景房保奏,才免於死罪。事後被貶到小小的沁水縣。

還鄉隱居

江景房到沁水縣任職,心情非常憂傷沉重,無意於仕途生涯,卻樂意學習晉代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於是,他託病棄官還鄉隱居,擇地居住在桂岩村(古代常山縣管轄,今屬開化縣封家鎮),安度歲月。
江景房為民減輕負擔而“沉籍”之事,直到數百年後的元朝,才有一位名叫張樞的翰林修撰,特作《沉籍記》一文,編入《宋史會要》一書中。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江景房棄官回鄉隱居之後,仍然保持崇尚節義的精神。那時候桂岩村有一樁訴訟官司,鄉民打了半年多仍沒有結案,於是鄉民請江景房出面幫助。他通過調查案情,辨明真偽是非,尋找人證物證,終於真相大白,為鄉親們洗去冤屈。為了感謝江景房訴訟有功,鄉親們送他金子十鎰(20兩為一鎰),作為酬禮。他笑而不納。鄉親們不得已,只好將這十鎰金子買來一塊地皮,建造一座“謝源院”,還塑造了江景房的人像,終年祭祀。

人物詩文

《保全寺》

擾擾塵埃日日忙,偶然來謁贊公房。
行登峻岭躋攀倦,坐俯清泉笑傲涼。
林靜鳥聲融客語,風來花氣逐人香。
此時已覺凡塵斷,分得高僧興味長。

評析

詩的首聯寫詩人回憶過去在吳越國做官,後來又在北宋任職,終日為亂紛紛的污濁事務忙碌,如今棄官隱居在桂岩村,才有時間進見保全寺的禪房。這兩句詩流露出詩人嚮往過清閒生活的願望。
頷聯寫詩人一路走來,爬山過嶺,攀登險崖,已經筋疲力盡,就坐下休息,俯瞰清清的溪水,又與身旁同來的友人開開玩笑,心情很舒暢、愉快。
頸聯生動地描寫保全寺四周自然環境。安靜的樹林中的鳥鳴聲音,與遊客說話的聲音相互融合,一陣山風吹來,野花的香氣跟隨遊人在空中飄蕩,沁人心脾,真是心曠神怡。
尾聯寫詩人在這樣一個美麗的自然環境中的感受。他已感到超凡脫俗了,願意同保全寺的高僧分享這清靜世界的樂趣,過自由自在安安靜靜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