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三角班

永新三角班

永新三角班產生於民間,為勞動人民所創造,也是由本地民間舞蹈、山歌、說唱等多種形式溶合湘劇、贛劇等表演形式,衍變而成的傳統戲曲小劇種。由於“三角班”表演時永新方言特別濃,地方小調傳唱上口,加上表演者在台上多是唱著採茶調踩著矮子步的台步。當時當地老表也叫“踩彩”,統稱“三角班”,今叫採茶,一直流傳至今。2008年公布為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新三角班
  • 分類:曲藝
  • 地區:江西省永新縣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簡介,三角班特點,行規習俗,

簡介

永新、寧岡、蓮花原屬一洲,寧岡、蓮花均屬永新的部份地區,為永新縣管轄。據《永新縣誌 萬曆志》(卷一第三頁)載:“元至正年1341—1367間,分永新州割勝業鄉,八堡有奇,改邑,升鄉寨巡檢司,建永寧縣。”正因如此,永新、寧岡、蓮花三縣在政治、經濟、文化的關係上,一向甚為密切。特別是在語言、民俗,以及民間表演等方面十分相似,而在戲曲劇目、聲腔上更為接近。經多年的考證與實踐,在戲曲表演方面,三縣屬為一體。因此,現今統稱為贛西採茶戲,發源地便是永新。
贛西採茶戲淵源於“永新三角班”,至今近300多年歷史,或更早一些時間。複查永新縣誌載清雍正皇帝諭旨禁戲一事,便有力說明,兩百七十年前在永新便有“三角班”的演出活動。
“永新三角班”不但歷史悠久,發展較早,而且流傳極為迅速,它很快就流入湖南茶陵、衡陽攸縣炎陵縣等地。湖南省戲劇研究所的賈古同志說:《戒洋菸》等許多劇目都是從江西永新傳過來的。那時湖南戲班子在演出時,小丑常在表演中說:“手拿三弦板,口說四鄉話。衡州牛家拐,長沙講官話,醴陵咯是咯,江西哇咕啦”。“咕啦”就是永新縣的一句獨特土話,主要意思說是“什麼”或“這個”。這充分說明江西傳到湖南的戲和曲調,實質上是指永新而言。永新是贛西的中心,大革命時期也是中共湘贛省委駐地。換言之,這些曲調也就是指“永新三角班”了。
我們調查到湖南茶陵、秩堂、高壠、腰陂、馬江、炎陵縣、攸縣等地,至今還流傳著這些地方廣大民眾喜愛永新“三角班”的一首歌謠:
“咕啦三角班,行頭自己擔,只要挑得來,至少唱一晚”。
“三角班”的曲調不但運用當地山歌、說唱、民間小調進行再創造,就連本地的口禪語,也融化成曲調,如《戒洋菸》中“戒洋菸”調就含有永新在鄉村間普為流傳的口禪“死絕逃亡,埋人扛喪”。念時在哀傷的情緒下,尾音一拖長,便有著一種特有鄉土的味道。
1840年,老藝人戴桂蓮的曾祖父劉先慶,帶來一個半班(湘劇)到永新演出,後在永新高市上門入贅,搭起“慶喜班”,長期在贛西演出。在此期間,他把贛劇、湘劇甚至京劇表演滲透到永新三角班之中,從而“永新三角班”增加了行當,由“三角”變成了“多角”表演,開始上演大戲,如《梁祝》、《孟姜女》等二十多出大戲,從此,演變成“採茶戲”。
“三角班”的行當只有小生、小旦、小丑,號稱“三小”,只限三人表演。內容多為用方言講述,把老百姓平常生活中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根據不同的角色自編劇目。內容包羅萬象,有勸人為善,勸人勤勞、為國盡忠、為人盡義之類,也有“調情”之類的盡興搞笑。現編現演,時間不限,可隨意插詼打諢。曲調都採用永新地方小調、採茶調、妹子調等易學易記,便於套入新編台詞。唱腔特點是每句唱調可分成若干個樂段,都加上“那衣”的高音變調拖腔,鄉土韻味濃厚。
永新“三角班”它是贛西採茶戲的發源劇種。其中最富代表性的“戒洋菸”,它是根據舊社會中國人染上吸鴉片惡習,為拯救這些人,當地有識之士便編出了這些節目來告誡人們遠離毒品。“三角班”的語言一般以當地方言為主,任意發揮,口語化、詼諧、幽默,其曲調主要是當地小調,最大的特點是拖腔,每唱一句幾乎都有“咿呀喲—”的拖腔。如當地的“妹子曲”,“摘茶籽”等曲,都是本縣流傳甚廣的曲目。“三角班”的服裝也十分簡單,小生只一件長袖袍子,小丑只在腰間圍塊白布,鼻子上塗上一片白粉,小旦在三小中比較講究,她無論如何也要製作一件長袖帶花的套裙。
永新三角班

三角班特點

1、搭班簡易,“永新三角班”是以三人表演,一小旦、一小生、一小丑,稱為“三小”易普及。
2、地方特色濃,內容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易接受。所編劇目都必須根據這三個行當來進行隨意自編,表演時間可長可短,短則十來分鐘,長則幾天幾夜,可根據觀眾情緒和要求任意發揮。
3、唱腔獨特,每句後面拖腔十句後而拖腔十分長,幾乎都是用“那衣”拖腔,拖腔可淒涼,也可調侃、亢奮。
4、節目內容包羅萬象,有勸人為善、勸人勤勞、也有“調情”之類的污穢搞笑,“打野哇”。
5、曲調多採用永新地方小調,“採茶凋”、“妹子調”等,易學易記,例於套入新編台詞。
永新三角班

行規習俗

三角班只限三人演唱,(小生、小旦、小丑)多為搞笑節目,更多的是黃色調笑,一般許多村莊不準演出,解放後,在劇本內容上進行改革,普遍受到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