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經濟體制學(學科)

比較經濟體制學(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比較經濟體制學是圍繞資源的有效配置,對經濟體制賴以產生和存在的內在和外在因素、經濟比體雲制濟,學體制的結構和職能,以及經濟體制與經濟效果的關係等問題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研究,以達到對經濟體制進行目標擇優的.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較經濟體制學
  • 外文名: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 Science
  • 屬性:學科名
  • 研究對象:各類不同的經濟體制
主要內容,產生和發展,研究方法,意義,

主要內容

比較經濟體制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有:
一、影響經濟體制的外生和內生因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它的生產技術企業規模、經濟組織的形式和結構,管理方式和效率,市場類型,對外貿的依賴程度等等,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經濟體制的結構和職能,這是影響經濟體制的重要的內生變數。但經濟發展的一定水平並不一定與特定的經濟體制相聯繫,因為它並非唯一的影響因素,其它多種外生變數也同時影響著經濟體制的本質和職能。一國的自然環境,如地理位置,國土面積,人口資源、氣候等,也通過對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方式的影響而間接地影響著經濟體制。另外,一國的歷史和文化狀況包括各種各樣的傳統、習慣、觀念、信仰和價值標準乃至政治和法律制度,為人們的目標選擇和行動準則確定了一個框架,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影響著經濟體制的本質。因此,比較分析種種影響經濟體制的因素構成了比較經濟體制學研究的內容之一。
二、經濟體制的結構和職能。這是比較經濟學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它分析和比較構成經濟體制各組成部分和組織形式在體制中的地位,作用及比重。由於經濟體制結構在廣義上可分為公有和私有兩大部分,經濟體制結構的差別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所有制結構的差別,而所有制狀況則影響著當事人的經濟行為和經濟運行方式,因此這裡也包括對不同體制下所有制結構的比較。此外,經濟體制的職能,即經濟體制如何運行及為誰的利益服務,是比生產資料在法律上歸誰所有更重要的問題。它涉及由誰來作出關於投資,生產和價格的基本決定,是按通過市場反映出來的消費者的需求和偏好,還是由少數利益集團來決策?採用什麼方法來配置資源,並改進資源的利用和分配效率?如何協調整個國民經濟,通過市場的自發調節,有限的政府午預,抑或不同程度的計畫調節,以及在協調中採取哪些政策手段?如何分配產品和收入?等等。
三、經濟體制的成就。每種經濟體制的優劣最終都會通過其比較經濟體制學取得的成就反映出來,因此為了實現對經濟體制的擇優,改革和完善,還需要評價和比較各種不同的體制的經濟成就。經濟體制的成就一般都與其謀求的目標相聯繫,因而可以目標作為衡量和評價成就的標準。對於那些同各種經濟體制的共同目標有關的成就,諸如持續穩定的經濟成長、充分就業、高效率的生產、更公平的分配等,通過關於價格、產量、就業、收入等的水平和變動的統計數據來衡量和評價較為容易。但對一些只有質的特點,難以計量的成就,如機會均等、對變化的適應性等則較難評價和比.較。特別是涉及與各種非經濟因素相關的特殊目標及不同體制下的不同評價標準時,更難直接將其成就進行比較,這時還需要對各種體制所具有的包含各種互相衝突的目標的目標體系及評價標準本身進行比較和分析。
四,經濟體制發展變革的趨向。經濟體制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及人們的新觀念,新評價標準,以及新目標的產生,都會導致經濟體制的某些變化,以新方法去適應環境,實現新目標!。這樣使經濟體制的發展過程出現具有不同特點的階段或時期。由於在影響經濟體制的諸因素中除了特殊的自然與歷史文化條件以外,經濟與技術等內在因素起著極為顯著的作用。在使用大體相同的現代技術的經濟發展水平上,對經濟體制也有許多極為相似的要求,從而使經濟體制的結構與職能出現了趨向某種共同模式的現象。因此使“趨同”理論成為研究經濟體制長期趨向中的一種重要假設。

產生和發展

比較經濟體制學的產生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首先突破傳統經濟學把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市場體製作為既定前提的研究方法的,是洛桑學派的帕累多及其學生巴羅納。他們弓1入不同的經濟體制進行比較研究。前者在1902-1903年發表了《社會主義制度》一書,提出了在理論上“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部”的計畫可以同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一樣,達到資源配置的均衡狀態。後者於1908年發表了題為《團隊精神國家中的生產部》的著名論文,發展了帕累多的觀點,提出了一個全部經濟資源歸集體所有,整個經濟由國家的生產部集中管理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並論證了達到資源最優配置的必要條件。他們的研究為比較經濟體制學的產生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1920年,奧國學派的米塞斯發表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經濟核算》一文,文中通過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比較,否定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實行經濟核算、合理配置資源的可能性。從而挑起了一場關於社會主義經濟能否實現最優配置的論戰。與其觀點相似的還有哈耶克和倫敦學派的羅賓斯等人。論戰的另一方則以美國的泰勒,英國的迪金森、波蘭的蘭格等為代表。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資源配置是可以得到合理解決的,它可以在社會主義經濟中運用類似競爭市場的試驗法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場論戰在30年代達到了高潮,通過論戰大大促進了比較經濟體制研究的深入和理論水平的提高,並提出了一系列至今仍是令人關注的重要論題。
從60年代後期以來,經濟體制比較研究的方法發生了重大變革,打破了用巨觀的整體的方法研究總的經濟制度諸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樣的“主義”的異同比較的做法,而代之以更加精細的“現代”方法,通過建立一整套描述比較經擠體制的新術語和新概念來闡明經濟體制的功能,及對其結構和效果進行比較。庫普曼和蒙台斯提出了經濟效果和經濟體制間的函式關係公司,O=f(ES,ENV,POL),其中O是結果,ES為經濟體制,ENV為環境因素,POL為政策。紐伯格和達菲認為經濟體制由決策、信息和動力三項基本結構所組成,其經濟效果可依一定的函式關係加以評價。利思提出了“最優經濟體制存在定理”等等。新研究方法的出現標誌著這門學科開始進入成熟階段。

研究方法

比較經濟體制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抽象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具體包括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總體比較和懇部比較、計量分析與數學模型方法等。

意義

比較經濟體制學是在本世紀隨世界性的經濟發展與分化,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經濟體制改革潮流和多樣化趨勢的背景下發展和成熟起來的。它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不僅西方國家試圖在經濟體制的改良和革新中謀求擺脫危機、失業、通貨膨脹等弊病的途徑,而且社會主義國家也力圖通過經濟體制改革來提高經濟效率,加快經濟的發展。因此這門學科近年來在社會主義各國的發展尤其迅速,這對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將產生重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