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堅鎮

武堅鎮

武堅鎮地處江蘇揚州市江都區東北部,總面積85.58平方公里,總人口41400人。緊鄰寧通高速、京滬高速公路等交通主幹道,寧啟鐵路緊依其旁,233省道、352省道穿境而過,主城區距離揚州泰州國際機場只有半小時車程,交通優勢顯著。

圍繞建設“經濟強鎮、文化大鎮、水鄉生態園林城鎮”目標,全鎮上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凝心聚力,創新開拓,三個文明建設整體推進、快速發展,先後榮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鄉鎮”、“全國雙擁模範鎮”、“江蘇省文明鎮”、“江蘇省衛生鎮”和“江蘇省科技工作先進鎮”和“江蘇省環境優美鎮”等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武堅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江蘇揚州市江都區、蘇中地區
  • 下轄地區:黃思 周西
  • 政府駐地:鎮區
  • 電話區號:0514
  • 郵政區碼:225253
  • 面積:85.58平方公里
  • 人口:41400人
  • 方言:江淮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機場揚州泰州國際機場
  • 火車站:江都火車站
  • 車牌代碼:蘇K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精神文明,社會事業,人文歷史,文化藝術,地理概況,

歷史沿革

武堅地理區域在東周敬三十四年(公元之前486年)屬吳。元三十三年(公元前473年)越 吳,屬越。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來越,屬楚。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海陵縣。隸屬臨淮郡。東漢時,廢海陵縣,屬廣陵郡。歷晉太康元年,復立海陵縣。唐武德初置吳州,改海陵縣為吳陵,武德七年,復稱海陵,隸屬揚州,五代南唐 元年(公元937年)置泰州海陵縣。宋代屬淮南東路,元代屬揚州路。明清時代屬揚州府。
武堅鎮1910年建鄉,名曰“張五尖”。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泰州為泰縣,本鎮劃為張五尖鄉。鄉以下仍沿襲晚清都圖舊制。
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泰縣在凡漢鎮設立行政局,本鎮屬凡漢行政局。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鄉的規模大為縮小,本鎮共劃分為:張五尖、校陳、花南、花北、孫家舍、揚景、高莊、嵇莊九個鄉,隸屬第十五區。區址凡汊鎮。鄉以下設街、村、閭,鄰制,廢都圖制。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廢閭鄰制。置保甲制。撤消花南、花北、孫家舍鄉,置花莊鄉。隸屬第十區,區址小漢鎮。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撤消校陳、丁杜二鄉併入張五尖鄉,撤消高莊鄉、花莊鄉,並為花高鄉,撤消楊景,組建成湯楊鄉。
1941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將泰縣第十區臨時劃歸江都縣領導。
1942年10月江都縣第一次分縣,置江都、邗東兩行署。本鎮屬江都縣紀北區。
1944年4 月,實行新鄉制,廢保甲制為村組制。
1945年12月,江都縣第二次分縣,置江都、凡川縣。同時撤消紀北區。劃分小紀區、富民區,本鎮屬凡川縣富民區。區址黃思。
1946年夏,江都、凡川合併為江都縣。秋,小紀、富民和塘郭區合併為紀塘區。冬,國民黨;國隊侵占解放區,本鎮又恢復舊的區、鄉、保甲建置,稱北固鄉。(鄉址:現高郵湯莊鎮)仍屬泰縣第十區。
1948年夏,本地區解放,1949年1月18日,泰縣第十區正式劃歸江都縣。
1953年1月,江都縣 小紀區拆為小紀區和紀北區。紀北區轄武堅、魯陵、校陳、楊景、嵇沈、黃思、富民、太平、周西九鄉。
1956年3月3日,江都縣分縣、撤區、並鄉。江都縣拆江都、邗江二縣。撤消紀北區,併入小紀區。撤消魯陵、校陳、楊景併入武堅鄉。
1958年9月,以區為單位建立人民公社,本鎮屬小紀人民公社。
1959年5月,小紀人民公社劃分為若干小公社,本鎮成立武堅人民公社,公社以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
1983年9月12日,實行體制改革,武堅公社恢復武堅鄉人民政府的建置。鄉以下設行政村和村民小組。
1996年10月18日,武堅撤鄉設鎮。
2005年5月20日,武堅鎮與周西鎮合併,組建新的武堅鎮,鎮政府所在地設原武堅鎮。

