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引工程

武引工程

被小平同志譽為“第二個都江堰”的四川武都引水工程,是川東北部專區工農業和城市經濟發展重要的水源工程,是四川省以防洪灌溉為主,兼發電、航運、城鄉供水、環保、水產養殖、旅遊以及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功能的大型骨幹水利工程,對於建設中國綿陽科技城,增強四川農業基礎,發展社會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被國務院列為《九十年代中國農業發展綱要》中重要的大型水利基礎設施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引工程
  • 簡介:大型水利基礎設施項目
  • 總長:2109公里
  • 控灌農田:228萬畝
  • 總投資:18.06億元
  • 工程分期:分兩期完成
武引總介,一期工程,項目目的,項目概述,項目投資,工程效益,防洪抗旱,經濟效益,

武引總介

工程主要由武都水庫、取水樞紐、總乾渠及其配套的各級渠系、渠系電站、提灌站和囤蓄水庫組成。全灌區規劃六級渠道119條,總長2109公里。工程從江油市武都鎮涪江上游取水,控灌綿陽、遂寧、南充、廣元四市八縣(市、區)的農田228萬畝。工程建設原計畫分三期進行,根據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決策,現計畫分兩期安排:一期工程建設涪梓灌區,灌面127萬畝,總投資18.06億元(其中使用世界銀行貸款6767萬美元),1988年復工,2000年底基本建成;二期工程建設武都水庫(含壩後式電站)、水庫直灌區、西梓灌區三部分,灌面101萬畝,發電裝機150兆瓦。預計總投資39億元,初步計畫2001年動工,2008年建成。武引工程曾於1958年和1978年兩次動工興建,又兩次下馬;1988年,經國家經委和水利部批准,武引一期工程正式復工,現已歷時43個春秋。

一期工程

一期工程主要建設項目
取水樞紐、總乾渠長37.49公里,設計流量110~60立方米/秒;石龍嘴電站一座裝機2×8800千瓦;涪梓乾渠長63.94公里;分乾渠2條長113.96公里;支渠2條長46.22公里;分支渠8條長221.72公里;斗渠54條長655.91公里。共有隧洞、暗渠564座109公里,渡槽98座20公里,倒虹管44處14公里,集中電力提灌站11座、總裝機6168千瓦。沉抗水庫壩高55米,總庫容9820萬立米。
武引風采武引風采
第一期工程建設過程
武都引水工程前期工作準備充分,早在50年代就曾多次進行過規劃、勘測和設計工作。
1958年第一次動工興建武都水庫,但開工後不久即停建。
1958年5月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完成了《嘉陵江武都水利樞紐初設要點報告》。
1967年6月綿陽專區計委、水電局[1967]計基聯字119號文上報《武都引水工程設計任務書》,1975年11月8日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以川革發[1975]113號文批准了建設方案。
1978年6月2日水電部[1978]水電水規字第49號文批准初步設計,工程又再度開工建設1980年10月四川省政府決定緩建。
1982年起,四川省水利廳利用緩建之機又組織力量進行了補充灌區規劃和覆核設計。1984年12月由四川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完成了《武都引水工程補充規劃報告》及覆核設計,1987年5月27日水電部[1987]水電規字41號,1987年6月18日國家計委以計農[1987]989號文正式批覆武都引水一期工程復工建設,總投資4.85億元,其中中央補助2.4億元。
武引工程logo武引工程logo
1988年9月21日正式開工。
1991年1月,建成渠首取水樞紐,總乾渠Ⅰ段8.75公里,引水流量110立方米/秒,石龍咀電廠裝機2×8800千瓦,年發電量1.17億千瓦小時;實現灌面1.2萬畝,向長城特殊鋼公司四分廠年輸水7000萬立方米 1994年5月,建成總乾渠Ⅱ段12公里,引水流量60立方米/秒,江綿、三星支渠36.7公里通水,增加灌面5.50萬畝,向川西北礦區年供水500萬立方米。1996年5月,建成總乾渠Ⅱ-2段8.95公里,引水流量60立方米/秒,江綿、三星灌區、治新、火戰等16條分支、斗渠216.87公里,金子山、高泉山等7處提灌站4352千瓦,增加灌面12.51萬畝。
1997年10月,建成總乾渠Ⅲ段7.79公里,引水流量60立方米/秒,紅岩分乾渠通水5公里,建成東方紅、鯉魚石提灌站裝機943千瓦,斗渠2條13.80公里,增加灌面8.51萬畝,遊仙區自來水廠年供水900萬立方米。
1998年5月,建成涪梓乾渠上段26.80公里,引水流量27.3立方米/秒,紅岩分乾渠增加通水35公里,基本建成清潔支渠22.63公里,土地埡提灌站裝機440千瓦,斗渠1條16公里,增加灌面15萬畝。
1999年5月,建成涪梓乾渠下段37.14公里,引水流量22立方米/秒,沉抗水庫蓄水2500萬立方米,沉抗水廠年供水70萬立方米,紅岩分乾渠59.21公里全部建成,新增通水渠道25條278.6公里,增加灌面27.43萬畝。
一期已成工程情況
至2000年底止已完成取水樞紐、總乾渠長37.49公里、石龍咀電廠裝機2×8800千瓦、涪梓乾渠長63.75公里,大型項目全部建成;工程管理設施基本完工;建成監測、防汛、調度、通訊系統一期工程;建成沉抗水庫,風化料心牆硬質砂岩石渣壩高55米,總庫容9820萬立方米,己蓄水6600萬立方米,沉抗水庫工程完成土方44.90萬立方米,石方344.30萬立方米,砼4.13萬立方米,完成投資19667萬元(其中省300萬元,一期工程計畫調整5493萬元,市、區財政4130萬元);建成電力提灌站11處總裝機6168千瓦;全部建成進並通水渠道63條941.59公里,基本建成3條、96.41公里,其中己通水66.75公里。至2000年底己累計完成土方1589.2萬立方米,石方2854.72萬立方米,其中安砌石方211.93萬立方米,砼96.08萬立方米,完成工日4057.54萬個。
武引工程

