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縣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報告

2006年2月16日在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正安縣人民政府縣長 鄭明蛟所作的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正安縣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報告
  • 屬性:報告
  • 地區:正安縣
  • 時間:2006年
主要內容,發布機構,

主要內容

各位代表:
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十五”時期和2005年工作簡要回顧
“十五”時期,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在縣人大和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作全局,搶抓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兩大機遇,奮力拚搏,較好地完成了“十五”計畫和縣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提出的各項任務。
——縣域經濟實現新發展 “十五”期末,預計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56億元,年均增長10.9%,超10.5%的預期目標。農業總產值完成6.87億元(90價),年均增長5.7%,超5.5%的預期目標;工業總產值完成4.76億元,年均增長18.2%,超18%的預期目標;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5.29億元,年均增長17.7%,超15%的預期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累計完成21.65億元,比預期增加13.65億元,年均增長1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2億元,年均增長13.5%,超12%的預期目標。地方財政收入7773萬元,年均增長2.8%,低於8%的預期目標。其中地方本級收入5109萬元,年均增長1.6%。經濟結構逐步趨於合理,一、二、三產業比例由“九五”期末的61.3∶16.4∶22.3調整為47.8∶22.1∶30.1。非公有制經濟實現稅收2801萬元,年均增長23.9%,占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的54.82%。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成效 農業基礎建設成績突出。實施國土整治面積42050畝,新增耕地8427畝;完成農村小水窖(池)2200個,新增保灌面積1.2萬畝;解決了農村4.5萬人/4萬頭畜的飲水困難。完成造林面積53.3萬畝,其中:天保林工程12.4萬畝,退耕還林工程40.9萬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5.9萬畝,配套荒山造林25萬畝)。實施了一、二期縣城城郊綠化及風景林建設工程2964畝,全縣森林覆蓋率達36%。修建沼氣池6718口,使2.6萬人用上了清潔能源,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城鎮建設穩步推進。完成了南門、北門一期舊城改造、西部新區、207省道與西部新區連線、樓台迎賓大道、商品集散中心、文化會議中心等重點建設項目。格林、碧豐、班竹、市坪、安場、廟塘等城鎮建設成效突出,城鎮化水平達26%。城建工作2003年、2004年分別獲全市一等獎和二等獎。城鎮功能逐步完善,城鎮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303省道正安段、207省道土坪至毛家塘油路改造工程、湄文縣際油路改造工程、107.5公里通鄉油路工程、42條356公里通村公路工程相繼竣工投入使用。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2391.4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350公里,公路通行能力進一步提高。教育、衛生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十五”期間累計完成新改擴建學校12.09萬平方米,其中第二期“義教工程”學校14所37936平方米、新擴建項目學校6所8800平方米、寄宿制學校18所38664平方米、危房改造學校73所35468平方米;新建正安一中、改擴建正安二中全面啟動;完成了縣傳染病區、疾病控制中心、中醫院住院部、15個鄉鎮衛生院建設,廣大學生的學習條件和人民民眾的醫療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電力、郵政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建設步伐加快。完成了一、二期農網改造、良坎電站加閘和縣城一期電網改造工程。聯通網路和小靈通電話實現了鄉鄉通;有線電話、行動網路正逐步向村延伸。完成了縣城數位電視及城鄉網路增容升級改造、鄉鎮有線電視升級改造、縣鄉光纖聯網和農村遠程教育工程,縣級電子政務與市政府及各縣(市、區)政府組網成功,實現視頻實時通信和網路資源共享。開通了“正安縣人民政府公眾信息網”和縣、鄉鎮農村綜合經濟信息網路。
——各項改革有新進展 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成效明顯。19個鄉鎮和46個縣直涉改單位的事改工作基本結束並驗收合格,涉改人員6142人,實際聘用5376人,其中高職低聘14人,低職高聘43人;撤銷縣防疫站,組建縣疾控中心和衛生監督所;成立了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完善鄉鎮衛生、林業、司法、國土等部門上劃管理體制。企業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完成了縣糧食購銷公司、貿易中心、食品公司、政府招待所、自來水公司的改革改制工作,涉及改制職工2370人,安置職工370人,兌現安置經費652.2萬元;2004年,縣農村信用合作社一級法人社掛牌成立;縣政府以140萬元打包清償了供銷、經貿下屬7家企業所欠長城公司、工商銀行3826萬元的債務。其它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完成了撤區並村工作;推行了住房公積金制度;積極穩妥地實施了縣城機動三輪車禁運,成功開通了縣城出租汽車;加大殯葬改革力度,逐步引導民眾移風易俗,殯儀館、公墓、火化場一體化建設進展順利;縣城禁售禁放煙花爆竹取得明顯成效。
——社會事業有新進步 教育工作躍上新台階。“兩基”順利通過了省政府達標驗收。全縣“普九”人口覆蓋率達100%,青壯年非文盲率為97.1%,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77%,高考升學率達50%。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穩步推進。計畫生育綜合治理的格局基本形成,“三結合”、“村為主”全面落實,“村民自治”進一步推進,低生育水平有效鞏固,符合政策生育率為93.7%,實現了“十五”期末人口控制目標。2002年起連續三年獲得了全市一等獎。衛生事業健康發展。農村醫療救治、疾病預防控制、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和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初步建成,全縣有衛技人員1301名,每千人擁有衛技人員2.24名,基本滿足了民眾的衛生醫療健康保健需求。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05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919元,年均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90元,年均增長6%,低於8%的預期目標。