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經方方論

歷代經方方論

《歷代經方方論》內容簡介:全面而系統地研究經方方論對指導臨床治病、科學組方和闡釋用藥規律,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歷代經方方論》以相關研究經方醫學古籍為依據,採取“以類相聚”的類書編寫方法,將所收錄的有關經方的研究論述,以成書先後或醫家生活年代先後為序排列,其體例以方劑章節分類為綱,以方藥、用法、功用、臨床套用指征、方論、方論評析為目,根據古籍的不同研究內容,分別歸入相關的具體篇章,使之“綱舉目張,各有所歸”。《歷代經方方論》收錄廣博,內容豐富,是學術價值和臨床套用價值較高的大型經方類書和工具書,適合中醫藥院校教學及科研人員、各級中醫從業者和中醫愛好者學習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歷代經方方論
  • 出版社:人民軍醫出版社
  • 頁數:923頁
  • 開本:16
  • 作者:王付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人民軍醫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經方是中醫臨床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治病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其源遠流長。有著近2OOO年的歷史,尤其是組方嚴謹,用藥巧妙,療效顯著,堪稱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經典瑰寶,也是世界醫學領域中經典的治療方劑。歷代醫家雖然對經方古籍作了一些整理研究,但多局限於單本經方古籍整理校勘或散在的單純的經方彙編,其廣度和深度尤顯不足。編者王付在對經方古籍進行全面系統地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編成《歷代經方方論(精)》一書。本書編寫方法、體例和內容均與以往出版的經方著作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文獻資料蒐集廣博、內容豐富、查考全面、點評精當、富有學術價值的特點。

圖書目錄

第1章 表病證用方 1
第一節 太陽中風證用方 1
一、桂枝湯 1
二、桂枝二麻黃一湯 14
三、桂枝加黃芪湯 17
第二節 太陽傷寒證用方 19
一、麻黃湯 19
二、桂枝麻黃各半湯 30
第三節 太陽溫病證用方 34
桂枝二越婢一湯 34
第四節 太陽柔痙證 39
桂枝加葛根湯 39
第五節 太陽剛痙證 43
葛根湯 43
第六節 太陽寒濕痹證 51
麻黃加術湯 51
第七節 太陽濕熱痹證用方 54
一、麻杏薏甘湯 54
二、白虎加桂枝湯 56
第八節 太陽風水夾熱證用方 58
越婢湯 58
第九節 太陽風濕痹證、太陽風水錶虛證 62
一、防己黃芪湯 62
二、黃芪芍桂苦酒湯 67
三、文蛤散 69
四、一物瓜蒂散 73
第2章 表里兼證用方 75
第一節 表寒里熱證用方 75
一、柴胡桂枝湯 75
二、厚朴七物湯 79
三、大青龍湯 81
四、文蛤湯 91
五、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93
第二節 表里俱寒證用方 98
一、烏頭桂枝湯 98
二、桂枝人參湯 100
三、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105
四、麻黃附子細辛湯 108
五、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湯) 112
六、葛根加半夏湯 117
第三節 表寒兼里有水氣證用方 120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120
第四節 表寒兼陽虛證用方 125
一、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125
二、桂枝去芍藥湯 128
三、竹葉湯 131
第五節 表寒兼陰血津虧證用方 133
一、桂枝新加湯 133
二、瓜蔞桂枝湯 138
第六節 表證兼陰陽氣血俱虛證用方 141
薯蕷丸 141
第3章 肺病證用方 145
第一節 肺熱證用方 145
一、麻杏石甘湯 145
二、葶藶大棗瀉肺湯 150
三、桔梗湯 152