項目目的

1提高枯期灌區供水保證率。2 提高綿陽市防洪能力。
武引二期工程武都水庫工程大壩奠基儀式武引二期工程武都水庫工程大壩奠基儀式
3枯期向涪江幹流提供綜合用水。
4向四川網提供15萬kw電力和提高幹流梯級電站枯期出力。
5向灌區人畜引水提供充足的水源。
6旅遊。

項目概述

水源工程:武都水庫壩址位於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鎮北面約3km的涪江幹流摸銀洞河段。
灌區工程:共兩部分組成,武都水庫直灌區(灌溉14.95萬畝);西梓灌區(灌溉86.58萬畝)。其中西梓灌區乾渠接武引總乾渠末端(玉皇觀),涉及綿陽、廣元、遂寧、南充四個市的梓潼、鹽亭、劍閣、射洪及南部等縣。在西梓灌區中部還需建設9700萬立方米的串瓜囤蓄水庫—金峰水庫(灌溉46.85萬畝)。
1武都水庫
武都水庫災後復工武都水庫災後復工
選定推薦摸銀洞壩址、121.3m高的碾壓砼重力壩擋水,壩頂高程662.3m,壩頂長度636.6m,其餘指標如下:壩址位於涪江幹流上游末端,控制壩址以上流域面積:580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5.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575萬t、多年平均推移質年輸沙量12.7萬t,能有效地調節涪江上游水量和控制洪水及泥沙。
本工程正常蓄水位658.0m、相應庫容為5.04億立方米;校核洪水位(P=0.05%)660.34m、總庫容5.89億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2.05億立方米、調節庫容3.55億立方米 、死庫容1.94億立方米;電站工程裝機3×5萬kw。
工程屬大(1)型水利樞紐工程,主要建築為1級建築物;P=0.2%設計洪水流量11300立方米/秒、P=0.05%校核洪水流量13700立方米/秒。設有壩孔口(表孔、中孔、底孔各1個)和右岸泄洪洞(圓形、12m洞徑)聯合泄洪。
2西梓乾渠
控制灌溉面積86.58萬畝;分四個設計流量段,分別是26、23、17.5、14.6立方米/秒 ;乾渠主要建築為三級建築物、次要建築為四級建築物;乾渠總長度116649.48m、隧洞38座長24046.79m、渡槽10座長3649.33m、倒虹管3座長2969.21m、明渠總長85984.25m。根據需要全乾渠共布置有節制閘10座、全泄泄水閘7座、機耕橋、人行橋、山溪涵洞和山溪渡槽等若總計317座小型建築物。本工程永久占用耕地5072畝、房屋8.3萬平方米、遷移人口951人。
3金峰水庫
選定推薦下壩址、88.5m高的心牆土石壩,壩頂高程477.0m,壩頂長度454m;壩址以上流域面積:8.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不大,多年平均懸沙量1.03萬t。因屬囤蓄水庫,故絕大部分來水由西梓乾渠供給。本工程控制灌溉面積46.85萬畝;正常蓄水位475.0m、相應庫容為0.97億立方米;主要建築為3級建築物,考慮壩高達88.5m,屬高壩,故提高為2級建築物設計;P=2%設計洪水流量84.3立方米/秒、P=0.05%校核洪水流量157立方米/秒。本工程淹沒土地1782.2畝、房屋12.27萬平方米、遷移人口1805人。
4灌區中小型骨幹渠道
武都水庫直灌區(左岸)控制灌溉面積12.45萬畝;設表面移動式取水泵站取水、取水設計流量3.5立方米/秒,裝機4台。余有一支渠、兩分支渠、六斗渠。武都水庫直灌區(右岸)控制灌溉面積2.5萬畝;取水設計流量0.6立方米/秒;設有二斗渠。西梓灌區控制灌溉面積86.58萬畝;設有一分乾渠、八條分支渠、27條斗渠,其中有三條大於1.0立方米/秒的斗渠作為灌區骨幹渠道。

