犰狳(毛犰狳)

犰狳(哺乳動物)

毛犰狳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犰狳(讀音:qiú yú),又稱“鎧鼠”。犰狳是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熱帶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溫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種瀕危物種,犰狳科共有9屬21種(有1屬1種已滅絕),包括裸尾犰狳屬、圓頭倭犰狳屬、披毛犰狳屬、倭犰狳屬、犰狳屬、六帶犰狳屬、大犰狳屬、三帶犰狳屬、小犰狳屬。

犰狳是除人類以外唯一攜有麻風桿菌的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犰狳
  • 拉丁學名:Priodontes maximus或P.giganteus
  • 別稱:鎧鼠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貧齒目
  • 犰狳科
  • 亞科:犰狳亞科,倭犰狳亞科
  • 分布區域:美洲
  • 英文名:Armadillo
  • :貧齒類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存能力,物種分類,遺傳疾病,

簡介

犰狳,一種小哺乳動物,與食蟻獸樹懶有近親關係,用似的盔甲似的骨質甲保護自己。犰狳科,廣布美國南部和南美,覆蓋接合條帶或角質骨板,能蜷縮成圓球以保護全身。趾具長爪,喜掘洞,齒釘狀,以昆蟲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大小不一,巨犰狳長約120厘米,稀有的粉紅仙犰狳體長約12厘米。
犰狳在覓食犰狳在覓食

外形特徵

大多數種類的犰狳,骨質甲覆蓋頭部、身體、尾巴和腿外側;這層骨質甲深入皮膚中,由薄的角質組織覆蓋。頭部,前半部和後半部的骨質甲是分開的。身體中間的骨質甲成帶狀,可以靈活活動。在身體沒有骨盤的地方,長有稀疏的毛。犰狳有小耳朵和長尖的嘴。前腳上生有有力的爪子,用於挖洞。
大犰狳(Giant Armadillo),身體長達1米,尾部51厘米。它可以用尾巴作支撐坐在屁股上。粉毛犰狳(Pink Fairy Armadillo),或倭犰狳(Pichiciego),是最小的一種犰狳,長約15.24厘米,粉白色,它的盔甲與其他品種不同,只覆蓋頭頂和軀幹。三帶犰狳(Three-banded Armadillo)能夠把自己團成球保護自己。九帶犰狳(Nine-banded Armadillo)是在美國發現的唯一一個品種,主要生活在北卡羅萊納州(North Carolina)到德克薩斯州。長約76.2厘米,雌性一般每年春天產下同卵四胞胎。
結構上最明顯的特點是有關節的甲。這種由骨質組成的鱗甲上還覆有角質表皮。體上鱗甲形成各種式樣,但通常是一個頭盾及一系列頸部和身體大部分的保護盾板。在腹部和四肢盾板之間,柔軟的皮膚上有稀疏的毛。有些種類能捲曲,以保護易受傷害的四肢和腹部。頭骨長而背腹偏平。牙齒隨年齡增長而部分地丟失。所有犰狳四肢都很結實,前後足大而有鈍爪。除執徐屬外,前後足都是五趾,後足常為足行性。