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年均增長19%;全縣擁有程控電話2.1萬門,小靈通電話9000部,戶均普及率為22.35%,行動電話達2.9萬部,人均普及率為5%;電視覆蓋率達85%。扶貧開發成效顯著。五年共爭取國家各類扶貧資金1.81億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3624.68萬元,實施項目458個;以工代賑資金4588.7萬元,實施項目230個;小額信貸到戶資金(含貼息貸款)8654萬元;對口幫扶資金318萬元;移民搬遷工程資金960萬元,實施了廟塘、桴焉等11個鄉鎮600戶2556人的貧困戶異地扶貧搬遷安置,使1.91萬貧困人口解決溫飽,到2005年末,貧困人口下降到4.3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五年發放基本養老金3100.2萬元,城鄉低保金1381萬元,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補助金199.74萬元,確保了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企業職工養老金和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925名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43%。供養農村“五保”養老對象2981人,發放救災救濟資金1250萬元,完成了19個鄉鎮養老院建設,基本實現了老有所養、應保盡保的目標。其他各項工作成績突出。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主體工作全面完成,國防教育、人民武裝、民族宗教、科技、文體廣播、統計、審計、縣誌、檔案、環保、殘聯、供銷、農機、氣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績,為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績 縣政府及各部門自覺接受縣人大的法律、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五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556件,政協委員提案522件。政府法制建設步伐加快,完善行政審批制度,規範行政許可行為,取消行政審批事項46項,合併146項,調整為職能項目22項。依法進行了村(居、社區)委會換屆選舉。紮實推進“四在農家”、“四民社區”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創建“平安正安”為契機,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強化安全生產責任意識,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加大安全隱患整治力度,有效降低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堅持勤政務實、廉潔高效的工作作風,嚴格執行幹部廉政準則及有關規定,廉政建設工作進一步加強。
2005年是完成“十五”計畫的最後一年,也是我縣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一年。我們緊緊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認真落實縣委“六補一建”的工作措施,求真務實,埋頭苦幹,較好地完成年初提出的各項預期目標。糧食總產量25.76萬噸,比去年下降12.6%。收購菸葉16.44萬擔,比去年減少0.32萬擔;全級菸葉擔均價436.22元,比去年增加84.5元;級內菸葉擔均價560.39元,比去年增加52元;收購總產值達7172.22萬元,比去年增加1277.16萬元。實現畜牧業總產值5.47億元,比去年增長19.7%。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4億元,增長57.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61萬元,增長55.9%。完成鄉鎮企業增加值4.2億元,增長18.51%。地方財政收入7773萬元,減少5%,其中本級一般預算收入5109萬元,增長1.73%,財政總支出3.26億元,增長18.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15億元,增長2.8%。金融機構年末存款餘額12.1億元、貸款餘額6.2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19.1%和17.5%。2005年工作可以概括為: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扶貧開發整體推進,工業和鄉鎮企業持續增長,財政金融平穩運行,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推進,十件實事基本完成(完成情況見附屬檔案材料),“兩基”成果得到鞏固,人口和計畫生育指標完成較好,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持持續穩定。
各位代表,“十五”期間,是我縣發展較快、效益較好、民眾得實惠最多的時期,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績。回顧“十五”期間的工作,我們積累了以下經驗:一是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做到了解放思想不違規、實事求是不守舊、與時俱進敢創新,正確處理好繼承、創新和發展的關係,努力做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在提高中發展,保持決策、工作、實踐的連續性。二是始終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攬工作全局,把發展興正作為第一要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進一步增強責任意識、發展意識、危機意識,切實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三是始終堅持以扶貧開發為重點,緊緊圍繞“三個基本”,強力抓好貧困村“整村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產業化扶貧三項重要工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繁榮。四是始終堅持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高度重視和切實解決涉及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糾正各種損害民眾利益的行為,言必行,行必果,政府廉潔高效、勤政為民。五是始終堅持精誠團結、相互支持的團隊精神思想,積極創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各方面的積極性。六是始終堅持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行使職權,依法處置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十五”期間所取得的成績,得益於縣委的正確領導,得益於縣人大、縣政協的有效監督和工作支持,得益於省、市各級各部門的大力關心和幫助,得益於全縣人民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各族人民、知識分子、廣大幹部職工、人民團體,向駐正部隊官兵、公安幹警,向關心支持正安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小,農業基礎脆弱,經濟結構仍然不合理,市場化程度不高,農民增收困難;土地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未得到有效控制;可供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匱乏,能源和生態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財源結構單一,增長幅度緩慢,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融資難度大,經濟成長動力不強,部分項目推進困難。主要表現在社會保障、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勞動就業、衛生保健、計畫生育等社會事業投入嚴重不足,發展相對滯後。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解決。
