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教-1

殲教-1

殲教-1(中國代號:JJ-1,英文:Shenyang JJ-1)教練機,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瀋陽飛機製造廠(簡稱:沈飛)研製的一型亞音速噴氣式中級教練機

該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和第一種噴氣式飛機,因而在新中國航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殲教-1教練機只製造了3架,用於全機靜力試驗和試飛。後來,因中國空軍飛行員訓練體制調整,沒有繼續研發、導致項目中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殲教-1
  • 英文名稱:Shenyang JJ-1
  • 國家:中國
  • 飛機類型:噴氣式教練機
  • 研製單位:瀋陽飛機製造廠
  • 首飛時間:1958年7月26日
背景研發,歷史背景,自行研製,試飛成功,研製中止,技術特點,氣動布局,動力裝置,航電武器,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背景研發

歷史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就面臨韓戰的嚴峻局面。由於戰爭需要,中國航空工業於1951年組建。在先有空軍後有航空工業的特殊環境下,中國航空工業為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全力發展。由於中國空軍迅速組建擴大,飛行員隊伍的加速培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初教-5教練機初教-5教練機
遵循“先仿製、後研製”的思路,中國航空工業在引進蘇聯多型飛機後開展仿製工作,並分別在1954年7月3日成功首飛了初教-5(仿製雅克-18)初級教練機和1956年7月19日成功首飛了殲-5(仿製米格-17)高亞音速噴氣式戰鬥機。這表明中國航空工業已經在仿製和技術建設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背景下,第二機械工業部(簡稱:二機部)航空工業局決定開始自行設計飛機。
殲-5戰鬥機殲-5戰鬥機
1956年8月2日,經航空工業局批准,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主任設計師為徐舜壽,副主任設計師為黃志千葉正大。成立瀋陽飛機設計室,是為了學習蘇聯的飛機設計方法,使中國航空工業能夠從仿製過渡到自行設計,既滿足空軍對飛機的需求,又培養自己的飛機設計隊伍。
在選擇第一種自行設計的飛機機型時,針對空軍航校普遍使用的螺旋槳活塞式後三點起落架的雅克-18中級教練機,已滿足不了部隊裝備噴氣式飛機的訓練要求,徐舜壽綜合考慮了中國當時的製造能力、設計隊伍的技術水平、空軍的實際需求和不同機型的設計難易程度,最終選定的設計機型為亞音速噴氣式教練機。飛機設計室確定的新型噴氣式教練機的設計原則為:飛機結構強度和安全性要滿足教練機的飛行與訓練要求;戰術性能接近世界同類飛機的先進水平;製造、使用、維護簡便,所用材料、成品、附屬檔案立足於國內。新教練機最初曾用過“東風101”、“紅專503”的名稱。最後經報請空軍和航空工業局批准,新型噴氣式教練機被命名為殲教-1,又稱“101號”機。
殲教-1在機場殲教-1在機場