生活習性

大多數品種的犰狳白天生活在洞裡,晚上出來找食物,它們吃白蟻螞蟻腐肉和植物。
犰狳
與貧齒目其他種類相比,犰狳的食性和運動並無更引人注目的特化,大多數種類主要以昆蟲為食,但也吃些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或植物性食料。
體長12.5-100厘米,尾長2.5-50厘米,體重可達50千克以上;上體兩側和4肢外側常覆蓋著骨板與鱗板,構成保護軀體的盔甲,這一盔甲由幾列可動的橫帶分成前後兩部,橫帶間由彈性皮膚連線,可將身體捲縮成球狀,以防禦天敵侵害,耳小、舌能伸縮,前肢3-5指,指爪彎曲強大,後肢5趾,具爪,牙齒細小、釘狀,終生生長。
犰狳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明顯特徵是它的一副鱗狀鎧甲。就是因為這副甲冑,它被西班牙征服者冠以“披甲豬”之稱。西班牙人在中美洲肆虐的時代,他們常常見到阿茲台克部族人中的小販,在村鎮的集市上用犰狳肉換取可可豆。他們也注意到犰狳肉“非常美味可口”。
犰狳均是地棲生活,屬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是雜食性,多吃甲蟲、蠕蟲、白蟻、黑蟻、蝗蟲蜥蜴、鳥蛋、堅果和蛇類等。更有趣的是,犰狳特喜歡吃腐爛的動物屍體,在草原上哪裡有死牛、死馬及其它動物腐爛的屍體,哪裡就有犰狳在打洞,它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這些食物。
白日,犰狳躲在自然形成的洞穴或自掘的洞穴里,洞穴狹窄,截面為圓形,直徑大概有20.32-25.4厘米,有時可達63.5厘米長。通常地穴有幾處分支,其中的一個終止在一個巢穴處。巢穴裡面鋪著柔軟的樹葉和乾草。一隻能幹的犰狳能打幾個洞穴,每個又都有幾處出口。這些洞口隱藏在樹根間、空樹幹里或堤腳下。在昆蟲食物供不應求時,犰狳就會增加覓食時間,連白天也外出活動。

生長繁殖

一年中的任何時候都可繁殖,並且每胎都生4隻。
犰狳夜間圖片犰狳夜間圖片
雌雄犰狳一般占據不同的領地。當夏末交配季節到來時,雄犰狳就出發去尋找雌性配偶。交配後,它們再度分道揚鑣。犰狳在孕期有一種獨特的生理機能。一個受精卵會很快分裂為獨立的兩個,然後再分裂為獨立的四個。四個受精卵具有絲毫不差的染色體結構。然後這種分裂停止,它們在輸卵管中“暢遊”一個月左右進入子宮。一般同一胎出生的幼犰狳都具有同一性別。這一現象使科學家有機會研究同一組基因是如何對動物後代的生長和發育發揮影響的。
小犰狳在每年三月後或四月出生,那時食物豐饒。出生時的小犰狳身體發育幾近完成。除了身體大小,各方面都幾乎和成年犰狳一樣。它們的甲冑柔軟,易於彎曲。隨年齡的增加,鎧甲會變硬。出生後幾個小時,小犰狳就已經可以跟著媽媽去夜襲覓食了,兩個月後小犰狳就要斷奶,各自外出尋找自己的領地去。小犰狳兩到三年成熟,除非發生意外,壽命一般為10-15年。

分布範圍

犰狳科是貧齒目數量最多,分布最廣的一個科,包括8屬20種,分布於中美和南美熱帶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溫暖的平地和森林。在非洲南部地區(波札那)也有出現過。

棲息環境

它們棲息在阿根廷南部到美國南部的草原和森林中。

生存能力

為了生存,犰狳除了身上禦敵的甲冑外,還有雜食、晝伏夜出和能夠棲息在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洞穴等有利習性。棲息處可以是茂密的灌木叢、草地、荒野,通常還有一處淺塘或泥坑用來浴身。
犰狳犰狳
爬行中,犰狳能翻過電籬,在淺水中跋涉。如果河流較窄,犰狳就深吸一口氣,潛進水中,從河底爬上對岸。如果河寬,它就吸入空氣,讓腸胃漲滿,然後游過去。
犰狳會因各種食肉天敵的捕食而夭折。這些天敵包括狗、美國山貓郊狼。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犰狳會奔向附近的樹叢,用濃密的枝條作屏障,或者團成一個緊密的球體。如果有一兩分鐘的時間進行躲避,它會飛速地刨出一個可以緊緊裹住身體的洞穴,使得攻擊者幾乎不可能把它拽出來。
不過,犰狳最大的天敵還是人和車輛。它天生近視,又有上公路覓食死亡獵物的習性,所以它常常會出現在公路上。犰狳所具有的“自然驚嚇反應”使情況變得更糟。一受到驚嚇,犰狳便向上跳躍,恰恰就撞在途經車輛的下部。
犰狳近照犰狳近照
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犰狳在哺乳動物目中,是具備最完善的自然防禦能力的動物之一。其防禦手段可概括為:“一逃、二堵、三偽裝”。
所謂“逃”,即逃跑的速度相當驚人,當它感到處境危險時,能以極快的速度把自己的身體隱藏到沙土裡。雖然它的腿短,但掘土挖洞的本領卻很強,打洞速度非常快。
所謂“堵”,就是它逃入土洞以後,用犰狳的尾部盾甲緊緊堵住洞口,好似“擋箭牌”一樣,使敵害無法傷害它。
所謂的“偽裝”,就是前述的蜷曲法,全身蜷縮成球形,身體被四面八方的“鐵甲”所包圍,讓敵害想咬它也無從下口。

