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死蜱·噻嗪酮

毒死蜱·噻嗪酮是一種雜環類昆蟲幾丁質合成抑制劑,破壞昆蟲的新生表皮形成,干擾昆蟲的正常生長發育,引起害蟲死亡。具觸殺、胃毒作用強,具滲透性。不殺成蟲,但可減少產卵並阻礙卵孵化。藥後3-7天才能達到藥劑高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毒死蜱·噻嗪酮
  • 類別:機磷類殺蟲殺蟎劑
  • 作用:觸殺、胃毒和熏蒸
  • 特點:殺蟲譜廣
毒死蜱·噻嗪酮介紹,防治褐飛虱的田間試驗,2.1江蘇省通州市植保站,2.21研究方法,2.32結果分析,產品特點,劑型及規格,4.1注意事項,4.2安全注意事項,4.3施藥技術:,

毒死蜱·噻嗪酮介紹

毒死蜱·噻嗪酮是一種雜環類昆蟲幾丁質合成抑制劑,破壞昆蟲的新生表皮形成,干擾昆蟲的正常生長發育,引起害蟲死亡。具觸殺、胃毒作用強,具滲透性。不殺成蟲,但可減少產卵並阻礙卵孵化。藥後3-7天才能達到藥劑高峰。中國農藥第一網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不要和鹼性農藥混用,以免對藥效產生影響。噻嗪酮

防治褐飛虱的田間試驗

2.1江蘇省通州市植保站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褐飛虱於2005、2006年在長江流域及以南稻區兩度暴發,對水稻生產造成嚴重威脅。由於褐飛虱已對吡蟲啉產生高度抗性,因此各地大面積使用毒死蜱、噻嗪酮(撲虱靈)等替代品種防治褐飛虱。毒死蜱作為褐飛虱的防治用藥推廣時間只有兩年,而噻嗪酮則是老品種的重新推出,在防治實踐中我們發現,這兩個品種在褐飛虱暴發年份效果似乎不太理想,防效一般低於80%,因此不少地方在指導農民防治時盲目增加用藥次數及增大用藥量,但收效卻不明顯。據我們調查,使用這兩種殺蟲劑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田間仍有不少若蟲,但絕大多數是低齡若蟲。為掌握這兩個品種對褐飛虱的確切控制效果,作者於2006年秋季褐飛虱再度大量遷入後,田間若蟲孵化始盛期進行噴藥,隨後系統觀察各處理區不同蟲態的蟲量消長,並依此分析藥後不同時期對低齡、高齡若蟲及總蟲量的控制效果,從而對兩種藥劑的防效作出全面評價,為防治決策提供正確依據。

2.21研究方法

1.1供試對象.
水稻品種:優輻粳,晚熟中粳。
用藥對象:褐飛虱。
40%毒死蜱乳油,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25%噻嗪酮(商品名:吉米佳)可濕性粉劑,江蘇省綠盾植保農藥實驗有限公司生產。
1.2處理設定
40%毒死蜱100ml/667m2,25%噻嗪酮60g/667m2,及不用藥對照。試驗田面積810m2,每處理設3個重複,間隔排列,每小區面積90m2。
1.3試驗田概況
試驗田肥力中偏上,水稻5月20日落谷,6月25日移栽,9月初抽穗揚花。試驗田前期用毒死蜱等(未用過撲虱靈)正常防治飛虱,用三唑磷、殺蟲單、氟鈴脲防治二化螟、縱卷葉螟,田間各種飛虱殘留較少,8月下旬褐飛虱大量遷入本地後,進行選擇性用藥,9月6日用曲瘟淨(井岡黴素+三環唑+烯唑醇)防治穗頸瘟、用氟鈴脲防治縱卷葉螟,除此之外直到試驗施藥時都不再用藥。
1.4試驗方法
於秋季褐飛虱主遷入蟲源下一代若蟲孵化始盛期(9月16日,此時水稻剛進入乳熟階段)進行用藥,施藥時對準植株下部噴霧,每667m2噴液量75kg。用藥前調查褐飛虱蟲量,然後每隔2d(後期4d)調查一次各處理區褐飛虱成蟲、低齡若蟲(1~2齡)、高齡若蟲(3~5齡)數量,一直調查至10月18日止,並以各期各處理蟲量計算相對防效。調查時每小區用30cm×40cm白瓷盤在水稻植株下部隨機拍查25盤,每盤2穴水稻,每小區計拍查50穴水稻。
1.5褐飛虱發生概況
褐飛虱秋季有3次遷入,第一次在8月12日~8月22日,佳多測報燈單燈累計誘蟲量138頭,峰日蟲量102頭;第二次在8月27日~9月4日,單燈累計蟲量28419頭,峰日蟲量11464頭(8月31日);第三次在9月14日~22日,單燈累計104頭,峰日64頭。可見,第二次遷入量特別大,為秋季主遷入蟲源。試驗田8月27日前只有零星褐飛虱長翅型成蟲,8月27日後成蟲數量開始快速上升,9月2日出現成蟲主高峰,峰日百穴蟲量372頭。9月5日田間出現少量若蟲,9月12日達百穴1000頭以上,以後若蟲陸續大量孵化,蟲量持續上升,不用藥區最高百穴蟲量達1萬頭以上。
1.6試驗期間天氣情況
褐飛虱主遷入至施藥(8月27日~9月16日)期間平均氣溫24.5℃,雨日12d,雨量115.3mm;施藥到調查結束(9月16日~10月18日)期間平均氣溫20.9℃,雨日5d,雨量18.7mm。