第二節 肺寒證用方 157
一、小青龍湯 157
二、小青龍加石膏湯 167
三、厚朴麻黃湯 169
四、甘草乾薑湯 172
第三節 肺痰飲證用方 176
一、射干麻黃湯 176
二、越婢加半夏湯 179
三、桂苓五味甘草湯 182
四、苓甘五味姜辛湯 183
五、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湯 184
六、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186
七、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黃湯 187
八、皂莢丸 189
九、澤漆湯 191
第四節 肺(胃)陰虛證用方 194
麥門冬湯 194
第4章 心病證用方 198
第一節 心陽虛證用方 198
一、桂枝加附子湯 198
二、桂枝甘草湯 203
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206
四、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209
第二節 心(腎)陽虛欲脫證用方 216
一、四逆湯 216
二、四逆加人參湯 225
三、白通湯 228
四、白通加豬膽汁湯 231
五、通脈四逆湯 236
六、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241
第三節 胸痹證用方 243
一、瓜蔞薤白白酒湯 243
二、瓜蔞薤白半夏湯 245
三、枳實薤白桂枝湯 247
四、茯苓杏仁甘草湯 248
五、橘枳薑湯 250
六、桂枝生薑枳實湯 251
七、烏頭赤石脂丸 252
八、薏苡附子散 255
第四節 心陰陽俱虛證用方 256
一、炙甘草湯 256
二、小建中湯 264
第五節 心腎不交證用方 273
一、黃連阿膠湯 273
二、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278
第六節 心脾兼證用方 281
一、侯氏黑散 281
二、甘麥大棗湯 286
第七節 心肺陰虛證用方 288
一、百合知母湯 288
二、滑石代赭湯 290
三、百合雞子湯 292
四、百合地黃湯 293
五、百合洗方 295
六、瓜蔞牡蠣散 296
七、百合滑石散 298
第八節 心熱證用方 299
一、防己地黃湯 299
二、黃連粉方 301
第九節 飲邪凌心證用方 302
半夏麻黃丸 302
第5章 脾胃病證用方 305
第一節 脾胃熱證用方 305
一、白虎湯 305
二、白虎加人參湯 312
三、竹葉石膏湯 319
四、梔子豉湯 324
五、梔子甘草豉湯 333
六、梔子生薑豉湯 334
七、梔子厚朴湯 336
八、枳實梔子豉湯 340
九、大黃黃連瀉心湯 343
十、大黃甘草湯 349
十一、橘皮竹茹湯 350
十二、竹皮大丸 352
十三、越婢加術湯 354
第二節 脾胃寒證用方 356
一、理中丸 356
二、大建中湯 363
三、黃芪建中湯 365
四、附子粳米湯 367
五、大半夏湯 370
六、赤丸 372
七、白朮散 374
八、橘皮湯 377
九、甘草麻黃湯 378
十、大烏頭煎 379
第三節 脾胃濕熱證用方 381
一、半夏瀉心湯 381
二、生薑瀉心湯 389
三、甘草瀉心湯 393
第四節 胃熱脾寒證用方 401
一、黃連湯 401
二、梔子乾薑湯 406
三、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409
第五節 脾胃痰飲證用方 414
一、旋覆代赭湯 414
二、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苓桂術甘湯) 420
三、澤瀉湯 426
四、茯苓澤瀉湯 427
五、茯苓甘草湯 429
六、小半夏湯 434
七、小半夏加茯苓湯 436
八、生薑半夏湯 438
九、半夏乾薑散 439
十、乾薑人參半夏丸 440
十一、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442
十二、小陷胸湯 444
第六節 脾胃水氣證用方 449
五苓散 449
第七節 脾虛水泛證用方 461
防己茯苓湯 461
第八節 脾氣滯氣虛證用方 464
一、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464
二、枳術湯 467
第九節 脾瘀血證用方 469
一、桂枝加芍藥湯 469
二、桂枝加大黃湯 473
第十節 脾約證用方 477