“十一五”時期的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
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工作全局,堅持縣委“發展決定一切、改革推動一切和穩定壓倒一切,強力推進‘五大建設’,強力推進‘四創活動’”的工作思路,搶抓西部大開發和新階段扶貧開發兩大機遇,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積極構建和諧社會。
主要預期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實現30.84億元;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40:25:35。一產年均增長8%,實現12.34億元;二產年均增長14.7%,實現7.71億元;三產年均增長15.4%,實現10.7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五年累計達到41億元以上;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5%,實現7.91億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0%;人口自然增長率年均控制在7‰以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和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化水平提高到38%。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在“十一五”期間,我們要著力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始終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努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最佳化產業結構調整。繼續落實農業“兩減免三補貼”政策,加大對農業生產扶持的投入,大力實施農業新老“五突破”,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一是提升糧油傳統產業。每年實施10萬畝水稻,10萬畝玉米高產示範工程,大力實施小麥、油菜、洋芋、紅薯高產試驗示範工程,全縣糧食總產量保持在29萬噸以上。同時,抓好糧食收購和儲備工作,提高政府對糧食市場的調控能力,確保全縣糧食安全。二是強化烤菸支柱產業。繼續把烤菸作為我縣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和企業增效的長效產業,狠抓布局調整、科技投入和利益導向機制,提高質量效益,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全縣烤菸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年產量不低於20萬擔、產值不低於1億元、財政收入不低於2000萬元。三是壯大畜牧主導產業。圍繞建設畜牧生態大縣目標,著力實施畜牧業“1113”工程,以市場為導向,以畜牧養殖小區建設為重點,推廣現代養殖技術,加強畜禽品改、動物疫病防治、畜產品深加工和市場行銷四大體系建設。全縣生豬出欄100萬頭,牛出欄10萬頭,羊出欄10萬隻,家禽出欄300萬羽,肉類總產量10萬噸,實現畜牧年產值13億元的目標,力爭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0%以上。四是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突出基地管護,提高質量效益,重點發展野木瓜、方竹筍、茶葉三大產業。抓好油桐、烏桕、蠶桑、彌猴桃、中藥材等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抓好辣椒、蘿蔔、生薑、魔芋等蔬菜類產業。
——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抓好以國土整治、石漠化綜合治理、坡改梯、中低產田土改造和煙(糧)水配套工程為主的基本農田保護工作,逐步推進“沃土工程”。堅持蓄水、引水、提水並舉,以修建石峰水庫為龍頭、小型水庫為骨幹、“三小”工程為基礎,完成配套設施,逐步形成農田灌溉網系,提高水資源調配保灌能力。建立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完善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力爭實現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5萬畝,實現人均旱澇保收地0.5畝,增強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全面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加快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機制,深化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土地流轉制度改革,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進一步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落實各項配套措施,建立有效的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制度,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健全村民自治和村務公開制度,整頓和規範村級財務管理。改革喪葬陋習,加快實施殯葬改革步伐,按照“先幹部後農民、先城鎮後農村”的原則,分步實施火化。積極開展農村綜合服務站的試點和推廣普及工作,鼓勵和引導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農業生產要素的最佳化配置和經濟的快速增長。搞好農村勞動力狀況的統計及富餘勞動力輸出規劃、培訓、服務、維權等工作。加快勞務輸出相對集中地服務視窗和信息網路建設,發揮辦事處(聯絡處)和勞務骨幹的積極作用。確保全縣15萬人常年從事勞務業,實現勞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目標。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提高農村生活水平。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推進“四在農家”創建活動為載體,圍繞“五通三改三建”工作內容,加大扶持投入力度,到2010年,實現全縣60%以上的農戶受惠於“四在農家”的目標。加大新階段扶貧開發力度,按照“一體兩翼”的扶貧思路,堅持開發式扶貧,抓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農民增收門路、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三個關鍵環節,採取集中幫扶措施,堅持分類指導和突出重點的原則,對一類貧困自然村全面實施整村推進,加大二類貧困自然村整村推進的力度,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有計畫地實施易地移民安置,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奔小康。逐步完善失地農民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加強鄉村建設規劃,積極整治鎮村環境,提高農村文明程度。繼續加大農村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實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基本解決農村人畜飲水困難,廣播、電視覆蓋率分別達100%、98%以上。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積極開展農村文體活動,豐富農民民眾文化生活,不斷提高農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二、加大資源開發力度,強力推進工業化進程