項目投資

根據國家計委計辦外資(2000)1021號文通知,武引二期工程列入了2001年至2003年利用日元貸款備選項目,計畫利用日元貸款2億美元。據此編制出內外資合併使用的投資總額為41.03億元人民幣,其中武都水庫為17.66億元、西梓乾渠為13.31億元、金峰水庫為4.09億元,灌區中小型骨幹渠道工程5.97億元。

工程效益

防洪抗旱

1991年武引一期工程總乾渠一段正式通水,石龍咀電廠併網發電,隨著工程建設的不斷延伸,實現了“建成一段,受益一片”的目標。在近幾年洪旱交替發生,特別是在1998年的洪災和去年今年罕見的春夏旱災中,為灌區抗旱奪豐收作出了重大貢獻。
武都引水工程取水樞紐武都引水工程取水樞紐
目前,武引一期工程已實現灌面110萬畝,累計供水23.2億立方米,其中農業供水20億立方米;工業、生活供水3.2億立方米。按國務院頒布的《水利產業政策》而興辦的水利綜合經營項目運轉良好。工程效益經四川省世界銀行貸款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辦公室調查和世界銀行後評估團評估:已受益區乾旱缺水狀況得到根本改變,灌區民眾稱讚“共產黨送來了救命水”。灌區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人民安居樂業。1991年至1999年武引項目已累計增加各類農產品537萬噸,新增產值25.4億元。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後評價局專家組採用國際公認標準和評價方法,深入武引灌區、相鄰非灌區和農戶進行各種有無對比和調查研究後,提交的《四川武都引水一期工程項目後評價報告》認為:武引工程每供1立方米水的農業增加值為1.50元;GDP增加值為2.70元,農民純收入增加0.70元;每度電的社會增加值為2.00元;工程的年總效益達4.42億元。
工程全部建成後,將徹底解決四川涪江以東、嘉陵江以西區域3.2萬平方公里土地、1000餘萬人口和660萬畝耕地的水源和乾旱問題,同時將涪江中上游綿陽、江油、射洪、遂寧等城市的防洪能力由原來的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並在成都至九寨溝的旅遊環線上形成一處國家級風景區。武都水庫的建成,對解決旱區的水源問題,保障人民民眾安居樂業,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經濟效益

如期實現了上級確定的“九五”期間基本建成武引一期工程的目標,並顯示出顯著的經濟效益。目前,武引已成為工程實現灌面100餘萬畝,累計工業供水150億立方米,農業供水20億立方米;工程的綜合開發項目石龍咀電廠總計發電8億千瓦小時,發電收入投入工程建設達3450萬元,上交各種稅費2350萬元。在連續四年的旱災,特別是在2001年罕見的春夏伏旱中,為灌區抗旱奪豐收作出了重大貢獻,幹部民眾交相稱讚,有口皆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