經濟發展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堅持以工業為主體,大力推進工業興鎮戰略,形成了高壓電器、氣動機械、農藥化工、紡織服飾、體育器材、環保設備等六大支柱產業,擁有各類規模以上企業50多家。永堅公司是全國氣動元件產品的主要生產廠家之一,產品遠銷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金鑫電器公司與日本東芝公司合作開發生產的旋壓鋁管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上獨占鰲頭;雷宇公司躋身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行列;宙龍集團公司生產的氨基二醇、三環唑產品暢通東南亞,農藥系列產品遍及全國各地,是全國第二大氨基二醇生產廠家。10多家企業與國內20多個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型合作關係,有4個產品獲得國家“火炬”計畫、20
江蘇盛華電氣有限公司為中國南方電網製造江蘇盛華電氣有限公司為中國南方電網製造
多個產品填補國內空白,3家企業獲得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呈現出競相發展、不斷超越的喜人態勢。尤其是2001年創建的江蘇省科技工業園武堅園,目前已引進入園企業200多家,為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增添了後勁。
農業特色優勢顯著。依靠本地資源,加快結構調整,培育區域優勢,形成了以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為龍頭,以1萬畝優質棉花、2萬畝特色蔬菜、3萬畝特水養殖、4萬畝優質稻米“四大生產基地”為依託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建築三產實力強勁。建安企業不僅具備承建超高層的能力,而且能夠獨立承攬高架橋樑建設,滬武建安和金馬建安兩大企業裝備精良、技術一流、實力雄厚、信譽卓著,以上海西安、南京為基地,建築市場遍布全國大部分省市,多項工程獲“魯班獎”、“白玉蘭獎”。第三產業門類齊全,繁榮興旺,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設精彩紛呈。大力實施現代農民教育工程,提高人民民眾文明素質;積極開展民眾性文化活動,為加快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先後舉辦了“水鄉春潮”、“黨的光輝照水鄉”、“雷宇杯”揚劇邀請賽、“春到水鄉”揚泰地區民間文藝展演等跨區域大型文藝活動;大力推進依法治鎮,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呈現出社會安定祥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嶄新局面。
武堅鎮武堅鎮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蓬勃發展。集鎮建設規劃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幼兒教育、中國小教育、成人教育構成了完整的現代化教育體系。文化體育中心、文化廣場、野田河風光帶成為人民民眾娛樂、休閒、健身的重要場所。廣播、有線電視、自來水、醫療等覆蓋全鎮,極大地提高了人民民眾的生活質量。科技園區
武堅鎮
揚州市蘇武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始建於2002年,已建成核心區面積2050畝,其中鋼架大棚設施栽培面積達1000畝,輻射帶動6000畝。並做到“三化”:即,一是市場化運作。2050畝的核心區全部實行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等統分結合的方式實行市場化運作,做到統一規劃、承包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二是多元化投入。全方位招商引資,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入園企業和農戶投入為主體的投資格局;三是標準化生產。園區註冊了“蓮湘牌”商標,按照綠色食品的要求,制定種植規程,實行標準化控制,做到“五個統一”,即:統一生產布局、統一種苗供應、統一技術培訓、統一藥肥採購、統一品牌上市。目前已有6個蔬菜產品被省認定為無公害產品,14個蔬菜產品被國家認定為綠色食品,園區正在創建國家級標準化示範園區。
武堅鎮
2008年秋播期間,武堅鎮按照發展高效規模農業的要求,圍繞菜藍子生產基地建設,打造特色蔬菜鄉鎮,進一步加大推進力度,新擴大蔬菜面積4000畝,其中新擴大棚2000畝,武堅鎮累計蔬菜面積達1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達3000畝,力爭在3-5年內使全鎮蔬菜面積達2萬畝,其中核心區面積5000畝,建成武花、黃周兩個蔬菜產業帶,努力形成一鎮一業的區域特色。

人文歷史

武堅歷史悠久。相傳原名叫五尖,由東、西、南、北、中五個尖角高地構成。由“五尖”到“武堅”,是世代繁衍生息於斯的人民在征服自然、衛國保家鬥爭中英勇頑強、堅貞不屈精神的生動體現。武堅文化底蘊深厚。水鄉舞蹈中的奇葩──“蓮湘花鼓”就誕生於此。它那歡快的二胡和清亮優美的笛音伴隨著蓮湘絲絲的銅線叮噹聲,猶如河水在淙淙地流淌,洋溢著濃厚的水鄉芬芳,富有強烈的感染力。1989年,“蓮湘花鼓”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彙編·江蘇卷》,載入祖國的文化寶庫。武堅環境優美。這裡沃野千里、氣候溫和、水系發達,藍天碧水、綠樹掩映構成了水鄉清新宜人的畫卷。武堅民風淳樸。這裡的人民勤勞善良、富於智慧,創造了一個個燦爛的水鄉文明。如今,他們正在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和幸福生活。

