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是瀟湘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劇情片,由張今標執導,王仁、姚剛主演,於1991年上映。

該片講述當長子毛岸英在朝鮮戰場上壯烈犧牲後,毛澤東竭力克服喪子之痛,將精力投入到工作中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張今標
  • 編劇:方濤初、駱炬
  • 主演:王仁,姚剛
  • 製片人:周忠
  • 出品公司:瀟湘電影製片廠
  • 中文名: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 發行公司: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
  • 製片地區:中國
  • 類型:劇情
  • 片長:97分鐘
  • 上映時間:1991年
  • 對白語言:國語
  • 色彩:彩色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50年夏,美帝國主義悍然出兵朝鮮,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共中央決定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臨行前,毛主席為彭德懷設家宴,他把自己的長子毛岸英交給彭總。1950年11月25日,美國飛機在志願軍總部扔下凝固汽油彈,毛岸英壯烈犧牲。訊息傳回國內,毛澤東得知愛子犧牲,長嘆:“誰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啊。”他回憶起岸英苦難的童年,竭力克服喪子之痛。由於岸英的新婚妻子思齊還不知這個噩耗,毛澤東每周還要傾聽思齊對岸英的思念,這對他是個極大的精神折磨。為了減輕主席的巨大悲痛,周總理安排主席外出視察,藉此調整心情。當毛澤東感到再也不能隱瞞的時候,他把實情告訴了思齊,思齊悲痛欲絕。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志願軍勝利凱旋,志願軍司令部請求把毛岸英的遺體運回祖國安葬,毛澤東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屍還”。在朝鮮志願軍烈士陵園裡,毛岸英與無數志願軍烈士一起長眠在朝鮮的土地上,他們永遠活在中朝兩國人民的心中。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劇照《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劇照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毛澤東(晚年)王仁周貴元
毛岸英姚剛----
劉思齊徐揚----
彭德懷丁笑宜----
周恩來黃凱----
朱德劉懷正----
劉少奇郭法曾----
任弼時路希----
鄧穎超徐曉霞----
王光美劉袖傑----
康克清呂小萍----
葉子龍馬吉春----
李銀橋張永祥----
高瑞欣宮節軍----
洪學智李泰山----
鄧華王凡奇----
衛士侯華----
鳳子周予----
處長王玉璋----
李訥葛緩----
主任吉滸----
毛岸英(童年)明子----
毛澤東(青年)吳剛----
劉思齊(童年)胡瓊瓊----
張文秋程丹----
老奶奶郝敏----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道具美術設計造型設計服裝設計燈光錄音布景師
周忠 黃迎春(製片主任)張今標葛蓓方濤初 駱炬楊尉 程勝軍(副攝影) 魯建新(副攝影)楊青王小明葉曉青 劉小剛李潤章 曹斌邁新 張穎華 劉路滿曉霞 劉念張誠劉伯黃民憲
責任編輯
高士年
煙火
劉克勤
擬音
孫岩
指揮
閻惠昌
演奏
中央樂團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毛澤東(晚年)
    演員:王仁
    新中國的領袖,既是一位偉人,又是一位樸實的老人。他平易近人、幽默風趣,具有博大的胸懷,嚴於律己,當得知兒子犧牲時,他極度痛苦悲傷,卻沒有失去理智,而是走出個人情感世界的波瀾,把對親人的懷念融入到革命事業中去。同時,為了不讓兒媳在精神上受到突然打擊,他寧可自己忍受巨大的精神折磨,把訊息隱瞞了兩年之久。
  •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毛岸英
    演員:姚剛
    毛澤東的長子。他從小就跟著父母四處奔波,雖為領袖之子卻享受不到普通百姓弟子的家庭溫暖。長大後,他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受到父親嚴格要求,剛從蘇聯歸來,就被父親要求增吃大灶,到農村拜農民為師。他質樸無華,沒有以毛澤東的兒子自居,而是一再請求到韓戰的前線去,最終為朝鮮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劉思齊
    演員:徐揚
    毛岸英的妻子,熱情、聰慧、單純。革命志士之女,小時候曾被毛澤東收為“干女兒”。與毛岸英新婚不久,丈夫就離開她上了戰場。作為兒媳,她代替岸英常常去看望公公毛澤東,向他傾訴對岸英的思念,卻不知岸英早就在朝鮮犧牲。
  •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彭德懷
    演員:丁笑宜
    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他深知毛主席一家為革命做出的犧牲,因此當毛岸英主動請戰時,他十分猶豫,後來由於毛主席親自求情,他才同意岸英參加志願軍,並讓其在自己司令部當參謀。不料,岸英死於美軍轟炸,這讓他深深地感到痛苦和內疚。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結果
1991年
第一屆“五個一工程”獎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獲獎
1992年
1991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
優秀故事片
《毛澤東和他的兒子》
獲獎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張今標導演在1987年就曾有意把反映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劇本《統帥在這裡誕生》搬上銀幕,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他想拍攝這類題材,是為了探索如何利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在塑造領袖人方面有所突破。他認為,只要電影工作者能尊重歷史,還領袖以本來面目,使其從人造的神壇上走下來,觀眾肯定感興趣。1990年,瀟湘電影製片廠決定投拍《毛澤東和他的兒子》時,把劇本交給張今標。他看過劇本後,結合當時的社會思潮,感到劇本如果搬上銀幕將會產生反響,而且在藝術上也有許多可作為之處。這堅定了他拍攝該片的想法。
劇本改編
為了能讓毛澤東“貼近”觀眾,張今標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描寫人物的感情上,對一些細枝末節做了大刀闊斧的刪減,例如韓戰等都推到背景上去,片中設定的幾個戰爭場面,也是為渲染人物情緒所必須,而把省出的空間表現毛澤東的父子情、父女情、夫妻情、戰友情以及領袖與民眾的魚水情。原劇本中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主線——感情線,一條是輔線——毛岸英的成長線。輔線主要通過毛澤東的回憶來進行,故事有頭有尾,如果按原劇本照搬,那么回憶的穿插很容易打斷情感主線,使戲顯得鬆散。在開拍前,有的人主張乾脆大大削弱輔線。 張今標思考後認為,砍掉輔線固然可以使劇情發展順暢,但是父子情中所蘊藏的內容也會因此削弱。在創作時,他努力讓關於毛岸英成長經過的回憶部分成為毛澤東感情起伏的有機部分,盡力讓回憶部分穿插得自然。
演員選擇
在選擇扮演毛澤東的演員時,雖然當時扮演這一角色最多的演員是古月,但由於古月當時在拍攝《大決戰》,所以張今標只能另選他人。他調看了王仁主演的《故園行》,覺得王仁雖然形象上不及古月像毛澤東,但也不失為理想的人選。經過多次試妝,張今標發現王仁氣質深沉穩重,雖然外表有些蒼老、動作有些遲緩,但對於一部悲壯風格、節奏緩慢的正劇來說,這種氣質對於展示人物內心世界是非常有利的。
攝影手法
攝影師楊衛認為在色彩處理上相對單一有利於表現影片所強調的氣氛,它可以起到集中觀眾注意力量作用,因此決定違反常規(一般影片紅、綠、藍三條光線的光號每第不得低於十五線,不得高於四十線),對影片基調進行一種暖色調的偏色處理。在他看來,這樣才能增加影片的厚重感,使毛澤東的經歷有更強的歷史感。

