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維華

武維華

武維華,男,1956年9月出生於山西臨汾,九三學社成員,植物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

1982年武維華畢業於山西大學;1984年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碩士學位;1991年獲得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到哈佛大學生物學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舉家回國到中國農業大學工作;199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1999年被聘為國家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999年至2004年擔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院長;2002年至2018年擔任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5年擔任中國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2017年擔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2018年擔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武維華主要從事植物磷/鉀高效及耐鹽、耐旱等重要性狀的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維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西臨汾
  • 出生日期:1956年9月
  • 畢業院校: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
  • 主要成就: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代表作品:《植物生理學
  • 學歷:研究生
  • 學位:理學博士
  • 原籍:山西孝義
  • 職務: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61年,武維華6歲時因為“成分不好”,全家回響政府支援農業的號召,從山西臨汾返回原籍孝義縣(現孝義市)兌鎮鎮務農。
1974年,武維華高中畢業後在本村務農,並先後擔任兌鎮國小和國中的代課和民辦教師、兌鎮“五七農校”教師。
1977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年,武維華考入山西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專業。
1982年,從山西大學本科畢業,考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攻讀植物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並師從植物生理學家婁成後先生,從事植物細胞間通訊的研究工作。
1984年12月,獲得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碩士學位後,隨導師婁成後先生回到北京農業大學(現為中國農業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擔任北京農業大學生物學院講師。
1987年12月,由國家基金委資助赴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植物科學系進行訪問研究。
1989年9月,在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植物科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1991年11月,從新澤西州立大學博士畢業後來到哈佛大學生物學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並開始了對植物細胞離子通道分子調控機制的系統研究。
1993年,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生物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4年9月,舉家回國,併到中國農業大學工作,先後擔任副教授、教授、植物科學系主任。
1995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優秀年輕教師基金。
1997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
1999年3月,被教育部聘為國家首批“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
1999年—2004年,擔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院長。
2002年—2018年01月,擔任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4年,獲國家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科學基金。
2008年11月—2016年11月,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生命科學部主任。
200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1年—2012年12月,掛職任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2012年—2017年,擔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2015年,擔任中國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2017年,擔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主席。
2018年,擔任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武維華主要從事植物細胞信號轉導分子機制、植物細胞跨膜離子運輸調控機制、植物高效利用養分及抗逆的生理及遺傳調控機制等方面研究,先後在跨葉綠體被膜的鉀氫交換調控及其對光合作用的調節、植物細胞G蛋白的生理調節作用機制、質膜鉀離子通道的調控機制、植物細胞第二信使的分子作用機制、植物耐低鉀/耐低磷/抗鹽/抗旱等性狀的分子遺傳及生理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
在植物回響低鉀脅迫及鉀營養高效的分子調控網路機制研究方面
武維華領導的研究組於1996年提出了利用模式植物擬南芥篩選植物鉀營養高效突變體,進而探討植物鉀營養分子調控網路機制的構想。經過近10年研究,圍繞植物根細胞鉀吸收的主要執行者AKT1的分子調控網路機制,獲得了有重要創新意義的研究結果,主要內容發表於Cell雜誌(2006,Cell,125:1347~1360)。本項研究表明,根細胞鉀通道AKT1是植物細胞自土壤溶液中吸收鉀的主要執行者;模式植物擬南芥根細胞鉀通道AKT1的活性受蛋白激酶CIPK23的正向調控,而CIPK23則受上游鈣信號感受器CBL1和CBL9的正向調控。在擬南芥中過量表達CIPK23、CBL1(或CBL9)基因以增強AKT1的活性,能顯著提高植株高效吸收鉀的能力和對低鉀脅迫的耐受性。基於研究結果,提出了包括CBL1/9、CIPK23和AKT1等因子的植物回響低鉀脅迫的鉀吸收分子調控理論模型。本項研究工作除了從理論上較系統地闡明了植物細胞跨膜鉀轉運蛋白AKT1的分子調控機制以及植物在低鉀脅迫條件下高效吸收轉運鉀的分子調控機制之外,還為利用分子操作技術改良作物的植物鉀營養性狀提供了可能。
在植物氣孔運動的細胞與分子調控機制研究方面
武維華自1991起的10餘年間,圍繞G蛋白、質膜鉀/鈣通道、細胞骨架、ABA等在氣孔運動調節中的作用和機制進行了長期和系統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結果有:探討了異三聚體G蛋白在調控氣孔保衛細胞鉀通道活性中的作用,證實了處於活化狀態的G蛋白有顯著抑制內向鉀通道活性的作用,主要結果發表在PNAS(1994,91:6310~6314);探討了氣孔保衛細胞鉀通道活性調控的能量供應機制,證明了鉀通道活性的維持依賴於ATP的持續供給,這與後來發現的鉀通道蛋白受磷酸化調控的結果相吻合。研究結果發表在Plant Physiol(1995,107:101~109);植物葉片上、下表皮的氣孔對二氧化碳吸收、水分蒸騰的貢獻有很大不同。探討了ABA和鈣信使對葉片上下表皮氣孔運動的不同調控作用,證明了葉片下表皮氣孔調節對ABA和鈣信使更為敏感。主要結果發表在Plant Physiol.(1998,118:1421~1429);於1998年提出了“植物細胞鉀、鈣等離子通道受細胞骨架動態變化調控”的假設,並以氣孔保衛細胞為研究模型予以了實驗證實。結果表明,氣孔保衛細胞Ca2+通道受滲透脅迫引起的張力變化調控,而這種調控作用是由細胞微絲骨架的動態變化而介導的。主要結果發表在Plant Physiol.(2007,143:1140~1151)。 除上述研究結果外,他還先後對氣孔保衛細胞的高通導性離子通道、鈣依賴型蛋白激酶、cAMP、微管骨架等在氣孔運動調節中的作用進行了系統研究,對以氣孔運動調節為研究模型的信號轉導研究做出了一些成績。
在花粉萌發與花粉管生長調控的信號轉導機制研究方面
武維華與其領導的研究組自1999年開始探索以擬南芥花粉為研究模型的可能性。首先建立了擬南芥花粉體外萌發及花粉原生質體電生理記錄的技術方法(Fan et al.,2001),目前國際上的相關研究大多採用該方法。同時以擬南芥花粉為模型,進一步驗證了“植物細胞鉀、鈣等離子通道受細胞骨架動態變化調控”的假設,證明了花粉質膜內向Ca2+通道活性受細胞微絲骨架動態變化的調節。研究結果發表在Plant Physiol(Wang et al., 2004)。此外,武維華與他領導的研究組還對細胞內外pH、鈣、鉀等因素對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生長的調節以及鉀通道活性的調節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
此外,武維華葉綠體被膜K+/H+跨膜運輸調節在光合調節中的作用及機制、作物應答乾旱和高鹽脅迫、作物磷高效機理等研究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結果。
  • 學術論著
Wu W, Peters J, Berkowitz G A. Surface Charge-Mediated Effects of Mg2+ on K+ Flux across the Chloroplast Envelope Are Associated with Regulation of Stromal pH and Photosynthesis[J]. Plant Physiol., 1991, 97(2):580-587.
Wu W, Berkowitz G A. Lidocaine and ATPase Inhibitor Interaction with the Chloroplast Envelope[J]. Plant Physiol.,1991, 97(4):1551-1557.
Wu W,Berkowitz G A. Stromal pH and Photosynthesis Are Affected by Electroneutral K? and H? Exchange through Chloroplast Envelope Ion Channels[J]. Plant Physiol., 1992, 98(2):666-672.
Wu W, Berkowitz G A. K+ Stimulation of ATPase Activity Associated with the Chloroplast Inner Envelope[J]. Plant Physiol., 1992, 99(2):553-560.
Wu W, Assmann S M. Photosynthesis by guard cell chloroplasts of Vicia faba L.: Effects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omatal movement[J]. Plant & Cell Physiol. 1993, 34(7):1015-1022.
Wu W, Assmann S M. A membrane-delimited pathway of G-protein regulation of the guard-cell inward K+ channel[J]. Proc.Natl.Acad.Sci.USA., 1994, 91(14):6310-6314.
Wu W, Assmann S M. Is ATP Required for K+ Channel Activation in Vicia Guard Cells?[J]. Plant Physiol., 1995, 107(1):101-109.
Wu W. A Novel Cation Channel in Vicia faba Guard-Cell Plasma Membrane[J]. Acta Phytophisiologica Sinica, 1995,21: 347~354.
武維華主編,植物生理學,科學出版社,2003(第一版),2008(第二版)
  • 承擔項目
截至2017年11月,武維華先後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基金委優秀創新群體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年上項目、國家攀登計畫專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課題、科技部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專項、“863”生物技術項目、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基金項目、教育部骨幹教師團隊計畫項目、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專項研究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

