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原理

比較優勢原理

比較優勢原理可以表述為:在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獲得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好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比較優勢原理
  • 外文名: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 分類:數學
  • 特點: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
  • 好處:節省勞動力
  • 提出:李嘉圖
簡介,定義,假設條件,歷史,農業上套用,

簡介

定義

比較優勢原理可以表述為:在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獲得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好處。

假設條件

(1)假定貿易中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X與Y商品),這一個假設的目的是為了用一個二維的平面圖來說明這一理論。
(2)兩國在生產中使用不同的技術。技術的不同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不同進而導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換條件下進行,沒有考慮複雜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個單位的X產品和一個單位的Y產品等價(不過他們的生產成本不等)。
(4)在兩個國家中,商品與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5)在一國內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在國際間不流動。
(6)分工前後生產成本不變。
(7)不考慮交易費用和運輸費用,沒有關稅或影響國際貿易自由進行的其他壁壘。但是,在貿易存在的條件下,當兩國的相對商品價格完全相等時,兩國的生產分工才會停止。如果存在運輸成本和關稅,當兩國的相對價格差小於每單位貿易商品的關稅和運輸成本時,兩國的生產分工才會停止。
(8)價值規律在市場上得到完全貫徹,自由競爭自由貿易
(9)假定國際經濟處於靜態之中,不發生其他影響分工和經濟變化。
(10)兩國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資源和要素。
(11)兩國的貿易是平衡的,即總的進口額等於總的出口額。

歷史

比較優勢理論源於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李嘉圖認為不同國家生產不同產品存在著勞動生產率的差異,即勞動成本的差異,各個國家應專門生產並出日其勞動成本相對較低的產品,進口勞動成本相對較高的產品,就能獲得比較利益。這個建論的積極意義在於,不論一個國家處於什麼階段,經濟力量是強還是弱,都能確定各自的槽對優勢,即使處在劣勢的也能找到劣勢中的比較優勢,從而,各個國家就可根據相對優勢安排生產,進行貿易。這樣,“比較優勢論”就成為國際貿易理論基礎。
但是,李嘉圖認為,比較優勢是由勞動生產力所決定的比較成本差異造成的,他並沒有考慮其它生產要索的影響。因此,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歌爾在比較成本學說的基礎上,提出資源稟賦學說,這之後又被俄林接受並加以發展,形成赫一俄理論“。該理論指出:各國由於資源(要素)稟賦不同,由此決定的要素相對價格也不同,這樣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要素比例也就不一樣,因此每個國家應專門生產使用本國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產品(即相對價格較低的生產要素密集型產品),進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產品,在此基礎上,一國通過自由貿易和如此安排的專業化生產,就可使該國福利水平提高並使全世界的產品達到最高水平。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比較優勢學說又有了新的內容,除了勞動、資本等傳統意義上的比較優勢外,信息、人力資本等因素也成為對外貿易中比較優勢的重要組成部分。已開發國家憑藉自己對高新技術的占有,不僅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降低成本,更為重要的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國際交換中獲得更多的比較利益。

農業上套用

1、建立統一、完整的市場體系。為發揮比較優勢創造條件。
比較優勢的作用是建築在完善的市場體系發育的基礎上的,沒有完備的市場經濟體系和市場的調解作用,比較優勢不可能充分發揮作用。我國是一個農產品生產大國,糧、棉、菜、果、肉、水產等多種農產品生產世界第一,但我國統一完整的國內外農產品市場體系尚未形成,國內國外農產品商品貿易量都非常有限,各地尤其是省級行政區域內自給自足的現象還十分嚴重,主要農產品布局分散,特色不突出,國內市場被分割成許多狹小的封閉性的地方市。加之國家至今農產品生產和流通的管理計畫經濟的遺蹟還未完全消除,以及大批農民滯留農村等客觀因素,我國農產品生產要素流通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最終影響區域農業在國內外市場的地位以及比較優勢充分發揮作用。而且各地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對外貿易的偏好”,使得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國內市場自然擴張的延伸,而是人為強制性地扭曲價格、排斥了競爭、限制了市場範圍,使得各地生產不能發揮比較優勢並形成規模經濟,無法形成專業化生產和市場分工體系,妨礙了區際和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從而造成農產品生產和主體商品結構雷同,出口產品市場自相壓價競爭造成整個國家及地區的經濟損失。
這既是我國農業在比較優勢運用上的一大困惑,又是發揮比較優勢的一大潛力。因此,必須取消各地設定的地方保護政策和人為的強制性種植養殖計畫,以市場經濟推動比較優勢產業的形成和發展,以區域比較優勢帶動市場分工和市場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以發揮比較優勢在產業布局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上的作用。
2、按比較優勢原理,調整農產品生產結構。
農業生產結構是指農業內部各部門以及各部門內部各生產門類的構成和比重,前者說的是種類,後者說的是比例。農業生產種類,一般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他們各業在農業中的比重,通常用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來表達。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農業結構的形成和演變的基礎是比較優勢,也就是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種什麼、養什麼、種多少、養多少以及主導產業和輔助產業的選擇和構成,它們是按自身自然稟賦條件的優劣,專業化程度的高低這些比較優勢因素所決定的。按比較優勢原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發展比較優勢產品,參與國內區際和國際貿易,才能夠獲得真正的比較利益。
3、按比較優勢原理,實施農產品生產科學布局
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交織的產業部門,其生產是要落實在特定的空間進行的,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不同區域生產布局什麼產品的基本依據是比較優勢,也即自然資源特點、資金技術豐缺、專業化水平高低以及距離市場遠近等。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橫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北溫帶幾個熱量帶,東西縱橫平原、高原、高山地貌多樣,資源豐富,地區間差異很大,各地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特點,選擇自己的主導產業,發展特色農業,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形成各地特有的專業化地域生產體系,參與國內區際和國際農產品貿易,以提高國內資源配置效率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把比較優勢的潛力變為現實的市場競爭優勢,可以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
同樣,各地隨著經濟發展,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區域比較優勢也跟著變化,農業布局也要不斷湄整。目前,從國家農業東、中、西整體生產布局上,比較優勢還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東部糧食生產種植比例依舊偏大,蔬菜、果品和養殖業依然不足,特別是農產品加工業規模小、水平低,遠不足以帶動東部甚至全國農業階段性的發展和進步;中部糧食產區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生產成本高、優質產品占有率低,特別是面臨著綠色食品、安全食品的巨大衝擊,以及低價大宗農產品進口的壓力i西部農業退耕還林還草,如何利用好國家的扶持,發展地區經濟、特色農業,增加和穩定農民收入,防止退耕反彈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總之,要繼續按變化中的比較優勢,進一步調整和完善農業布局,特別是省級、縣級農業布局,發揮大單元和小單元的比較優勢,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