堅持以引進大項目和認真規劃工業小區為載體,嫁接改造傳統工業,扶持骨幹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重點在能源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藥業等方面有突破,力爭引資建成2—3家年產值超過5000萬元、稅收超過500萬元的骨幹企業,強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到2010年,工業總產值實現10.88億元以上,工業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35%以上。
——加快芙蓉江流域水電開發進度。搶抓西電東送機遇,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小水電開發步伐。擴大已建電站的裝機容量,建成以沙阡、毛家塘、牛都壩為主的梯級電站,形成新的地方電力工業體系。
——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大力發展以野木瓜、方竹筍、茶葉、畜產品、薯類為主的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逐步恢復和壯大以油桐、烏桕、油菜為主的油脂加工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商品率。引導和扶持天樓野木瓜有限公司、長富食品有限公司、頂菁方竹筍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推進茶葉集團建設,轉變經營理念,鞏固老產品,開發新產品,擴大銷售市場,提高企業效益,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
——積極發展煤炭、建材、藥業等工業。認真搞好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切實抓好規劃布局調整,整合現有煤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煤炭工業快速健康發展,到“十一五”期末年產量達50萬噸以上。大力發展以新型節能材料為主的建材工業。積極推進正、道、務片區鋁土礦聯合開發,發展氧化鋁工業。抓好天麻、白芨等中藥材基地建設,發展以中藥材加工為主的新興藥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化肥工業。
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改善發展環境
——強力推進城鎮化建設。牢固樹立“小城鎮、大戰略”思想,以縣城為中心,鄉鎮集鎮為重點,形成縣城和鄉鎮小集鎮協調發展的格局。堅持舊城改造與新區開發並重,高品位建設樓台新區和毛家塘休閒度假區,逐步健全城市功能,拓展縣城規模,提高縣城品位,把縣城建設成為具有尹珍文化特色的黔東北部中心城市。每年重點實施1—2個集鎮建設。“十一五”期末,使縣城人口達7—8萬人以上,廟塘、土坪、流渡、新州、格林、小雅、瑞溪等鄉鎮集鎮人口達0.5—1萬人。堅持“建管並重”,加大城市綜合執法管理力度,鞏固衛生文明縣城創建成果,進一步改善縣城人居環境。完善戶籍、入學、就業和流動人口管理辦法,為農村人口聚集城鎮創造條件。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促進科技套用、商貿流通、餐飲娛樂、交通運輸、金融保險、房地產和服務業健康發展,加快發展社區服務、家政服務、中介諮詢、物業管理等新興服務行業,帶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加強道路交通網路建設。提高現有公路等級,實施207省道正安段二級公路、縣鄉油路改造和通村公路建設,積極爭取302省道建設,建成桑壩大橋,實現“兩縱兩橫四聯一環線”的路網結構,全面提升公路通暢能力和通達深度,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公路交通體系。
——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以發展電子政務為先導,推進城鄉信息化進程,加快“數字正安”建設步伐。到2010年,實現廣播電視網、計算機網和電信網三網互聯,建立高速、安全的綜合業務數據網,網際網路、電話、有線電視用戶分別達到1萬戶、6萬戶和2萬戶,提高全社會信息化水平。
——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牢固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個個都是投資形象的觀念,努力打造“誠信正安”。重點治理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以及吃、拿、卡、要等行為;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制假售假、商業欺詐、偷逃騙稅等行為;落實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動心的政策環境、放心的法制環境、順心的體制環境、舒心的工作生活環境,吸引廣大客商來正安發展,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創稅占地方財政收入60%以上的目標。
四、推進生態能源建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高度重視林業生態建設。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長防林體系、速生豐產林建設等工程。最佳化布局,實施林草、林竹、林茶、林藥、林果等特色種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強縣城和小城鎮的綠化美化工作,抓好公路沿線、芙蓉江流域林業生態系統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和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實現全縣森林覆蓋率達40%的目標。積極發展生態旅遊,促進林業經濟發展。
——加強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加大對縣城和中心小城鎮、集中式飲用水資源保護區、河流中上游地區、工業生產區的水、大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污染整治力度。重點抓好芙蓉江、清溪河、三江河、馬河、流渡河等河流的環境保護工作。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廢棄地的環境整治和建設項目環境監管。爭取建成縣城垃圾處理場。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資源。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注重推廣套用資源節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以沼氣池建設為重點,強力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建設,以每年1—1.5萬口沼氣池的速度推進,“十一五”期末達8萬口以上,使全縣60%的農戶用上安全高效清潔的沼氣能源,大力推廣“豬—沼—廁—蔬”立體生態農業模式,有效利用生物能源,解決農村燃料短缺問題。
