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創建於1954年12月,是中國國家電力公司主管的以水利、電力類等工科為主,文理兼有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1981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0年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與武漢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主體部分組建現武漢大學工學部,宜昌校區(原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與湖北三峽學院合併組建成三峽大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 創辦時間:1954年12月
  • 屬性:211工程
  • 所屬地區:武漢 宜昌
  • 碩士點:27
  • 博士點:6
學校簡介,校容校貌,辦學規模,教學情況,歷史沿革,專業設定,專業分類,本科設定,授予學位,著名校友,

學校簡介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Wuhan University of Hydraulic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EE)創建於1954年12月,是中國國家電力公司主管的以水利、水電、電氣、動力類工科為主,文理兼有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也是中國水利電力行業專業最齊全、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大學。學校參與了國內幾乎所有大中型水利、水電及大批電力工程的實驗、技術論證工作,為舉世矚目的長江葛洲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工程的科學研究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2000年武漢水利電力大學與武漢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主體部分組建現武漢大學工學部,宜昌校區(原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與湖北三峽學院合併組建成三峽大學
風景秀麗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風景秀麗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校容校貌

宜昌校區坐落在舉世聞名的風景勝地長江三峽的西陵峽峽口、中國電都----湖北省宜昌市內,宏偉壯麗的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就在學校近旁,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距學校僅28.5公里,湖北省最大的清江隔河岩水電站和水布埡、高壩洲、西北口等一系列大中型水電工程分布在學校周圍約50公里的範圍內。這些工程為師生的教學實踐和科研工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校區占地25.3公頃,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校園依山傍水,層林疊翠,湖光山影,景色宜人,是一處良好的學習和研究園地。

辦學規模

學校創建於1954年,現占地面積75.6萬m2,建築面積53萬餘m2。有教師1530餘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198人,副教授448人,講師537人;在校各類學生1.7萬人,其中研究生近1000人。學校有34個本科專業、27個碩士專業、6個博士專業、1個博士後流動站;涵蓋工學、理學、文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6大門類14個一級學科;有農田水利工程、流體機械及流體動力工程、高電壓技術、電力電子技術、計算機套用、岩土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工結構工程、水力發電工程、土木水利工程施工等11個國家、省部級重點學科;設有8個學院、23個系(部),33個科研所以及校園計算機網路中心、計算中心、電教中心、CAD和CAI中心,87個各種類型實驗室,11個穩定的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圖書館收藏中外文書籍135萬餘冊,國內外期刊6000多種。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先後同3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友好往來,與美、英、法、德、俄、日、澳等國家的32所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關係,舉辦了7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學校出版多種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教育科學等方面的學術刊物,主辦《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中國農村水利水電》,《節水灌溉》等全國性科技期刊及《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學報(哲社版)》、《高等教育研究》等社科性期刊。
學校面向全國招收博士後、博士、碩士、本科、專科、函授生,接受委託培養、幹部進修及崗位培訓,承辦各類短訓班、專業證書班、自學考試班,承接電力、水利、水能及熱能動力、土木、機械、電子、計算機、信息及管理、外語、哲學等方面的科研、技術諮詢、工程設計、工程承包、工程監理、科技開發、技術轉讓。

