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皇帝大傳

永樂皇帝大傳

永樂皇帝朱棣,明朝第三任皇帝,是唯一的奪位成功的皇帝。他足智多謀拼四年的血戰從侄兒手中奪取了皇位,稱帝後即大開殺戒。建文忠臣及其家屬的慘痛遭遇,使人想起他不愧是那個殘暴的朱元璋的繼承但他的名字又與鄭和下西洋、奴兒乾都司、

基本介紹

  • 書名:永樂皇帝大傳
  • 作者王熹
  • ISBN:7508720385
  • 類別:小說
  • 出版社中國社會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1-1
  • 裝幀:平裝
基本資料,內容簡介,目錄,永樂皇帝簡介,

基本資料

ISBN:7508720385
頁數:
版次:第1版
開本:16開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永樂大典》、營造北京等千古永贊的歷史宏業密切相聯,這一系列開拓性的舉動使他名聲大振,也使大明帝國付出了相當慘痛的代價。

目錄

第一講 生逢亂世與少年封王
戰火硝煙降人世
父皇養教為社稷
少年封王駐塞上
北國藩府立壯志
練兵備邊初戰捷
第二講 皇藤結瓜與叔侄之爭
時勢多變始未料
祖孫對議謀良策
皇侄文弱繼帝位
叔侄之爭窺皇柄
第三講 削藩奪權與待機心術
建文削藩奪王權
調兵遣將防燕王
謀士眾議促起兵
暗訓精兵待舉旗
佯狂稱病迷朝廷
第四講 靖難決斷與奪嫡開基
誓師靖難清君側
首戰告捷定後方
奔襲南軍戰河北
轉守為攻取金陵
奪嫡開基戮遺臣
第五講 設衛立廠與經營邊疆
設內閣集權中央
再次削藩厲藩禁
任用酷吏申紀綱
監視臣民立東廠
都司衛所營邊疆
第六講 四方賓服與出使西洋
睦鄰友好弛海禁
通好西域遣使臣
防倭遣使復邦交
鄭和受命下西洋
西方國王頻朝覲
第七講 南討北征與工役大興
大軍南討平安南
親征漠北五出塞
遷都興工營北京
疏浚運河通漕運
寺觀長陵役萬民
第八講 千士修典與恢宏氣魄
尊儒納士圖文治
千士修典聚京師
《永樂大典》功告成
知人善任賞罰明
第九講 御內皇家與奪儲之爭
第十講 功罪千秋與長陵遺恨
附錄 永樂皇帝大事年表
後記

永樂皇帝簡介

洪武三(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後,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發動靖難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1403~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稱“靖難”。四年,破京師(今江蘇南京),奪取帝位,殺方孝孺等人。
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永樂初,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旋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永樂初開始設定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在文化事業上,加強儒家文化思想的統治,大力擴充國家藏書。永樂四年(1406年),至御殿觀覽圖書,問大學士解縉:“文淵閣內經史子集全備否?”解縉回答:“經史粗備,子集尚多闕。”他又說,士從家稍有餘資,便欲購書,況於朝廷?遂召禮部尚書鄭賜遣使購訪天下遺書。又指示購奇書要不惜代價,“書值不可計價值,唯其所欲與之,庶奇書可得”。永樂年(1403年)命解縉等人編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動用文人儒臣3000餘人,輯古今圖書8000餘種,謂“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於永樂六年(1408年)編成,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定名為《永樂大典》。藏於“文淵閣”中,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貢獻。遷都後,在宮內東廡南,又建,“文淵閣”,南京之書,大量北運,把《永樂大典》運至北京後,專貯於“文樓”。使明代國家藏書建設發展迅速。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實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現僅存世3%。
在軍事上,永樂五年明成祖派兵征服安南(今越南),在河內設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進行直接統治。明成祖於永樂八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1410、1414、1422、 1423、1424)五次親自率軍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最後死於班師途中。疏通大運河;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後500餘年的首都地位。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留都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永樂初即改北平為北京,設行在六部,增設北京周圍衛所,逐漸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軍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區,設立奴兒乾都司。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七年開始了營建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十四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九年疏浚會通河,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基礎上,對其他邊疆地區的統治也得到發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亂後,設立貴州布政使司,為加強對烏斯藏(今西藏)地區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給予封賜,尊為帝師。他還於四年設立哈密衛,並多次派遣陳誠、李達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強了政治、駐軍和貿易往來,全國統一形勢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為開展對外交流,擴大明朝的影響,從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起,朱棣派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所歷三十餘國,成為明初盛事(見鄭和下西洋)。永樂時派使臣來朝者亦達三十餘國,中亞的帖木兒帝國也與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來。浡泥王和蘇祿東王親自率使臣來中國,不幸病故,分別葬於南京和德州。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永樂時全國範圍階級矛盾相對緩和,但由於國家支出過大,賦役征派繁重,使有些地區發生了農民流亡與起義,十八年山東發生的唐賽兒起義是其中規模較大的一支。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朱厚熜(嘉靖)時改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在我國古代著名的帝王當中,和明成祖的名字聯繫在一起的是鄭和下西洋、奴兒乾都司、《永樂大典》等等。稍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還知道,明成祖五征漠北,80萬大軍下安南,浚通大運河,大規模遷都北京。作為一個封建帝王,明成祖能幹好其中一件事就足可躋身到著名帝王之列,他卻乾成了那么多,而事實上還不止這一些。朱棣是我國歷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一位皇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