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君子劍

武當君子劍

武當君子劍起源於西漢建始一年(公元前32年)。時值漢成帝劉驁觀其皇后趙飛燕露輕功作“掌上舞”,情趣高漲之際,抽出腰間寶劍助興;飛燕見狀,稱其“帝王風,君子劍”。故“君子劍”應運而生。待到明代宣德年間,中國道教名山湖北均州武當山真慶宮道長、“內家”武當派“太和門”祖師鄧坤倫老先生獨得“君子劍”天字訣與地字訣各六大母架,並在日後闖蕩江湖,縱橫圈內之際,又將其逐漸增添完善且定型著錄歌訣二趟,這就是後來中國武藝圈內在明清時代流傳的“武當君子劍秘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當君子劍
  • 起源:西漢
  • 相關人:漢成帝劉驁
  • 地區:中國
起源發展,架勢介紹,初習六要,鬥劍至要,

起源發展

武當君子劍起源於西漢建始一年(公元前32年)。時值漢成帝劉驁觀其皇后趙飛燕露輕功作“掌上舞”,情趣高漲之際,抽出腰間寶劍助興;飛燕見狀,稱其“帝王風,君子劍”。故“君子劍”應運而生。待到明代宣德年間,中國道教名山湖北均州武當山真慶宮道長、“內家”武當派“太和門”祖師鄧坤倫老先生獨得“君子劍”天字訣與地字訣各六大母架,並在日後闖蕩江湖,縱橫圈內之際,又將其逐漸增添完善且定型著錄歌訣二趟,這就是後來中國武藝圈內在明清時代流傳的“武當君子劍秘訣”。
武當君子劍分二路。第一路總譜曰:電摯昆吾晃太陽,一升一降把身藏。搖頭進步風雷響,滾手連環上下防。左進青龍雙探爪,右行單鳳獨朝陽。撒花蓋頂遮前後,六步之中用此方。蝴蝶雙飛射太陽,梨花舞袖把身藏。鳳凰攘翅乾坤小,掠膝連肩劈兩旁。進步滿空飛白雪,回身騎馬去思鄉。第二路總譜曰:出鞘清風晃太陽,推出塞海把身藏。青獅戲球分左右,金雞銜日轉還鄉。大鵬轉翅豹頭勢,分鬃勒馬倒垂楊。騎龍跨虎奔山崗,三進三退任闖蕩。高祖斬蛇霹靂劍,回身鳳凰把翅張。倒騎毛驢果老出,尉遲洗馬用巨刷。上下流星急趕月,懋功割袍在身旁。秦王避刺三跳澗,車輪飛起日月轉。三戰呂布挑燈圍,永靖刀收勒馬韁。
武當君子劍的特點是:雙手握劍,大開大合與小纏小絞相結合。舉、點、撩、展、鎖、揭、夾、跨、掀、橫、抹、繞等多種劍法,飽含了風格奇異,實用性極強的技藝。它使我們今天的圈內人士,能夠一睹遠古時代的劍法真諦,從而為研究中國武術史,研究“內家”武當派的劍術史,留下了一份翔實可靠的資料。
在各個歷史時期,武當君子劍曾被許多重要人物與圈內人士所運用。明代崇禎皇帝之女長平公主(即圈內喚作“獨臂神尼”者)擅使君子劍,“雙握青虹可敵數十悍敵”。其弟子白泰官、甘鳳池、呂四娘等均會此劍法;清代道光、鹹豐、同治三朝縱橫南北方17省的獨行大俠鄧鐘山老先生“三闖太湖”之時就用君子劍術折服強盜數百人;清代山西太原府武藝總教習李德源之門下得意弟子、民國大總統孫中山先生的保鏢尹銳志、尹維俊姐妹,曾以“一柄君子劍,兩廣任馳騁”而留芳民國初年;公元1928年,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館首期教授班通用教材編寫組成員金一明,特請本館顧問李松如先生提供藍本,並由其教授班成員張金江(後任首都憲兵司令部上校偵緝處長)演示君子劍技法,之後編輯《君子劍圖解》一書交由上海百新書店正式出版公開發行。

