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己

求知己

求知己是唐代的科舉現象,唐繼隋舊,擴而大之。取士之科分秀才、進士、俊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其他醫、卜、星、相、琴、棋、書、畫均可登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求知己
  • 學科:秀才、進士、俊士、明經、明法等
  • 朝代:唐朝
  • 第一名:狀頭或狀元也稱探花
科舉制度及其發展,求知己由來,

科舉制度及其發展

其中以明經科及專以詩賦取士的進士科最為士流所重。唐代進士錄取人數少則幾人,多則三、四十人。進士第一名稱狀頭或狀元,也稱探花,不過不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第三名。  應試的途徑有三條:一種由學校推薦名為生徒;一種由州縣推薦的名為鄉貢、舉人,是為貢舉;一種直接由朝廷考試的名為制舉。唐代所謂秀才、舉人、明經、進士只表明其出身途徑的異同,並不像明、清是科舉的不同等級。

求知己由來

唐代的科舉也不像明、清那樣一層層地考上來,錄取也不完全看幾篇詩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會上為之吹噓並推薦才能應試登第。所以求官的人一定要到長安找關係,出入公卿門下以求出路。有些人在長安閒住多年,竟得不到機會。於是當時又有一種名為“求知己”的風氣,就是等公卿名人出門時,將自己著作頂在頭上,跪在路旁呈閱。被收了去,看中了,就算有了門徑。唐代傳世的那些“傳奇”多數就是做為“求知己”時呈獻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