人才培養

  • 講授課程
武維華先後承擔了《植物生理學》《生命科學研究進展綜述》《生命科學研究進展》《植物細胞信號轉導》等多門課程及實驗教學工作。教學中,武維華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
  • 編著教材
武維華針對中國國內當時《植物生理學》教材內容局限、陳舊等問題,採用當時國際上通行的先進教材作為教學參考書。從2000年開始,武維華歷時3年組織編寫了新的《植物生理學》教材。他依據植物生理學的自身學科性質,在力求較全面地闡述基本概念和介紹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參考國際通行的植物生理學教材的章節框架和內容,儘可能在內容上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使教材內容達到在基礎性、通用性、先進性、參考性等方面的統一。2006年,又組織一批植物生理生化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青年骨幹對教材進行了改編,於2008年出版了新版(第二版)《植物生理學》教材。
  • 指導學生
1996年至2006年,武維華指導了近30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實驗工作,畢業論文答辯全部獲得優秀。1995年至2017年,他先後指導15名碩士研究生、40餘名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工作,其中13名獲碩士學位、20餘名獲博士學位。已培養7名博士後(出站)。
  • 治學方法
2001年,武維華實施了針對本科生科研訓練的“URP計畫”(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鼓勵本科生自願參加老師主持的科學研究工作。武維華指導研究生寫論文,為本科生、研究生授課,進行實驗室、學科的建設管理,還參加各種學術交流活動。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98年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2003年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3年
首都“五一”勞動獎章
2007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0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7年
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2003年3月—2008年3月
2008年3月—2013年3月
2013年3月—2018年3月
2013年—
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五屆理事會理事長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教育部科技委委員
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植物生理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
美國植物生理學會會員
《科學通報》執行副主編
《植物學報》和《遺傳學報》副主編

人物評價

武維華特別是在植物回響低鉀脅迫的信號調控網路機理及植物鉀高效性狀的分子遺傳機制解析方面獲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中國科學院評)
武維華一直圍繞植物細胞信號轉導、植物細胞離子跨膜運輸及其調控機制、植物回響環境脅迫的分子調控機制等開展研究工作,特別是在植物回響低鉀脅迫及鉀營養高效的分子調控網路機制、植物氣孔運動的細胞與分子調控機制、花粉萌發與花粉管生長調控的信號轉導機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花粉萌發與花粉管生長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何梁何利基金會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