教學情況

本科生教育
(1)加強對外語教學工作的領導,召開外語教學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英語教學經驗。該校在1996年6月22日全國大學生CET—4級考試中取得較好成績,通過率超過全國重點院校平均水平。
(2)組織搞好全國數模競賽。1996年,該校共組織8個隊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模型競賽,其中3個隊獲國家教委一等獎,2個隊獲國家教委二等獎,一個一等獎論文已在中國數學學會主辦的《教學實踐與認識》權威雜誌上全文發表。全國共評出一等獎50名,二等獎101名,該校獲獎數居全國高校前列。
(3)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為了鼓勵青年教師潛心教學工作,該校於1995年開始在青年教師中開展教學競賽,並採取獎勵措施,對獲得一等獎的教師破格晉升高一級職稱,這一做法在全國高校引起強烈反響。1996年,學校舉辦第二屆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廣大青年教師踴躍參加,參加率達100%。通過這一活動,在全校形成了重視教學的良好風氣。
(4)教師教學研究成果及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豐碩。1996年,教師教學成果經校教學委員會的評審,有13項獲獎;大學生科研成果有21項獲湖北省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19項獲校大學生優秀科研成果獎。
(5)為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管理決策的科學性,促進教風、學風建設,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成立了由12位專家、教授組成的教學督導組。
(6)完善學分制,重視學分制的組織實施工作,在95級學生中利用微機進行學分制選課。加大了學校教學改革的力度,推進主、輔修,雙專業、雙學位制,培養複合型人才。
研究生教育
(1)加大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力度,1996年招收博士生、碩士生340人,為歷年最高。
(2)加強了公共課程教學改革的力度,特別對英語、數學、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組成了有關教學改革小組,逐步建立了研究生課題管理體制。
(3)加大研究生培養過程及教學管理改革力度,制訂並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為規範招生工作及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提供保障。
(4)認真申報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工作,1996年獲碩士點9個,博士點申報工作積累了經驗。
(5)積極申報和籌建研究生院
(6)加強研究生教育課題研究工作。
成人教育
(1)圓滿完成1996年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的入學考試及新生錄取工作,錄取新生1300餘人,該校成人高考考點被武漢市成人招辦授予“五好考點”的稱號。
(2)1996年成功地舉辦了10期崗位培訓班,為企業培養了一批既懂業務又懂管理的在職幹部。同時,加強了對有關院系承辦的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班、專業證書班的歸口管理。
(3)完成了湖北省自考委布置的“城市供電技術”等4個專業54門課程的命題建庫工作,並於下半年命題47門課程。有條不紊地組織湖北省自考委的第25、26場自學考試,受到自考委的好評,湖北省自考委已將該校作為“自考15周年先進單位”上報國家教委。
(4)根據國家教委、電力工業部及湖北省教委的布置和要求,經過積極準備,該校高等函授教育接受了湖北省教委評估專家組的評估,被湖北省評為“函授教育優良學校”,在全省排名第二。
科研與產業
(1)承接科研項目167項,契約經費2900萬元,其中縱向653.89萬元,橫向2246?26萬元。在科學研究中,加大對三峽工程研究的力度,三峽契約經費達1588.53萬元,比1995年遞增500萬元。
(2)鑑定科技成果10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15項,63篇論文獲湖北省第六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
(3)組織申報“全國企事業單位智慧財產權保護試點工作”,該校被正式確定為全國首批45家試點單位之一(全國高校僅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6所)。
(4)積極申報“中華電力教育基金”項目,有9名科研人員獲該基金資助,資助額15萬元。
(5)組織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獲資助金80萬元。
(6)校科研處獲國家教委頒發的高等學校科研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7)抓好實驗室環境整治及實驗室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8)加大實驗室管理體制力度,加大實驗室軟體建設和規範化管理。
(9)積極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形式與方法,組建了武漢三鼎電力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結合學校科技優勢,加強高新技術成果的開發生產。
其他工作
(1)加強師資管理工作,組織實施“電力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培養”的系列工作;組織中青年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工作及出國進修工作,有37名教師攻讀博士學位,4名教師出國進修。
(2)學生工作狠抓學風、班風建設,大學生文明教育實施“3456工程”。
(3)後勤系統加強精神文明教育,開展優質服務,全面完成後勤保障任務,確保學校教學、科研、師生生活的正常進行。