五、進一步深化改革,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繼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現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加強和完善巨觀調控,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把政府職能切實轉變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上來。儘快建立縣政府政務服務中心,便民高效。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立行政決策、執法、監督互相分離、互相制衡的機制。創新行政決策機制,建立和完善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聽證制度、法律審查制度和專家諮詢論證制度,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
——深化財政金融體制改革。鞏固和完善縣鄉財政體制改革成果,逐步推行“鄉財縣管鄉用”的財政管理模式,激活基層財政活力。進一步完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部門預算、政府採購、收支兩條線和非稅收入管理改革。加強財稅監督和管理,進一步規範和整頓財稅秩序。基本建立政府債務償還機制,防範化解財政債務風險,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推進城市公用事業和公共市政基礎設施投資改革,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城市公用事業服務,參與公共設施建設。繼續抓好金融體制改革,切實加強銀政、銀企合作,維護金融穩定。
——深化企業改革改制工作。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和支持各類資本通過購買、兼併等方式參與國有和集體企業改革。尤其是對生產經營困難、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和破產邊緣企業,加大改革改制力度,發揮閒置資產效益。加強對改革改制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督和管理,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六、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繼續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以農村遠程教育、縣鄉(鎮)電子政務和農村綜合經濟信息網路為平台,推廣科普適用技術,搞好科技服務,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國民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始終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保證稅改轉移支付50%投入教育事業,鞏固提高“兩基”成果。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把高中教育作為今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力爭兩年內完成正安一中新建和二中擴建,五年內新增一所高級中學,擴建職業高級中學,擴大高中招生規模,使全縣高中階段入學率達40%。抓好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工程建設。落實“兩免一補”,促進教育公平。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學前教育,整合教育資源,建立適應我縣發展的終身教育和人才培訓體系。大力扶持和發展民辦教育事業。
——堅持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高人口計生水平。進一步強化國策意識,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政策推動、優質服務、綜合治理”的工作機制,繼續堅持“三為主”,全面推進村民自治,加大財政投入,完善利益導向機制,穩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積極推進優質服務“三大工程”,著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採取經濟、法律、行政、文化等措施,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全面提升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水平。到2010年末,實現全縣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8%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人口總數控制在63.5萬人以內的目標。
——加快發展文化、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圍繞創建文化先進縣目標,打造尹珍文化品牌,創建小說之鄉,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性文體活動。完善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為加快文化體育的發展創造條件。加強縣、鄉、村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農村特困醫療救助體制,抓好新型合作醫療工作,加強疾病控制和醫療救助體系建設,預防“定點接種”,做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方便民眾,便於管理。鞏固提高初級衛生保健成果。建立健全公共衛生長效機制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應急機制,健全衛生監督管理體系,確保民眾食品、藥品和醫療安全。強化全民國防意識,積極支持人民武裝工作,加強民兵預備役、擁軍優屬工作;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關心下一代健康成長,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做好對台、民族、宗教、老齡、統計、審計、檔案、殘疾人等工作,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七、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努力構建和諧正安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切實加強公民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全縣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誠實守信的社會風尚和融洽和諧的社會環境。