架勢介紹

第一架舉鼎勢:並步正立,右手在前握靠劍盤(即置於劍柄上方)。左手在後握住劍柄下方尾部。雙手錯分,掌心相反朝向,將劍上舉齊頭並令劍尖向後;跟著將劍向前下方砍去,並伴隨左腳邁進變為“左弓字步”。此法功在格開敵家殺來之械並隨之奔砍。同樣也可退步格
第二架點劍勢:手法為向前點擊其劍,令之快而沉,疾而重。步法伴隨前進。其方式方法既可上挑劍,也能偏揭劍並由此勢作向右轉身且退右步之後接做下一勢。大凡點劍者,即為短距刺也。可偏閃湊近搶殺。右腳上伴隨右手為主作“拔草尋蛇”勢上前等
第三架左翼勢:兩手虎口朝後,肘尖夾緊(即將手中之劍尖向後),前進之時劍可直斫,也可斜砍。但須注意,啟動時身與步要相隨。由此勢退左腳而進右腳,再轉身向左則可變為下一勢。所謂“左翼勢”,即向左擊殺也。其法能夠上挑下壓並直取敵家虎口穴位,令其棄械而成被動敗局。術語稱作“直符送書”勢
第四架豹頭勢:右手在上,手心向內,左手在下,手背朝左,將劍砍下之後便收右臂貼胸。然後左肘向後並將手中之劍平行端起,再作進步前刺。此勢為擊殺招法。術語稱其為“泰山壓頂”勢或“霹靂挑刺”勢
第五架坦腹勢:此勢專攻敵家胸部(用刺法)。若要連線下勢,則可將身腰左轉,右腳向左側方進一步,手中之劍則由右上方對著正前方砍去。如此便為連環殺招。此勢系刺殺敵家腹部之勢。還可作躍步衝刺穿殺。術語稱其為“蒼龍出水”勢
第六架跨右勢:左手臂貼胸並用右小臂為重點,將手中之劍由體後翻轉前擊。由此勢接做左腳上步、頭向右轉、身腰左蹲,則可連線下一勢而成連環招法。此勢為右擊殺之招。其法可以撩剪截殺敵家下盤。若能再作向前進步並橫擊之,則為側面殺招。
第七架撩掠勢右腿挺伸,左腿在後微彎曲。身腰向後坐,頭部右轉,眼向右側視,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勁力貫於劍尖向上方撩起。倘若再將身腰左轉,左肘後曲,右肘貼胸,退左腳復退右腳且平端劍,則為連環招法。須知,“撩掠勢”即為撩起後再格擋之法。其法能夠遮架兼攔截,亦可蔽左護右,亦可向前擊步鑽擊。術語稱其為“長蚊分水”勢。
第八架御車勢:上體前傾,勁蓄兩肘,腿成左弓右箭勢,將手中之劍向前衝刺。接著復進,又變左弓步並將劍一送即收,且順步向左大轉身之後,右腳再向左腳一側跟進一步。此法為正反格殺或大迴環截殺,或掠削左右之勢。術語稱其為“鳳凰洗頭”勢。
第九架展旗勢:兩腿形成右蓋步(右腳蓋在左腳之前),身腰右轉,左臂斜挺,貼於腹部,右肘後曲。跟著再向左轉身,兩腿作絞花;同時,手中之劍由上向下砍殺。腿法變為左弓右箭。此勢為展劍擊殺之招,能夠剪絞磨殺。若伴隨兩腿連環進步,則可闖入敵群大開殺機(圖9)。
第十架看守勢:兩腿形成前弓後箭,手中之劍專刺敵家下腹。右腳向左側方躍進一步,左腳跟進向左側方橫開一步,偏身將劍向前刺殺。身腰右閃,右膝微曲,左腿挺直,劍反卷並令劍口朝上,左肘貼胸,目向左視。此法能防止諸般兵器進攻且變化多端,還能乘機變為進攻之殺招。若能伴隨左腳與右手作虎蹲勢向前進步而作攔腰擊殺,則更加巧妙。
第十一架 銀蟒勢;身勢左偏右斜,兩手帶劍向右,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劍尖朝上,提與鼻端相平,鋒刃上下放置。若與下一招相連線,則退右腳,右轉身腰,再進左腳,將劍高舉並下砍。術語稱作“掠殺四通”勢。意為法顧四周八方。即向前則以左手左腳為重點,退後則以右手右腳為主。
第十二架鑽擊勢:劍在左上方。左腳在前,將劍在前面絞出一個大圓花環之後,忙退右腳,接右轉身。右腿彎曲,左腿外伸,上身右傾,二睛右視。若與下一勢相連線,則右手在左,左手背朝上(左手在右,手心向上),將劍鋒朝向內外兩方。其功用在於動用鵝形鴨步並奔沖格打搶殺。術語稱謂“白猿出洞”勢。
第十三架腰擊勢:劍鋒向前並自左側橫掃直至右側方,身腰蹲坐。接著,左腳向右側橫進一步,右腳再跟進一步。與此同時,手中之劍由右上方朝左前方下磕,復向右下方絞掠。此架能夠橫衝直撞,為劍法(特指“君子鬥劍”)中的第一擊殺之招。術語稱謂“逆鱗斬蛇”勢。