麻子仁丸 477
第十一節 胃癰證用方 482
一、排膿散 482
二、排膿湯 484
第十二節 胃氣下泄證用方 485
訶梨勒散 485
第6章 肝病證用方 487
第一節 肝熱證用方 487
一、烏梅丸 487
二、白頭翁湯 495
三、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500
四、風引湯 502
第二節 肝寒證用方 506
一、吳茱萸湯(茱萸湯) 506
二、蜘蛛散 513
第三節 肝氣鬱滯證用方 515
一、四逆散 515
二、枳實芍藥散 521
第四節 肝血瘀證用方 523
一、大黃蟲丸 523
二、旋覆花湯 528
第五節 肝寒血虛證用方 531
一、當歸四逆湯 531
二、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537
三、當歸生薑羊肉湯 539
第六節 肝氣逆證用方 542
奔豚湯 542
第七節 肝膽濕熱證用方 545
一、茵陳蒿湯 545
二、梔子柏皮湯 553
三、梔子大黃湯 556
四、大黃硝石湯 557
五、茵陳五苓散 559
六、硝石礬石散 560
第八節 肝陰血虛證用方 564
一、酸棗仁湯 564
二、芍藥甘草湯 567
三、芍藥甘草附子湯 570
四、雞屎白散 572
第九節 肝脾兼證用方 574
一、當歸芍藥散 574
二、麻黃升麻湯 576
第7章 腎病證用方 583
第一節 腎陽虛證用方 583
一、天雄散 583
二、乾薑附子湯 584
三、桃花湯 588
第二節 腎陽虛水氣證用方 594
一、真武湯 594
二、瓜蔞瞿麥丸 602
三、茯苓桂枝大棗甘草湯
(苓桂棗草湯) 605
第三節 腎虛寒濕證用方 611
一、附子湯 611
二、甘草乾姜茯苓白朮湯(甘姜苓術湯) 616
第四節 腎寒氣逆證用方 619
一、桂枝加桂湯 619
二、頭風摩散 624
第五節 腎陰虛熱證用方 625
一、豬苓湯 625
二、豬膚湯 632
第六節 腎陰陽俱虛證用方 636
一、腎氣丸(崔氏八味丸、八味腎氣丸) 636
二、茯苓四逆湯 646
第七節 腎中濁邪陰陽易證用方 650
燒褌散 650
第八節 腎虛胃熱證用方 653
附子瀉心湯 653
第8章 膽病證用方 660
第一節 膽熱證用方 660
一、小柴胡湯 660
二、黃芩湯 677
三、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682
第二節 少陽陽明兼證用方 685
一、大柴胡湯 685
二、柴胡加芒硝湯 694
第三節 膽心熱證用方 697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697
第四節 膽熱水氣證用方 704
柴胡桂枝幹薑湯 704
第9章 大腸病證用方 711
第一節 大腸熱結證用方 711
一、大承氣湯 711
二、小承氣湯 721
三、調胃承氣湯 726
四、厚朴三物湯 731
五、厚朴大黃湯 732
第二節 大腸寒結證用方 734
一、大黃附子湯 734
二、三物備急丸 737
第三節 大腸熱結津虧證用方 738
一、豬膏發煎 738
二、蜜煎導 741
三、豬膽汁方(大豬膽汁方) 743
四、土瓜根汁方 744
第四節 大腸熱利證用方 745
一、葛根黃芩黃連湯 745
二、紫參湯 750
第五節 大腸滑脫證用方 751
赤石脂禹餘糧湯 751
第六節 大腸痰飲證用方 755
一、己椒藶黃丸 755
二、甘遂半夏湯 758
第七節 腸癰證用方 760
一、大黃牡丹湯 760
二、薏苡附子敗醬散 763
第10章 膀胱病證用方 765
第一節 膀胱瘀血證用方 765
一、桃核承氣湯 765
二、蒲灰散 771
三、滑石白魚散 772
第二節 膀胱濕熱證用方 774
一、牡蠣澤瀉散 774
二、當歸貝母苦參丸 778
三、茯苓戎鹽湯 780
第三節 膀胱水氣證用方 781
葵子茯苓散 781
第11章 血證及婦科病證用方 783
第一節 血瘀證用方 783
一、抵當湯 783
二、抵當丸 788
三、下瘀血湯 790
四、土瓜根散 792
五、紅藍花酒 794
六、鱉甲煎丸 795
七、王不留行散 800
八、桂枝茯苓丸 803
九、溫經湯 805
十、大黃甘遂湯 809
十一、礬石丸 811
第二節 血虛證用方 812
一、膠艾湯(芎歸膠艾湯) 812
二、黃芪桂枝五物湯 815
三、當歸散 817
第三節 出血證用方 820
一、瀉心湯 820
二、赤小豆當歸散 822
三、黃土湯 825
四、柏葉湯 828
五、膠薑湯 830
第四節 毒熱血證用方 831
一、升麻鱉甲湯 831