廣泛開展文明社區、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行業創建和三下鄉為主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全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堅持“三貼近”,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性,繁榮文化,多出精品,努力提高精神文化產品質量,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改進政府工作,自覺接受縣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繼續開展政府和部門向人大述職工作,完善重大事項報告、通報制度。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全面推行政務、廠務、校務公開。全力推進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加強政風建設,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政府。強化行政執法監督,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務水平。嚴格執行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落實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的各項措施,為改革發展穩定提供重要保證。
——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繼續完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和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健全就業服務體系。重點抓好城鎮新增失業人員和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加大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的清兌和處罰力度。加強賑災救濟工作,大力發展社會互助事業,切實解決鰥、寡、孤、獨、殘等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到2010年,基本建立與經濟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
——全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以創建“平安正安”活動為載體,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高度重視信訪工作,及時妥善處理人民來信來訪,努力把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強化以礦山、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和公復場所為重點的專項整治,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努力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切實維護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006年的主要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們要認真貫徹中發〔2006〕1號檔案精神,開好頭,起好步,為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奠定堅實基礎。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工業總產值增長19%;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12%;農業總產值增長6%;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9萬噸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元以上;收購級內菸葉17萬擔;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城鎮失業登記率控制在4.5%以內。圍繞上述目標,2006年要全力以赴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業增產增收
——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夏秋糧(油)種植面積要穩定在120萬畝以上,分別實施10萬畝優質水稻、玉米、油菜等高產示範工程,糧食總產量穩定在29萬噸以上。繼續強力打好烤菸生產攻堅戰。確保實現種植面積9萬畝、收購級內菸葉17萬擔、產值8000萬元、特產稅1600萬元以上的目標。繼續強力打好畜牧生產攻堅戰。縣財政繼續安排100萬元用於畜牧業發展貸款貼息,50萬元用於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畜牧業總產值保持在5.5億元以上、農民人均畜牧業產值880元以上、畜牧稅費統收800萬元以上。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重點抓好野木瓜、茶葉、方竹筍等綠色產業的發展,搞好現有野木瓜、茶葉、方竹林的培植和管護工作,發展茶葉1萬畝、方竹筍2.5萬畝。因地制宜,抓好中藥材、油桐、蠶桑、彌猴桃等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提高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益。盡力爭取石峰水庫灌區一期工程項目動工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和改Ⅳ工程項目,完成五匯水庫除險加固和10個村的人畜飲水工程;實施5萬畝煙(糧)水配套工程;完成1萬口沼氣池建設;實施桴焉鄉標準化國土整治9800畝、安場鎮石漠化治理4000畝、班竹鄉上壩村水毀地復墾整治1200畝、中低產田改造9300畝、坡改梯5000畝的基本農田建設;新建2個人工防雹增雨作業基地;實施第三期城郊綠化工程,完成公益林區劃界定工作;積極做好第二次農業全國普查工作,為制定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認真抓好新階段扶貧開發,加快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步伐。重點抓好31個貧困村(原行政村)的整村推進扶貧工程。搞好1萬人的職業技能培訓,有序組織勞務輸出,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1萬人以上,壯大“打工經濟”,確保5000貧困人口脫貧。
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改善發展環境
繼續強力打好城鎮建設攻堅戰。繼續實施縣城供水管網改造工程,積極推進縣城舊城改造,加快西部新區和樓台新區建設,新建看守所;進一步完善西部新區市民休閒設施;修建青少年活動中心、圖書館,積極支持和鼓勵小城鎮建設,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修建6個鄉鎮司法所、3個鄉鎮派出所、3個基層法庭、4個鄉鎮計生服務站辦公用房,新建10間、維修10間村級辦公樓。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啟動207省道正安段改造工程,完成47公里通鄉油路工程,實施20個村(原行政村)14條150公里通村公路,完成桑壩大橋建設。促進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加快芙蓉江流域水電開發步伐,積極爭取動工修建沙阡電站。完成縣城二期電網改造工作。加大農網改造力度,擴大農網覆蓋面。進一步提高通訊覆蓋率,實施第三期村村通電話工程,修建20個移動基站,建成縣鄉電子政務暨視頻會議系統,在縣城中心安裝農村綜合經濟信息顯示屏,推進廣播電視數位化,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