歷史沿革

中國水利電力歷史沿革
一、第一階段計畫經濟時期(1949-1978年)
自1949年到1978年,中國電力歷史分別有燃料工業部、電力工業部、水利電力部三個階段。在燃料部與電力工業部階段,電力管理執行集中管理的方法;時至水利電力部,電力與水利又經歷了分散與集中各兩次不同管理,卻始終擺脫不了一個魔咒-----一分就亂,一收就危。
1、燃料工業部時期(1949-1955年)。建國後,在中央領導下,電力實行集中管制與統一調控。成立了電力工業部。但是當時的電力工業部只能直接管理少數電廠,大部分電廠都實行軍官。有地方各大軍區管理。
1950年左右,各地軍管電廠逐步將權力回歸到電力工業部。電力工業部成立六大區域電力管理部門,對電力集中壟斷垂直管理,政企合一。
2、電力工業部時期(1955年-1958年)。1955年7月,全國人大一致通過撤銷老燃料工業部,成立煤炭、電力、石油工業部。電力工業部成立以後,各地方成立輔助機構。加強管理體制。並將水利部門的一些權力集中過來。從而形成中央跟地方雙重領導的格局。
3、水利電力部時期(1958-1966年)。1958年黨中央召開會議,定了調調。要大力發展水利工程。
在長期發展來看,認為水利比電力還要重要。於是順乎時勢,將水利部與電力部合併為電力工業部。
4、"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1978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水利電力部再次實行軍管,電力管理權力再一次落入地方手中。
1970年,軍官結束。水利電力部有革命委員會領導。
1975年革委會結束領導,權力再一次恢復到水利電力部。
文革對電力造成的破壞應驗了一放就亂的魔咒。對中國電力工業近乎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1975年水利電力部恢復後,周總理提出加快發展電力工業的倡導。為祖國電力事業撥亂反正,從此電力工業再次集中的中央。
二、第二階段,摸著石頭過河(1979-1997年)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電力工業體制進入了改革探索時期。在此期間中央電力管理部門又經過四次變更,即第二次成立電力工業部,第二次成立水利電力部,成立能源部,最後第三次成立電力工業部。在電力工業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曾研究過全麵包乾經濟責任制,簡政放權、自負盈虧、以電養電等方案,最後成立了華能集團公司及各大區的電力集團公司,這一時期的電力改革朝著國務院提出的"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的電力體制改革原則進行。
1、第二次成立電力工業部(1979-1982年)1979年2月,國務院決定撤消水利電力部,成立電力工業部和水利部,這是我國第二次成立電力工業部。
2、第二次成立水利電力部(1982-1988年)1982年3月,五屆四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再次將水利、電力兩部合併成立水利電力部。這次合併之後,接受以往的經驗教訓,繼續沿著電力工業集中統一的方向發展。
在水利電力部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電力工業的改革和發展,1986年5月國務院召開會議研究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問題,6月電力體制改革小組提出了《加快電力工業發展的改革方案(草案)》的報告,提出了五項改革措施和五項政策。
1987年9月14日,李鵬副總理提出了電力工業體制改革的原則是:"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和因地制宜的方針。在此之前,水利電力部曾提出全麵包乾的經濟責任制,簡政放權以及自負盈虧、以電養電的建議。1988年7月1日起進行華東電網體制改革試點,分別成立華東電力聯合公司和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電力公司,同時保留華東電業管理局和省(市)電力工業局名稱,實行雙軌制運行,以創造條件實現政企分開。
電力工業體制改革和電力工業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電力投資體制改革相配套,在這段時間裡,電力建設投資體制最大的變化是由撥款改為貸款;由於電價嚴重偏低,為了解決電力投資不足,主要採取了建立電力建設基金、賣用電權和集資辦電等辦法。為節約投資,在電力建設中普通開展了降低造價,縮短建設周期;基本建設項目投資包乾責任制和招投標制度。為彌補投資不足,電力工業還率先利用外資,成立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發行電力建設債券和適當提高電力折舊。這些措施打破了獨家辦電的局面,出現了多渠道、多元化投資辦電的局面,加快了電力工業的發展。
3、能源部時期(1988-1993年)
1988年5月,七屆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撤消水利電力部,把電力工業管理工作併入新成立的能源部,能源部承擔電力行政和企業管理職能。
1988年5月22日,能源部正式成立,同年12月成立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在網省電力管理局、電力工業局的基礎上成立電力集團公司和省電力公司。由此,實現了電力工業的行政管理、企業管理和行業自律性管理職能的初步分開,在電力管理體制改革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最早組建的集團公司是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是全民所有制的實業、金融、貿易、科技和服務相結合的多功能、綜合性的企業集團。是由華能國際電力開發公司、華能發電公司、華能精煤公司、華能原材料公司、中國(華能)工程技術開發公司、華能科技發展公司、華能金融公司、華能綜合利用公司、華能實業開發服務公司等九個公司以及原水電部歸口管理的華電技術開發公司、華電綜合利用開發公司、華電工程建設公司、華電南方(集團)等四個公司的基礎上聯合組建的。這個公司由能源部與國家計委共同管理,以能源部為主,是我國電力工業1988年組建的第一個集團公司。
大區和省電力工業的公司化改組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從1988年開始到1990年止,將大區電業管理局改組為聯合電力公司,將省電力工業局改組為省電力公司。國務院電力工業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明確規定:省電力公司和聯合電力公司都是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實體,具有法人地位。電網內各發供電單位的資產關係不變。聯合電力公司由能源部歸口管理,在國家計畫中實行單列。非跨省電網的省電力局,要逐步改建為省電力公司,獨立經營,由能源部和省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並接受委託行使所在地區電力工業行業管理職能。改革方案要求各公司要落實,健全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逐步實行股份制,採用售電量和物質消耗工資含量包幹辦法。獨立電廠均可獨立核算,與電網訂立經濟契約,接受電網統一調度,非獨立電廠按現行規定執行。這項改革到1990年6月基本完成。
第二步是1991年底到1993年初,組建大型電力企業集團。
1991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試點的55個大型企業集團中,能源部有7個,其中電力占6個,即華能集團、華北電力集團、東北電力集團、華東電力集團、華中電力集團和西北電力集團,全部都是跨地區的電力企業集團公司。
1992年10月10日,能源部向國家計委、國家體改委、國務院經貿辦上報關於同意組建中國東北、華東、華北、華中電力集團的函,隨後又報送了同意組建西北電力集團的函,經批准後,於1993年1月11日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西北五大電力集團宣告成立。
4、第三次成立電力工業部(1993-1997年)