二、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 835
第12章 痹證用方 837
第一節 陽虛痹證用方 837
一、桂枝附子湯 837
二、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白朮附子湯) 842
三、甘草附子湯 847
第二節 氣虛痹證用方 852
烏頭湯 852
第三節 陽虛熱郁痹證用方 855
桂枝芍藥知母湯 855
第13章 痰飲證用方 859
第一節 痰郁咽喉證用方 859
半夏厚朴湯 859
第二節 痰阻胸膈證用方 861
瓜蒂散 861
第三節 痰飲牡瘧證用方 867
蜀漆散 867
第四節 飲結胸脅脘腹證用方 870
一、十棗湯 870
二、大陷胸湯 877
三、大陷胸丸 883
四、三物白散 887
第五節 膈間水飲證用方 891
一、木防己湯 891
二、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894
三、豬苓散 896
第六節 風痰證用方 897
藜蘆甘草湯 897
第14章 咽痛證用方 899
一、甘草湯 899
二、苦酒湯 901
三、半夏散及湯 905
第15章 蟲證用方 909
甘草粉蜜湯 909
第16章 外治用方 912
一、苦參湯 912
二、狼牙湯 913
三、蛇床子散 914
四、礬石湯 915
五、小兒疳蟲蝕齒方 916
六、雄黃熏方 916
第17章 佚方 918
一、禹餘糧丸 918
二、杏子湯 919
三、葶藶丸 920
引用書目 921

序言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方劑是歷代醫家治病的重要首選用方,全面、系統地研究經方方論對指導臨床治病、科學組方和闡釋用藥規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迄今為止,對歷代醫家研究經方的論述還沒有人系統地歸納和總結,我們認為此項工作很有意義,為此我們組織人員全面、規範地進行整理與厘定,以冀對深入研究及臨床套用起到示範性和指導性的作用。
經方是中醫臨床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治病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其源遠流長,有著近2000年的歷史,尤其是組方嚴謹,用藥巧妙,療效顯著,堪稱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經典瑰寶,也是世界醫學領域中經典的治療方劑。歷代醫家雖然對經方古籍作了一些整理研究,但多局限於單本經方古籍整理校勘或散在的單純的經方彙編,其廣度和深度尤顯不足。我們在對經方古籍進行全面系統地整理和研究的基礎上編成《歷代經方方論》一書。本書編寫方法、體例和內容均與以往出版的經方著作有很大的不同,具有文獻資料蒐集廣博、內容豐富、查考全面、點評精當、富有學術價值的特點。
方劑在我國起源很早,先秦時期就有《五十二病方》,但沒有完整地流傳於今,張仲景在《黃帝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理論指導下,並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踐經驗,編寫了我國第一部較為完整而系統的臨床辨治專著——《傷寒雜病論》,其中經方部分奠定了中醫方劑發展的基礎。此後,歷代醫家對經方的研究頗多,出版了不少經方專著,一些中醫綜合性的醫籍中對經方也不乏論述,促進了中醫方劑學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鑒於目前研究經方的著作多為散在的資料收集,在全面性和系統性方面尤嫌不足,我們從中醫文獻學角度對經方古籍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並按類書“以類相聚”的要求編撰中醫經方類書,這將對促進經方古籍的保護及經方的傳承與發展將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編寫《歷代經方方論》是前所未有的重要工程,對深入挖掘和全面研究經方配伍用藥具有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意義。
在編寫過程中,我們雖然盡了最大努力,仍有諸多不足,懇請讀者給予指正,以便今後修訂與提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