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早期建築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群位於湖北武漢東湖湖畔,完工於1936年,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點之一,仍在作為教學基地沿用至今。武漢大學的校園建築坐擁珞珈山,校園內中西合璧的宮殿式早期建築群古樸典雅,巍峨壯觀,堪稱“近現代中國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與典範”,一批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群)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宋卿體育館、櫻園老齋舍、老圖書館、半山廬十八棟。武漢大學法學大樓、經管大樓、外語大樓等標誌性建築群氣勢雄偉,新老建築交相輝映,相得益彰,使這座享譽一個多世紀的中國頂尖學府熠熠生輝。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之美,是一種壯美:仿布達拉宮的琉璃瓦建築,“老齋舍”依山而建的磅礴氣勢,珞珈山麓最高建築“老圖書館”人必仰視的八角飛檐,“行政樓”坐落半山的雄偉體量,均有讓人敬仰的巍峨氣度。

2016年9月,武漢大學早期建築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歷史意義,武大十八棟,歷史背景,行政樓,周恩來故居,

歷史沿革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群是武大校園建築的精華,也是武漢東湖風景名勝區的十個遊覽區之一。
這組建築於1930年動工,1936年竣工,一氣呵成。包括武大牌樓,文、法、理、工四個學院大樓,宋卿體育館,老圖書館及廣場,男生寄宿舍(櫻園學生宿舍),學生飯廳及俱樂部,半山廬,周恩來故居,郭沫若故居,華中水工試驗所……
當年由科學家李四光騎著毛驢帶著乾糧選址規劃,美國建築師開爾斯設計,代表了當時一流校園的理想模式。
建築群整體上遵循“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中國傳統原則,形成以圖書館、理學院、工學院為主體的三個建築團組,又引入西方古典式樣,融合了中西建築之長。
“它氣勢恢宏,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輪美奐,是中國近代史上唯一完整規劃和統籌設計,並在較短時間內一氣呵成的大學校園,是全國最大最美的一組近代高校建築群,堪稱中國近代大學校園建築的佳作和典範。”武漢大學檔案館原館長徐正榜說。
2001年,該校15處、26棟建築面積為54,054平方米的早期建築,被列入國務院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28年夏,國民政府聘任李四光、葉雅各等名士籌建武漢大學,李四光騎著毛驢實地勘察,相中了東湖之濱、遠離鬧市、山丘起伏的羅家山(又名珞珈山、落駕山)一帶。
李四光聘請美國建築師開爾斯(F.H.Kales)為武大校園總設計。開爾斯構思時,常常在山上一站就是數小時,半年後完成了總設計圖。他不法常可,西體中用,鑄就經典:外觀是道地中式樣貌,內里是西方鋼筋水泥結構,因此有中式建築所不具的宏偉。1930年5月,60歲的開爾斯在上海病倒,仍堅持工作。王世傑校長曾動情地對師生說:“開爾斯先生,他可以說是一個藝術家,他不計較報酬,而完全把興趣寄托在藝術方面……他給予我們的幫助實在大得很!”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決定組建國立武漢大學,並任命李四光為學校建築設備委員會負責人。
國立武漢大學國立武漢大學
學校早期建築群建設分為兩期:第一期1929年3月動工,校長王世傑、地質學家李四光、林學家葉雅各等位主要負責人進行總體規劃,同時聘請美國建築設計師凱爾斯、結構設計師萊文斯比爾主持設計,工學院繆恩釗教授負責建造,漢協盛、袁瑞泰、上海六合、永茂隆等營造廠競標承建系列工程。1932年1月,第一期建設完工,主要項目有老齋舍、文學院、理學院主體,一區教授別墅群、珞珈山水塔等。
第二期工程於1932年2月開始至1937年7月結束。主要工程有半山廬、圖書館、宋卿體育館、理學院側樓、工學院、華中水工實驗所、法學院、農學院(未完工)等。

歷史意義

這些系列建築群中有十五處26棟,2001年6月被國家批准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東湖風景區十個遊覽景點之一。
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群在中國建築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融合了中西建築風格,將西方古典建築的元素融入到中國的園林、寺廟等傳統建築的風格之中,整個建築群就像一座座“花園”和美麗的“宮殿”。同時,除此之外,該建築群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對教學、科研、育人以及服務社會等都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這批早期建築共68棟,7.8萬平方米。此外還包括部分四五十年代的建築。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26棟,5.4萬平方米。
開爾斯的校園布局設計,貫穿中國傳統建築“軸線對稱、主從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樓”的思想,採用“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手法,因山就勢,散點布局,變化有序,整個校園格局自由又有嚴整的片斷,最大限度地擴大了環境空間層次,開風氣之先,影響了中國後來的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有里程碑的意義。

武大十八棟

歷史背景

十八棟”指的是上世紀30年代初武漢大學在珞珈山建造的18棟英式老建築。當時居住在此的大都是大師碩儒。1938年6月,武漢會戰爆發,武漢成為戰時首都。國共合作,國共兩黨要員入住珞珈山老建築群。相較前期的自由出入,此時的珞珈山層層設防、壁壘森嚴,憑特殊通行證才能進出。抗戰勝利後,武大又新建了3棟洋樓,但這裡仍統稱“十八棟”。2001年,包括周恩來故居郭沫若故居在內的武大早期建築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樓

武漢大學行政樓原名為武漢大學工學院大樓,建於1934年至1936年,美國工程師凱爾斯等設計,上海六合營造公司承建,位於武漢大學校內,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漢大學早期建築”的重要建築之一。

周恩來故居

經過7年修繕,以武漢大學周恩來故居為代表的珞珈山“十八棟”老建築群已全部修葺一新,周邊環境最佳化,整體打造成武大歷史文化教育基地。
1938年,周恩來鄧穎超曾在珞珈山19號樓居住過4個月,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會見過斯諾史沫特萊等國際友人。這棟樓因此有“國共合作抗日小客廳”之稱。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