第十四架展翅勢:劍向右下方外絞(手心向右,左手則在右手腕下方),右腳在前,左腳在後,不丁不弓,勢若跨虎步型。若與下一勢相連,則將左腳再向左側上一步,兩腿伴腰作磨身右轉,與此同時,將手中之劍置於左側並上提放在與肩相平之處,眼向右看。此招應敵,能夠絞格上殺、撩掠下殺,或作偏閃向前擊步成舉鼎格之殺招。
第十五架右翼勢:右腳向前進一步,左腳騰躍而起朝前一跨。與此同時,手中之劍自左向右後方砍下。接著,左腳後退一步,右腳跟著朝後倒騰躍起,劍再下砍後收回並上揭亮起,身腰蹲坐。劍尖向著右後方,雙手與劍柄均在前方。術語為“金雞啄米”勢,可用於前後剪殺。
第十六架揭擊勢:身腰蹲坐,使之形成坐馬蹲襠大馬步。兩手握劍置於身前胸部,劍尖向右側,眼看左側方。若要與下一勢相接,則先將左腳向右側後方退一步,再將右腳復進一步。同時,劍向左上方揭起。此招能夠連環套進向前剪殺。術語喚作“老虎坐凳”勢。
第十七架左夾勢:左腳後退一步,右腳隨之進步。手中之劍向左下方先揭後砍。跟著,右臂貼著左手膀彎曲夾起並伴隨身腰一抬,將劍向右上方刺擊,眼看右前上方。若與下一勢相連線,則再進右腳,將劍由前回收至左側方。此招應敵,能夠衝刺作中盤擊殺。術語喚作“猛獸伸頭”勢。
第十八架跨左勢:先將手中之劍由右上方回收,再將劍鋒向左,並經前方平行左抹橫削。右腳在前,左腳置後,形成不丁不弓之跨虎勢。若要與下一勢連線,則先邁左步,再躍右腳(即兩腳向前進三步),同時,手中之劍在胸部正前方絞出二個圓花,身腰則右傾蹲坐。劍尖向左側平行方向提置,兩手放在身體右側。此招應敵,可進步掃殺,左右俱到。
第十九架掀擊勢:先將右腿彎曲並伴左腿隨後伸挺,以助掀挑之勁更有力地發揮。再把身腰向右偏斜,眼向左看,劍鋒分朝上下方,劍尖向左,劍柄置右,劍身平胸。若連線下一勢,則再將左腳向後作偷步(術語。即以腳前掌為重點,邁步前進或後退,或左右側行等),而劍尖則自左經上並由上向右再轉向下,落至兩腿前方或側方絞花,接著,劍尖由右下方向左側上方撩起定勢。用此招應敵,可搶步坦腹鑽殺(即一招沉,一招重),一招決勝負。術語稱作“蒼龍攪海”勢。
第二十架逆鱗勢:兩手肘部彎曲,劍柄靠近左膝,將手中之劍刺向前方偏左。若與下勢連線,則進右腳,退左腳,左轉體,且伴隨劍向左旋轉劃圈包繞人體(即轉出一圈之後,再進右腳邁向左前方,收劍於腹前一側)。用此架應敵,可刺殺敵之喉頸。術語稱作“探海捉鱉”勢。
第二十一架欽翅勢:術語“仙人連枝步”。即兩腿夾緊,兩腳一左一右(右腳在前時,腳後跟放在後面的左腳尖前方作貼靠。如此反覆跟進,稱之為“連枝步”)前進三步(左右各三),與此同時,手中之劍在體前伸平(劍鋒分向左右,劍尖向前)並伴隨步法做上下抖臂搖劍動作。若與下一勢相連,則將劍再由前下方,經左上方往右下方作順時針方向攪動作一個大圓花,兩腳則隨絞花的同時向左轉身,且作左側抱劍之狀。此架應敵之法,為聲東而擊西,可倒步退擊身後之敵,亦可進步跟打前方之敵。術語稱作“掏洞撥蛇”勢。
第二十二架右夾勢:兩腿擺成半弓半馬步,右肘在後,左膀貼腹,劍尖向著左上方,眼看左側。接著,將右腿挺伸,身腰向左擰動,手中之劍向上刺出。若連線下勢,則將劍再由上轉向右側並經下撩向左側,隨即點出一劍。此架臨陣之用途,可作中盤絞花刺殺,亦能奔沖向前作起身立步之舉鼎格擋。
第二十三架鳳頭勢:此架為點刺之法。即左腳踏前一步,手中之劍自右向後作一個小形絞花,隨即向前點刺。右腳復進一步,劍再由左側絞動一個小花向前點刺。接著,左腳再進一步,伴隨劍由後翻轉向前點擊。如此三躍步三刺(點)劍,則為“鳳頭勢”。若與下勢連線,則退右腳,並將劍向右側回收作定型。此招臨陣之時,可上前擊步揭刺或剪殺。術語稱作“白蛇弄鳳”勢或“鳳凰洗頭”勢。
第二十四架橫衝勢:擺架成“躺襠”勢(形如現今之“仆步”,但架式要高)。兩手握劍平收於體之右側,眼看左側,身腰右擰。劍尖對著左側方(劍鋒分朝上下)。跟著,變步為不丁不弓勢,並掄動手中之劍作進步疾奔,或剁砍或滾殺,或撩揭或閃掠。術語稱作“怪蟒翻身”勢或“猛龍過江”勢。