1993年3月,八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撤消能源部,第三次成立電力工業部。國務院批准的組建電力部的指導思想是:"政企職責分開,大力簡政放權,由部門管理轉向行業管理,加強規劃、協調、監督、服務職能;精簡內設機構和編制,合理配置職能,提高巨觀管理水平;實事求是,平穩過渡,合理分流富裕人員。"要求在堅持"政企分開,省為實體,聯合電網,統一調度,集資辦電"和"因地因網制宜"的方針指引下,下放和轉移對企業人、財、物及經營管理的職能,加強巨觀管理的職能,由於國務院批准的檔案明確要求支持辦好五大電力集團,各電管局和省電力局仍維持現行體制,所以在電力工業部時期,電力工業體制改革沒有顯著的變化。
電力工業部成立後,繼續保留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作為全國電力企業、事業電位的聯合組織,其性質不變,由電力部歸口管理。華能集團實行以電力部為主與國家計委雙重領導的體制。另外,在葛洲壩工程局的基礎上,成立了葛洲壩集團公司。
為確保三峽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1993年1月3日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同時成立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全面負責三峽工程建設和經營。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電力工業部成立後,根據國家體改委等部門有關股份制企業試點辦法的規定,於1993年9月印發了《電力行業股份制企業試點暫行規定》,規定明確電網企業和發電企業都可以進行股份制改造,具備條件的經主管部門同意後,可以到國(境)外發行股票,債券;但電網公司(指發、供電一體的電力企業)實行股份制應以公有制為主體,保證電力集團公司、省(區、市)電力公司在企業中的控股地位。1994年8月4日,山東華能發電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首家直接去美國紐約上市的大型電力企業,隨後中國有一大批發電企業在國內外上市。
中國電力工業經過30年碰壁,與20年摸著石頭過河,最後終於走上了穩定發展的道路。時至2013年,電監會又併入了能源局。電網已拆分為國家電網與南方電網兩家。已經走上了改放給市場的權力放給市場,政企分離的合理髮展道路。
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歷史沿革
學校是在50年代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中誕生的,原武漢大學水利學院是她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0年5月,湖南大學水利類專業調入武漢大學。
1951年在武漢大學工學院內成立了水利工程系。
1952年經院系調整,將中南地區廣西大學南昌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武昌中華大學等的水利學科、師生和設備先後調入武漢大學。
1952年秋成立了武漢大學水利學院。為適應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需要,國務院於1954年12月1日批准成立了武漢水利學院。
河南大學(原國立黃河流域水利工程專科學校併入)、華南工學院、天津大學、華東水利學院、瀋陽農學院及河北農學院等校的水利學科和農田水利專業又相繼併入。
學校原名武漢水利學院,設有農田水利工程和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築兩個專業。
1956年招收首批研究生,同時開始接受外國留學生。
1958年,增設了治河工程專業和水利工程施工專業。
1959年9月,學校增設了電力類專業,校名改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學校隸屬關係幾經變更,曾先後直屬高等教育部、水利部、水利電力部領導。
為適應水利電力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學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完善學科專業設定,歷經3次大的改革發展階段,學校辦學實力不斷增強,國內外影響和知名度不斷提高。
第一階段。為適應水利和電力建設發展的需要, 1959年學校增設電力工程系,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重點大學之一。
至1966年,學校得到較大發展,相繼增設水利類、電力類、動力類等專業,在校學生由1600餘名增加到3700餘人,教師由162人增加到583人,初步具有一定的規模和辦學基礎。
第二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深化,七八十年代中,學校迎來了新的大發展階段。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博士、碩士和學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8年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具有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副研究員任職資格評審權。學校學科專業不斷完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到1989年,學校共設有14個系(部),25個本科專業,12個專科專業,在校學生達7000餘人,教職工2800多人,為辦好多科性大學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第三階段。進入90年代,是學校發展的黃金時期。
1993年,學校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為深入貫徹江總書記為學校40周年題詞"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為水利電力事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精神,學校努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探索複合型人才培養機制,建成以工為主,文、理兼有,水利、電力專業規模最大、學科專業最齊全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基地,為"211工程"的申報和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5年,學校具有博士生導師評審權。
1996年,學校與原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合併組建成新的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211工程"建設。學校的"211工程"建設繼1996年11月通過了電力部組織的部門預審,1997年5月通過立項審核後,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學校"211工程""九五"期間建設的21個子項目中已有75%的項目開工啟動;8個部級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
1998年7月,電力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通過了國家電力公司組織的階段性考評。通過"211工程"建設,學校學科建設、教育基礎工程建設和隊伍建設等方面已取得比較顯著的成效,科技實力明顯增強,學術交流日益活躍。當前,學校正抓住"211工程"建設這個龍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依法治校,從嚴治校,力爭以改革和發展的新成績迎接建校45周年的到來,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2000年2月12日,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0]11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宜昌校區)劃轉湖北省,成為中央與湖北省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為主的學校。
2000年8月2日,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併成組建新的武漢大學。