三、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努力提高工業、鄉鎮企業運行質量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造有利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政務環境、法制環境和市場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繼續對年產值100萬元以上企業、外來投資者實行縣級領導掛幫制度,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加大技改資金投入,集中力量實施一些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規模工業企業技改工作;繼續預算50萬元工業企業發展基金,重點扶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加大電、煤、油、運等生產要素的協調和調度力度,確保工業企業的發展需要。加快發展鄉鎮企業。重點發展以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為主的鄉鎮企業。加大重點骨幹企業的扶持力度,推進企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切實抓好全縣鄉鎮煤礦整改、整合和上報審批工作,力爭煤礦經省驗收合格,做到持證合法生產,確保廣大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用煤需求。
四、做好財稅金融工作,提高財政保障能力
進一步加大財稅征管力度,確保10%的增長目標,增強財政保障能力。一是抓好財源建設。不斷鞏固和發展以農業為主的基礎財源,大力培植重點項目為主的後續財源,開闢以二、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為主的新興財源,著力構建穩固的財政收入體系。二是強化稅收征管,大力組織收入。突出抓好重點稅源、薄弱稅種的監控,做到應收盡收,確保完成全年財政收入任務。三是嚴格支出管理。繼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確保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性開支,提高調控能力。四是提高金融服務水平,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
五、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一是推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重點完成新建一中主體工程、二中擴建工程,認真抓好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工程建設。加強教育教學管理,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全面鞏固提高“兩基”成果。二是提高人口與計畫生育水平。加快綜合改革步伐,推進“村(居)民自治”,強化基層基礎工作,建立健全人口和計畫生育綜合治理機制,確保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內,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5%以上,綜合避孕節育手術率達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8‰以內,總人口控制在60萬人以內,全面提升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水平。三是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重點加強衛生基礎配套建設,完善5個鄉鎮衛生院配套建設,規範管理好150箇中心村衛生室,逐步建立新型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特困醫療救助制度,加強縣、鄉、村衛生服務網路建設,提高全縣衛生醫療保健水平。四是加快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以創建文化先進縣為目標,加快體育事業的發展,大力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五是積極推進“雙創”和“四民社區”創建工作。以“四在農家”、“四民社區”創建活動為載體,抓好100個“雙創”示範點的創建工作和提高“四民社區”創建水平,有效解決民眾的迫切需求,不斷改善民眾的居住環境,提高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六是切實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認真做好“兩個確保”與“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確保基本養老金、失業保險金和城鄉低保金按時足額發放。加強救災救濟工作,關注弱勢群體,切實解決民眾的生產生活困難。
六、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切實維護社會穩定
搞好民主政治建設,自覺接受縣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批評、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認真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各項工作,大力推進效能建設,切實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努力建設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人民政府。
認真落實維穩工作責任制,按照“打防結合、預防為主”的方針,繼續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和“平安正安”創建活動,進一步增加人民民眾的安全感。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重視民眾來信來訪,及時處理民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化解不安定因素,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堅持安全第一的方針,進一步健全和認真落實安全生產的各項規章制度,增加安全設施投入,提高安全防範能力,切實消除安全隱患。
2006年,我們將著力抓好擬辦的“十件實事”(2006年實事見附屬檔案材料)。明確責任,強化措施,加強調度,嚴格考核,確保“十件實事”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同志們,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任務艱巨而光榮。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目標令人鼓舞。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以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縣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和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奮力拚搏,為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和完成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而努力奮鬥!

發布機構

正安縣人民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