文化藝術

“蓮湘花鼓”是江都水鄉民間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只要你一見花鼓舞,就會深受感染,就會領略到水鄉濃郁的生活氣息,就會感受到水鄉人質樸的情懷。花鼓是江淮一帶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歷史悠久,據考證,明代就已有花鼓舞演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地花鼓相互影響,不斷演變,異彩繽紛,各具特色,顯示了它永久的生命力。
武堅鎮
江都花鼓舞的形式很多,如楊莊鄉的“二人花鼓”,吳堡鄉的“下河花鼓”,尤以武堅的“蓮湘花鼓”(又名四人花鼓)獨具風采,挺秀於江都縣花鼓藝術之林。它那歡快的二胡和清亮優美的笛音伴隨著蓮湘的銅錢叮噹聲,猶如水鄉小河的水在淙淙地流淌,洋溢著濃厚的水鄉芬芳,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親切感。“蓮湘花鼓”來源於“花鼓救駕”的傳說:明朝洪武帝遭敵追擊,敗逃到魯陵鄉(即今武堅鎮花莊),身陷險境,在這緊要關頭,當地百姓為了掩護他,將洪武帝扮成三花臉,並由兩男子扮成村姑,一男子扮成少年,打起蓮湘,載歌載舞送出險境。從此,花鼓舞就發展成一種固定的四人演出格局,其中女角一律由男角反串,“四人花鼓”由此得名。幾百年來,它一直是農閒時節和春季“青苗會”(即土地會)的傳統節目。後來,又成為舊社會貧苦農民謀生的技藝。有段民謠說:“大水一淌,眼淚汪汪。鼓兒一拿,打起蓮湘。外出逃荒,走街串鄉……”這記載了“蓮湘花鼓”發展中辛酸的一頁、
“蓮湘花鼓”形式獨特,動作簡潔,具有粗擴、質樸、風趣的風格。由4人演出,3個行當:一少年頭扎白毛巾,身著白中式對襟上衣,棕中式褲,腳穿黑圓口布鞋,鞋頭上飾有紅色絨球,相當於戲劇中的“生”;三花臉身著米中式對襟上衣,鑲深棕色邊,棕中式褲,腰系淡藍色圍裙,鞋同少年,頭頂扎一“朝天辮”,鼻樑畫一白色方塊,相當於戲劇中的“淨”;二村姑身著桃紅中式大襟上衣,湖藍中式褲,頭系粉紅彩球頭帶,腳穿粉紅圓口繡花鞋,鞋頭飾湖藍色絨球,頗有水鄉典雅純樸的特色,相當於戲劇中的“旦”,通常男扮女裝(現今已改變舊俗,直接由姑娘出場)。道具十分簡單,僅小鑼、鑼板、蓮湘、黑紙摺扇、花手帕。表演時,少年手敲節奏強烈的小鑼,三花臉手揮紙扇,二村姑右手各舞一根花團錦簇的蓮湘,左手對應地揮動花手帕,邊演邊唱。他們各展其技,少年要有“小鑼功”:邊舞邊敲邊拋,小鑼能飛出丈把高,然後又收回手中。三花臉是扭腰、擺胯,腳走矯步輕飄飄,右手抖扇劃半圓,棒擊頭頂雙肩顫,還可以即興發揮各種逗趣的動作。二村姑舞動的蓮湘動作秀美剛健,如花槍飛舞,有“純陽背劍”、“枯樹盤根”、“喜鵲登枝”、“反抱玉柱”等招式,招招式式,技藝皆絕,融歌舞、雜技於一爐。 “蓮湘花鼓”的音樂來自民間小調,常用的有“數鮮花調”、“侉侉調”、“剪剪花調”、“賣油郎調”、“龍船調”等幾十種。配以二胡、三弦、竹笛和小鑼等樂器。樸實的旋律中突出強烈的節拍,體現了水鄉獨有的鄉土氣息,“蓮湘花鼓”的唱詞有長有短,內容有歌頌古代英雄豪傑的,如《武松打虎》、《李逵法場救宋江》;有表現男女愛情的,如《數鮮花》、《雙下山》;還有揭惡崇善的,如《秦香蓮》、《宋江殺惜》。其詞句通俗活潑,貼近生活,如《水鄉十二月》花鼓詞唱道:“正月裡來正月正,家家戶戶點紅燈,富人高屋飲美酒,窮人乞討沿街走……”以那委婉深沉的旋律,描寫農民在舊社會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生活,似泣似訴的情調道出了水鄉農民的辛酸和悲憤。解放後,唱詞的內容更為豐富多彩,如《春到水鄉》傳達了勝利的喜訊,傾注了翻身之喜悅;《送郎參軍》蘊藏著姑娘脈脈情意,表現了新中國年輕一代抗敵愛國之心;《水鄉變了樣》則展現新時代農村興旺發達的景象。而今,每逢過年過節或豐收喜慶佳日,遍及全鄉的“蓮湘花鼓”把靜謐的水鄉鬧得熱烈歡騰起來。“蓮湘花鼓”還多次參加全市調演、匯演,深受民眾歡迎和喜愛,1983年曾應邀參加江蘇省民間舞蹈集成會議調演。1989年,江都“四人花鼓”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彙編·江蘇卷》,載入祖國的文化寶庫。
武堅鎮武堅鎮

地理概況

武堅鎮地處東經119°46 ′40——119°50′38,北緯32°44′03——32°47′57。全鎮地勢平坦,河流縱橫交錯。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季風顯著,熱量充足,雨水充沛,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較長。氣候特點,冬季受大陸冷高壓控制,氣候寒冷,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降雨較多,氣候炎熱;春秋二季冷暖空氣頻繁交替時期,天氣多變,冷熱不定。全年平均降雨量為987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94.9小時。年平均氣溫15.1°C,年平均無霜期為220天。
武堅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