2.32結果分析

2.1用藥後各處理不同蟲態蟲量消長情況
將各處理3個重複的數據平均值繪製消長曲線,
2.1.1低齡若蟲用藥當日各處理褐飛虱若蟲(大都是1齡若蟲)密度為百穴1495頭~1930頭,平均1668頭。
用藥後2天,不用藥區低齡若蟲數量急劇上升,密度高達百穴7900頭,以後呈逐波下降的趨勢。噻嗪酮和毒死蜱處理區用藥後低齡若蟲數量與對照相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毒死蜱主要表現在用藥後10d內,噻嗪酮處理區基本上全程都低於不用藥區,但各處理藥後20d內低齡若蟲數量均高於百穴1000頭。
2.1.2高齡若蟲用藥後6d,不用藥區高齡若蟲數量開始上升,並於藥後8d和16d出現兩次大幅度躍升,在藥後20d達到高峰,百穴蟲量達7367頭,此後由於轉化為成蟲或死亡而呈下降趨勢。毒死蜱處理區高齡若蟲出現時間及蟲量高峰較不用藥區遲7d左右,且峰期蟲量減少近20%,表明毒死蜱用藥初期可抑制褐飛虱由低齡向高齡轉化,但隨時間的推移,其抑制作用轉弱。噻嗪酮處理區高齡若蟲數量一直維持在很低水平,表明在試驗期內噻嗪酮可有效地控制褐飛虱由低齡向高齡轉化。
2.1.3成蟲用藥後20d,對照區高齡若蟲開始羽化為成蟲,並於藥後30d左右達成蟲高峰,峰日最高蟲量3317頭,由於羽化後成蟲陸續向外遷出,調查的數據不能真實反映羽化的成蟲數量,故用藥32d後不再進行調查。毒死蜱處理區成蟲出現時間較對照區遲4d,且成蟲數量明顯低於對照。噻嗪酮處理區無羽化而來的成蟲,僅有少量外部遷入的成蟲。
2.2防治效果分析
2.2.1對低齡若蟲控制效果毒死蜱於藥後2d效果達82.75%,藥後4d~8d下降為40%左右,隨後在20%以下波動。噻嗪酮藥後2d效果為32.54%,藥後4d降為0

產品特點

1.具有胃毒、觸殺、熏蒸三重作用,對水稻、小麥、棉花、果樹、蔬菜、茶樹上多種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蟲均具有較好防效。
2.與常規農藥相比毒性低,對天敵安全,是替代高毒有機磷農藥(如1605、甲胺磷、氧樂果等)的首選藥劑。
3.具有高殺若蟲活性; 毒性低,選擇性高,對天敵十分安全。

劑型及規格

農藥第一網的主要劑型為:97%,95%,90%原藥、25%可濕性粉劑(WP)。40.7%乳油,14%殺死蟲藍珠顆粒劑(SusconBlue10G)。

4.1注意事項

1、本品不可用毒土法;
2、藥液不能直接與白菜、蘿蔔接觸,否則會出現褐斑及 綠色白化等藥害症狀。
3、本品對大棚瓜類、菸草及萵苣苗期敏感,請慎用。
4、品對蜜蜂、魚類等水生生物、家蠶有毒,施藥期間應避免對周圍蜂群的影響、蜜源作物花期、蠶室和桑圓附近禁用。

4.2安全注意事項

1、在使用、運辦輸、貯存本品時,要遵守農藥安全操作規程,配戴好口罩、膠手套、工作服等勞保用品。
2、應貯存在通風乾燥的庫房中。
3、本品為中等毒殺蟲劑,吞、吸入等均有毒,若不慎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中毒症狀,應立即用阿托品急救,並送醫院冶療。
4、不能與鹼性農藥混合。

4.3施藥技術:

水稻害蟲:稻飛虱、葉蟬類,每畝用25%可濕性粉劑20~30g兌水50~75公斤噴霧。
果樹害蟲:柑桔矢尖蚧、黑刺粉虱等用25%WP1500~2000倍液噴霧。
茶樹害蟲:茶小綠葉蟬用25%可濕粉750~1500倍液噴霧。
蔬菜害蟲:白粉虱等用25%可濕粉1500~2000倍液噴霧。
適用作物 水稻、果樹、茶樹、蔬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