影片評價

該片是一部很感人、催人淚下的好影片。它著重反映了一個偉大領袖的個人感情生活——父子之情,在新中國電影史上還是第一次。它比較深刻和細膩地表現了毛澤東的思想感情。它通過回憶表現了毛澤東父子在艱苦革命鬥爭年代的經歷,顯示了革命領袖家庭這種不同一般的父子之,又以大量篇幅細膩地表現了毛岸英犧牲後毛澤東深切悲慟的傷子之情,把毛澤東在特定環境中的心態表現得真實細膩而又有分寸感,因而很生動感人。(原文化部電影局局長陳荒煤評)
該片的場景相對單一(半數以上的重場戲均限於毛澤東的臥室),人物相對單一,但攝影師楊衛令人信服地、頻繁變換機位,自如運動鏡頭,加上多角度的低調軟光照明,使影像造型毫不呆板地在人物和影物繪畫般的輪廓基礎上構成。人和景物在這“喘息著的”空間的神秘氛圍里時靜時動,讓人強烈感到主人公與身邊每一件特殊景物間那只可意會不可方傳的血肉聯繫。在這裡,空間處於動態的藝術形式,攝影師利用空間時讓觀眾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他運用鏡頭富於概括力地對場景進行了色彩處理,加強了影調透視,賦予畫面獨特的多層次和深度,使觀眾也成了影片事件的參與者。(《電影藝術》記者左舒拉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