自行研製

1956年10月開始醞釀設計,瀋陽飛機設計室主任設計師徐舜壽和兩位副主任設計師黃志千、葉正大一起組織和帶領的團隊,設計人員共92人,平均年齡只有22歲。他們大多有著海外留學的專業背景。他們先後召開了13次空軍領導、飛行員、地勤人員參加的座談會,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在設計室成立一個月之後就提出了設計噴氣式中級教練機的建議。
當時的成員之一的顧誦芬院士後來回憶到,一開始什麼東西也沒有,徐舜壽給了一些錢,讓大家都上街去採購資料。“另外,看到好的東西都可以去弄點。”
辦公設備也是沒有的。建設計室時,畫圖桌都是徐舜壽找設計員來設計,臨時做的,再買了些手搖計算機。置辦完這些家當,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就算開張了。第一架飛機,取名為“殲教-1”,即“殲擊教練機1型”。當時工廠剛剛仿製成功蘇聯的“米格-17”噴氣殲擊機,從工廠來的設計人員都對“米格型”飛機非常熟悉。但是,設計師們在開創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時代,不準備讓中國自行設計的飛機成為“米格機”的仿製品,所以有意識地採用了由中國設計人員對全系統進行集成、獨立做出“工程綜合”的設計路線。
“殲教-1”飛機在最後確定的總體設計方案中,多處體現了創新的特點。該機打破了米格殲擊機的傳統框框,採用了兩側進氣、全金屬、前三點起落架、雙座、平直翼的總體方案。其中拋棄米格機頭進氣布局,採用兩側進氣布局,對後來國產殲擊機、強擊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為了將紙面上的飛機製造出來,把二維設計圖變成三維實物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難就難在當時沒有人做過樣機,沒有任何經驗,甚至連設計師自己都只是有個朦朧的概念。而沈飛一個叫陳明生的八級木工,帶著一個小組,硬是用了不到一百天的時間,將“殲教1”的木質樣機交了出來。
瀋陽飛機製造廠工人正在加工殲教-1機體瀋陽飛機製造廠工人正在加工殲教-1機體
1958.7.26殲教-1出廠準備首飛1958.7.26殲教-1出廠準備首飛
殲教-1木製樣機殲教-1木製樣機
1956年10月,新型噴氣式教練機正式開始設計,11月完成數個初步方案的設計,12月底,飛機的三面圖和總體布置圖以及重量、重心性能估算完畢,設計方案上報空軍和二機部。1957年2月,空軍和二機部對設計方案做了部分修改後批准了該方案。飛機設計室19576年3月開始殲教1-的技術設計,設計資料同時送蘇聯諮詢並做風洞試驗,至9月完成了設計資料和木質樣機。從1957年年底到1958年3月,完成了生產圖紙的繪製和發圖。1958年4月,經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殲教-1飛機的樣機試製正式開始。1958年7月24日,殲教1的第一架樣機“101號”機完成總裝。從發完生產圖紙到首架樣機總裝完畢,只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
殲教-1準備首飛殲教-1準備首飛
繼批准設立瀋陽飛機設計室後,黎明發動機設計室於1956年10月成立,吳大觀為設計室主任,虞光裕為副主任、總設計師。1957年初,發動機設計室明確了新發動機的設計原則為從簡單做起,先易後難,由小到大。為配合殲教-1飛機的研製,確定新中國首次自行設計的噴氣發動機為“噴發-1A”發動機,代號PF-1A。為減少技術風險,黎明發動機設計室決定選用剛仿製成功的渦噴5發動機作為原準機,採用相似律方法進行縮型設計。1958年5月黎明發動機製造廠試製出第一台發動機,並通過了20小時的試車,1958年7月1日,首台噴發-1A發動機送到瀋陽飛機製造廠,用於殲教-1“101號”機總裝。
殲教-1首飛後葉正大等合影殲教-1首飛後葉正大等合影

試飛成功

1958年7月26日,時任空軍作訓部部長的于振武在殲教-1首架不幸失事的情況下,頂著壓力完成了第二架殲教-1的首飛任務,標誌著新中國自主設計研製飛機成功邁出第一步。
1985.8.4飛行員于振武駕殲教-1歸來1985.8.4飛行員于振武駕殲教-1歸來
新中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噴氣式飛機勝利試飛的訊息,隨後報告了周恩來總理。當時,有的同志建議,在當年國慶節時駕駛殲教-1飛過天安門,後經過通盤考慮,感覺還不宜公開。周總理說,告訴這架飛機的設計人員,要他們做無名英雄。新華社為這架飛機發了一條內部訊息。
1958年8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元帥、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專程來瀋陽參加了殲教-1的報捷慶祝大會,觀看了飛行表演。經過準備,試飛員于振武在空中不僅作了常規飛行表演,而且還大膽地作了一些精彩的低空特技動作,引起了觀禮台上葉帥等首長的讚嘆。

