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製作技藝

汝瓷製作技藝

中國以產瓷器著稱於世,“中國”的英文拼寫“China”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瓷器”,而宋代更是我國瓷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在宋代五大名窯中,汝、官、鈞三大名窯均在河南,按照南宋《垣齋筆衡》的記載,有著“青瓷之首,汝窯為魁”之稱的汝瓷藝壓群芳,在“汝、官、鈞、哥、定”五大名窯中脫穎而出,成為皇室專用貢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汝瓷製作技藝
  • 所屬地區: 河南 · 平頂山 · 汝州市
  • 技藝遺產編號:VⅢ-1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基本介紹,技藝起源,汝瓷價值,技藝特色,技藝傳承,技藝現狀,

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 河南 · 平頂山 · 汝州市
文化遺產名稱:汝瓷製作技藝遺產編號:VⅢ-1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汝瓷荷花碗汝瓷荷花碗
申報日期:2007年申報人/申報單位:汝州市遺產級別: 市
汝州是汝瓷的故鄉,汝瓷造型古樸大方,其釉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土質細潤,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點,被世人稱為“似玉、非玉、而勝玉”。

技藝起源

汝瓷產於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寶豐縣在宋時屬汝州,故也名汝窯。為了區別寶豐和臨汝兩地產品,現稱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為汝窯或汝官窯,而後者稱為臨汝窯。物產豐富的汝州本是商賈集聚之地,文化積澱由來已久,貞觀盛世使汝州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汝州陶器的發展促進了陶瓷業的興盛,從汝州瓷業的興盛說明汝州早在遠古時代,造瓷工藝已較先進。
宋代汝窯荷花青蛙筆洗宋代汝窯荷花青蛙筆洗
汝瓷始燒於隋末唐初,盛名於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後期宋金戰亂不息,興盛前後不過二十餘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僅存 65 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17 件、台北故宮博物院 23 件、上海博物館 8 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 7 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聖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 10 余件。
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斷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岩、葉臘石、瑩石、硬質高嶺土,軟質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這裡的陶瓷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品。1988年 9 月於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現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製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於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於以往的陶器產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激發了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現愈來愈成熟。2000年6月在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汝窯遺址發掘中出土了一枚“元豐通寶”,該錢鑄造於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這枚錢幣為汝官瓷器的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據。
汝瓷以名貴瑪瑙為釉,色澤獨特,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讚譽。隨光變幻,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晴雲破處”之美妙,溫潤古樸。器表呈蟬翼紋細小開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稱。北宋時汝瓷器表常刻“奉華”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榮記。宋、元、明、清以來,宮廷汝瓷用器,內庫所藏,視若珍寶、與商彝周鼎比貴。被稱之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
據古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推論:“從宋微宗崇寧五年,上溯到哲宗元祐元年,是汝瓷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北宋皇室,不惜工本,命汝州造青瓷,是因定州白瓷有芒,統治者認為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汝瓷自此選為皇室御用珍品,亦稱汝官瓷。
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製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瓷價值

汝瓷是一首無字的詩,是一幅立體的畫;是一串跳動的音符,是一曲文化的絕唱;是一道華夏文明的靈光……
當今世界上的博物院數以千計,但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而這幾家博物館的館藏汝窯傳世物總計亦不足70件。早在明清時期,民間即有“縱有家財萬貫,不抵汝瓷一件”的口碑廣為流傳。時至今日,汝窯瓷器價格更是扶搖直上。
1992年,散失於民間的一件直徑為8厘米的北宋汝窯瓷盤在美國紐約拍賣時,成交價為154萬美元;而在香港的一次拍賣中,一件宋汝窯三犧尊以5000萬港元易主。
汝瓷因稀少而彌足珍貴。其中汝窯三犧樽(三羊尊見右圖)在香港以5000萬港幣成交。1992年在美國紐約一隻汝窯小碟以1.4億元成交。2004年汝瓷鴛鴦水滴以1050萬元人民幣在河南鄭州拍賣成交。2005年南京十竹齋舉行的拍賣會上,汝瓷天青釉洗以580萬元成交。2006年4月北京春季文物藝術品拍賣會上一件汝窯瓷器觀音瓶以1.6億成交,創造了世界古陶瓷之最。

技藝特色

汝窯瓷價值千萬並非完全因其存世稀少,還在於其工藝之絕倫,釉色之變幻。
在宋朝,汝瓷的燒造對釉料的配方和火候的掌握都有著極嚴格的要求。汝窯產品質地細膩,釉色潤澤,造型工整,工藝精緻。其釉色淡者如碧空萬里,謂之“天青”;深者似雨過天晴雲破之處,謂之“天藍”。
汝窯的“窯變”也非同尋常。由於每件瓷坯在窯中所處的位置不同,受熱程度各異,產生的“窯變”效果就不一樣。在燒造成功的汝瓷釉面上往往開有細碎繁密的紋片,宛如魚鱗或冰裂狀,備受人們的讚譽。
正是由於汝瓷技藝超群,因而得到北宋宮廷的賞識。到北宋晚期,汝窯御用品燒制時以名貴的瑪瑙入釉,以致汝窯瓷汁如堆脂,面若美玉,工藝愈加精湛,在當時的各個窯口,曾有“汝窯為魁”之稱。
汝窯胎質細潤,多數象點燃過的香灰色。透過釉底處微微帶些粉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瓷,風格獨特,呈現一種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離不開天青這個基本色調。汝瓷釉汁瑩潤,多豆青、粉青、月白、蔥綠等。通體有細片,底有芝麻細小支釘,是支燒的痕跡。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汝窯弦紋尊(奩)、洗”,是古陶瓷中罕見的珍品。