專業設定

重點專業
農田水利工程

專業分類

建築工程系:水利電力建築工程專業、建築工程專業 電氣工程系:工業自動化專業、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 機械工程系:機械設計及製造專業、焊接工藝及設備專業、機械電子工程專業、設備工事工程與管理專業、工業設備安裝工程 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專業、行政管理學專業、財務會計專業(專科)

本科設定

思想政治教育、英語、套用數學、套用化學、金屬材料與熱處理、焊接工藝及設備、機械設計及製造、機械設計及製造(起重運輸與工程機械)、流體機械及流體工程、檢測技術及儀器儀表、熱能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工業自動化套用、電子技術、計算機套用、建築學、建築工程、給水排水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利用、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工程施工)、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工程建築)、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港口航道及治理工程、環境工程、農田水利工程、技術經濟

授予學位

農田水利工程、岩土工程、系統工程、流體機械及流體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流體力學、結構工程、水文學及水資源、水工結構、工程結構、力學、固體力學、水力發電工程、土木水利工程施工、高電壓技術、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計算機套用、電廠、熱能動力工程電力電子技術工程、機械管理工程

著名校友

謝鑒衡,泥沙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張蔚榛,農田水利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院士。
阮庭肆,1960年代越南籍留學生,歸國後任越南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書記(已故)。
陳文律,1960年代越南籍留學生,歸國後任越南共產黨中央總書記秘書、越南文化思想部部長,現任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駐華大使。
阮景營,1960年代越南籍留學生,歸國後任越南國家主席辦公廳主任、越南水利部部長,現任越中友好協會主席。
劉吉臻,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北電力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教育部科學技術學部委員、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電力安全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熱工自動化標準化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工程技術學會高級會員、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等,1998.06—2001.01,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校長.
劉雅鳴,現任中國氣象局局長,曾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成員,2016年12月擔任中國氣象局局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