研製中止

1958年10月殲教-1已經完成了3000米以下部分科目的飛行試驗。1958年國慶節後,2架殲教-1飛機在北京進行飛行匯報表演。根據試飛結果分析,飛機的設計、製造是成功的。在11月中旬2架殲教-1飛回瀋陽時,其中1架的發動機出現故障,葉片折斷。該機型只生產了3架。1架作靜力試驗,2架試飛後封存。有1架收藏於中國航空博物館
葉劍英元帥劉亞樓司令員觀看殲教-1飛行葉劍英元帥劉亞樓司令員觀看殲教-1飛行
殲教-1原來計畫成為中國空軍教練機體系一環。但由於空軍訓練體制變動,原定的戰鬥機飛行員三級訓練即初教-5——殲教-1——烏米格-15,後改為兩級訓練即初教-5——烏米格-15,使殲教-1未能繼續研製下去。同時配套飛機動力“噴發-1A”的黎明發動機製造廠無力解決發動機葉片折斷的技術難題,也導致殲教-1研製受阻。雖然殲教-1項目中止,但殲教-1設計研製為中國航空工業建立了研發程式,摸索出一套工作方法,積累了設計、計算和試驗資料,培育了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師。

技術特點

氣動布局

殲教-1教練機,採用全金屬機身、液壓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兩側進氣、雙座、梯形下單翼的高亞音速噴氣式教練機的總體氣動方案。該方案要求材料和成品的研製均立足於國內。
殲教-1教練機陳列在航空博物館殲教-1教練機陳列在航空博物館
殲教-1拋棄蘇聯米格戰機都機頭進氣布局、採用兩側進氣布局,可以在機頭安裝大型的雷達或電子設備,對後來國產殲擊機、強擊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

動力裝置

該機的動力裝置採用的“噴發-1A”型發動機,額定推力15.3千牛,最大推力16千牛。是瀋陽航空發動機設計所和黎明發動機公司在渦噴-5基礎上改進研製的渦輪噴氣發動機,也是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種噴氣式發動機。
殲教-1三視圖殲教-1三視圖

航電武器

該機座艙是教員座位與學員座位前後縱列,裝備有比較完善的儀表、電器、附屬檔案設備。
殲教-1殲教-1
該機機頭左側裝有一門23毫米航炮,左右翼下各有一個掛點,可掛副油箱或普通航彈。

性能數據

殲教-1技術參考數據:
機長
10.56米,
機高
3.94米,
翼展
11.43米;
空重
3149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
4159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4602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
840千米/小時(高度8千米),
最大平飛馬赫數
0.77(高度10千米),
實用升限
14500米,
最大爬升率
28.4米/秒(海平面),
最大航程
957千米(機內燃油)

總體評價

殲教-1殲擊教練機,是新中國自行設計獨立研製飛機的一次大膽嘗試。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之初就確定了學習蘇聯的飛機設計方法,但在機型選擇上,總設計師徐舜壽確定了噴氣式教練機作為首次飛機設計的目標。同時明確提出,要廣泛收集世界各種飛機資料以吸收它們的優點,並且在設計時要避免成為米格飛機的翻版,“不唯米格論”。
毛澤東主席觀看殲教-1模型毛澤東主席觀看殲教-1模型
首先,殲教-1飛機氣動布局設計有特點。徐舜壽和設計人員沒有採用蘇聯飛機傳統的機頭進氣方式,而是大膽選擇了當時並不流行的兩側進氣氣動布局。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兩側進氣布局方式因為便於在機頭布置雷達等探測設備而被越來越多的飛機設計師所選用。應該說,新中國自行研製飛機的歷史從一開始就站在了一個相當高的起點上。
殲教-1在航空博物館殲教-1在航空博物館
其次,殲教-1飛機的性能也不錯。繼“101號”機之後,第二、第三架原型機相繼完成生產投入試飛,飛行試驗結果表明飛機的性能達到了設計指標。1959年4月,由捷克生產的L-29教練機完成了首飛。該機是殲教-1飛機的同類飛機,首飛時間要晚8個多月,且主要性能指標還要遜於殲教-1飛機。L-29系列教練機一直被使用到20世紀80年代,總產量5000多架,裝備了幾十個國家的空軍。
最後,通過殲教-1飛機的設計實踐,達到了培養航空人才、鍛鍊設計隊伍的目的。在殲教-1項目研製人員的名單中,除了總設計師徐舜壽外,還有後來在中國航空領域裡著名專家:葉正大、陸孝彭屠基達程不時顧誦芬陳一堅。而殲教-1飛機首飛的試飛員于振武,也在30年後晉升為中國空軍司令。殲教-1的研製隊伍,幾乎可以看做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的搖籃。
航空博物館展出的殲教-1模型航空博物館展出的殲教-1模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