技藝傳承

北宋,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北區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張公巷、文廟,大峪鄉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窪,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
宋·周輝《清波雜誌》、陸游《老學庵筆記》、周密《武林舊事》、杜綰《石譜》、歐陽修《歸田集》、明·曹昭《格古要論》、《正德汝州志》等書,曾記載有汝瓷的始況。“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油(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宋人葉寘《坦齋筆衡》清說郛(fu)本,曾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的贊語。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官窯也隨之被毀,作為一代名瓷的北宋官窯僅存世18年。汝瓷燒制技藝隨之失傳。雖然元、明、清歷代民間窯場仍然不斷燒制,但因種種原因,均未成功。
民國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資本家李紹初曾在汝州蟒川嚴和店汝窯舊址建窯試仿汝瓷,亦未成功。原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長馮先銘說:“汝窯釉色最難仿,比定、鈞、耀等窯難度大的多,不易仿製,因此傳世製品根本無亂真之作。”正如清道光年間,督學孫灝詩云:“青瓷上選無雕飾,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貢紹興年,瓶盞爐球動顏色。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皿蟲為盅物之蠹,人巧久絕天難留。金盤玉碗世稱寶,翻從泥土求精好。窯空煙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詩人對汝瓷作了高度評價,但也表達了他對汝瓷失傳的感慨之情。
汝窯神秘消失,連窯址也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汝官瓷”的窯址何在,是中國陶瓷史上長期未決的一大懸案,故尋訪汝官窯遺址及燒造技術,成為中國幾代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願。
汝窯的發現可謂一波三折,屈指算來前後經歷了半個世紀之久。從20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對遍布河南全境的數十處古窯址進行了全面調查,考察的重點主要放在臨汝縣(今汝州市)境內,但多次尋訪無果。
然而,許多重要的考古發現都是不期而遇的。葉朊襝壬1977年在寶豐清涼寺窯址採集到的 1 件天青釉汝瓷片,經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化驗,發現與北京故宮所藏汝窯盤的化驗數據基本相同。1985 年在鄭州舉行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上,他首次提出寶豐清涼寺“未必不是一條尋覓汝窯窯址的有力線索”。
20世紀八十年代初,寶豐縣文化部門在文物普查中,從清涼寺等地民眾保存的瓷器中,發現了與北宋宮廷御用汝瓷特徵完全相同的瓷盤,從而為尋找汝官窯口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線索。
1986年10月,寶豐縣清涼寺村農民在犁地時發現了兩個完整的筆洗,經專家鑑定,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傳世汝瓷一模一樣。隨後,上海博物館的兩名陶瓷專業人員在寶豐清涼寺採集到 46 件瓷片和 3 件窯具,汝窯終露端倪。
1987年10—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對寶豐清涼寺瓷窯址進行試掘,開挖探方兩個,發掘面積 200 平方米,發現典型御用汝瓷 10 余件,遂將該窯址確定為汝官窯遺址。然而好事多磨,在隨後的 10 年間,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在南北長 1000 米、東西寬 300 米的遺址範圍內又先後組織了 4 次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儘管每次都有一定的收穫和新的進展,但出土瓷器均為民窯產品,汝官窯窯址的中心燒造區仍未找到。
直到2004年5月,汝官窯古窯被一個叫朱文立的汝瓷大師在汝州的張公巷找到。這一發現震動了中外48位考古專家和學者,他們來到汝州張公巷,對發掘的古窯址進行認定,確認張公巷就是北宋官窯,使“千年之謎”的宋代汝官窯得以揭曉。

技藝現狀

汝瓷與其他名窯瓷器相比,汝瓷當時僅限皇宮使用,即使貴為皇親國戚、封疆大吏也沒有資格擁有。不過,後來也有破例的,權傾朝野的蔡京就曾私自藏有汝瓷,這也成為當時惟一的一次例外。由於汝瓷太過於珍貴,以至於歷代帝王都不會將其作為冥器陪葬。
然而,也許正是因為汝瓷燒制被宮廷壟斷,其命運與皇朝密切相關,當戰火紛亂,改朝換代,官窯被摧毀,汝瓷就如曇花般釋放出驚人的美豔后,便一同隨著趙家王朝的消逝而香銷玉殞,變成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留存在歷史長河中。在經歷幾百年歲月沖洗之後,現世僅存的 60 余件汝官瓷絕世珍品也散落在世界各地。
2006年12月10日,一場盛大的現代陶瓷名家精品拍賣會在鄭州舉行,在河南省陶瓷玻璃行業協會組織的這場拍賣會上,匯集了幾十件出自省內制瓷名家之手的作品。在拍賣會上,作為前世同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瓷、鈞瓷遭遇冰火兩重天,每一件名家鈞瓷幾乎都被頻頻舉牌,而汝瓷卻全部流拍。曾在北宋宮廷聲名顯赫的汝瓷,相比鈞瓷這位同胞兄弟顯然“鬱悶”著,暫時被人們丟在遺忘的角落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