物種分類

犰狳是南美洲和中美洲特有的珍稀動物,它主要棲息在樹林、草原和沙漠地帶。犰狳科包括三科,如今僅餘下犰狳科一科。 犰狳共有9屬21種(有1屬1種已滅絕)。動物學家根據它的鱗片環帶數目多少,把這個龐大的動物家族分成如下幾類:三絆犰狳、六絆犰狳、九絆犰狳。如三條鱗甲帶的叫三絆犰狳。此外還有鎧鼴、裸尾犰狳、南美小犰狳、毛犰狳。其中有一種王犰狳(又稱大犰狳),其身長可達90cm,尾長50cm,簡直有半隻豬那么大,屬犰狳中的老大。
犰狳近照犰狳近照

遺傳疾病

長期以來,麻風病被醫學界認為只在人類間傳播。而2011年4月底,美國研究人員稱,美國首例麻風病人可能由犰狳傳染而來。
美國國家麻風病項目的微生物學主任理察· 杜魯門稱:“大量證據表明,人類通過這種動物染上麻風病。”相關學術報告已經刊發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杜魯門是論文的主創作者。
每年,大概有100至150名人在美國被確診患有麻風病。儘管很多人曾經去過麻風病流行地區的國家,但是在哪兒受到傳染的並不為人所知。
大部分的病患在德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而這兩個州也是攜帶麻風桿菌的犰狳出沒的地區。杜魯門說:“我們能提供兩者間的聯繫”。
麻風病由麻風分支桿菌(賴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麻風分支桿菌是引起肺結核病細菌的近親。通常,麻風病人的皮膚會受損;在嚴重病例中,患者神經或四肢會受損。
多年以來,對麻風分支桿菌的研究困難重重,由於種種原因,它在全球各地肆虐,很難區分。而這種細菌在實驗室培養皿中無法生長。
麻風病有一年的潛伏期,而且發病很慢。事實上,麻風病很難傳染,目前只有5%的人類感染過,甚至他們通常需要近距離反覆接觸麻風分支桿菌,才會最終患病。過去,麻風病患遭到隔離,群居在麻風病村。美國國家麻風病項目主任詹姆士·克萊亨布博士說,通過三種抗生素的組合治療,麻風病完全能治癒。他說,美國約有3600名麻風病患者,生命無憂。很早以前,科學家就發現:除人類外,犰狳是世界上唯一已知的麻風分支桿菌自然寄主。這種小型哺乳動物發病情況和人類一模一樣,最後死於腎臟肝臟損傷。與人類不同的是,他們更容易患上麻風病:在美國南部部分地區,超過20%的犰狳患病。
犰狳犰狳
確認犰狳將麻風病傳染給人類需要強有力的遺傳學分析。同時,這也基於近十年豐富數據積累,對采於世界各地的麻風分支桿菌基因的相似性及差異性的對比分析。
科學家已發現麻風病起源於東非或近東地區(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隨著人類遷移到歐洲;而近500年,進入非洲美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