初習六要

其一為“眼法”。劍訣雲:“眼像兩盞燈”。其二為“擊法”。行家雲:“擊者乃打鬥之母”。其三為“洗法”。武當派謂之“劍走面且距之近者為洗”。其四為“刺法”。此系“鬥劍大要”中的主要進攻方式之一。其五為“格法”。屬主要防禦方式之一。其六為“握法”。乃握劍之方式方法之解釋。
(1)眼法有六。即看劍、看走、看手,平視、斜盼、意顧。
(2)擊法有五。即豹頭擊、跨左擊、跨右擊、側左擊、側右擊。
(3)洗法有三。鳳頭洗、虎穴洗、騰蛟洗。
(4)刺法有五。逆鱗刺、坦腹刺、雙明刺、左夾刺、右夾刺。
(5)格法有三。舉鼎格、旋風格、御車格。
(6)握法。劍鋒上下朝向,右手握在劍柄前方,左手則握於後。握時,左手的虎口務必貼近右手的腕根部位,使之形成兩手一正一反(即手心朝向相反)。大凡舞動劍器,無論擊、刺、格、洗,兩手均要臂勁宜剛,腕勁宜柔;剛柔相濟,則宛若生龍活虎,而身步均勻。

鬥劍至要

(1)24勢鬥劍之術,初練必須緩慢運行。若圖快求急,定難達動作之準確性。
(2)初練時須一招一式拆開演練,切勿連貫,以免不得要領。
(3)忌性急,忌勞累,忌偷懶,忌無恆心,忌分神。
(4)練習劍術之前後一小時內不宜進食和飲水。
(5)切記“手、眼、身、法、步”與“精、神、氣、力、功”之間相互配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