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樟

毛葉樟

種拉丁名Cinnamomum mollifolium H. W. Li,是樟科樟屬的植物,是中國的特有植物。產於勐海縣,常生長於海拔1100-1300米的疏林或樟茶混生林中。常綠喬木。高5-15米。樹皮灰褐色,幼枝被灰色小柔毛。葉互生,葉片革質,卵圓形至長橢圓狀卵形,葉面疏被小柔毛,後漸脫落,背面密被柔毛,葉柄長1-2厘米。花小,淡黃色,長約2.5毫米,花被密被灰白色微柔毛。果近球形,直徑約8毫米,熟時黑紫色,果托長達1厘米。枝、葉含芳香油,有醛酮類、桉油素、菲蘭烴、單萜烴等多種成分,並含樟腦;果仁含脂肪,可作工業用油,是重要的芳香油資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葉樟
  • 別稱:羅木來中沙海、中俄、中朗俄、中朗香茅樟、毛葉芳樟
  • 二名法:Cinnamomum mollifolium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樟目 Laurales
  • :樟科 Lauraceae
  • :樟屬 Cinnamomum
  • :毛葉樟 C. mollifolium
  • 分布區域:僅產雲南南部西雙版納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喬木,高5-15米;樹皮灰褐色,具縱向細條裂。枝條纖細,具縱向細條紋,幼枝近圓 柱形,初時略被灰色小柔毛,老枝明顯壓扁,極無毛。芽大,卵珠形,長達1厘米,芽鱗密 集,寬卵圓形至近圓形,先端微凹,具小突尖頭,密被黃褐色短柔毛,邊緣具小睫毛。葉互 生,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有時倒卵圓形,長(4.5)7.5-12(16)厘米,寬3.5-5(8)厘 米,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兩側有時不相等,革質,上面疏被小柔毛但 很快全然極無毛,下面初時極密被灰白色小柔毛後漸變稀疏,但老時仍不脫落,側脈每邊 4-6條,斜上升,在葉緣之內消失,與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橫脈在上面不明顯或微 下陷,但在下面多少明顯,細脈兩面不明顯;葉柄長1-2厘米,腹凹背凸,幼時密被小柔 毛,老時極無毛。
圓錐花序腋生,自幼枝基部向上著生,在幼枝最基部者常無葉,纖細,長 7-11厘米,具12-16花,在上部具分枝,分枝短小,長0.6-1 (1.5)厘米,末端為具3花的聚傘花序;總梗纖細,長4.5-6.5厘米,與花梗疏被小柔毛,後漸變無毛。花小,淡黃 色,長約2.5毫米,花梗纖細,長2.5-5毫米。花被兩面密被灰白微柔毛,花被筒倒錐形, 長約1毫米,花被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長約1.5毫米,先端鈍或銳尖,近等大,外 輪寬1.2毫米,內輪寬1.3毫米。能育雄蕊9,花絲全長及花葯背面被柔毛,第一、二輪雄 蕊長約1.4毫米,花葯寬卵圓形,4室內向,上方2室較小,花絲與花葯近等長,第三輪雄 蕊長1.6毫米,花葯長圓形,4室外向,花絲扁平粗大,稍長於花葯,基部有一對具短柄的 圓形腺體。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長約1毫米,被柔毛,先端鑽狀三角形,具柄。子房近球形,直徑約1毫米,花柱長2.3毫米,柱頭盤狀,具圓裂片。
果近球形,稍扁而歪,乾時直徑9毫米,花被片脫落;果托長達1厘米,外面具槽,先端驟然成盤狀,直徑達9毫米,邊緣截平。花期3-4月,果期9月。

分布範圍

僅產雲南南部西雙版納,生於海拔-米路邊疏林中或樟茶混交林中。海拔下限1000海拔上限1300本種主產西雙版納州的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其主產地的勐海縣,年平均氣溫18℃,極端最低氣溫-0.5℃,≥10℃的年積溫6504℃,年降水量約135毫米。

主要價值

枝、葉含芳香油,有醛酮類、桉油素、菲蘭烴、單萜烴等多種成分,並含樟腦;果仁含脂肪,可作工業用油,是重要的芳香油資源。
本種枝、葉含芳香油,按芳香油中主要化學成分可分為四個類型,即:以含醛酮化學 成分為主的香茅樟(傣語中沙海),以含按油素化學成分為主的柔毛樟或毛葉芳樟(傣語中 餓),以含菲蘭烴化學成分為主的含油皺葉樟或革葉芳樟,亦稱單萜烴樟(傣語中朗俄),以 及油呈淺藍綠色的皺葉樟或革葉樟,亦稱藍綠油樟(傣語中朗)。無論是那一類型的芳香 油,多少都含樟腦,而香茅樟這一類型醛酮含量最高達42%。果仁含脂肪,可作工業用油。

栽培技術

土壤主要為磚紅壤和赤紅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